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信息技術的升級,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已經成為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读x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后,“教-學-評”一體化是落實道德與法治學科新課標要求,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將信息技術與“教-學-評”一體化深度融合,通過體驗賦能、任務驅動、多元評價的方式,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關鍵詞】信息技術融合;“教-學-評”一體化;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23)011-079-02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倡導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教-學-評”一體化。課標要求教師樹立“核心素養(yǎng)為本”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評價觀,注重教學目標與評價目標、學習任務和評價任務、學習方式與評價方式的一致性、整體性?!敖獭薄皩W”“評”三者是同步的,評價不是孤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學校道德與法治教研組在參與教改過程中,通過研究發(fā)現:平常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不能實時、全面地診斷學生學習狀況;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比較單一;課堂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不夠直觀,學生學習難度普遍比較高。針對以上幾點發(fā)現,道德與法治教研組在教改過程中勇于探索,把信息技術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相融合,嘗試落實“教-學-評”一體化,探索出了一些新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施路徑。下面,以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這些事我來做”教學為例進行闡述。
體驗賦能,搭建“教-學-評”落實支架
課標指出: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模擬真實生活場景,搭建“教-學-評”課堂教學支架,讓學生提升體驗的感知力與感悟力,從而提高政治認同。
在“這些事我來做”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這些事,我會做”中,執(zhí)教教師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參與勞動的樂趣與成就感”,同時感受到“干好一件事是不容易的,要付出相應的努力?!睆亩罢湎趧拥某晒?,體會父母的辛勞。”這三個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了一個體驗活動——“疊衣服擂臺賽”?;顒娱_始前,教師在演示文稿課件上出示了課堂評價單——學生互評表(表1),借助“金陵微課”平臺下發(fā)表格至學生端,學生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對照評價單及時進行“活動反思”和“互動評價”。
課件出示“體驗活動要求”:①小組同學同時疊校服;②投票推選出疊得最好的同學。活動評價標準:①疊得好;②疊得快;③左右對稱,大小適中,折角平整。
在“體驗活動”開始時,及時用平板電腦上的“相機”功能實時記錄“擂臺賽”的整個賽況。學生在評選和互評的過程中,教師借助平板上的“投屏”功能及時把剛才的賽況視頻進行精彩回放。這樣學生的感受也進行了“回放”與“加深”,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同樣的時間,為什么這位同學就疊得這么好?我和這位同學的差距在哪兒?”“她疊得這么好的原因是什么?”在進行了“深度思考與探究”后學生的體驗感受才能更加深刻,也才能更客觀真實地表達以及評價自我與他人。
借助信息技術,在體驗活動中搭建過程性評價和成果性評價的支架。讓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與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評有機結合,加深學生體驗活動的感悟,引發(fā)深度思考。學生在活動中形成了家庭責任意識,同時增強了熱愛勞動的情感,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活動中得以提升。
任務驅動,深化“教-學-評”過程探究
課標指出:課堂教學應該突出問題導向,引領學生在目標和任務的統(tǒng)領下深入展開思維過程,促進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向學生推送“任務”,學生通過收集“信息”進行數據分析,合成答案或方案,并在活動中優(yōu)化和調整自己的答案或方案,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素養(yǎng)發(fā)展。
在教學“這些事我來做”時,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知道自己是家庭的成員,自己也應該主動分擔家務,培養(yǎng)小主人意識,形成‘應該做’‘主動做’的勞動意識?!睘榱诉_成這一教學目標,執(zhí)教教師設計了一個教學主問題:“(家務事)哪些事我能做?應該做?”
學生帶著這個主探究問題進行探究活動。教師通過“金陵微課”平臺向每位學生發(fā)布了一個調查問卷。在問卷中,學生根據實際填報自己在家做家務的真實情況。隨后,教師又向每位學生推送了家長填報同樣問題的問卷結果和家長提供自己與家人做家務的照片。學生根據這些“數據”進行反思,在隨后的小組中匯總自己的反思與心得。學生在此次自主探究活動中感受非常深刻:“家務真多呀!我平時都沒有注意到有這么多家務活!”“這些家務平時都是媽媽做得多,我們做得少,她可真辛苦!”“如果家務活都讓一個人做,其他家庭成員就太不像話了,這還是一家人嗎?”“我也做了一些家務,發(fā)現家務也并不難做。一家人都來分擔一些,家庭會更加和睦!”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任務驅動,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自主探究,通過探究感悟再次增強家庭責任意識,形成正確的勞動觀,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
多元評價,構建“教-學-評”學習共同體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教-學-評”一體化強調評價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評價本身也是一種學習過程。利用信息技術搭建“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家校評價”學習體,統(tǒng)整教師、學生、家長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到學生學習與評價過程中,形成多元學習共同體,持續(xù)激勵學生發(fā)展,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在教學“這些事我來做”一課時,除了“學生互評表”,教師還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向學生推送了“學生自評表”(表2)和“家校評價表”(表3)。
實際教學中,這三份表格貫穿全課的五個活動中。引導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中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展示、收集資料、深度探究以及與人溝通。三份表格從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持續(xù)到“導行”環(huán)節(jié),在多元“評價”中讓學生認識到“雖然大家都做過很多家務,但是每天堅持主動做的卻很少”。“家務事并不難,通過練習,別人能做得很好,我也可以。”“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做,家里的事情爭著做,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全面地成長!”學生的這些心得體會,有的是通過教師、家長、同伴的評價所獲,有的是在小組探究中所得,還有的是通過自己對評價與學習的反思所悟。
將信息技術與“教-學-評”一體化深度融合,改變了傳統(tǒng)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模式。借助信息技術平臺,課堂上更是突出了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家長評價的主體地位。在多元的評價過程中,鍛煉了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補足短板,培育了積極向上、友愛互助的健全人格!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將軍山小學
編 輯:王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