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祥
今年是《世紀風采》創(chuàng)刊30周年。在這30年的歷程中,《世紀風采》已深刻介入了黨的歷史與現(xiàn)實,在世紀風云變幻、社會巨大變革中,始終堅守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功能,始終保持融教育性、知識性、文學性于一體的風格與風采,充分發(fā)揮舉旗幟、聚人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作用,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積極傳播黨史文化,注重講好紅色故事。尤其在實現(xiàn)人生夢想的光榮遠征中,《世紀風采》給予了我方向指引、方法指南。
結緣《世紀風采》。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難忘、憧憬和前行的思量。2005年底,我從新疆空軍部隊轉業(yè)到了南京市委黨史辦工作。當時的我,對黨史辦的工作職能,一無所知;對南京黨史知識了解甚少。我回到南京后,在部隊多年養(yǎng)成的午休習慣依』日沒變。為了解決因辦公室面積小而無法午休的問題,于是乎,單位領導毫不吝惜地同意我每天中午可以在閱覽室休息。為盡快掌握黨史知識、勝任工作,我便開始在午休前,有的放矢地閱讀與黨史有關的雜志。一天,我偶然翻到一本《世紀風采》。其中,“偉人剪影”欄目中鮮為人知的中共領導人的故事,“黨史百花”欄目中鮮活的黨史資料,深深吸引了我,讓我難以忘卻,愛不釋手。從此,我與《世紀風采》結下了不解之緣。后來,閱讀《世紀風采》,便成為了我每天在單位午休前的規(guī)定動作。
走進《世紀風采》。一個人的認知高度,完全取決于知識的厚度;而行動的自覺來源于認識的深刻。通過半年多的閱讀和學習,在我心中開始萌發(fā)了一個拿起筆來、自己動手寫文章的想法。這樣既能練文筆,又能助力完成工作任務,可謂是一舉兩得。隨后,我就效仿《世紀風采》的文風,開始動筆寫黨史人物和紅色故事。幸運再一次降臨到了我的身上,遇到了李曼容老師、徐樹法執(zhí)行主編和萬建清主編等諸多結下亦師亦友情誼的良朋益友。隨后,在《世紀風采》編輯部眾多老師的精心點撥下,我很快就有了“小確幸”,慢慢也有了小驚喜。路是人一步步走出來的,實現(xiàn)心中的遠大目標,要靠每個歷史階段中的引路人的英明指點和自己不懈努力的積累。隨著第一篇《胡耀邦與第一個“中央1號文件”的誕生》和隨后《毛澤東對南京的眷眷之情》在《世紀風采》上發(fā)表,并被多家報刊和網絡轉載,我對黨史寫作信心倍增。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從一名普通的黨史工作者成長為一名小有名氣的黨史寫作者。從此,我便十分慶幸地走進了《世紀風采》。同時,我也認識到,黨史工作神圣,但并不神秘,只要肯付出,一定會突出,終將能夠“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世紀風采》領我走向遠方。《世紀風采》猶如一顆引領我前行的啟明星。在《世紀風采》這個平臺的推送下,我撰寫的《紅旗雜志對真理標準問題討論保持沉默的背后》《毛澤東參加十月革命40周年慶典始末》等文章,多次榮獲“華東地區(qū)黨史報刊優(yōu)秀文章”一等獎,并激勵著我一步步走向詩與遠方。隨著我的名字在《世紀風采》上的不斷閃亮,我對黨史學習和編纂工作也開始從有興趣到有樂趣,再到有情趣并邁向有志趣的發(fā)展歷程,隨之工作平臺也變成了廣闊的舞臺,人生也綻放出了璀璨光芒。目標就是方向,目標就是旗幟,是《世紀風采》給了我學習黨史、了解黨史,走向美好未來的機會。即使現(xiàn)在,每當夜深人靜時,我饒有興趣翻開《世紀風采》,閱讀自己寫過的文章,仍然感慨萬千,心潮澎湃。我深知,正是當年那一篇篇如今看來還很稚嫩的文字,讓我看到了黨史天地、紅色寶藏,帶我走進了一個更為豐富的精神世界??梢哉f,《世紀風采》上的每一篇文章,就像是一本本藏進我心里的書籍,撐起了我的黨史高度與厚度,喚醒起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史的渴望與尊崇。
《世紀風采》未來可期。一本《世紀風采》就是一束光,一直照耀30年,也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可以說,《世紀風采》不僅成了展示我正確黨史觀和工作業(yè)績的舞臺,也使我的人生價值和工作內容更加精彩。也正是有了《世紀風采》,才讓我看到了南京以外的黨史天地,讓我知曉了更大的黨史世界,激勵著我走向星辰大海,走遍大江南北。三十而立,百感交集。閱讀《世紀風采》,就像是進入一座紙中城邦,在那里可以自由建構自己的精神王國,既能夠讀到黨史中的紅色經典故事,也能感悟到黨史的知識含量、真理力量、思想分量、政治能量。在我看來,《世紀風采》是黨史刊物中非其它刊物所能代替的。她的價值,就在于可以和一代又一代讀者對話,可以引起一代又一代讀者的思考。尤其是在網絡時代、快餐文化的當下,能夠找到這樣一本可品讀、可泛讀、可參閱、可收藏的雜志實屬不易。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我遇上了這本“展世紀歲月崢嶸,現(xiàn)風采神州輝煌,傳昔日千秋佳話,記今朝開啟未來”的《世紀風采》。她是值得我一生去認真品讀的一本黨史雜志,遇見《世紀風采》是我在閱讀世界里的最大慶幸。
(責任編輯:時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