編者按:中華民族在悠遠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沉淀與存續(xù)下了璀璨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僅是維系群體內(nèi)部成員親密關系的紐帶,也可以在歷史、科技、藝術、社會和經(jīng)濟等不同層面,為我們學習知識、獲取靈感、提升審美帶來不同維度的體驗與效用。就讓我們以書為舟,一起品鑒文化瑰寶,領略大美中國。
《長征畫傳》
全國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主編
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 承編 陳力 執(zhí)行主編
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23.2/180.00元
本書講述了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25軍從長江南北各革命根據(jù)地撤離,途經(jīng)十余個省份,最終會師陜甘蘇區(qū)的偉大征程。書中精選油畫、國畫、版畫、雕塑等經(jīng)典美術作品150幅,珍貴文物資料80幅,攝影作品70幅,展現(xiàn)了長征途中的重要場景和感人故事。
《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
劉詩平 孟憲實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3.6/258.00元
本書回顧了一個多世紀以來敦煌文物流散的往事,以及學術文化界幾代人嘔心瀝血追尋國寶、研究國寶,乃至通過不懈努力,讓敦煌寶藏以出版形式魂歸故土、重光于世的艱辛歷程。在“歷史”與“學術”兩個題眼下,激蕩著國人充沛的民族情感,同時也體現(xiàn)出敦煌學的國際性。
《花團錦繡:故宮后妃襯衣藏品賞析》
梁科 著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23.4/168.00元
清宮襯衣材質(zhì)精美,紋樣豐富,制作精良,其上紋樣除動物和幾何紋外,主要以花卉為主?;ㄋ泼廊?,不同花卉紋樣的襯衣在不同的季節(jié)穿用,其中寓意深刻。本書依據(jù)妃嬪襯衣紋樣的內(nèi)涵,按顯貴、比德、現(xiàn)美、祈福、求壽和盼子等方面,精選了故宮188件襯衣新料、成衣和老料,并對其進行分類敘述,讀者從中可以體驗到宮廷服飾的精妙華美和清代織繡的高超藝術魅力,獲得美的享受。
《中國潮繡》
李當岐 著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22.5/268.00元
本書融潮繡史論、技藝、紋樣研究等于一體,是系統(tǒng)論述潮繡文化及技藝的專著。書中認真梳理了潮繡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從分析研究孕育潮繡的地理環(huán)境、民系組成開始,系統(tǒng)整理潮繡自唐、宋、元、明、清、民國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發(fā)展歷程;詳細介紹了潮繡的材料、工具以及制作工藝流程,并以分解示意圖的方式詳細分析了潮繡獨特的針法及技藝;深入挖掘、整理了潮繡各時期的典型品類,以精美的圖片和平實的文字展示不同時期潮繡技藝的特色和文化內(nèi)涵。此外,書中還深入分析了潮繡的文化特征與藝術特色,剖析了潮繡的題材、紋樣、寓意、構圖、造型及色彩等內(nèi)容。
“古詩詞里的博物課”系列
(全3冊)
荊方 著
新世紀出版社
2022.1/126.00元
這是一套古詩詞博物書,分為“節(jié)日”“長江”“節(jié)氣”三個主題,精選62首古詩詞,解讀5大佳節(jié),剖析長江沿線6大地理名勝,精解春、夏、秋、冬四季,涉及歷史文化、社會風俗、天文地理等。同時,書中還選取了9幅古代名畫,搭配200余幅手繪古風插畫,從“博物”視角精讀詩與畫,用一種全新的知識體系去解讀耳熟能詳?shù)墓旁娫~,讓孩子了解古詩詞所蘊含的豐富傳統(tǒng)文化知識,提升對傳統(tǒng)文化深厚魅力的感知力。
《東洋鏡:中國建筑》(全2冊)
[日]關野貞 [日]伊東忠太 [日]塚本靖 著 疏蒲劍 譯
中國工人出版社
2023.2/286.00元
本書作者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jié)合文獻資料,采用“圖版+解說”的方式,系統(tǒng)介紹了最能代表中國文化意義的建筑,包括陵墓建筑、宮殿建筑和民居等,描繪出一幅中國建筑文化的全景圖。
《搶救“非遺”:
國家級非遺達州安仁板凳龍系列傳統(tǒng)文化搶救紀實》
申君 著
四川文藝出版社
2022.12/98.00元
本書講述了安仁板凳龍第九代傳承人譚顯均對于“安仁三絕”板凳龍的挖掘、弘揚、傳承所作的重大貢獻,以及為搶救安仁非遺作出貢獻的安仁杰出青年、工匠代表的拼搏精神,感人至深。除“安仁三絕”外,安仁還擁有豐富多彩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這些文化共同彰顯了安仁文化的多樣性,為今天安仁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觀我生:壁畫上的中國史》
苗子兮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2.9/148.00元
本書以從漢代至宋朝有代表性的墓葬壁畫為切入點,解讀圖像背后的生動歷史,皇親國戚、豪門貴婦、邊地小吏、異域來客、農(nóng)夫牧人等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這部歷史的主人公。從昆侖仙境到人間樂國,從春播秋收到南來北往,從觥籌交錯的盛宴到車馬喧闐的出行,墓室主人的日常生活、生平功業(yè)、希冀情感被表現(xiàn)在畫壁上,時代的風尚、社會的變遷和歷史的風云被折射在畫面上,每幅畫都是一扇小小的窗口,透過它看到的不僅是個人的生命故事,還有大時代的起承轉(zhuǎn)合。
《中國傳統(tǒng)皮影造型圖考》
魏力群 著
湖北美術出版社
2023.2/1680.00元
承載著我國歷史、民俗、民間文學和民間美術等文化價值的皮影戲,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對電影的發(fā)明和美術片的發(fā)展起著先導作用。本書是我國皮影戲三大區(qū)域流派皮影造型的集成之作,精選2500張不同風格的人物、動物、器物和景片,通過對這些皮影造型的系統(tǒng)考證,解析皮影戲發(fā)展歷史和傳播脈絡,對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彰顯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非遺技藝傳承繪本:金繡娘》
咕咚 著
少年兒童出版社
2022.5/39.80元
本書講述了羅涇小繡娘勤勞善良、聰慧好學,受四王啟發(fā)和點撥,在七夕當晚悟得十字挑花技藝,向鄉(xiāng)親四鄰學得各種紋樣,裝點美化百姓生活的故事。繪本風格古典明亮、清雅質(zhì)樸,充滿了濃濃的中國民間風味,配合朗朗上口的童謠文字,表達了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非遺技藝(羅涇十字挑花和四喜風糕制作)的熱愛與傳承,讀來妙趣橫生,別具風味。
《中國人的音樂》
田青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2.6/88.00元
這是一本講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具有藝術普及功能的書,也是一本通過中華傳統(tǒng)音樂來講“中國”和中國人的書,是以中國傳統(tǒng)音樂、各地民歌為脈,飽含深情講述的“中國故事”。在書中,作者講了三個部分:中國傳統(tǒng)器樂與樂器、民歌與民族聲樂、新音樂,帶領讀者聆聽古箏、古琴、琵琶、二胡等傳統(tǒng)樂器的“金聲玉振”,領略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民歌的獨特魅力,體會“長亭外,古道邊”“風在吼!馬在叫!”“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時代精神,從音樂、地緣層面以及歷史、人文層面講述了蘊藏在音樂里的民族情感。
《壯錦:五彩斑瀾的智慧結(jié)晶》
吳偉峰 著
廣西美術出版社
2022.6/28.00元
壯錦是廣西壯族人民引以為豪的民族藝術珍品。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圍繞壯錦的歷史、分布、種類、紋樣、傳承等方面展開研究,展現(xiàn)了壯錦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遠的文化內(nèi)涵,對壯族織錦技藝的歷史地位、制作工藝、傳承發(fā)展都作了普及性的解讀與介紹。
《中國古代青銅器保護與修復》
張珮琛 著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22.1/218.00元
本書主要內(nèi)容為青銅文物修復的理念與原則、修復的設備與工具、認知與理解、青銅器的病害、修復方案、病害圖與檔案記錄、基本修復流程、加固方法與應用、鎏金青銅器與鑲嵌青銅器的表面處理與復原以及案例分析,從這10個方面來分章闡述中國古代青銅器的保護與修復問題。書中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篇章結(jié)構完整,內(nèi)容資料全面、豐富,學術價值高,對修復青銅器文物具有指導意義,并且對于研究中國文物修復的學者來說意義深遠。
《手藝里的中國:
指尖上的華夏文明之美》
李武望 著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2022.7/98.00元
本書帶領讀者走進歷史長廊,用手藝描摹中國,尋訪指尖上的華夏文明之美,從105件文物瑰寶中,穿過22種古老手藝的歷史記憶;了解150余道工序細節(jié),讀懂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學精髓和終極浪漫;體悟24位匠人的守藝人生,感受獨屬于中國人的精神內(nèi)核與處世哲學。
《非遺之后: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音樂類)考察研究》
蕭梅 楊曉 主編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23.1/128.00元
本書包括11個非遺項目調(diào)查研究成果,對象分別為重要民俗儀式的歌唱活動侗族大歌、碼頭工人號子、海菜腔、伴嫁歌、拉姆戶歌謠、竹馬戲;活躍在近現(xiàn)代城鄉(xiāng)生活中的典型器樂樂種古琴、江南絲竹;傳承二百余年的四川揚琴與滇劇等,對傳承人、非遺制度、再脈絡化、展演形態(tài)多元疊置、參與諸方的動力關系等做出了詳盡研究報告,為傳承與保護非遺提供詳細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