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振霖 李 情
(重慶醫(yī)科大學 重慶 400016)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座談會上重申:“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1]堅持文化自信,從中華杰出的傳統(tǒng)文化中提煉精華,使古代的智慧滋養(yǎng)今日,是傳承并發(fā)展我國卓越傳統(tǒng)文化的關鍵路徑,也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打造具有中華特色的現代文明的核心。儒家與道家的哲學思想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珍寶。為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實施,再次探索儒、道經典,整合其深邃的思想加入高校思政課中,并從為人、為學、為道三個維度出發(fā)對高校思政課進行深入解析與重構,對于豐富教育內容、增強育人價值、優(yōu)化教育體系均有深刻意義。
“為人”指的是如何做人、處理事務和與人及事互動。只有牢固樹立“為人”的基本原則和準則,才能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zhàn),這也為進一步為學和為道打下堅實基礎。從高校思政課的角度看,這涉及應該培育什么樣的人的核心議題。儒家哲學強調的“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2]30,為我們提供了關于如何“為人”的明確指引。道家哲學力求“內圣外王”[3]532,即引領學生內心修煉品德,成為更好的自己,外在行為追求正義和自強不息,努力成為新時代的“君子”與“圣人”。高校應在此目標下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堅定不移、積極進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21世紀這個信息高速增長的時代,科技的快速進步、多種文化的交流與意識形態(tài)的互動使得學生面臨巨大的信息沖擊。因此,學生要具備從眾多信息中挑選有價值的知識的能力,即加強“明辨”與“善思”雙重素養(yǎng)。
其一要“明辨”。人格獨立是明辨的前提,須保持“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4]18的態(tài)度,不偏不倚,在此基礎上才能擁有自身的價值尺度,才能不輕易受外界干擾,從而做出最清晰準確的判斷。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盵5]199獨立的人格不應該受外界裹挾而趨同,應該秉持自己的初衷與使命。“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5]171當代學生良性獨立人格的養(yǎng)成面臨比以往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上有教師與家長施加影響,中有基于地緣性、趣緣性構成的伙伴群體滋生同儕壓力,外有互聯網時代瞬息萬變的社會輿論導向。凡此種種,有的是學生良性獨立人格養(yǎng)成的助力,有的則是需要掙脫的桎梏;而高校思政課要做的便是培養(yǎng)學生摒棄負面影響、留下有利抓手的能力。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杜絕生硬刻板的指令,拒絕浮于表面的定義,要生動闡釋蘊含在做與不做背后的道理,劃分清楚好與壞、得與失的警戒線?!笆且啾艘玻艘嗍且病盵3]23,應告誡學生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引導學生既能學會又能學懂還能舉一反三,同時幫助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維習慣,提升學生作為主體獨立判斷客體的能力,最終達到“明辨”的狀態(tài)。
其二,要“善思”。這囊括思的范圍、內容、方法、態(tài)度、目標。從思考的范圍與內容而言,覆蓋范圍要廣,包含內容要全??鬃釉唬骸熬佑芯潘迹阂曀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盵5]257從態(tài)度與方法而言,要“慎思之”[4]95,要“見賢思齊”[5]47,要“吾日三省吾身”[5]3;就目標而言,思是為了避免“少而不學”“老而不教”“有而不施”[6]300。當代青年學生在物質生活方面擁有比以往更豐富的資源、更多樣的選擇,同時在精神生活領域也面臨著更多誘惑。不善思的青年學子在面對光怪陸離的互聯網、新穎奇特的網絡游戲、“刺激”的娛樂場所以及不同的文化沖擊時,很容易迷失自我,不自覺地偏離主干道,踏上學業(yè)失誤、家庭關系失調甚至違法犯罪的歧路。因此,高校思政課要培養(yǎng)學生“善思”的能力,引導青年學生在適合的階段做適合的事。
首先,高校思政課要引導學生從三個維度樹立大局意識,培育全局觀,領悟顧大局、懂全局,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從而做出最正確的抉擇。第一,引導學生在思考時不囿于個人,不追逐個體的快樂,而要從個人走向他人,邁向集體,以集體利益權衡個人得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7]14。第二,引導學生在思考時不限于當下?!熬佑薪K生之憂,無一朝之患也?!盵8]216高校思政課要培育學生的規(guī)劃意識與目標意識,引領學生掌握當下努力與終身幸福的辯證關系,掌握人生的長久與當下的短暫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務實的求學目標與人生規(guī)劃,達成獲得感由低級向高級的蛻變,實現從簡單的生理滿足到自我價值實現的追尋。第三,引導學生在思考時不困于“存異”,不執(zhí)著于標榜“新”或“洋”。物質生活水平的躍遷和技術的嬗變令文化生成與傳播的速度得以幾何級增長,在學生群體中衍生出“宅文化”“喪文化”等亞文化,也使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相左的西方文化與價值觀在富有好奇心和一味“求異”的學生中大行其道?!爸钦卟焱拚卟飚??!备咝K颊n應當引導學生樹立求同存異的思想,看到中外優(yōu)秀文化殊途同歸的精華本質,同時扎根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里做到古為今用、西學中用,而不是舍本逐末、一味推崇“異域風情”。
其次,要提倡學生注重謹慎思辨的三個向度。思不是沒有邊界、沒有意義的空想,也不是漫無目的、縱容自我的放空,而是基于客觀存在而引發(fā)的“慎思”。第一,對“思”切入的視角要謹慎,高校思政課要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與困難??嚯y可以是人窮其一生難以逾越的鴻溝,也可以是腳下眺望遠方景色的踏板。“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盵8]330應當把坎坷作為登頂的墊腳石,在學習與生活中體會沖破障礙帶來的價值與意義,從而思有所得,在前進的過程中“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5]94,迎接苦難后的輝煌。第二,對“思”做出的選擇要謹慎。人生軌跡與未來走向往往是在不斷的選擇中完成的,高校思政課要引導學生立足全局權衡利弊、盤算得失,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選擇相對最優(yōu)解,而不是貪圖一時一地短暫的主觀滿足,須恪守“慎終如始,則無敗事”[7]141的原則。第三,對“思”得出的結論要謹慎,尤其是評判他人的結論。現代實時交互技術在拉近個體距離的同時,也替“鍵盤俠”這一信息時代次生產物打開了方便之門,他們無理性地抨擊人或事,助長人云亦云、道德綁架之風,這些都是未經思辨、缺乏換位思考的結果,與主流價值相悖。品頭論足、罔顧事實、對生活不滿的自我宣泄是這些結論的突出特征。高校思政課要引導學生逐步糾正先入為主的慣性思維,弱化個人情緒導向,尊重個體差異,充分審慎地思考,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5]9,做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5]238,做到“知其白,守其黑”[7]59,讓“謹慎”貫穿于個人思慮的始終,湍行于個體交際的評價之間。
最后是培育學生的雙重看齊意識。其一,從“小我”的視角出發(fā),向更為優(yōu)秀的個體看齊,以成為更好的“我”為落腳點。為此,高校思政課要充分發(fā)揮好“人鏡”的作用,一要引導學生常自省“思己過”,縱向對比自身的成長,循序漸進,以“見其過而內自訟”[5]66完成量變鑄就質變;二要引導學生“思其賢”,通過橫向對比,發(fā)現他人的閃光點與自身的不足,做到取長補短、去蕪存菁,在通往更好的“我”的路上砥礪前行。其二,從“大我”的視角出發(fā),向國家黨政方針看齊,以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為基石,以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為歸宿?!胺虼笕苏?,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盵9]由此觀之,欲成“大我”,高校思政課還要在“人鏡”的基礎上弘揚“史鏡”,帶領學生了解歷史中氣吞山河的豐功偉業(yè)為何在時間的滌蕩下灰飛煙滅,明晰堅如磐石的帝王基業(yè)如何在歷史的沖刷下土崩瓦解,深挖蘊藏在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中國家與民族滅亡的命門和前進的齒輪?!叭绥R”催生出更好的“小我”,“史鏡”孕育出升華的“大我”,新時代學子要破除“小我”之繭邁向蝶變的“大我”,將個人成長嵌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大局中,做到胸中有大局,心底常反思,視線??待R。
明辨善思孕育獨立且清醒的人格,高尚品德涵養(yǎng)崇高且無畏的精神。關乎個人品德修行,儒家推崇“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8]286,“人之所助者,信也”[10]643;道家提倡“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7]105,“圣人欲不欲”[7]141,“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7]180,“人之道,為而不爭”[7]180。2014年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升華。”[11]儒道哲學中關于君子與圣人品德操守的要求與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要求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聆聽儒道智慧對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規(guī)勸,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厘清古今脈絡,通古今之變,有利于學生加深文化認同,加強品德認知,達到提高高校思政課教育效能的目的。
從“愛人”到“愛國”。儒家的愛他人,道家的不積、弗爭、以百姓心為心,完成了個體之間由利己向利他的轉變,完成了由愛自己、愛家人向外推擴的第一階段,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相互關愛與扶持。愛國則是在此基礎上范圍更廣、程度更深、認知更全面的深厚的愛,是推己及人的再度延展。愛國超脫于原有的個體聯系,蛻變?yōu)閭€體與民族、個體與國家之間的愛,是扎根于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的政治一統(tǒng)沃土中,受中華五十六個民族之間深切認同的澆灌而生成的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愛,其所激勵的不再只是簡單的“你我他”,而是有著相同政治身份,有著同樣理想抱負,致力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奮斗終生的億萬中華兒女。
從“信”到“誠信”。原初的信沒有束縛,沒有要求,沒有價值取向,守信不欺即為信。這種信由于評判標準的缺乏,使如約完成的是非好壞皆能稱為信,因而諸多情境的信是“偽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信有特定的前提與要求,即誠。這是對“信”的必要補充。誠是一種保障,亦是一種尺度,要做到內誠于心、外信于行,而欲內誠于心,便要回歸于忠。忠不僅是要忠于自己與家人,更要忠于民族,忠于黨和國家。忠于自己與家人可以保障個人“信”的言行不負于“小家”,但如果滯留在這一層次,則可能貽誤“大家”。高校思政課應培育學生在誠的框架內踐行“信”,以踐行的言行是否利于“大家”為價值尺度去衡量“信”的效度,達到“真信”。
從“禮”到“友善”。禮蘊含著尊敬,但禮是在古代社會等級制度上有三六九等之分、尊卑有別的敬,是基于特定身份的敬,是在等級制度金字塔內,自塔底逐級向上且單向流動的敬,是下位者與上位者之間有差別的敬,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敬。社會主義摒棄了等級制度金字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基于大家平等而獨立的社會身份,從高下有別到人人平等,從金字塔結構到“大平原”構造,“平原”上的友善打破了古代社會等級壁壘,昭示著人與人之間消弭等級束縛,雙向、多向反復流動的尊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睦向善的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
“敬業(yè)”則是跳脫出時代局限,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新要求。為實現偉大目標,需要克己奉公、恪盡職守、服務人與社會的新時代敬業(yè)精神。同時,義、智、“欲不欲”等優(yōu)秀品質盡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中沒有顯性體現,但卻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次的方方面面,“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達成無不需要知恥而羞、愛憎分明,無不需要是非分明,也自然需要降低自身不合理的欲望。由此觀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密不可分,是借鑒了部分儒道思想精華并在此基礎上完成超越與升華的符合當代中國國情,有利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個人品行標準。
“變則通,通則久?!盵10]649不同時代背景促使不同的社會現實迭出,也就有與時俱進的不同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學應既看到古今品德具體要求的不同,又看到其中一以貫之的相同本質,引導學生在了解“君子”與“圣人”道德情趣的同時,梳理個人品德要求的變化,結合社會實際思考變化產生的原因,從而深刻體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準則對其的精練與超越,同時把功勛卓越的戰(zhàn)斗英雄、豐功卓著的科學家、平凡至偉的勞動模范等具有時代印記的先鋒人物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從他們的事跡里汲取精神之鈣并化為自身篤行“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個人準則的不竭動力,最終蛻變成為品德高尚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新人。
儒家哲學與道家哲學都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但同源而有別,儒家哲學在“天人合一”中偏愛“人”。儒學在開創(chuàng)之始,就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較強的實踐特性。就其產生過程而言,它是對儒生生存生活的道德感悟和提煉。[12]“‘人’是‘天人合一’的價值重心與根本,追根究底,‘天’還是需要為‘人’的需求與發(fā)展提供現實的保障與源泉?!盵1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5]243人越是保持自己的本心與本性,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那么天道將越發(fā)得到弘揚,從而在認清自己本心與本性的基礎上建立符合天道的典章制度。因為人的本性就是天命所規(guī)定的,天所賦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行事與發(fā)展即踐行天道,也即“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4]13。所以說將人性充分發(fā)揮好,天道即得到了弘揚;反之,如果在踐行道的過程中忽略了人的重要性,在實行道的過程中遠離了人,那便不是真正的道,亦即“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4]35。
實踐是溝通主體與客觀世界的不二法門,也是個體將明辨善思的獨立人格、高尚的品德外化的唯一方式,兩者在實踐中得到彰顯,也在實踐中獲得提升。為充分發(fā)揮“天人合一”中人的作用,就需要突出個體的實踐,高校思政課要培育學生成為勇于實踐的人。個體實踐可以從兩個維度解讀:
其一是個體實踐的態(tài)度,“力行近乎仁”[4]195。高校思政課要培育學生“為”的意識。任何挫折與困難不會自行消散,理想信念與抱負也不會自動完成,只有敢于實踐、勤于實踐、竭力實踐才能搭建通往個人理想彼岸的橋梁。通往彼岸則是一個相輔相成的發(fā)展過程,個體的素質與修養(yǎng)為實踐提供方法,指明方向,推進實踐初期的緩慢前行;同時,實踐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個體的理想與目標帶有階段性的顯著特征,通往彼岸的實踐本質上是磨礪個人素質與修養(yǎng),實現個體自身超越與升華的過程。不同階段的理想目標對應不同類型與程度的阻礙,需要個體不斷打破思維定式,逐步增強自身能力與水平,如此往復遞進,在不斷的實踐中以“更好的我”追逐“更崇高的理想”,實現從一個橋梁節(jié)點向下一個橋梁節(jié)點的奮進與發(fā)展。
其二是個體實踐的方法,為達成以“更好的我”追逐“更崇高的理想”這一發(fā)展目標,高校思政課要引導學生“制天命而用之”[6]174,掌握客觀規(guī)律,在“為”的基礎上做到“善為”。個體實踐不應是沒有選擇與判斷的蠻干,“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7]138。實踐是立足自身能力基礎循序漸進的過程,高校思政課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實踐要學會從小事做起,坦率接受個體之間能力的差異,不好高騖遠;第二,實踐要充分認知到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把時間與精力用在“刀刃”上,選對突破口,選對落腳點;第三,實踐要做足充分的前期準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5]235。如此方能提高實踐的效率以及目標達成的概率。至此,高校思政課方能培育學生的能力素質從“為”提升到“善為”,從解決小事過渡到落實大事,從解決部分提升到優(yōu)化整體,最終在量的積累上完成質的蛻變,做到善作善成。
高校思政課“為人”三指向塑造學生個人品質的底色,這是鑄就人生樓宇的根基,而“為學”三維度則賦予底色之外的補色,亦是平地起高樓需要的建材。傾注的建材數量越多、質量越高,則樓宇越發(fā)挺立堅固。高校思政課汲取儒道哲學智慧,引領學生“為學”,可以從學習態(tài)度、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三個角度進行剖析。
學習需要清醒的自知態(tài)度。“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盵7]158自知之明向內表現為對自己能力的清晰認知,向外則體現為貫穿學習始末的誠實不欺。正因自知所以能保持頭腦清醒,找準自己的定位,選擇符合自身能力與水平的目標并向前不斷踏實邁進;自知的學生堅持付出與收獲等價的正當學習實踐,不枉費心思走彎路,不以作弊等形式貪圖自己不該得的成績與榮譽,因而哪怕學生起點稍低,但以自知為基準也能夠邁入不斷向前的良性軌道。
學習需要“好學”與“樂學”的熱愛態(tài)度??茖W的學習態(tài)度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對所學的興趣與喜愛是其中十分關鍵的一環(huán)。[14]學生的精力是有閾值的。在掣肘框架下試圖達成合理利用并科學分配精力,提高認知效能與學習效果的目標就需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自我覺醒?!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摺盵5]79,“好學近乎知”[4]195,這兩句話都強調學習應該以學為樂,要在學習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發(fā)掘學習的樂趣,從而找到愉悅自身的竅門,以“好學”與“樂學”促成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
學習需要“朝聞道,夕可死矣”[5]44的覺悟深度?!奥劦馈奔磳φ胬淼念I會與把握。[15]“以生殉道”是古人“為學”的一種至高取舍,是為了求得真理愿意舍去一切乃至生命的極高情操。教師應引導學生重視、專注于眼前的學業(yè),以學業(yè)為重并分清學生時代事情的先后主次。
內驅力對學習過程至關重要。學生缺乏內在驅動,很大程度上源于外部壓力,如父母、教師的監(jiān)督或與同學的競爭。這種外部推動的學習往往導致動力不持久、方法僵化、效果平平。盡管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學生能保持一定的學習狀態(tài),但到了大學,隨著外部約束的減少,缺乏內驅力的學生就容易失去學習的動力。而強烈的內驅力可以促使學生自發(fā)、持續(xù)地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效果更好,持續(xù)時間更長,并且更易于形成積極的反饋。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內驅力,高校思政課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應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增強師生互動性,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不斷更新和優(yōu)化課程,使之更加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問題是開啟學習的第一步,只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會有學習的欲望和動力。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與學生建立共鳴,了解他們的興趣點,將這些興趣與思政課內容相結合。三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覺悟。這是一個逐步的過程,需要問題意識和學習興趣的共同培育。高校思政課應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解決問題收獲學習的成果,從而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隨著學習深入,學生會逐漸認識到自己的能力,體會到不斷進步的動力,從而更加珍惜學習機會,提高學習覺悟。高校思政課不僅是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內在驅動力,使他們真正熱愛學習,成為終身學習者。
學習態(tài)度孕育學習的內驅力,學習內容指引內驅力運轉的方向。所謂有限,是指儒家在學習內容方面強調的“六經”“六藝”,道家在學習內容質量上強調的“絕學無憂”[7]39:以《詩》保持思想純正,以《書》做到舉措符合天意民心,以《禮》做到言談舉止文雅有節(jié),以《樂》保持實踐時的身心愉悅,以《易》令一言一行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以《春秋》參照歷史人物與事件。同時,以禮樂塑德行,以射御強體魄,以書數提智慧[16];絕學無憂即絕所當絕,學所當學,絕棄的是俗學[17]。所謂無限,一方面指“六經”“六藝”有限內容背后蘊藏的思想純正、文雅有節(jié)、德行、智慧、體魄等價值旨歸是沒有閾值的,需要對有限內容周而復始地深入挖掘,而探求的過程需要其他學習內容作為補充與參考,如此才能打破認知壁壘,不斷接近“六經”“六藝”背后蘊含的無限價值與意義。另一方面則是指道家哲學強調學習內容數量的“為學日益”[7]103,這是摒棄俗學之后對各類優(yōu)質學習內容的無限消解與吸納,是無止境的終身學習。其實綜合儒道哲學不難發(fā)現,“六經”“六藝”學習以及為學日益與絕學無憂的內核與當下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指向有共通性,新時代“五育并舉”的育人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立足并汲取儒道哲學的學習內容、結合時代發(fā)展新背景從而實現的升華。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獲取方式多樣且便捷,內容形式豐富,數量龐大。因此,高校思政課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若要鼓勵學生廣博地學習,既要拓展知識廣度與深度,如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要加強道德情操與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如學習禮樂;同時,更要鼓勵學生投身勞動實踐與體育活動,鍛煉體魄,真正做到“五育并舉”,成為新時代全面發(fā)展的學子。然而,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內容蕪雜、質量不一是不容忽視的問題。高校思政課應堅守社會主義育人導向,引導學生在廣泛學習的同時能夠區(qū)分與篩選信息,絕棄俗學,遠離低俗內容,更要增強學生的羞恥心,培育榮辱觀,讓他們更加靠近與主流價值觀一致的“聲音”。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更能讓他們成為主流文化與主流思想的傳承者與接力者。
學習方法增強內驅力學習的效果。第一要善假于物。學習是一條坎坷摸索之路,清理終點前滿布的障礙需要獨立且清醒的人格,需要完備的品德,需要敢為的精神,而這些必要因素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學習生活中與周遭要素相互作用時不斷積累孕育而成的。學生要善于在探求的過程中抓住向外界學習、借鑒的機會。其一要學會借鑒書本,做到埋頭向書。儒家集大成者朱熹曾言:“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即學習《大學》構筑人生框架,讀《論語》學會做人做事的根本,讀《孟子》借鑒孟子對孔子之道的進一步發(fā)揮,讀《中庸》領會“中道”。其二要學會借鑒他人,做到抬頭向人。學生在求學途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也許他們的職業(yè)有體面與否之分、工資有高低之差、社會地位有云泥之別,但學習的要義在于獲得有益的知識與感悟,需要學無先后、達者為師般求學探索的精神高度?!叭诵?,必有我?guī)熝桑 盵5]95不同的個體背后暗藏著不同的人生境遇與人生體會,那些看似不如自己的人也有獨到之處,要時刻以學無先后、達者為師的精神警醒自己,以獲得有益的知識與感悟為原則,在學習的路上不故步自封,不恃才傲物,做到摒棄世俗的眼光,不輕視任何人。其三要學會借鑒生活,回歸生活??鬃拥挠^點是實實在在地在日常生活中被感覺、被體驗、被實踐、被踐履的?!翱鬃雨P注于如何安排個人的生活道路,而不是發(fā)現‘真理’?!盵18]“習禮于樹下,言志于農山,游于舞雩,嘆于川上,使門弟子言志,獨與曾點”[19],體現在生活中學習論道的美感。第二要學會內思。在學習探求過程中,由于客觀事物存在諸如遠與近、始與終、博與淺等差異與矛盾,主體受制于自身知識與經驗的局限就易產生“弊塞”[20]。為了“解弊”,就需要“內思”,需要“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6]219,即在學習過程中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不偏執(zhí)于事物的某一方面,對事物做廣泛的比較、分析、綜合,如實把握事物的關系,做到透過表象看到本質,在偶然中抓取必然,立足當下、構思未來。
因此,高校思政課要在學習方法上對學生有所指導。其一,引導學生立足優(yōu)秀古籍中的人生哲理,結合當下優(yōu)秀古籍中更迭的時代背景與現實困惑,做到古今融會貫通,以“舊瓶裝新酒”的智慧解決眼前學習與生活中的難題。其二,要引導學生既能向上與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看齊,又能向中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學習,還能向下發(fā)現不如自己的人身上的閃光點并借鑒學習。眼睛朝下看,才能知道落腳在何處;眼睛朝前看,才能看清路在何方;眼睛向上看,才能知道自己仍在低位。其三,要引領學生融入生活,回歸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鄙钪刑幪幵杏鴮W問與智慧。高校思政課既要鼓勵學生了解生活,以生活中的材料來論證、理解知識,更要引領學生善于提煉,勇于創(chuàng)造生活[21],從而在生活中發(fā)現、分析、解決、深化問題,達到生活即教育但教育超脫于生活的旨歸。
從“為人”的修養(yǎng)走向“為學”的探求,只有當“為人”得當,我們的“為學”才能對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及持續(xù)的發(fā)展與進步產生積極影響。進一步說,我們可以在“為學”的過程中加深對“為人”的理解,使“為人”的基礎在“為學”的實踐中得到更深入的刻畫。隨著“為人”和“為學”的深度交融和相互提升,個人才能逐漸步入“為道”的領域。所謂的“為道”,既是對“道”的深層次的認知領悟,又是在行動中對“道”的真正實踐與體現。
“孔子主張學習就其本質屬性而言應是一種‘為己之學’,學習的出發(fā)點與歸宿都應建構在具有充分的獨立性與自主性的‘己’或自我之上?!盵22]儒家之道本質的是個人成長之道,是“為己”之道,“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6]4,是以成為更好的“我”為依托,踐行理念實施抱負的要求?!捌教煜隆卑l(fā)軔于“修身”,為己之道是個人成長的必要前提,為人與為學實則也都是為己之道的闡釋。
道家哲學的選擇則是相悖的基調,道家講究去“己”留道,以天道為重。道家力求從現實生活中理解和領悟“道”的內涵,找尋“道”存在的價值與意義。[12]道家認為,人類生活的幸福都源自天,而所有麻煩與苦惱都源自人本身。我們生命實踐中出現的障礙,我們生活中出現的困頓與危機都被歸因于人本身的妄為與造作,因而老子才強調 “無為”。無為并不是不做事不成事,而是反對純粹的人為,“人為”即“偽”。如果為道的初衷源自個人的因素,單純從自身愿望出發(fā),從個人的思想、實際、技巧出發(fā),那么就會走向“偽”的深淵。要摒棄“偽”就要實行“損”,即“為道日損”[7]103,“損”即減少來自個人的因素,要貼合天道,要“損之又損”達到“無為”,即毫無個人本身的因素而完全順應天道,最終以“無為”踐行“無不為”。通俗而言,道家的宗旨要義是希望個體沒有目標,因為一旦有了個人的目標,即摻雜了個人自身的因素,步入“偽”的困境。實際上也就是希望個體實現“全生避害”的可能,即窮極一切手段活著,活著即為王道。因為在道家哲學中,“生”本身就是一種豐盈的幸福?!吧眮碜杂谔?,要妥善保全,“全生”即保持來自天的、全部的、本來的、豐富的幸福,而非簡單的茍活。為何“全生”需要刻意保持,因為有害生者,即人為。認知水平的提高、技術的革新推進了文明前進的齒輪,使我們步入更高效的生產生活,更方便地支配自然界,但這些推動文明前進的東西亦是破壞文明的東西。時至今日,生態(tài)文明的創(chuàng)傷、貧富差距的拉開、部分地區(qū)的動蕩與戰(zhàn)亂、倫理道德的褪色都是在所謂的文明前進過程中展露在大眾視野的缺憾,而這些都源于個人因素的濫觴。此時為己之學便略顯乏力,因為儒家的為己之道存在固有的癥結,即“個”與“群”的矛盾。在某種程度上,傳統(tǒng)的儒家道德既是“群體主義”,又帶有某些“個人主義”的色彩,而這種“個與群”的內在沖突在當代中國愈發(fā)彰顯,這與儒家“一己之心安”的倫理判斷有著緊密的聯系。[23]同時,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當下美元體系的衰微也暗藏著“個與群”矛盾的激化,這種沖突伴隨文明前進的步伐已經不再囿于代際之內,不再限于一國之地,不再只是人類之間,而是向著代際,向著全人類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繼續(xù)蠶食。
新時代破解“個”與“群”矛盾的法門在習近平總書記對道家“去己留道”的繼承與發(fā)揚之中——“我將無我,不負人民”[24]?!拔覍o我”的境界并非字面意義的落腳于“無”、執(zhí)著于空,而是將為己之道、人為的我置空,從而生成嶄新的,為中華民族復興、為全人類事業(yè)終身奮斗的我,是以無為踐行無不為的我,是超脫于個人本位到達人民本位、人類本位的我,這種為道境界體現在新時代我國大國價值觀的各方面。
其一,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道。“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25]人類命運共同體以相同的命運,相似的未來愿景側重解決的是人類內部的矛盾與紛爭,借此打破傳統(tǒng)西方中心論視域下“西方—非西方”個與群相對立的劃分范式,從“中心—邊緣”“先進—落后”“文明—野蠻”“民主—專制”的主客二分思維轉向主體間性思維,世界各國人民都是“我們”的一分子,與“我們”相對立的也不再是“他們”,而是“我們”的一部分,實現思維方式的躍遷[26],從而規(guī)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制度此消彼長、生死博弈的終極邏輯,以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本質的共同向往促成各國成見的消除,同時提倡在推進本國現代化進程中尊重他國合理訴求,以發(fā)達帶動欠發(fā)達,以先進帶動相對落后,攜手締造包容互惠的全新格局,演化出共商、共建、共享、平等協(xié)作的國際合力。
其二,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之道。面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的減少、荒漠化的加速以及極端氣象事件的增多,這些現象的背后實際上是“個與群”的深層次矛盾所導致的,也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已經從原先的人與人的斗爭演變?yōu)槿伺c自然的對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fā)展離不開自然的賦予和支撐,但這種支持并不意味著可以對自然資源進行無限、盲目和不加節(jié)制的索取。我們必須明白,自然有其固有的生態(tài)規(guī)律,人類的行為不應違背這些規(guī)律。為了消解這種矛盾,我們必須認識到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時所提的“自然是生命之母”的理解[27],并深知對自然的傷害在根本上就是對人類未來的威脅。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相當于對自己未來的透支。因此,“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是與自然的和諧,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方針。在追求發(fā)展的同時,我們應該堅守與自然的本質聯系,既要合理利用資源,又要確保使用得當、行動有序。
其三,為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之道。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的背后實際上是各國在防范、治理重大疾病風險時產生的“個與群”的矛盾,是“精英政治”漠視底層民眾生命,棄人民于不顧與“以人民為中心”式“動態(tài)清零”的矛盾。部分國家把疫情作為政治資本、政治玩物用來區(qū)別對待中國民眾,將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武漢病毒”來污名化、丑化中國形象,這生動地體現出“個與群”的尖銳矛盾。為化解人類與疾病之間“個與群”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3月與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的通話中首次提出“打造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的倡議[28],這是中國和其他國家對當前疫情防治和世界公共衛(wèi)生治理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新變化、新要求的現實回應,具有改變世界的實踐導向,對于應對疫情和保障人類生命健康安全具有極強的實踐指導性,旨在強調面對重大疾病風險時各國應理念一致、步調協(xié)同,這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權、全球團結協(xié)作共克時艱的現實需要。
其四,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之道。人類文明的新形態(tài)正在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和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的概念之上構建,并不斷注入新的價值導向。這一新形態(tài)本質上是對人類存在的提煉和升華:它超越了種族、民族和國家間的界限,將我們帶回到共同的人性本質;它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剔除了過度的人類欲望,重新找回了與自然界的和諧共存;它在面對重大疾病威脅時摒棄了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偏見,重回以生命和健康為核心的出發(fā)點。正如物質可以形成各種屬性和特性,但其共同之處歸結為世界的基本構成,人類文明的新形態(tài)同樣在去除各種差異和界限后呈現出其“為道”的核心本質。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中國哲學歷史中相輔相成。儒家鼓勵主動創(chuàng)造、努力為自己開辟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而道家主張“去己留道”,提倡順應自然,幫助我們高效地處理“個與群”的矛盾。高校思政課既是國家“為道”理念的傳播工具,也是與青年學生個人成長緊密相連的橋梁。首先,它需要借助儒家思想,指導學生自我成長和進行學術探索,即前述的“為人”與“為學”。其次,它應當融入道家的“去己留道”,幫助學生拓寬視野,理解國際和國內的大局,明確自己和國家的定位。思政課不僅要傳達國家的指導思想,更要確保這些思想被學生接受和理解,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和集體觀念,引導他們從個人出發(fā),逐步擴大到集體、民族和國家,真正做到為大局著想。同時,高校思政課也應以“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理念教育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洞察力,使其能夠看穿表面矛盾,理解背后的深層次含義。新時代的每一名學生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參與者和見證者。這是一個時代賦予他們的難得機會,也意味著他們肩負重擔。為了完成這一歷史使命,他們需要深入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秉持這一文化精神去面對現實挑戰(zhàn),最終通過“無我”的智慧找到人生的意義。這不僅是每個人成長的方向,還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方向,更是全人類進入新紀元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