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潔
(浙江音樂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4)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成為國家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目標。特殊教育作為國家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然成為教育體系中發(fā)展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茖W研究表明,音樂教育對于視障者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非常獨特的作用。而鋼琴演奏教學由于自身的學科規(guī)律與特征,必然成為最為全面的、高效的、重要的音樂教育途徑[1]。因此,如何在特殊鋼琴教學中培養(yǎng)視障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與學術價值,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
音樂藝術在眾多藝術門類中可謂最抽象的藝術形式。鋼琴演奏藝術又是在所有獨奏樂器中較為復雜艱深的。多聲部、多層次的音樂縱橫結構,需要鋼琴演奏者在表現(xiàn)音樂的內涵與意境時,將樂譜上的印刷符號依據特定的音樂邏輯在內心進行合理組織,并通過聯(lián)想與想象感悟、理解作品蘊藏的音樂內涵,再運用恰當的演奏技術將之轉化為活生生的音響。而視障學生由于視覺的喪失所形成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感知覺特征,既有受多方面影響形成的缺陷劣勢,反之又有缺陷代償功能所造就的能力優(yōu)勢,他們相較于普通的明眼學生有著巨大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因此,在特殊鋼琴教學中必須充分依據視障學生的感知覺特征,科學、合理地運用多角度、多維度的教學方法與模式進行培養(yǎng)。只有基于視障學生感知覺特征的教學,才可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培養(yǎng)出真正具有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復合型特殊人才。
視覺通道的缺失導致視障學生個體感知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減少,對事物特征的認知存在完整性局限,知覺范圍狹窄,感知速度緩慢,感性經驗貧乏以及概念缺少準確性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又將直接影響其整體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狀態(tài)。故而視障學生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與普通明眼學生心理特征的差異性。視障學生在注意力、記憶、想象、思維、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形成了心理發(fā)展的特征表現(xiàn)。
個體的感覺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運動覺、平衡覺和內臟感覺[2]29。是個體的多種感覺信息器官在接受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過程中,相互協(xié)同合作而產生的綜合感覺。它們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作用,形成密不可分的關系。視障學生的視覺缺失客觀上要求借助其他感覺來代償視覺功能。由于聽覺與觸覺是視障者日常生活中最重要且有效的感知來源,因此通過長期的鍛煉與學習,逐步形成了視障學生聽覺、觸覺異常靈敏的感覺特征優(yōu)勢。但是視覺具備的感知速度快、范圍廣、距離遠、轉變靈活等優(yōu)勢,缺失了視覺功能后的視障學生在感知活動中還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形成了不可避免的劣勢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視障個體感受經驗的廣闊度和豐富性受限
由于人類大腦接收來自周圍環(huán)境的信息有80%以上都是通過視覺渠道獲取的,因此視障者在感知經驗的廣度、深度和多樣性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視障者缺失了視覺渠道,只能通過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運動覺等其他感官來建立感覺概念,但是這些感官相對于視覺有很多缺陷。就最主要的兩個方面來說,聽覺雖然可以提供方向和距離方面的線索,但無法傳遞物體的形狀、大小、色彩等具體信息。觸覺感知的范圍小,很多物體根本不可能被觸覺感知,如天空、太陽、月亮、云彩太遠;山脈、河流、大海、大廈太龐大;病毒、細菌太微??;霧氣、肥皂泡、火焰、液態(tài)氮等物體也無法依靠觸摸而準確感知[3]。有毒性的物體、有腐蝕性的物體更不可能通過觸覺感知。視障者也無法對運動中的物體通過觸覺建立準確的感知。因此,視障者的感受經驗在廣闊性與多樣性上有著非常大的局限。
(2)視障個體的綜合運動能力及反應力受限
個體的綜合運動需要大腦的定向和身體的移位兩個不可分割并且相互作用的核心因素。視覺功能的缺失所產生的主要影響之一就是對視障者綜合運動能力的限制。而獨立運動能力障礙最終將會使視障者產生生理、心理的雙重障礙,這也意味著視覺功能的缺失既限制了視障者的生理活動,使其形成木訥的僵硬狀態(tài),并且他們不能像普通明眼人那樣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并且根據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而及時作出相應生理動作反應,表現(xiàn)出特有的“盲態(tài)”,又使視障者在心理上形成自卑、膽怯、敏感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同時他們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工具或他人的幫助,會產生與他人人際關系上不對等的隔閡感。
知覺是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在人腦中的反映[2]30。由于知覺是在實踐活動中發(fā)展起來的,因而需要依賴個體以往經歷所獲取的知識與經驗對事物加以認識。視障學生對于事物感知的種種缺陷使其形成了較為特殊的知覺特征,這些特征在相關音樂的活動中主要表現(xiàn)為知覺理解性欠佳、知覺整體性欠缺。
知覺的對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屬性組成又是相互緊密聯(lián)系統(tǒng)一的整體。然而,盡管視障者能夠通過聽覺、觸覺、味覺以及嗅覺等渠道來代償視覺功能,但是這些代償渠道都是相對獨立的,其知覺的整體性相較于普通明眼人有著顯著的不足。視障者可以在幾個不同的維度進行逐個方面的認知,但是很難對客體對象構成一個真正完整的認知概念。這種知覺整體性的欠缺又帶來知覺理解性受到制約等問題。知覺的理解性與個體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密切關系,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正是視障者感知覺經驗的整體性上存在的缺失,導致視障者在理解認知一些概念時遇到很大的障礙,影響了理解認知的速度、深度和準確度。
鋼琴演奏是一個將樂譜上無聲的印刷符號變?yōu)榛钌囊繇懙霓D化過程;是一個在作曲家對音樂作品一度創(chuàng)作基礎上,以演奏者自身的感受理解,同時通過恰當的演奏技法在鋼琴上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過程;是一個從感知、體驗到創(chuàng)造再現(xiàn)的過程,是一個演奏者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整合過程。其中,聯(lián)想與想象是貫穿在演奏過程中的重要思維要素,演奏者對作品的感知、理解以及最終的整合表達都離不開創(chuàng)新性思維。豐富活躍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對于挖掘并揭示作品音樂內涵的深度和廣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想象是思維的翅膀,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愛因斯坦曾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的實際要素”[4]。高爾基在《談談我怎樣學習寫作》文中也指出:“想象在其本質上也是對于世界的思維,但它主要是用形象來思維,是‘藝術的’思維”[5]。然而視障學生在生理心理上存在的一系列缺失,都會嚴重影響其思維的發(fā)展,在鋼琴教學的實踐中成為主要的障礙因素。因此特殊鋼琴教學實踐中,對于視障學生想象思維的培養(yǎng)必然成為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具有特殊的意義。
創(chuàng)新性思維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lián)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探索性、輻射性、綜合性、挑戰(zhàn)性為主要特征的,極具活力的原創(chuàng)性思維,是兼具理論開拓性和實踐導向性的思維形式[6]。視障學生由生理缺陷造成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匱乏導致他們在特殊鋼琴教學中遇到諸多發(fā)展提升的障礙。鋼琴學科的特殊性和教學對象的特殊性都決定了特殊鋼琴教學必須基于視障學生的特征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
在十幾年的視障學生鋼琴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有效的培養(yǎng)途徑。
(1)情景體驗的積累
生活情景的經歷與體驗是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源泉,豐富的生活經驗能夠提供給視障學生以想象的土壤,從而對音樂產生更多的感悟,音樂感知力也會隨之提高。人類認知世界所獲取的80%以上信息來自視覺,視障學生失去視覺感知途徑后,認知周圍世界的感知覺通道受到很大的局限,認知事物所獲得的表象欠完整,獲得的信息也不一定準確。例如有些物體沒有聲音和氣味,也無法觸摸,如天空、云霧、色彩只能通過視覺感知。這就讓視障生在認知和概念形成上受到很大限制,他們難以建立起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的整體聯(lián)系??臻g知覺的不確定性以及心理缺乏安全感所帶來的緊張敏感限制了他們對外界探索與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對生活環(huán)境感知體驗的單調匱乏將極大程度地限制視障學生的想象與表達,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加強學生對生活情景觀察力的提升,豐富其內心的感知體驗,可以運用生動有效的情景教學法,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關情景,通過配合使用簡潔直觀和形象生動的言語描述做補充,啟發(fā)學生的音樂想象思維。為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建立提供充分的養(yǎng)料基礎,為創(chuàng)新思維的騰飛做好準備。
(2)內心聽覺的培養(yǎng)
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是一種聽覺的藝術。因此,聽覺的敏銳能力對于鋼琴演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里所說的聽覺包含客觀的“外部聽覺”與心理的“內心聽覺”兩層含義。“內心聽覺”是一種內心表象。它是一種不依賴音響,僅憑記憶表象和思維而準確地構成內心音樂意象的能力[7]。音樂的“內心聽覺”就是通過音樂的內心記憶,想象出相關聲音的音高、音色、節(jié)奏等多維構成要素,從而進一步創(chuàng)造出內心所期待的音樂形象?!皟刃穆犛X”是一種在鋼琴演奏中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音樂聽覺能力。內心聽覺實際是一種在大腦中對聲音進行再現(xiàn)或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能力,即在客觀現(xiàn)實中沒有真正的物理音源刺激的條件下內心對于聲音的想象能力。鋼琴演奏中對于音樂的鑒賞聽覺是一種需要建立在音樂特定的組織結構與思維方式上的、有選擇性的聽覺,因此在鋼琴教學中需要對其加以特殊的訓練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內心聽覺就是要在演奏作品之前,使作品美好的音響效果已經在其心中形成,并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并在大腦中得以儲存。這樣的音響信息隨時可以被調撥、呈現(xiàn)在學生耳前,學生進一步地運用想象思維調整自我的彈奏,創(chuàng)造出更新穎貼切的聲音,進入更為美妙的聲音意境。
在教學中要重視引導視障學生大量傾聽不同類型的樂器所發(fā)出的聲音,體會不同音質音色的特征,使其在大腦中建立儲存各種美好樂音的儲備庫。只有在內心積累了豐富充沛的聲音儲備,具備了良好的“內心聽覺”感知力和創(chuàng)造力,才能在鋼琴演奏中“有物可言”,詮釋出作品的音樂內涵。
(1)音樂審美的聯(lián)覺培養(yǎng)
作為一種心理學現(xiàn)象,音樂審美的聯(lián)覺通感在鋼琴演奏與教學中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其特殊的重要作用[8]。音樂活動中的聯(lián)覺是人的音樂審美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在揭示音樂音響與表現(xiàn)對象之間產生了某種對應關系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鋼琴演奏者借助這種通感聯(lián)覺來詮釋音樂內涵,使得音樂能夠表現(xiàn)視覺、觸覺、味覺、嗅覺、動覺、情感等非聽覺性的表現(xiàn)內容。聯(lián)覺使音樂想象能力得以更好地發(fā)展和完善,強化了演奏者在音樂內涵方面的知覺,從而能夠更為貼切地把握音樂形象風格并準確表達音樂內涵。對于聯(lián)覺的神經作用基礎的科學研究表明,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表現(xiàn)聯(lián)覺的比率是一般人群的七倍之多,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藝術家們具有豐富創(chuàng)造力的緣由。因此,特殊鋼琴教學中基于視障學生的生理缺陷特征,更加應該科學地運用聯(lián)覺的缺陷代償功能,培養(yǎng)學生多渠道獲取感知信息、多角度洞察思考,以及多方位靈活變通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2)演奏心理的聯(lián)覺引導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鋼琴演奏心理狀態(tài)在鋼琴演奏實踐活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視障學生普遍存在自卑、拘謹、敏感、孤僻、依賴性強、缺乏獨立性、主動性和安全感等心理特征。學生容易形成對老師的單純依賴性,缺乏自我主動探索的意識和勇氣。他們在鋼琴演奏時心理狀態(tài)單一,缺乏舞臺演奏的場景表演感。視障學生由于長期處于相對隔離孤獨狀態(tài),缺乏與人溝通交流的意識,更加容易形成消極依賴、緊張膽怯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都困擾著視障學生在舞臺演奏實踐中放松自如地發(fā)揮。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始終貫穿并提升對學生舞臺藝術實踐的鍛煉,注重對良好演奏心理的正確引導,培養(yǎng)學生直面困難、克服困難的勇敢創(chuàng)新精神。
視障學生由于缺失了對周遭環(huán)境的直觀感受,他們對環(huán)境感覺的準確性受限并且無法及時應變。在人際交往環(huán)境中許多非語言的表達性肢體動作與面部表情有著十分直觀而重要的意義,對個體之間的相互觀察、理解、表達與溝通起著微妙而重要的作用。但是視障者卻因為視覺缺陷而無法捕捉這些感知信息,更難以有意識地運用這些非語言的肢體動作與面部表情來傳達內心的思想與情感。久而久之形成面部表情貧乏及體態(tài)姿勢僵硬,從而缺乏與周圍環(huán)境的良性互動和溝通協(xié)調,產生誤解與隔閡,容易造成自閉孤獨、猜疑麻木的心理特征,進而缺乏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方式。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知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并貼切表達。
(1)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
獨立思考能力是形成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關鍵要素。獨立思考意味著對事物有著清晰的認知與獨到的見解,本質上是具有批判性的思維能力。然而視障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往往習慣于依賴他人而缺乏獨立思考,形成一種思維的惰性。生理缺陷所導致的膽怯心理使他們不敢沖破思維的束縛,追求鮮明的個性。然而鮮明的個性特征恰恰是鋼琴音樂演奏藝術的生命力所在。失去了鮮明獨特的藝術個性,也就失去了鋼琴演奏藝術的根本意義。因此,需要將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勢貫穿于鋼琴教學之中,讓學生克服思想惰性與依賴性,拓展想象空間進行獨立思考。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開放式地提出多個問題并設置多種解決途徑,培養(yǎng)學生具有批判性、探究性的獨立思考能力。例如,對于鋼琴作品演奏某些樂句的指法安排設計問題,教師可以提供多種不同的指法方案加以演奏練習實踐,并且逐一講述各種不同指法的設計緣由與效果差異,給予學生獨立體驗與比較判斷的思考空間,而不是簡單地依賴老師的單向灌輸指導。這樣的教學方式將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動機與能力。
(2)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
鋼琴的聲音雖然從物理聲學層面上是單一的樂器音色。但是通過這一樂器表達的作品所蘊藏的音樂內涵是極為豐富的、變化萬千的。通過演奏者和聽眾內心不同的感受與想象,能夠創(chuàng)造出變幻無窮的聲音層次,使得音樂詮釋具有了無限的表現(xiàn)力。
想象力的培養(yǎng)首先可以從模仿開始,模仿本身便是一種具有再創(chuàng)造性質的想象,是人們在對于外部事物的認識過程中,抓住其本質特性進行再次創(chuàng)造的過程,即“再造想象”。模仿能力越強,再造想象能力就越強。由此可見,模仿對于促進想象力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具體到教學中,“范奏”必然是最為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的道理在這里則是“百述不如一聞”。再多的語言描述也不敵真實的音效感受。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范奏”的直觀功能,盡可能頻繁、準確地進行示范演奏。讓學生在課堂上接收到最直觀、最保真的聲音效果體驗,在同一音響環(huán)境下同一樂器上的“聲音移植”,對于視障學生來說相對簡潔容易許多。學生在教師“范奏”的啟示下從技術到音樂都將得到雙重的啟迪。
在“再現(xiàn)想象”的基礎上,教師則應該掌握并合理地運用簡潔直觀的語言和形象生動的比喻手法等,來幫助學生提升感知理解與進一步的“再造想象”。教學中運用生動直觀的語言能夠啟迪學生拓展想象思維空間,是形成“再造想象”思維的有效途徑。
(1)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設置
創(chuàng)新性思維本質上是多層次的發(fā)散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多角度思考,多途徑探索。既不受現(xiàn)有知識的限制,也不受傳統(tǒng)方法的束縛。其思維路線是開放性、擴散性并具有挑戰(zhàn)性的創(chuàng)新思維[9]。因此特殊鋼琴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突破傳統(tǒng)的束縛,根據視障學生的感知覺特征,運用打破常規(guī)傳統(tǒng)的、適合于視障學生特征的教學模式,以達到激發(fā)學生勇敢探索、追求創(chuàng)新精神的目的。
首先是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鋼琴課堂教學模式是“一對一”的個別授課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視障學生有針對性強的優(yōu)點,但是也有單一封閉的弊端。靈活疊加設置新的教學模式,在傳統(tǒng)的個別課形式基礎上,定期結合“一對多”的小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較為有效地避免傳統(tǒng)鋼琴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并且能夠給視障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視角,更為有效地激勵引導其進行探討與思考,提高視障學生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幫助其克服依賴他人的不良心態(tài)[10]。在鋼琴教學過程中將其他明眼學生與視障學生的有機結合,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兩者各自的優(yōu)勢,使他們相互幫助相互激勵,這樣鋼琴教學的課堂中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活躍的學習思維,教學成效才得以最大程度地提升。
(2)教材曲目的創(chuàng)新架構
視障學生鋼琴特殊教學中,合理地選擇教材曲目科學將有助于視障學生對鋼琴音樂內涵的感悟與理解,激發(fā)其更廣、更深、更豐富的想象,幫助其準確把握音樂風格特征,創(chuàng)造性地通過與自己相適應的演奏表達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
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將教材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最大。在浩瀚如海的鋼琴作品中,有描繪山川河流美麗景色的,有描繪生動祥和生活場景的,有描述氣勢宏偉歷史傳說的,有描繪歡樂喜慶節(jié)日氣氛的,有描述不同國家的地貌、不同民族的風情、不同時代的風格、不同作曲家的個性,不同人物之間的豐富情感等等。教師應根據視障學生的特點建立鋼琴曲目架構,通過豐富多樣、生動形象的鋼琴教材曲目,有效地幫助學生拓展音樂認知的想象空間,提升音樂表現(xiàn)的創(chuàng)新思維。
標題性樂曲、賦予指向性內容的樂曲、含有人物形象描繪的樂曲、模仿聲學音響的樂曲、結合文學語義的樂曲、結合動作感官體驗的樂曲等,都是啟迪視障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有效素材。如《巴蜀之畫》《八幅水彩畫》《捉迷藏》《流水》《箏蕭吟》《夕陽簫鼓》《童年情景》《狂歡節(jié)》《歡樂島》《雨中花園》《水之嬉戲》《邀舞》等,都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通過想象而獲得由此及彼的表象轉化。從語義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等多角度構建起多感官與聲音的聯(lián)系,喚起豐富的聯(lián)覺反應。例如肖邦升F大調鋼琴曲《船歌》(Op.60),肖邦以其豐富多彩、柔美細膩的創(chuàng)作手法,栩栩如生地刻畫出“風搖樹影,扁舟輕渡”的優(yōu)美意境。高聲部抒情優(yōu)美的歌唱性旋律,舒緩而靜謐。低聲部好似船行水上時搖曳起伏的固定節(jié)奏音型,描繪出小船蕩漾的律動感。運用這樣的樂曲能夠很好地幫助視障學生感知理解并展開想象,喚起學生有如坐在水面上行駛的小船中搖曳的動覺、徐徐微風拂面的膚覺,以及清新空氣沁人心扉的嗅覺等,使人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
又如肖邦前奏曲第15首《雨滴》,在右手高聲部抒情歌唱的悠長旋律之下,作曲家運用了左手低聲部固定重復的單音,均勻單調的節(jié)奏型,仿佛雨天屋檐下雨水滴滴答答的滴落聲。音樂給人以雨滴聲聲的聽覺再現(xiàn)想象之外,仿佛還讓人感受到一股水汽撲面而來濕漉漉的膚覺,空氣中彌漫著青草綠植的清香氣味的嗅覺,這些綜合感官聯(lián)覺想象將引導學生的演奏達到充滿神秘與浪漫的意境。
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復合型人才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需要,也是我們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目標。在針對視障學生的特殊鋼琴教學中,對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養(yǎng)有著十分重要的且特殊的意義。通過豐富感知積累、架構通感聯(lián)覺、拓展想象空間、激發(fā)挑戰(zhàn)創(chuàng)新等多重培養(yǎng)方式,將有效地激發(fā)視障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探索精神,從而使其成長為符合時代需求的、全面健康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