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波
(灌云縣同興鎮(zhèn)農業(yè)農村和社會事業(yè)局,江蘇 灌云 222233)
草魚細菌性爛鰓病主要是由柱狀黃桿菌所引起,細菌性疾病在草魚等淡水魚養(yǎng)殖過程中比較常見,而細菌性爛鰓病多發(fā)生在炎熱季節(jié)或者水溫較高的地區(qū),但是該病一年四季都存在染病的可能,其中每年的4~10 月是細菌性爛鰓病的高發(fā)期,而6~9 月是該病的流行期。通常草魚細菌性爛鰓病不會單獨發(fā)生,發(fā)生時常伴隨細菌性赤皮病以及細菌性腸炎,細菌性爛鰓病對草魚養(yǎng)殖的危害較大,若防治不及時,草魚很容易出現成片的死亡,所以,做好草魚細菌性爛鰓病的防控工作,對維護養(yǎng)殖收益具有重要意義。
草魚感染細菌性爛鰓病后的典型臨床表現是魚體發(fā)黑,尤其是草魚的頭部發(fā)黑更為明顯,此外染病草魚的反應速度明顯降低,行動比較緩慢且不愿隨魚群一起游動,進食量較少,呼吸出現問題。此外,染病草魚腮蓋部位也會出現異常,如表皮組織充血等,觸摸腮絲部位發(fā)現黏液明顯增多,且會出現腫脹現象。隨著病情的加重,染病魚的腮蓋骨會出現炎癥,最后發(fā)生腐爛。取染病草魚魚鰓部位制成樣本并加入的無菌水靜置15 min 左右,在顯微鏡下就能夠觀察到樣本中存在大量的柱狀體細菌,即柱狀黃桿菌。
導致草魚細菌性爛鰓病的原因較多(1)氣候原因,氣溫升高會導致草魚出現細菌性爛鰓病,尤其是在比較淺的養(yǎng)殖水域,若連續(xù)多天受高溫以及降水影響,草魚患細菌性爛鰓病的概率會大幅提升。(2)喂養(yǎng)原因,在日常喂養(yǎng)過程中若使用發(fā)霉變質飼料,或使用的飼料可導致草魚免疫力低下,這些均會使得草魚感染爛鰓病。(3)管理問題草魚對水質的要求較高,若養(yǎng)殖水質較差或者存在污染情況,水體內就會生成大量的細菌,并使得草魚感染爛鰓病。(4)魚塘內供氧不足、草魚受傷或者在治療其他疾病時藥物使用不合理等均會導致草魚爛鰓病。(5)病菌感染是導致與爛鰓病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當養(yǎng)殖池內存在寄生蟲時,寄生蟲會進入到草魚的腮部并造成損傷,傷口長期暴露在水體中也會感染爛鰓病。
目前該領域普遍認為導致草魚細菌性爛鰓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為柱狀黃桿菌。其菌落為圓形,菌落的邊緣比較整齊且中間比較厚,顏色通常為淺紅,且?guī)в幸欢ǖ酿ば?。隨著時間的推移,菌落會逐漸向四周分散,且菌落的顏色也會由淺紅色轉變?yōu)辄S色。柱狀黃桿菌屬于革蘭氏陰性菌,最為適宜的生存溫度為25~35 ℃,其中在28 ℃的環(huán)境下最為活躍,在5 ℃的環(huán)境中同樣能夠生存很長時間。在pH 6~8 的環(huán)境下比較活躍,柱狀黃桿菌為兼性好氧菌,即便是在氧氣匱乏的條件下也能夠生存,但是生長和繁殖均會受到抑制。在水質較差的環(huán)境下容易形成優(yōu)勢菌。該菌為條件致病菌,廣泛存在與水體中且基本不可能將其徹底清除。有研究表明水體中柱狀黃桿菌的數量甚至要高于浮游生物10~100 倍。不同淡水魚品種體表中的柱狀黃桿菌數量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我國常見的四大養(yǎng)殖淡水魚中,體表帶菌數量最多的為草魚;在分類學中可以將柱狀黃桿菌分為三個基因類型,且不同基因類型存在的菌株也不相同,如I 基因包括三個不同的菌株,且菌株的感染性以及危害性也并不相同,強毒性致病菌在感染草魚18 h 左右就會導致染病與死亡,且在病死魚無明顯的臨床表現,但是草魚在感染弱毒病菌后則會出現臨床表現,且病程比較長,染病草魚會出現如爛鰓以及頭部發(fā)黑等現象。強毒菌株在二價陽離子濃度較高、亞硝酸鹽含量高、有機質含量高、水溫較高的水體中的感染能力均強于弱病菌。
(1)群體免疫是防控草魚細菌性爛鰓病最為有效的方式,可以從染病的草魚體內分離出柱狀黃桿菌致病菌,而后將其制作成為抗原,對養(yǎng)殖區(qū)域內的草魚展開群體免疫。(2)若養(yǎng)殖區(qū)內的草魚已經出現細菌性爛鰓病,則應當立即將養(yǎng)殖區(qū)內的池水全部抽出,并清理池內的淤泥,將整個養(yǎng)殖區(qū)域在高溫下暴曬1 周左右,在養(yǎng)殖前撒入生石灰,通常情況下每畝養(yǎng)殖池撒生石灰150 kg,徹底消毒1周后再將草魚放入。(3)在草魚細菌性爛鰓病高發(fā)季節(jié)做好防控工作,養(yǎng)殖人員可以在飼料中的加入多糖以及維生素等免疫增強劑,進而提升草魚的自身免疫能力,池內的病原體無法徹底消除,而通過添加免疫增強劑則能夠極大地提升草魚的自身免疫能力,進而達到防控的目的。
細菌性爛鰓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養(yǎng)殖人員要樹立防大于治的原則,在日常管理過程中通過做好清塘、消毒以及科學搭配飼料等方式提升草魚的自身免疫能力。當前關于草魚細菌性爛鰓病治療的研究成果較多,但實用性較低,現有治療方法可分類為化學制劑法、抗生素治療法、疫苗免疫法以及中草藥防治法四種,傳統(tǒng)養(yǎng)殖常見的治療方式為化學制劑法以及抗生素防治法,其弊端非常明顯,即會引發(fā)藥劑殘留,但是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消費者對于淡水魚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在治療過程中要重視藥物殘留問題,合理借鑒各類治療方式中的有益成分,確保草魚養(yǎng)殖的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價值。
5.1 化學制劑法該法治療草魚細菌性爛鰓病的研究成果較多,研究表明磺胺嘧啶、呋喃唑酮以及高錳酸鉀等化學藥劑均能夠有效地殺死致病菌,此外生石灰、氯制劑以及碘制劑等同樣能夠取得不錯的殺菌效果。
(1)養(yǎng)殖人員可以將準備適量的石灰乳進行全塘用藥,用藥的劑量通常為15g/m3,若草魚細菌性爛鰓病比較嚴重,可以間隔1 d 后再潑灑一次,在連用3 次石灰乳后即可控制染病草魚的死亡率。該法不適用于養(yǎng)殖面積較大的區(qū)域,且使用石灰乳容易使得水體的酸堿值發(fā)生變化,進而影響到草魚的適應能力,而且鹽堿地區(qū)的養(yǎng)殖戶不能使用石灰乳治療。
(2)氯制劑也能夠用于治療草魚細菌性爛鰓病,常見的治療藥劑為漂白粉,由于漂白粉的主要成分為氯酸鈣和氯化鈣等等,所以不僅能夠起到殺菌消毒效果,還能夠凈化養(yǎng)殖池的水質。當氯制劑進入水中后能夠產生次氯酸,而該物質具有較強的氧化作用,當與柱狀黃桿菌等微生物發(fā)生結合后能夠直接導致其死亡。同時次氯酸也具有很強的殺菌能力,尤其是次氯酸進入到酸性較強的水中后會形成次氯酸跟離子,所以,在偏酸性的水中使用氯制劑消毒殺菌效果比較理想。在偏堿性的水域中可以使用二氧化氯進行殺菌。黃小桃的研究表明,使用漂白粉或強氯精展開草魚細菌性爛鰓病,同時在林濤等人的研究中同樣肯定了這一治療方式的可行性。一些養(yǎng)殖面積較大的情況下養(yǎng)殖人員采用此種治療方式時,要嚴格控制藥劑使用劑量,投入劑量較小,藥品濃度較低無法發(fā)揮治療效果;若使用劑量過大,則會使得水域內的酸堿失衡。在應用過程中若使用強氯精治療,則要避免使用金屬類容器,且在用藥后嚴禁使用酸銨鹽等。
(3)呋喃唑酮以及諾氟沙星等也能夠應用到治療當中,且對一些草魚水霉病以及細菌性爛鰓病的繼發(fā)性疾病也能夠起到防治效果,但是要嚴格控制使用劑量,不能超出藥劑使用的最高劑量,這是由于超劑量使用不僅會導致殘留問題,而且還會產生一些毒副作用,如慢性中毒等等。在該疾病的傳統(tǒng)治療過程中曾經出現使用福美砷治療的個例,但是由于藥劑中砷元素能夠殘留在魚體內,所以目前該種治療方式已經被禁用。
5.2 中草藥防治法能夠用于防治草魚細菌性爛鰓病的中草藥包括大黃、百部、魚腥草以及黃連等等,這些中草藥大多具有消毒殺菌的效果,且不會產生殘留問題,因此治療效果比較明顯,并適合在草魚等淡水魚的飼養(yǎng)過程中展開推廣。若出現染病情況,可以準備300 g 黃連、200 g 百部、200 g 魚腥草以及200 g 大青葉,將上述中草藥藥材混合后碾碎煎煮,濾掉殘渣后放入到草魚的飼料中,上述藥劑的劑量為100 kg 草魚用量,每劑使用1 周,連用1 個月左右,通常使用一劑后染病魚的死亡率會得到控制,且病情逐漸開始控制。此外,可以使用大蒜素治療草魚細菌性爛鰓病,大蒜素是從大蒜中提取殺菌劑,且大蒜素對各類細菌的抑制和殺滅效果均非常明顯,與化學藥劑相比較,由于大蒜素為純植物提取,所以不會造成殘留問題,病原體也不會產生抗藥性,且對養(yǎng)殖草魚也不會產生明顯副作用。羅慶華的研究表明,大蒜素對于該菌體能夠起到明顯的抑制作用,同時大蒜素還能夠提升草魚的自身免疫能力,對促進草魚的生長也有的幫助,所以能夠應用于細菌性爛鰓病等疾病的防治過程中。
五倍子也能應于草魚爛鰓病的治療,且治療效果比較明顯,在治療過程中五倍子的主要有益成分為五倍子酸、鞣質以及蒽醌等等,這些物質成分能夠起到抑制細菌繁殖、抗病毒以及抗氧化的作用,高本剛對中草藥在魚類疾病治療中的應用研究指出,可以使用五倍子治療和預防魚細菌性爛鰓病,用藥方式及劑量為:按照1 m3水加入2~3 g 五倍子的劑量,煎煮成汁后進行全池潑灑即可達到治療效果。
關于草魚細菌性爛鰓病的治療方式較多,當前常見的治療方式主要有化學藥劑治療以及中草藥治療兩種方式,且相對于其他治療方式,化學藥劑治療效果較快,但是容易引發(fā)殘留問題,因此要控制藥劑的使用劑量和濃度。而中草藥治療雖然效果較慢,但是用藥后能夠抑制染病魚的死亡率,且不會產生污染,病原體也不會產生抗藥性。而疫苗接種所起到的效果稍弱,且免疫持續(xù)時間較短,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化學和中草藥兩種防治方式作為首選,配合使用其他方式做好日常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