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希
(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重慶 400015)
重慶是我國典型的山地城市,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地勢起伏大,區(qū)域內河流較多。這樣的特色地形地貌,造就了重慶地區(qū)傳統(tǒng)山地建筑遵循自然地貌、依山就勢的特點,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觀念[1]。
過去二十余年,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涌現(xiàn)了大量住宅小區(qū)。大量的建設項目為建筑師提供了更多的探索空間。其中,如何傳承傳統(tǒng)山地建筑特色,設計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一直是建筑師不斷思考的課題。本文從空間形態(tài)的角度,結合實踐項目,探討傳統(tǒng)山地建筑空間形態(tài)在住宅小區(qū)設計中的傳承和運用,并提出相應策略。
1.1.1 平行于等高線布置的街道
由于地形變化,為減少挖填方工程量,又獲得滿足功能要求的空間,傳統(tǒng)山地街道不會局限于正南北的布置方式,主要平行于等高線布置,形成街道空間的主體。由于等高線大多蜿蜒曲折,順應等高線布置的街道拐彎較多,讓行人難以一眼看到底,形成天然的步移景異趣味空間[2](圖1)。
圖1 街道空間形態(tài)特點分析
1.1.2 垂直于等高線布置的街道
平行的街道由于高差阻隔,需要豎向連接。在高差較小的地方,由坡道連接;在高差較大的地方,由踏步連接,形成了山地特有的垂直街道。由于垂直街道造價更高,所以更為稀有,又因其具有聯(lián)系山下和山上的重要作用,因而逐漸承載了更多人流量,成為街區(qū)的主動脈。在平行于等高線的街道和垂直于等高線的街道交匯處,由于視線較為開敞,容易吸引人群逗留,形成室外休閑空間(圖1)。
1.1.3 多樣化的街道空間形態(tài)
在等高線較疏的地方,可以形成平緩開敞空間、臺地空間。在等高線較密的地方,則形成一邊是建筑、一邊臨空的半邊街。在臨江區(qū)域,由于空間有限,也會形成一邊臨江、一邊是建筑的臨江街道。在高差較大的地方,還會出現(xiàn)以過街樓連接建筑與對面的街道的情況,形成多維度空間形態(tài)。
1.1.4 適宜的街道空間尺度
傳統(tǒng)山地街道空間尺度也有其特點。對于主街道,臨街建筑往往采用“窄面寬大進深”的平面布局,并以1—2 層較為多見,而街道的寬度則多為5~8 m 左右,街道的寬高比大約在1:0.5 與1:2 之間[3]。這樣的空間尺度能夠滿足街道上的商貿、休閑、聚集活動,以及人員流動。對于次要街道,由于商業(yè)功能較少,只承擔日常生活或交通功能,私密性較強,因此尺度相對小些,約為2~3 m 寬,給人以不宜停留的感受(圖1)。
雖然重慶地區(qū)受地形限制,很少有天然形成的平緩開敞空間作為院壩,通過建造活動卻形成了山地城市特有的院壩空間。
1.2.1 多樣的朝向
由于街道蜿蜒曲折,傳統(tǒng)山地建筑不易得到準確的最佳朝向,但仍會盡力選擇南向或東向,由此形成的院落也無法像平原城市那樣正南正北。
1.2.2 多樣的形狀
蜿蜒的街道讓沿街道兩邊的建筑無法平行布置,從而圍合出形狀各異的院壩,尺度也較小。
1.2.3 立體的空間形態(tài)
由于高差限制,院壩空間也變成立體空間:較為平緩的地塊做成緩坡,讓院壩有一定的坡度;高差再大一點的地塊,則劃分為幾個不同高差的臺地,院壩尺度較小時,在宅前分臺,將可利用平地最大化;院壩尺度較大時,在院內分臺,形成不同功能院壩分區(qū)(圖2)。
圖2 院壩內立體空間示意
1.2.4 轉折的院壩軸線
一般傳統(tǒng)宅院都以院壩為中心來組織空間關系,并且集中了采光、通風、家庭活動等功能。在大型宅院里面,由于有多進院落,為順應地形,院落的軸線會有多次轉折。
1.3.1 多樣的接地形式
重慶傳統(tǒng)建筑在山地環(huán)境下經過長期的發(fā)展,逐漸形成“占天不占地”的原則,創(chuàng)造了多樣的高差處理方式:臺、挑、吊;坡、拖、梭;轉、跨、架;靠、跌、爬;退、讓、鉆;錯、分、聯(lián)[4]。這些策略通過各種方式利用地形變化特點,高效利用土地資源,讓建筑在多樣的地形條件下得以生存(圖3)。
圖3 重慶傳統(tǒng)山地建筑高差處理方式
1.3.2 多界面入口
由于高差影響,建筑有機會與多個不同標高的地面連接,形成多個不同高度的入口。這些入口連接了城市不同的高度,形成了豐富的城市界面。
1.3.3 受氣候影響的空間形態(tài)
重慶夏季是典型的濕熱氣候,自古以來,當地建筑大都具有遮陽、納涼、通風、除濕等功能。傳統(tǒng)建筑會設計大進深的屋檐,并且形成檐廊,這個具有過渡性質的場所,晴天遮陽,雨天擋雨,將人們的生活從室內延伸到室外,形成多樣的體驗。不同高差的檐廊層層疊疊,互相交織,形成多層次的灰空間。吊腳樓底層的架空設計,在最大化利用土地的同時,也起著通風除濕的作用。另外,傳統(tǒng)建筑中也多設置天井,形成“煙囪效應”幫助通風[5]。
上東匯73-1 地塊項目位于重慶市渝北區(qū)中央公園東側,地勢高差較大,設計要求為低密度住宅區(qū)。設計中,嘗試運用重慶傳統(tǒng)山地建筑空間形態(tài),在街道空間、院壩空間、建筑單體空間維度上,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造(圖4)。
圖4 項目鳥瞰圖
2.2.1 順應等高線維系原有地貌
在設計中,應盡量保留地形特征,減少挖填方量。首先,根據原始坡度,將場地劃分為多個不同高差、不同進深的臺地。然后,將主體街道順應等高線,分別布置于臺地之上。最后,結合地形和建筑平面布局,將橫向街道進行微調變化,讓街道有了曲折蜿蜒的延伸,形成“步移景異”的空間效果。
該項目中,場地北高南低,東高西低,所以將場地從北到南分為4 個逐次變矮的臺地,再平行于等高線布置街道,構成東西向的橫向街道,最后根據等高線走勢和建筑布局微調街道,產生趣味變化(圖5)。
圖5 街道空間營造示意圖
2.2.2 垂直等高線貫通連接高差
不同高差的臺地需要一個主軸線串聯(lián)起來,形成垂直于等高線的縱向主街道。主街道的設置需要對地塊周邊情況進行分析,結合出入口等功能需求、建筑平面布局加以調整,使縱向主街道形成曲折變化。
項目使用南北向主軸串起東西向街道,再對周邊設施進行分析,結合功能需求,把主入口設置在地塊東面,次入口設置在地塊南面。對于東側的主入口,功能上需要一個較為廣闊的入口景觀,將其設置在從北往南的第三層臺地,該臺地較為寬闊平坦,再將縱向主街道進行變化,連接主入口景觀。
在橫向街道和縱向主街道交接的區(qū)域,項目也借鑒傳統(tǒng)山地街道的手法,將交叉區(qū)域擴大,形成公共休閑空間(圖5)。
2.2.3 街道空間尺度控制
延續(xù)重慶傳統(tǒng)山地街道的空間尺度,同時綜合考慮實用性和合理性。主街道的D/H 值宜控制在1:1 到1:0.5 之間,可以容納較為密集的人流,又兼具聚集、休閑、娛樂等功能。次要街道的寬度可以適當縮小,D/H 值相對做小到1:1.5 到1:2,考慮到規(guī)范對建筑間距的要求,可以結合圍墻、擋墻等實現(xiàn)圍合感、私密感較強的空間氛圍。
該項目的縱向南北主街道,比例控制在1:1 到1:0.5 之間,設置若干較開闊的聚集空間;東西向橫向街道,主要以歸家流線為主,設置少量休閑空間,將道路寬度控制在3 m(圖5)。
2.3.1 利用高差組建院壩
地形高差既是對院壩空間的限制,又為院壩空間多樣性提供了條件。對高差加以適當的利用,可形成多層次的院壩空間形態(tài)。院壩不用拘泥于方正、正南正北、地勢平整,可以依原始地形等高線走向形成院壩輪廓和朝向,也可以利用高差形成各種緩坡、臺階等空間層次豐富的院壩。
具體到該項目,主入口處,利用較小高差形成入口公共庭院,該庭院跨越約2 m 的高差,與庭院景觀設計結合,設置坡道、踏步、水池、下沉庭院,形成富有山地特色的小區(qū)主要庭院景觀。次入口處,則形成一個緩坡院壩,連接1.3 m 的高差。在街道縱橫交叉處,通過局部放大空間,結合地形,形成規(guī)模較小、形狀各異的休閑院壩。
2.3.2 結合功能組建院壩
傳統(tǒng)山地建筑的院壩與建筑平面也有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互為圖底關系。從單個戶型來看,在功能關系上,可以延續(xù)傳統(tǒng)院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賦予院壩采光、通風、家庭日常生活的功能;在空間序列上,可以形成通過室外院壩,再進入戶內起居室,再到戶內小院壩的空間序列。在這種單戶設計的基礎上,還可以將多個戶型進行各種方式組合,圍合成各種不同的小型院壩:有面向街道打開且與街道連接的院壩;有面向街道打開,但有高差相隔的院壩;也有完全被建筑圍合的院壩,設置在不同的標高上,形成豐富多彩的空間界面。
在該項目中,也采用上述手法,在單個戶型中結合功能和空間序列設置院壩,再將多個單元進行組合,結合地形高差,形成富有特色的院壩空間(圖6)。
圖6 院壩空間圖底關系
2.4.1 接地方式的延續(xù)
多樣化的接地方式是傳統(tǒng)山地建筑空間的重要特點,需要根據場地不同高差坡度變化,結合建筑功能布局,來選擇適合的接地方式。
項目中,將場地分為多個臺地之后,各個臺地高差相對平緩,在每個臺地中繼續(xù)分臺來解決地形高差。為方便居民使用,設計將一個或者多個單元設置在一個標高上??紤]到重慶地區(qū)潮濕的氣候,用提高勒腳的方式,盡量讓每個單元底標高高于單元外道路,減少濕氣和雨水的影響。整體上,形成多個單元逐級下跌,錯落有致的空間形態(tài)。
2.4.2 檐廊空間的利用
傳統(tǒng)檐廊空間是很好的過渡空間,將該空間利用于住宅設計中,對氣候的適應和功能的使用都有重要的作用。
項目使用坡屋頂形態(tài),借鑒傳統(tǒng)檐廊空間,在單元的一層主入口,以及起居室開向院子的出口,均設置檐廊,將室內生活延伸至室外,同時兼具遮陽和避雨的需求。在單元頂層,也設置了檐廊,將室內空間與室外露臺空間連接,可以納涼、看風景,形成一個休閑趣味灰空間(圖7)。
圖7 檐廊空間和天井空間
2.4.3 天井空間的穿插
天井這樣的小型露天空間,在住宅設計中,利用其來解決通風問題,可以讓人們在濕熱的夏天有良好的通風降溫體驗。該項目每戶中設置了多個天井,形成“煙囪效應”,很好地解決了地下室、衛(wèi)生間的排氣問題。在臥室和起居室外也均設置了天井,讓居民在夏天有良好的通風降溫體驗(圖7)。
重慶傳統(tǒng)山地建筑因為地形的起伏變化而形成多樣的空間形態(tài),特點鮮明、富有趣味,這些空間形態(tài)對于傳承傳統(tǒng)地方文化,對于當代山地住宅小區(qū)設計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梢钥吹剑貞c傳統(tǒng)山地建筑空間形態(tài)在街道、院壩、建筑細部等層次的特征,都是建立在充分尊重當地的地形地貌,考慮氣候條件,并且遵循傳統(tǒng)地方文化的基礎上的。所以在住宅小區(qū)設計中,需要從具體的地形特征、地方氣候特點、傳統(tǒng)地域文化出發(fā)來考慮問題,才能有效傳承傳統(tǒng)地域建筑特色。上東匯73-1 地塊項目僅僅是在運用重慶傳統(tǒng)山地建筑空間形態(tài)方面的一次嘗試,本文對這方面設計策略和手法進行探討和總結,雖然還有諸多不足之處,但仍可以為同類型設計提供一些參考。
圖片來源:
圖1:作者拍攝和繪制;
圖2:作者繪制;
圖3:作者繪制;
圖4:作者根據設計資料改繪;
圖5:作者拍攝和根據設計資料改繪;
圖6:作者根據設計資料改繪;
圖7:作者拍攝和根據設計資料改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