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影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對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有著極為關鍵的影響。作文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綜合能力體現(xiàn)的重要方面。在新時期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要著眼于學生未來發(fā)展需求,通過問題驅動,引導學生能夠從思維、理解、應用等不同層面,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樣性的語言表達任務,從而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新高考背景下,語文寫作已不再是圍繞狹小的命題或半命題作文形式來要求學生進行表達,而普遍采用問題驅動,要求學生結合材料以及不同表達需求來進行文章創(chuàng)作。這就要求教師重點加強學生審題立意能力的培養(yǎng),以便于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當前學習環(huán)境,并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習作思維訓練。
(一)把握材料關鍵
與以往的材料型作文不同,當前的作文內容雖然同樣是一段材料作為載體,要求學生在閱讀思考之后進行創(chuàng)作。但是寫作要求卻不僅僅局限于“不脫離材料主題”,同時還需要學生結合自身對于材料的深刻感悟與理解,并按照材料任務情境來做出恰當?shù)奈淖直硎觥R虼嗽陂_展寫作教學的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問題啟發(fā)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精準把握材料內涵,同時對材料的寫作立意進行深入分析,從而能夠緊扣材料關鍵所在,并順利完成寫作任務。
以2020年新高考語文卷I作文“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為例,材料例舉了在全國性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下,政府、社區(qū)、群眾等社會齒輪的共同運轉狀態(tài)。其中不僅是為了表現(xiàn)人民在應對突發(fā)情況時的齊心協(xié)力,同時也是希望引發(fā)學生對社會文化、公共秩序、職業(yè)使命等更深層次的思考。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作文審題時,教師可以圍繞材料核心提出以下問題:“材料中從哪些角度來描述了人們的‘距離和‘聯(lián)系?”“你對這兩個詞匯是怎樣理解的?”“在那段特殊的日子中有哪些事使你真切感受到了‘距離和‘聯(lián)系?”再通過問題來促使學生敏銳把握住“社交距離與人們聯(lián)系方式的變化”這一審題關鍵點,并能夠由此引發(fā)學生進行思維聯(lián)想。
(二)挖掘題目內涵
新時期背景下,學生在進行作文表達的過程中,普遍都是圍繞某一特定的交際語境來進行,這樣使作文不僅能夠考查學生的文學積累,同樣也能夠反映學生語言應用水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圍繞題目或作文材料的深層內涵來為學生設計問題,使學生能夠思考題目給出的具體表達要求,從而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文章創(chuàng)作,并改變學生在作文審題時出現(xiàn)的片面化、標簽化與模式化問題。
例如在2021年新高考II卷中要求學生根據(jù)“人”字漫畫寫一篇文章,漫畫結合傳統(tǒng)書法元素,按照起筆、中鋒、收尾、描紅的順序依次向學生介紹了“人”字的寫法,材料立意中隱含了關于人生做人、行事立人等方面的哲學思考,要求學生結合自身對“人生”的理解來進行作文表達。為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審題時,可以要求學生思考“你對‘人生的理解是什么?”“從漫畫中你感受到了怎樣的處世哲學?”“即將步入社會,你想要把自己對于人生的感悟分享給哪些人?”按照層層遞進的順序,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主動聯(lián)系現(xiàn)實認知經驗來對漫畫材料進行分析,并使其根據(jù)自身需求來明確作文表達方向;進而使學生能夠形成清晰的表達框架,并準確結合材料立意進行創(chuàng)作。
(三)切換審題視角
隨著新課改的持續(xù)深入,語文教學更為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已不再是單純局限于固定范圍來要求學生寫作,而是需要學生充分發(fā)散思維,聯(lián)系自身生活感悟與學習經驗來對題目材料做出理性思考,并從中發(fā)掘豐富的社會意義與價值,從而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認知。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材料特點來為學生提出啟發(fā)性問題,使學生能夠主動切換視角來看待題目材料,進而在作文中做出更多的創(chuàng)意表達。
例如在2021年全國甲卷作文真題當中,材料圍繞祖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向學生展示了我國的特色社會文化,并要求學生結合自身對于時代的思考來討論關于“可為與有為”的話題。而根據(jù)文章題目與寫作要求,無疑是要求學生以議論文形式來對材料主題展開辯證論述,同時結合具體事例來驗證自身觀點。因此教師在學生進行文章創(chuàng)作之前,就可以采用問題導入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題目材料中的更多論點。如“可為”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理解?是什么使人們變得“可為”;如果“可為”卻“不為”或“無為”,那么“有為”無疑是更加可貴的,你覺得在生活中哪些“有為”值得人們學習并傳揚?這樣從而使學生能夠從更多角度來展開文章創(chuàng)作,并加深了學生對“可為”和“有為”的聯(lián)系思考。
讀與寫是教學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從文本中獲取豐富的語言素材,再根據(jù)不同的表達需求來進行二度創(chuàng)造。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問題驅動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閱讀感悟,并展開多樣化的寫作練習。
(一)深化文本感悟
“閱讀”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思想感悟,并激發(fā)學生的傾訴欲望,使其將自身的情感共鳴準確表達出來,進而賦予文章更多的真情實感。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閱讀導入的形式來喚醒學生的寫作情感,并結合具體問題來幫助學生準確把握作品“文眼”;從而深化學生的閱讀感悟,并豐富學生的作文內容層次感與可讀性。
例如在以“挫折”為主題的寫作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李白的詩歌作品《蜀道難》,隨后圍繞文本內容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問題①:蜀道難,難在什么地方?
問題②:作者內心的“蜀道”是什么?在反復吟嘆的“蜀道難”中,作者做出了怎樣的選擇?
問題③:當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會做出怎樣的決定?
通過這樣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從“開辟難”“攀越難”以及“安居難”等多重角度來對李白的愛國情懷進行感悟,同時還可以聯(lián)系作者的人生經歷展開自我反思,從而獲取更加豐富的寫作視角,并確保學生能夠在寫作中融入更多的思想感悟。
(二)加強語言學習
優(yōu)秀的文本內容不僅凝聚了創(chuàng)作者的豐富思想,同時其中也包含著大量出色的表達技巧。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驅動的形式,來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語言表達特點,并從中獲取學習經驗,從而確保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并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知識應用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當中,課文是一篇新聞通訊,講述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感人事跡。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圍繞文本特點來為學生設置問題,并為其創(chuàng)設相應的寫作任務。
問題①:“新聞通訊”具有怎樣的語言特色?新聞通訊在現(xiàn)實中主要是為了滿足哪一類型的事件報道?
問題②:分析課文結構,討論在進行新聞通訊稿的創(chuàng)作時需要注意哪些要點,標題、內容以及語言之間需要呈現(xiàn)出怎樣的配合?
問題③:尋找你身邊感興趣的人或事,嘗試進行新聞通訊稿的創(chuàng)作。
通過這樣的形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掌握豐富的寫作技巧,并使學生在有效借鑒文本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文章內容,從而實現(xiàn)寫作教學目標,并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
綜上所述,本文對高中語文采用問題驅動式教學進行作文訓練的有效途徑展開了深入分析。強調教師需要充分把握學生的語言學習需求,巧妙借助問題形式來對學生進行指引,使其不僅能夠掌握豐富的語言應用技巧,同時還能夠促進自身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