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正倫
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當代城市美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際美學學會會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出版有《審美價值取向研究》《審視現代藝術》《藝術美學》《藝術價值論》《審美價值學》《本土人質》《冷兵器時代》等十余部著作。
喻言
詩人,60 年代末出生重慶,現居北京成都。1985 年開始在《星星》《詩歌報》等報刊發(fā)表詩歌作品。90 年代初棄筆從商。2014 年重歸寫作,相繼在《人民文學》《鐘山》《作家》《花城》《中國作家》等文學刊物發(fā)表詩歌作品數百首,獲獎若干,作品入選上百中外選本。著有個人詩集《批評與自我批評》。
認識邱正倫,快四十年。時間漫長得足以讓一個少年成長為一位頭頂地中海發(fā)型的中老年人。但邱正倫變化卻不大,從發(fā)型到身材,再從說話的聲線到雄辯的姿態(tài),唯一的變化是,發(fā)有些白了。但這個白又不如周杰倫唱的“發(fā)如雪”,如是,他大可穿一襲長袍,留三綹美髯,握一管大毫作出塵狀??上陌装l(fā)夾雜太多灰,有點像雪地上鋪了淺淺一層煙,等著時間的拂塵慢慢將它們褪去。當下的邱正倫正頂著一頭故作飄逸的灰發(fā),頜下也無美髯,腮幫上有幾根硬戳戳的胡茬,也非常統一地呈灰白色。已至耳順之年,他卻硬生生用小楷手錄《紅樓夢》全本,近年又寫出一部重得單手無法持卷的《書寫美學》。
邱正倫比我高兩級,不同系,因詩結緣。他從西南師范大學(現西南大學)政教系畢業(yè)后,留在系里當助教。年輕的邱助教,分到的那間筒子樓宿舍,后來成為南來北往詩人們“打秋風”的主場。那時的邱助教一邊忙于談戀愛,一邊寫詩交友和研讀美學,青春得理直氣壯。
在被各種西方思潮激蕩的八十年代,文科氛圍濃郁的西南師大,美學是顯學之一。邱助教宿舍的案頭,尼采、海德格爾、薩特、胡塞爾、朱光潛、李澤厚等中西方大家的書排了一長溜,讓讀中文系的我肅然起敬。
有一次,邱助教從校團委爭取來一筆款項,我們一起編了兩期《新古典主義詩歌》內刊。為編刊物,他逼著我把大把時間浪費在寫詩上,他則逼著自己致力于構建新古典主義的詩學體系??锶裤U印,排版裝幀在當年的詩歌民刊中,算得上精致。封面設計、排版全是他親力親為,很有形式感。
只是社團剛成型,我就畢業(yè)了。
一參加工作,就開始手忙腳亂應對生活,詩意蕩然無存。從前馬車很慢,靠書信通訊的年代,失聯就成了大概率事件。后來聽說,已做講師的邱正倫從學校停薪留職,幾年后又退回校園,繼續(xù)發(fā)掘他的美。我那時正在北京,沒有互聯網和移動通訊,只能默念兄弟保重。
十余年前,與幾位同學偶然興起,重返校園一游,首先便去尋他。那時的邱正倫早已跨越到美術學院(以前的美術系)做教授、博導。
我們沒有多年未見的隔離感,盡管成了教授,但邱正倫依舊是從前的邱正倫,一見面,就讓我感受到他對美學的追求依然初心不改。不過,除了美學,邱教授的興趣點開始轉移到書法上,見面不久,寒暄未已,他就急不可待地給我們展示才藝。我毫不留情從一個商人的角度潑了冷水:才情初具,功底存疑,欲挑戰(zhàn)市場,任重道遠。我的回答,當時并未得到邱教授的積極響應。但數年后,卻聽說他以小楷手錄《紅樓夢》全本的壯舉。
不由心生感嘆:邱教授依然保持著從前的虛懷若谷,同時對自己有著理性的清醒的認知。
收到邱正倫新著的這部《書寫美學》,我并不驚訝。我素來知道,邱正倫并不偉岸的身軀里藏著一顆獅子的雄心,他一直試圖構建一套全景式的美學體系,只不過三十多年前的附著體是詩歌,如今變成了書法。難能可貴的是,邱正倫的理論并不建立在故紙堆上,而是身體力行、親自實踐的結果,一如當年一手寫詩一手創(chuàng)建新古典主義詩學理論。
我很難對這部巨著的學術觀點進行準確評估,但知人論文,還是略具資格。邱正倫對形式感有獨特的嗜好,早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已初見端倪,他對詩歌的分行形式、內在的音韻節(jié)奏都有講究。他把自己詩歌的美學歸類為新古典主義,詩行中有著太多東方神秘主義的元素和色彩。當年我在他的詩中,感受到他對東方文化尋根溯源的努力,正是這些求之而不得的元素和色彩,成就了他詩性的原動力。從漢語詩寫移情于漢字書寫,對他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過是從漢語的詩意書寫向漢字的詩意書寫水到渠成的過渡。
這部書取名《書寫美學》,而非《書法美學》,我的理解,邱正倫或許隱藏著這樣的觀點:其一,書寫比書法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廣闊的外延,它是動態(tài)的,而書法是靜態(tài)的,書寫的過程即是一種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其二,書法更多的時候是一種技術和經驗積累,傳承多于創(chuàng)造,書寫則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是一種修行,整個過程就是美的呈現。
邱正倫沒有局限于書寫術法的探討,開篇即從文化和哲學的層面對漢字的書寫進行了提升,從書法的路徑中找到東方人文精神的密碼。僅此一點,即斧正了我對當代書法類似雜耍的不良印象。他從漢字的創(chuàng)建上找到書法的源頭,從詩文中找到漢字書寫的氣韻。
當然,邱正倫也沒有僅限于抽象層面的探討,他結合書法歷史變革中一個個著名的事件和人物,對漢字書寫的美學嬗變與建構進行了分析,甚至在漢字書寫的工具與材料的變異中,尋找到書法這一獨特的東方藝術的精神本源。僅此一點,這本書可謂書法藝術百科全書式的巨著。
同時,我更愿將這本書看成一個詩人另辟蹊徑的開悟與證道,通過漢字書寫的探索抵達漢語詩意的本質。
作為相交近四十年的詩友,我由衷祝福他。
近年來,常能看到邱正倫的部分墨寶,臨帖多年累積的匠氣已蕩然無存。知其美所以為美,這讓邱正倫超越了當下大多數書家,看他扉頁上的題款,詩意豁然,自成一體。當代詩人轉攻書畫的不在少數,詩書脈相一致,不是虛語,但得其道者,鳳毛麟角。
以此而言,邱正倫何其幸甚!
編輯+ 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