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人們對微信公眾號已不陌生,各級各類學校也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公眾號,它們大多被用于新聞推送、活動報道,真正用于實際教育教學的頗為罕見。本文通過分析微信公眾號的一鍵群發(fā)、到達率高,資源多樣、學科融合,互動交流、數據分析等優(yōu)勢,進而詳解微信公眾號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以巧用微信公眾號構建新型學習共同體,在教育教學中切實“打通最后一公里”。
【關鍵詞】“雙減”;微信公眾號;學習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23)011-081-02
微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每日接收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消息鋪天蓋地,用戶“讀”或者“不讀”,它們都顯示在手機上。在“雙減”背景下,覆蓋面如此之廣、用戶如此之多、推送量如此之大的微信公眾號如果應用于教學實踐,能否帶來不一樣的教學效能?帶著希冀,筆者在近三年的反復實踐中不斷探索微信公眾號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力求巧用微信公眾號構建新型學習共同體。
微信公眾號及其特點
微信公眾號是開發(fā)者或者商家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申請的賬號,并通過該平臺向特定的群體推送集文字、圖片、語音等多種形式于一體的信息,其本質應為公眾號主持者與訂閱者之間圍繞特定話題的互動、溝通與對話[1]。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都申請了官方微信公眾號,用來推送一些學校相關信息供教師、家長、學生周知,相較于其他方式的廣而告之,微信公眾號應用起來更為便捷,傳播更為及時。它具有如下特點。
1.一鍵群發(fā),到達率高
微信公眾號一般都有特定的訂閱群體,只要關注即可成為該微信公眾號的粉絲,微信公眾號管理員一鍵即可群發(fā)消息。甚至說在微信公眾號里面發(fā)布信息,都是能夠全部到達微信終端的[2]。
2.資源多樣,學科融合
如今,利用微信公眾號進行教育教學成為學校和教師們關注的熱點[3]。微信公眾號信息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有文字、圖片、圖文、音頻、視頻等,其中以圖文消息居多[4]。資源多樣性這一特點使其倍受開發(fā)者和用戶的喜愛,用于教學實踐再合適不過了。
3.互動交流,數據分析
通過微信公眾號的“消息”功能,教師在后臺看到學生發(fā)的消息后即可答疑解惑;通過“留言”功能,學生可以在每條推送文章后面留言,針對當前話題進行交流討論;通過數據分析功能,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哪類信息感興趣、對哪節(jié)微課關注度高、對哪方面的知識有需求等,進而使教學更加有的放矢。
微信公眾號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1.銜接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
線上教學期間,各地都集中組織骨干教師錄制了各學段、各學科的微課程,學生線上自主學習,教師線下答疑解惑,滿足“停課不停學”時期的特殊需要,由此,我們也發(fā)現線上學習與線下的有效銜接是當前教學實際的需要。尤其是在當前“雙減”背景下,筆者發(fā)現微信公眾號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切實“打通最后一公里”,有效貫穿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自主將學習延伸至課后。
筆者在近三年的時間里,不斷豐富微信公眾號的資源,設計制作了60余節(jié)微課;把實際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制作成小教程,同時上傳作品賞析,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針對信息科技的學科特點,筆者制作了大量的“你好天津”系列短視頻,鼓勵學生向世界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等,引導學生發(fā)現信息科技的強大魅力及其與實際生活的密不可分。
可見,運用微信公眾號“打通最后一公里”,建設的資源可以將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效銜接。例如,課前運用微信公眾號的“投票”功能能夠進行學情前測,再制作適合學情的微課;課中,學生觀看微課自主探究獲取新知;課后,學有余力的學生利用小教程、微電影等模塊提升信息素養(yǎng)。這樣,不但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而且有效銜接了教學各環(huán)節(jié),構建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學習共同體。
2.創(chuàng)設虛擬學習空間,互動交流答疑解惑
筆者在日常下校聽課中發(fā)現,初中信息科技課的課時經常得不到保障,如遇期末考試,有的學科還會將信息科技課擠占為期末復習課,無論教學任務有沒有達成都戛然而止,又何談信息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筆者運用微信公眾平臺創(chuàng)設虛擬學習空間,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資源整合,引導學生正確上網,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點滴滲透,提升學生運用信息科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信息素養(yǎng)。
當前,區(qū)域、學校微信公眾號的推送大多以新聞類的活動報道為主,罕見任教老師自己建立微信公眾號。有的區(qū)級教研員會組織學科骨干教師創(chuàng)建微信公眾號,進行教研資源整合,具有廣泛的教學指導作用,但這并不一定適合每所學校、每個班的學生。其實,基層校老師日常教學中形成的資源很多,如果將這些資源整合發(fā)布在微信公眾號上,不但能夠理清脈絡、形成體系,而且可以作為區(qū)級資源的補充,更好地適配本校、本班學生,“自制資源補自家短板”。
此外,從微信公眾平臺進入,教師可以看到學生發(fā)的消息,聆聽學生心聲,尤其是平日在課上不善表達自己想法的學生,這是一個很好的出口,拉進了師生的距離。針對每節(jié)微課、每個小教程、每個微電影等信息的發(fā)布,學生都可以在其后留言、評論、交流,教師也可以適時挑選學生優(yōu)秀作品進行上傳,供學生分享與交流,搭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平臺,從而營造積極、濃厚的學習氛圍。
3.多角度數據分析,自主進行收獲檢測
日常的信息科技課接近尾聲時,教師會提醒學生將本節(jié)課的成果上傳至共享平臺后就可以離開教室,即使時間充裕也只是挑選一兩個作品進行展示,無法掌握班級整體收獲情況。而微信公眾平臺可以幫助授課教師多角度地進行數據分析,精準把握收獲檢測。同時,微信公眾平臺可以進一步加強師生交互,師生基于互聯網即可自由交互和學習,同時也便于教師更加精準地推送信息[5]。
教師針對每條推送的內容實時掌握學生的閱讀數據,并且在后臺可以看到每天微信公眾號的閱讀次數和閱讀人數,尤其是針對信息科技學科每周課時少的問題,通過數據分析觀測學生在有信息科技課和沒信息科技課的時間對微信公眾號的訪問量,從而思考如何將信息科技有效滲透到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且學習效能持續(xù)發(fā)揮作用。教師甚至可以看到每個菜單及其子菜單的閱讀情況,了解學生對哪個模塊的內容更感興趣,對哪類知識需求量大等。
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在微信公眾號布置測試題,學生作答后,通過微信公眾號的自動回復功能即可獲取答案,自主檢測學習目標達成情況;也可以通過發(fā)起話題或投票,適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大大節(jié)約了教師批改作業(yè)的時間和精力。在互動、反饋與鼓勵之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構建起新型學習共同體。
結 語
微信公眾號比起其他的平臺或軟件、App等有著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不用輸入賬號密碼,不用互相加好友,只需關注即可獲取信息,且微信公眾號支持圖片、文字、音視頻等格式的載入,無論是文章還是微課都可以輕松駕馭。此外,微信公眾號具有投票、自動回復、數據分析等功能,在當前“雙減”背景下,應用于教育教學實際,可以更好地幫助師生構建新型學習共同體。
參考文獻
[1]董滿超. 微信公眾號輔助高中地理教學的嘗試——以人教版“必修二”中“農業(yè)的區(qū)位選擇”為例[J]. 地理教學,2016(16).
[2]鄢姿俏. 教學視頻公眾號——從初探到推廣[J]. 國際商務財會,2020(12).
[3]劉清華. 基于微信公眾號的交互式移動教學平臺研發(fā)與應用[J]. 中國新通信,2020(4).
[4]沈效良,葛翔.“微”時代下基于微信公眾號的課程教學改革——以《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為例[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21).
[5]張阿鵬. 基于微信公眾號的交互式課堂及教學模式探索[J]. 考試周刊,2021(5).
作者單位:天津市南開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編 輯:徐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