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雯雯/文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它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中國人民的一種精神品質(zhì)。它深刻地反映了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如:紅船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等。紅色文化是一種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文化,為大學外語教育提供了鮮活文化資源。大學外語課程由于其人文學科的特殊性,要求其能夠順應時代潮流,將紅色文化要素有效地融入語言和文化知識的教學之中。為此,教師要高度重視紅色精神的引導功能,應充分發(fā)掘紅色元素,重視英文經(jīng)典閱讀,豐富紅色文化主題的第二課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文化自信的樹立、愛國主義意識的提升,對文化差異形成理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自覺運用所學的語言和文化知識,把紅色的故事講給全世界,把中國的好聲音傳播出去?;诖?,本文從外語學科的特征出發(fā),探索如何將紅色文化教育與外語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指導學生進行文化思考、繼承紅色基因、增強文化自信。
加強外語教學思政工作,把立德樹人作為一項重要內(nèi)容。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高校肩負著為社會提供高質(zhì)量的專業(yè)人才、促進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任務。新時期的青年既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又要有較高的政治素質(zhì)。各學科的教師要明確自己的政治立場,正確把握“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基本任務,將其與學科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國家培養(yǎng)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的建設者[1]。外語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其學時數(shù)量多、時間跨度大、知識覆蓋范圍廣,對實施課程思政具有重要意義。紅色文化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可以作為外語教學中重要的教學資源。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進步發(fā)展的動力。文化軟實力在各國的競爭中日趨重要。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和精神。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速度明顯加快。外語教學能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對外交往人才,要想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就要大力培養(yǎng)外語人才。紅色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在新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道路上,外語教學應結合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把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外語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對紅色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用紅色文化進行外語專業(yè)的思政教學。
外語是一門具有較高難度的公共基礎課程,存在著聽、說、讀、寫、譯等教學模塊,教學內(nèi)容繁重,知識點密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外語教師,以應試為導向,注重外語學習理論知識的灌輸,沒有時間去關注思政內(nèi)容的教學,不會深入地了解紅色文化的內(nèi)涵,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認同感都是不利的,嚴重影響了外語教學的思政效果的實現(xiàn)。為此,外語教師必須改變教學理念,既要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政治理論的學習。教師要將紅色文化滲入英語教學中,讓學生能自覺從百年的歷史中領會紅色文化的深層含義,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堅定“四個自信”,提高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素質(zhì)。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外語教學以考核、考試為主,注重語言知識與考試技能的傳授,致使相關教師對“紅色文化”的認識不足。一些老師甚至認為“紅色文化”只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nèi)容,是輔導員的工作,與外語教學沒有任何關系。然而,外語的教學內(nèi)容十分豐富,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背景知識,這對于進行比較分析紅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相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傳統(tǒng)文化,外來文化的多樣性令一些學生對其產(chǎn)生了新鮮感。大學生的三觀還在形成期,因此有的大學生容易被外國文化的表象所迷惑,對其他國家文化產(chǎn)生盲目崇拜,反而漠視中國傳統(tǒng)觀念,這與大學的培養(yǎng)目標背道而馳。因此,大學外語教師要不斷增強責任感,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紅色資源,自覺地將紅色文化融入外語教學中,把紅色故事講得更好,讓紅色基因滲透到學生的心中,從而使他們能自覺抵制外來文化的糟粕,把中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優(yōu)秀的文化傳承下去。
外語課程的隱性教育與思政課的顯性教育有所不同,它應當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盡管很多大學外語教師具有深厚的專業(yè)知識,在課程思政方面也有相當?shù)脑煸?,但是也存在著外語教學中的“紅色文化”融合途徑比較單一、融合方法比較死板等問題,難以有效地推進外語課程的思政工作。
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將語言與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利于學生拓寬眼界、加深對世界的認識,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從國外文化中汲取精華,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從而提高他們的外語運用能力。大學外語教科書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注重基礎,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原則,內(nèi)容涵蓋人文、科技、教育等。因此教師要重視教程,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全面挖掘。在引入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同時,適當?shù)匾爰t色文化。以《新編大學實用英語教程》中的“夢”這一課題為例,教師可以將中國夢(Chinese Dream)和美國夢(American Dream)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了解到中國的偉大復興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而中國共產(chǎn)黨人則是以人民為中心的[2],從而激發(fā)學生對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之間的文化差異的思考,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要善用運用名人名事。張桂梅校長是近年來互聯(lián)網(wǎng)討論的熱點,也是“紅色文化”的代言人。她創(chuàng)辦了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女高,讓大山里的女孩也能有讀書的機會,她用革命的精神來塑造靈魂,讓她們成長為獨立自強的女性。她的校訓“我天生就是英雄,不是廢物,我是站在偉大人物的肩膀上,輕視那些卑賤的膽小鬼;我生來就是高山,不是小溪,我要站在巔峰,看著平凡的溝壑”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女高人,讓她們用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和學生深入討論張桂梅校長的事件,結合外文譯本和外語教學,將“四個自信”的知識融入外國語言文化之中,在提高學生外語水平的同時,讓他們對紅色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樹立文化自信。
第二課堂是一種有益的輔助活動,它能為學生提供多種外語學習與交流的平臺,能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業(yè)余生活。大學外語教師要切實履行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外語的特點為切入點,選擇與學生專業(yè)水準相適應的主題,并精心策劃各種活動方案和環(huán)節(jié),增強大學生的思想素質(zhì)和政治素質(zhì)。可以舉辦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外語角、“學黨史、悟思想”講座等系列活動[3],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將紅色文化融入自己的內(nèi)心。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舉辦外文紅詩朗誦大賽,讓學生既能提高外語口語水平,也能在此過程中回顧紅色歷史,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的內(nèi)涵。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也是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手段。外文閱讀常常滲透英美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是學生認識異國文化的一扇窗戶。通過對當前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方式存在的局限性進行分析,大學外語教學相關從業(yè)者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以文化意識為核心的外語教育實踐方案,重視學生在情緒與態(tài)度方面的批判思考。外文閱讀,與該方案目標相吻合,既能加深學生對外語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又能讓他們將外國文化內(nèi)容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進行比較和思考,從而得到批判思維的養(yǎng)成與發(fā)展,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外語老師要將紅色文化與英文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定期引導學生們?nèi)プx英文的紅色經(jīng)典。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明日中國》《紅色人類的五分之一》等紅色經(jīng)典,都可以用作相關閱讀材料。其次,教師可從課堂上選擇以上紅色書目的片段進行分析,《紅星照耀中國》中埃德加·斯諾對毛澤東和其他紅軍領袖的采訪語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訪談中談到作為一個個人在集體地創(chuàng)造歷史進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內(nèi)容,都深刻地體現(xiàn)了中國的集體文化特點。加之作者埃德加·斯諾是一位“他者”,成長在美國的個人文化背景下,從這些閱讀材料中進行補充教學,更能讓學生明顯地體會到中美文化背景之間的差異[4]。在閱讀并對相關書目展開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能吸收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力量,還能對不同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養(yǎng)成跨文化意識。
語言是一種交際手段,而翻譯則是一種溝通的橋梁。在外語教學中,翻譯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語言、文化、技術只是從事對外宣傳工作的根本,而譯者的翻譯水平和跨文化素質(zhì)則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得到強化。大學外語老師可以根據(jù)當?shù)氐木唧w情況,帶領同學們到紅色文化基地進行實地考察,讓他們了解紅色精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景區(qū)的外文介紹、公告語等進行分析,探討其翻譯存在的語用錯誤,讓他們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進行討論,總結歸納翻譯經(jīng)驗。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與當?shù)丶t色教育基地多渠道開展深度合作,給予一批外語口語良好、對當?shù)丶t色文化資源有一定了解的學生實習機會。在實習結束后,鼓勵同學們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與傳統(tǒng)課堂上的死記硬背相比,“做中學”的翻譯經(jīng)驗能明顯地消除部分大學生外語無用的觀念,從而使他們產(chǎn)生無限的學習興趣與動力,從根本上增強他們的實際語言翻譯技能和跨文化意識[5]。同時,在紅色文化的影響下,能使學生翻譯水平得到提高,為他們在未來講好中國好故事、弘揚好聲音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中國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偉大文化。外語只是一門工具,外語教學的目標不僅是讓學生掌握一門語言,更是要讓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人文素質(zhì)的提高。與此同時,養(yǎng)成跨文化思維意識,實現(xiàn)對自己國家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傳播,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為此,大學教師要將紅色文化與外語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zhì),培育深厚的紅色文化;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紅色”元素,提煉紅色文化精華,同時適當?shù)貙W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情感。讓他們繼承紅色基因,在不知不覺中將紅色文化精神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xiàn)文化自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