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夢晗
翠云廊古柏森森,現(xiàn)存行道樹7803株。據(jù)考證,現(xiàn)古柏胸徑2米以上,樹齡2000多年的應為秦代種植。(武丕星/攝)
“蜀山兀,阿房出。”唐代詩人杜牧在其《阿房宮賦》中對阿房宮建造有著這樣的描寫。在劍閣一帶,一直流傳著秦始皇修阿房宮伐光了蜀中的大樹,為了平息民憤而下令植樹的說法。當?shù)厝税亚爻驳臉浞Q之為“皇柏”。
如今,在劍閣縣境內(nèi),古驛道全長151公里,以普安鎮(zhèn)為中心呈“三線”分布,貫通17個鄉(xiāng)鎮(zhèn),兩側(cè)現(xiàn)存行道樹(含古柏和其他古樹種)7803株,最高樹齡達2300年。據(jù)考證,現(xiàn)古柏胸徑2米以上,樹齡2000多年,均為秦朝所植。專家介紹,不只是在劍閣境內(nèi),蜀道周邊大規(guī)模人工植樹的歷史頗為久遠,而這些大樹能夠在浩浩歷史中活下來,不止是自然的生命力,更有賴于蜀道周邊先民的維護與種樹傳統(tǒng)。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如火如荼的當下,以翠云廊為代表的古樹群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更讓人在“天人合一,自然并育”的理念中體會到中國傳統(tǒng)的自然哲學。
近期,廉政瞭望·官察室記者重走蜀道部分路段,采訪專家學者,聽他們講述蜀道守護者們的故事。
《周制》記載: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如今,從綿陽出發(fā),沿國道108往北60余公里,逐漸進入一片翠綠山林。路旁七曲山大廟內(nèi)古建森嚴,廟外古柏森森,道路中央有一座牌坊,穿過去,便算是進入翠云廊。走在這條由7778株行道古柏拉起的綠色長廊,一呼一吸仿佛都能感受到經(jīng)千年滄桑的生機盎然。
據(jù)史料記載,在中國歷史上起先秦,經(jīng)蜀漢,至明朝,翠云廊歷經(jīng)七次大規(guī)模種植。兩千多年以來,翠云廊與劍門關隘互融共生,同為古代先民心血與智慧澆灌而成的人間奇跡。而將目光放遠至更大范圍的蜀道,每一棵行道樹都蘊藏著獨特的故事,而翠云廊這些壯麗的古柏就如向我們開啟歷史之門的鑰匙,那些蒼勁的樹干和茂密的枝葉,時刻都在述說和記錄著時間的傳說。
“保護樹木的行政法規(guī)的雛形最早源于夏禹時代。《尚書》《史記》等古籍記載,早在舜時期就設立有‘虞官一職,負責處理全國的林業(yè)事務,這應是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林業(yè)部長職務。”據(jù)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兼蜀道研究院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王小紅介紹,在歷史上,由于蜀地之于中央王朝統(tǒng)一局勢的重要性,戰(zhàn)爭與王朝中興的歷史循環(huán),基本決定了蜀道修建、損毀又重新維護的時間規(guī)律。而這些舉動也都離不開制度性的規(guī)定。
從劍門出發(fā)沿蜀道往北,便可進入昭化古城。昭化古名“葭萌關”,早在2000多年前便是古蜀道上的咽喉鎖鑰。張飛挑燈夜戰(zhàn)馬超、黃忠和嚴顏勇退曹兵的故事都發(fā)生在這里。古城以西7公里的牛頭山,便是當年姜維被困的地方。東城門外的桔柏津渡,是白龍江和嘉陵江的交匯處,曾為古蜀道上的重要渡口。
據(jù)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藍勇介紹,水道也是蜀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沿途驛站、碼頭如今仍有一部分遺存。
“對于蜀漢來說,蜀道是相當重要的軍事、政治要道,據(jù)我們考證,諸葛亮北伐時期,蜀道經(jīng)歷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建設整修。而唐代對蜀道也有成規(guī)模的整修?!蓖跣〖t根據(jù)文獻分析,在唐代,蜀道管理的制度初現(xiàn)雛形。比如多次詔令整修褒斜道,見于《舊唐書》記載的就有三次。又如今之所謂荔枝道,在唐天寶年間(742-756),因楊貴妃嗜鮮荔枝,為了保證荔枝順利運到,沿途有不少驛站進行接力,因此這條道路在當時修整成了國家級道路。而唐代進出漢中和關中,主要走陳倉道,因其地勢相對較緩,沿途配套較完善,路的修筑也更為便利。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入蜀避難時也走過陳倉道,其帶首都的能人巧匠入蜀,也使蜀道得到再次整修。
“但更為成熟的制度形成離不開內(nèi)部和外部的條件影響。道路的整修也不僅僅局限于道路本身,更多的配套管理也會納入進來?!蓖跣〖t向記者打了個比方,“就好比現(xiàn)在,高速路是重要的交通動脈,而高速路上每隔一段要有服務區(qū)、要有加油站。這在古代是一樣的。但從文獻來看,在唐宋之前,蜀道的管理制度還不太成熟。在唐代,交通管理具有明顯的軍事化特征?!?p>
昭化古城古稱“葭萌”,公元前285 年,秦國即在此建立葭萌縣。如今,古城內(nèi)留存著許多三國時期的遺跡,當?shù)亓⒆恪案咂瘘c、高標準”對古城進行規(guī)劃對與保護。圖為昭化古城城門。
而據(jù)王小紅介紹,到了宋代,蜀道沿線地區(qū)成為邊防前線。北宋時蜀道的西北方有西夏,南宋則與金、蒙(元)相爭于這一地區(qū)。因此,蜀道的一些重要路段長時期處于“破壞—修整”的循環(huán)中。一些道路受自然災害影響本身就容易損壞,如劍州、利州段。因此,宋代蜀道的管理建設更加受到重視和制度化。那時朝廷不光對蜀道做了重大貢獻的官員給予獎勵,還規(guī)定,蜀道運糧官如有行腐敗之事要連降兩級。這些都是蜀道保護、修整傳統(tǒng)形成的原因之一。
除了道路本身,蜀道行道樹的的栽種、保護和利用在宋業(yè)已形成制度。王小紅根據(jù)《宋會要輯稿·方域·道路》的記載,向記者還原了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興元府(治所在今漢中市南鄭區(qū))褒城縣知縣竇充上表請求種行道樹之事。
他鑒于鳳州(今陜西鳳縣)至劍門關一線蜀道上有棧閣九萬余間,每年培修所需大量木材要到古蜀道兩旁二三十里外去采伐,所費人力財力巨大,于是上書宋仁宗,請求沿路兵士每年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栽種樹木,以備其后培修棧閣之用。竇充的上書得到仁宗同意,仁宗詔令“陜西及益州路轉(zhuǎn)運司相度施行”,并且納入當?shù)馗菘h官員的年終考核。
如今,保護較為完善的蜀道,古道與古柏相伴而成。據(jù)專家介紹,兩宋期間,在蜀道管理制度逐漸形成之后,古道兩旁的樹木種植規(guī)模和中央的重視程度尤甚。
到了明代,唐宋以來“種松”“護道”制度繼續(xù)推行,大種“陵道樹”,并將很多驛道加寬為車道,植樹護樹達到高峰,今天的翠云廊主要形成于這一時期。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劍州知州李璧整修官道,率官民種植驛道柏樹10萬株。同時,李璧還規(guī)定了對驛道栽植柏樹“官民相禁剪伐”命令。劍州官員在交接任時,相互要清點行道樹,把植樹護路的情況作為一項政績來考核,作為升遷的重要標準之一,之后植樹護樹的嚴格懲罰機制在明代逐漸定型。
嘉靖年間,有工部官員虛報種樹數(shù)量,騙取植樹款項,嘉靖皇帝大怒,訓斥該官員大膽妄為,之后革其官職,永不任用,并且還追加了罰金。崇禎五年(1632年),皇陵種植的千余株新苗在一個月后枯死了許多,崇禎命人徹查發(fā)現(xiàn),是上林苑林衡署官員采購了劣質(zhì)樹苗,以次充好,隨后責任官員被革職查辦。
李璧沿途種下的10萬株柏樹,到清康熙初年已是蔭翳蔽日,盛況空前,引得時任劍州知州喬缽見之,即命曰“翠云廊”。其實,唐代李德裕已有“翠嶺中橫,黯然黛色”、前蜀后主王衍則有“回看城闕路,云疊樹層層”詩句,喬缽的命名,或許是從這類詩句中獲得了靈感。
清代以來,植樹護樹制度得以延續(xù)??滴鯐r期,蜀道在養(yǎng)護管理方面曾規(guī)定,在園陵內(nèi)栽種樹木,需要派官員監(jiān)督,并且栽種三年內(nèi)出現(xiàn)干枯的情況,監(jiān)種官還得自行補足。超過三年,朝廷則會再撥款補種。據(jù)《劍州志》記載,清代還對驛道古柏登記、編號、掛牌、示諭、禁伐,植樹護樹情況與官員政績掛鉤。
劍閣地方志中還保存著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川陜大道兩旁、四方村落植樹的記載。清代的林業(yè)法律也對護樹做出了嚴格規(guī)定。對于特定區(qū)域盜取樹木者“皆杖一百,徒三年”,對蜀道樹木的保護漸漸深入人心。
除了由上至下的保護、懲戒制度,在民間,蜀道周邊植樹護樹也蔚然成風。特別是劍閣一帶,一代又一代的官員都加以提倡。上有宋代梓州路隆慶府普城縣(今劍閣縣)人黃裳,受到蜀中植樹風氣的感染,在任福州知州時,把蜀中植樹的傳統(tǒng)帶到福州,在當?shù)胤N了33萬多株樹木。王小紅在對蜀道進行文獻研究時,對清代梓潼縣一個叫潘渤的貢生自發(fā)種樹的舉動印象深刻:“他看當?shù)匕貥鋾r疏時密,發(fā)動了全家人植樹24000棵,這一植樹的舉動由他們家三代人帶領鄉(xiāng)鄰共同完成。這是完全自發(fā)的,從側(cè)面說明,在當?shù)?,植樹護樹已經(jīng)深入人心?!?/p>
但是保護與破壞總是相輔相成。清代后,蜀道的相關記載繁多,王小紅研究發(fā)現(xiàn),民國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蜀道的樹木保護理念有時也扛不住發(fā)展的滾滾車輪。不過,當?shù)厝撕驼磳y砍濫伐的記載以及人們保護蜀道樹木的傳統(tǒng)從未斷絕。
“民國時期川陜公路開始修筑,蜀道周邊不可避免要受到破壞,這在當?shù)匾鹆瞬恍〉姆错?,特別是反對聲不絕于耳?!蓖跣〖t告訴記者,1935年,行營參謀團主任就電令第十四區(qū)專員兼劍閣縣長,要求把古柏予以保存,不得亂伐。到了第二年5月17日又發(fā)出訓令,要是有擅自砍伐剝皮的,一是嚴查,二是要問責保甲長。而民國三十年,劍閣縣還成立了古柏保護委員會,并在鄉(xiāng)鎮(zhèn)成立分會,將古柏列冊備查,以供縣長交接?!斑@一明確成文的交樹交印的法規(guī),也是這一時期形成的”。??
保衛(wèi)蜀道,是跨越千年的使命,這一使命猶如一場接力賽,被時代傳承。今年11月,廣元等地的蜀道又迎來了幾撥專家學者。11月16日,蜀道文化與生態(tài)學術(shù)研討會在廣元舉行。會后,一群學者又按捺不住對蜀道的熱情,再次走上蜀道。這一次,王小紅又有了新發(fā)現(xiàn)。
王小紅說,從清代的神宣驛到廣元縣,史料多記載沿途驛、鋪、嶺、關等地名及里程,這些地名在今天的地名中留下了痕跡。雖然古蜀道的某些路段已經(jīng)被破壞,但遺存還是不少。據(jù)她介紹,這次實地踏勘,還利用現(xiàn)代計算機技術(shù),之后可以進行古道的復原研究工作。
如今,像王小紅這樣的蜀道學者已經(jīng)有不少在漸漸消失或模糊的古蜀道上留下足跡。
但是對于王小紅這樣的學者來說,重新踏勘、研究和復原線路就是在盡力對蜀道進行最大的保護,“只有在弄清楚蜀道到底是什么、歷史上有什么、現(xiàn)在剩什么,才能在之后的工作中談如何保護蜀道”。
而在朝天關附近,幾名學者發(fā)現(xiàn)復制的清代道光《增修廣邑道路碑記》錯字很多,于是就到朝天區(qū)文管所對原碑進行重新釋讀?!氨闹虚g有幾處剝落,我們一行人看到后很是興奮,馬上展開討論,并查找相關資料,對碑文進行辨認。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1994年出版的《廣元縣志》記載此碑文有一些錯誤。該路碑記記載了道光二十八年當?shù)毓賳T講述整修蜀道的情況。從碑文可以看到,官員講述了清朝開國以來,此處蜀道路基損壞嚴重,使往來行人望而卻步。于是官員號召鄉(xiāng)紳、商人等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而且不光是號召本地人,外地人也參與了此次蜀道的捐修。這也是一個動員上下的舉動,對現(xiàn)在蜀道的聯(lián)合保護也有借鑒作用?!蓖跣〖t告訴記者。
2023年10月,藍勇教授與學生在荔枝古道涪陵段進行田野考察。
與王小紅有同感的還有藍勇等一眾學者。記者來到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見到了剛從蜀道進行田野考察回來的學術(shù)帶頭人藍勇教授。辦公室內(nèi),各類歷史資料、研究成果分布其中,只留下極窄的通道,見到藍勇時,他正埋頭案間,幾乎要被書籍淹沒。而辦公室一邊的書柜前還放著一張可作簡單休息的折疊床。
藍勇從事蜀道研究40余年,被眾多蜀道研究者稱為“蜀道研究第一人”。談及此,藍勇覺得自己只是做了一個學者該做的事情,就像坐冷板凳一樣,要耐得住寂寞。他對自己熱愛的蜀道研究始終保有一份激情、細致?!敖衲暌詠硎竦赖难芯?、討論熱度興起,希望更多的人加入研究、保護蜀道的行列,但也希望這能夠成為一個持之以恒的,可以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進的工程?!边@也是藍勇對現(xiàn)在的蜀道保護最深的期望。
說到蜀道的保護者,藍勇與許多研究者都認為,自己只是做了蜀道保護的前期基礎工作。盡管這一項工作浩繁、艱辛,但這是為后人挖掘蜀道價值,保護蜀道遺存甚至發(fā)揚蜀道文化應盡的職責。
藍勇帶記者參觀了研究所的歷史圖像與田野工作實驗室。實驗室里,藍勇的研究生們正埋頭學習,墻邊放著地圖測繪所需要的儀器。碩士聶偉鑫來自江蘇無錫,受到藍勇教授研究方法的鼓舞,跟隨其學習。聶偉鑫說,自己讀研兩年多來,常常與導師藍勇一起走蜀道做田野考察?!爸挥袑嵉乜辈欤拍芨玫乜疾?、印證、比對我們所研究的交通地理資料?!?/p>
在實驗室的一角,擺放著一個力量訓練的器械裝置。聶偉鑫說,野外考察非常艱苦,特別是走蜀道,許多路段荊棘密布,需要有足夠的體力才能夠支撐戶外的運動強度。“我們出去都要帶鐮刀割草,有時候還要背儀器,為了我們的安全,藍教授總在前面開路、探路,但對我們來說體力消耗也非常大?!甭檪ヶ芜€記得有一次和導師、同學五六個人走過一段懸崖峭壁,腳底就是湍急的河水。
如今,40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即將在明年付梓出版。但藍勇希望,未來,自己團隊多年來的努力能夠在蜀道保護中發(fā)揮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