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真教育”到“新教育”:五四時期陳獨秀教育理念探微

        2023-12-26 18:05:17崔佳媛李璐
        浙江理工大學學報 2023年10期

        崔佳媛 李璐

        摘要: 教育是五四時期改造國民性、變革社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與推動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緊密相連。五四時期陳獨秀的教育理念經(jīng)過了從“真教育”到“新教育”的演進,在此過程他對國內(nèi)教育改革進行了取舍:在指導思想上,高舉民主與科學旗幟,推崇西方制度模式;在教育方針中,借鑒實用主義,提倡發(fā)揮教育之功效;在教育主體上,擴大對象范圍,借鑒社會主義思想,向平民化教育轉(zhuǎn)型。陳獨秀的教育理念是特定時代下的產(chǎn)物,具有一定局限性,但也為促進國民性解放提供重要推力。研究五四時期陳獨秀教育理念能夠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教育實踐提供重要借鑒。

        關(guān)鍵詞: 五四時期;陳獨秀;真教育;新教育;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 G40-09;G52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673-3851 (2023) 12-0664-06

        From "true education" to "new education": On Chen Duxiu′s

        educational ideas during the May Fourth Period

        CUI? Jiayuan, LI? Lu

        (School of Marxism,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 710021,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and society during the May Fourth Period,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May Fourth Period, Chen Duxiu′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underwent an evolution from "true education" to "new education". During this process, he made choices about domestic education reform: in terms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he suggested people should held high the banner of democracy and science, and advocate the Western institutional model; with regard to the educational policy, pragmatism should be used for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s for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people should expand the scope of objects, draw on socialist ideas, and transform towards civilian education. Chen Duxiu′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s a product of a specific era and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but it also provides important impetus for promoting national liberation. The study of Chen Duxiu′s educational ideas during the May Fourth Period can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Chinese Communists.

        Key words: the May Fourth Period; Chen Duxiu; true education; new education; education ideas

        五四時期,在諸多先進知識分子的帶領(lǐng)下,文化迎來了如火如荼的革新浪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五四運動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保?]以陳獨秀為首的革命者們首先將目光投向青年人,對國內(nèi)教育領(lǐng)域?qū)嵤└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奠定基礎(chǔ)。就陳獨秀個人而言,其“新教育”是對西方科學思想的集合體,是經(jīng)過辯證思考誕生的新標簽,但由于時代局限和其不成熟的思想基礎(chǔ),難以實現(xiàn)“新教育”廣泛的、具體的推進。因此,新時代的教育改革需要在借鑒外來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發(fā)展自身特色,形成更加科學、完善的教育體系,在實踐中推進中國教育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

        近年來,關(guān)于陳獨秀教育理念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受到學界持續(xù)關(guān)注。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探究陳獨秀新教育理念的內(nèi)涵及傳授方法[2];二是將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教育理念的演變分為三個階段,探究其不同階段的思想表現(xiàn)[3];三是探究陳獨秀教育改革實踐并得出啟示[4];四是將陳獨秀教育理念與同時期知識分子進行對比,分析二者的歷史貢獻,闡述其時代意義[5]??傊?,學界重點研究了陳獨秀教育觀的內(nèi)涵、特征、實踐形式、意義啟示等方面,但尚無研究從歷史的角度出發(fā)、用動態(tài)的眼光分析陳獨秀教育思想轉(zhuǎn)型過程中對教育的認知程度及其時代性選擇。本文通過梳理和分析陳獨秀“真教育”、“新教育”的內(nèi)涵,旨在探究五四時期陳獨秀對中西制度、文化、思想的認識變化及轉(zhuǎn)型表現(xiàn),側(cè)重于探究在此演變中陳獨秀對教育的取舍,分析“新教育”的功能性、現(xiàn)實性與歷史性,對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展開深入研究。

        一、“真教育”:以西方文化改造國民性面對西方列強的重創(chuàng)以及內(nèi)部自省求變的慘痛教訓,陳獨秀意識到當前最迫切、最先解決的應該是思想上的覺悟,即對倫理問題的改革,尤其是對頑固守舊之孔教的拔除。陳獨秀指出,要想“平等人權(quán)之新信仰”[6],就要有反抗孔教之道的覺悟。他將孔教視為“舊”,歐化命為“新”,而這“新舊之間,絕無調(diào)和兩存之余地”[7]104,如若調(diào)和,只會自相矛盾,成為“里舊表新”的“偽”欺人者[7]104。他有意區(qū)分東西方文化,欲借西方文化開啟國內(nèi)現(xiàn)代化的大門。由此,在教育層面,陳獨秀提出“真”與“偽”的概念為國民教育改造服務(wù)。

        陳獨秀指出,“偽教育”在思想上是“盲目的國粹主義”,在制度上不過是“科舉之變相”罷了[7]127;而與之相對的西洋之“真教育”,則是“自動的”“啟發(fā)的”“實用的”“社會的”“直視的”“世俗的”“全身的”“推理的”和“科學的”[7]127。在《近代西洋教育》中,陳獨秀更加詳細地闡述了“真教育”的教育方針。他指出“真教育”之所以是啟發(fā)的、灌輸?shù)模且驗榻處煹穆氊煈且龑和伎?,要啟發(fā)孩童的靈性,養(yǎng)成其“自動能力”[8]219;“真教育”之所以是世俗的、直觀的,是因為西洋教育的蓬勃發(fā)展無一不含“科學實證的精神”,西方所重視的是“世俗日用的知識”,研究的是“直觀自然界的現(xiàn)象”,由此中國教育更要“棄神而重人”,拋棄虛無縹緲的幻想[8]220;“真教育”之所以是全身的,是指“不單獨注重腦部”的訓練,還要“體操發(fā)展全身的力量”,才能顯示中國人的傲骨和精氣神[8]220-221。簡言之,“真教育”指的是以西方文化為藍本,塑造人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啟發(fā)學生思考、鍛煉學生體魄的科學教育方式。面對現(xiàn)代化的轉(zhuǎn)型,陳獨秀認為中國當前只有貫徹“真教育”才能整頓社會的陳腐風氣,要從全面培養(yǎng)新時代的青年人抓起。

        (一)塑造獨立自主人格陳獨秀認為,“不可不首先輸入西洋式社會國家之基礎(chǔ)”[6]是治理社會的根本問題,其中人格獨立和經(jīng)濟獨立共同帶動社會風紀與物質(zhì)文明[9]153。只有在倫理學上取得個人人格獨立,在經(jīng)濟學上取得個人財產(chǎn)獨立,才會推進物質(zhì)文明的進步,但是孔教以“家庭”名義限制了二者發(fā)展。他指出:“現(xiàn)代生活,以經(jīng)濟為之命脈,而個人獨立主義,乃為經(jīng)濟學生產(chǎn)之大則,其影響遂及于倫理學?!保?]153具體來講,人先有了獨立意識才能深入發(fā)展。陳獨秀認為一種學說會隨著社會變遷而變化,而孔教獨尊地位難以撼動,那么這種不變之物必定無法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正是因為孔教在人意識中扎根,才會導致國民缺乏自主人格意識。在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上,“財產(chǎn)之個人獨立更不相涉”[9]153。中國歷來以家族為本位,以“重家族,輕個人”[10]99為情感基礎(chǔ),那么父子、夫妻之間就必定會出現(xiàn)強者為尊、一方服從另一方的現(xiàn)象,在經(jīng)濟財產(chǎn)上就更加難以割舍。而發(fā)揮獨立自主的意識,各行其是、不相互依賴,才是獨立、平等的具體表現(xiàn)。

        盡管陳獨秀曾強調(diào)他本身排斥的孔教是指三綱五常之類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wù)的舊道德規(guī)范,并非孔子本人及其全部言論,但是在儒家“仁”和“禮”的理論體系中,陳獨秀始終對“仁”的精神價值避而不談,未曾從儒學全面的角度去分析孔子之道的社會價值。他指出儒家的三綱之說是“滋生階級制度及專制思想的根源,也是形成與西方判然有別的政治制度的根本”[11]。因此,陳獨秀認為徹底擺脫孔教,是追求自由獨立的第一步。

        (二)全面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陳獨秀向來重視青年人的心理狀態(tài)、身體素質(zhì)和道德素質(zhì)。他從德、智、體三方面入手,旨在喚醒青年人的自主意識。在陳獨秀看來,青年應該酷似朝陽烈火,宛如朝雨晨露。唯有青年人挺身而出并有所作為,才能洗滌和治愈當前社會的腐敗,若想脫胎換骨,就要改變認知、整頓思想,“脫離夫奴隸之羈絆,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謂也”,以此斬除腐敗之邪氣[12]74。反觀西洋民族,是“徹頭徹尾個人主義之民族也”[10]98,無論是制度、法律還是倫理、思想都是為追求人權(quán)的平等和個性的發(fā)展。而千百年來的中華民族受到宗法禮教的束縛,人們難以意識到自身的欲望和訴求,長此以往,只會讓宗法制度帶來的惡果愈變愈烈。

        同樣,陳獨秀指出青年人應具備強健的體魄,擁有頑強的抵抗力是接受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國內(nèi)像歐美青年那樣“面紅體壯”“威武陵人者”好似“鳳毛麟角”,多以大多數(shù)“力不能堪”“壯無能為”者為絕大多數(shù),致使那些不識衛(wèi)生又無科學常識的國人多伴以疾病死去[13]112。再者,除了生理方面,精神方面的抵抗力也十分重要,這關(guān)乎國運興衰。青年在成長中會受到各式各樣的誘惑,“亦將隨波逐流”,假若“失其精神之抵抗力,已無人格之可言”,只會讓國家衰亡,致使民眾喪失國民性[14]。反觀西洋孕育的文明則與蒙昧相對,他認為“使人心社會劃然一新”的近世文明“一曰人權(quán)說,一曰生物進化論,一曰社會主義”[15]。五四時期陳獨秀教育思想的理論來源,多以此為基礎(chǔ)。

        總之,“真教育”的改革主要針對青年人思想、心理、身體素質(zhì)方面的啟發(fā)與培養(yǎng)。陳獨秀在對青年人的教育上推崇西方模式,拿西洋的既有優(yōu)勢與近代中國的弊病相比較,以證明本民族文化的“劣根性”。這種做法在現(xiàn)代學者看來是偏激而片面的,但在當時不乏是急于求變的“正當理由”。有學者指出,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前,“他們希望通過借鑒外國教育的經(jīng)驗改造中國的教育,并通過新教育開啟民智,建設(shè)新國家?!保?6]因此,效仿西方成為一條捷徑,這導致陳獨秀的觀念略顯偏頗。

        二、“新教育”:實用主義之功效與

        平民教育之趨勢陳獨秀曾反思,列強國家之所以“隆盛”[12]73,是因為國家經(jīng)營的合理性,尤其表現(xiàn)在是國民教育的成功。于是,他重新闡述了“新教育”對社會改革的重要性。陳獨秀在《新教育是什么?》一文中指出“新教育”是客觀的,性質(zhì)是社會的、方法是啟發(fā)的[17]567;即“新教育”能夠以科學的、社會的立場解決實際問題。他反觀“舊教育”存在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弊病,即先生一味灌輸知識、不體察學生的“主觀主義”,以及教育部糊弄教學、學生應付考試的“形式主義”[18]508-510。二者差異表現(xiàn)在“采取的主義和方法不同”[17]577。

        (一)“新教育”的性質(zhì)是“社會的”既然教育的目的是求改造、謀幸福,那么教育的方法和內(nèi)容相應地聯(lián)系社會實際。陳獨秀將“新教育”理念的重心從對舊教育的強烈否定轉(zhuǎn)移到如何改革的問題上去,并非像宣傳“真教育”那樣為培養(yǎng)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添加過多筆墨,較前期相比更加強調(diào)教育對社會的功效。在《新教育的精神》中,他反思教育“只要方法新,精神新,并不在科目的新”,哪怕是舊教育也有其存在的價值[19]。具體來看,他認為“新教育”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尤其要詳察當?shù)氐慕?jīng)濟體制和財政狀況,才能讓教育對社會起到實際作用;教與學雙方都應該明晰教育的作用及意義,要以生活改良與社會進步為目的,將教育的成效落到實處。

        杜威初到中國的第一年,發(fā)表了諸多與五四思潮合拍的演講,在國內(nèi)引起廣泛的社會關(guān)注[20]。杜威認為“拿教育來改造社會,雖說緩慢,實在是唯一方法”[21]269。他提出改造社會最重要的是改變思想和習慣,使正確的知識、實用的技能、科學的方法相互配合,繼而實現(xiàn)社會的改造。而教育當前存在兩種重要趨勢,即“普及”和“實用”。一方面,“受教育并非權(quán)利,乃是義務(wù)”[21]268,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另一方面,教育是“用以適應社會需要的”,是以“謀生活”為目的工具之一[21]268。在杜威的理論體系中,教育和社會的關(guān)系具象化為學校與社會的關(guān)系,其中體現(xiàn)的一種“共和國精神”,就是為人民謀幸福,且“各個人有機會能發(fā)展社會的幸?!保?1]225。同樣,陳獨秀也一直在強調(diào)國民自主意識的覺醒,呼吁青年人在消沉和絕望中,振作精神、追求真正意義上的幸福[13]114。他認為,以樹立正確的信仰和追求為前提,才能進一步將教育踐行到社會中。可以看出,陳獨秀很贊同杜威的觀點,且十分推崇??傮w來說,陳獨秀提出的“新教育”已成為“真教育”的概念延伸,涵蓋了從教育方針到教育方法的內(nèi)在邏輯,既注重情感教育、素質(zhì)教育、啟迪教育,還強調(diào)了教育的社會功能。

        (二)“新教育”的方法是“啟發(fā)的”陳獨秀指出,當前國內(nèi)教育存在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弊端,強調(diào)“新教育”在師生關(guān)系和與社會關(guān)系中的重要性。他要求重視對孩童的啟發(fā)教學,認為國內(nèi)教師傳授知識無非就是照本宣科;不但內(nèi)容始終如一,而且教學形式單一,學生難免會覺得枯燥乏味。另外,學生會為了追求通過考試淺顯地學習知識,即使成績優(yōu)異,但缺乏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自主意識,進入社會也難以將知識轉(zhuǎn)化為實操。他認為“舊教育”的缺點之一,就是“減少訓練的效力”[17]571;出于“舊教育”的被動保守,假若教育脫離了“訓練”,會導致學生不但學習僵化,而且進入社會后會變得隨波逐流、自甘墮落。具體來講,學生無從得到實操訓練,諸如工業(yè)學校沒有工廠、農(nóng)業(yè)學校沒有農(nóng)場之類,這種教育模式既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又會消磨學生的能力[18]509。為此,他一再強調(diào)學生訓練的重要性,不僅是思維上的啟發(fā),也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相較而言,杜威同樣強調(diào)教學活動應該喚起兒童的天性、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二者都認為教師作為引導的一方,理應因材施教。杜威在《教育者的天職》中指出:“教師教授時,應當注意個性的培養(yǎng)?!保?1]280在他看來,兒童之所以要啟發(fā),是因為他們不具備成年人一般的知識儲備,未知事物會激發(fā)內(nèi)心的欲望,欲望的產(chǎn)生會激起對知識的渴求,繼而獲取新知。所以教育者有責任激發(fā)孩童的天性,讓兒童脫離課本知識,在實踐中豐富知識學習、提升道德情感。再者,當時社會提倡啟發(fā)教育的學者并非陳獨秀,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言:“使僅僅為灌注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類也。”[22]可見,陳獨秀能夠積極汲取社會各界的進步言論,進一步豐富“新教育”理論,推進新式教育改革。

        (三)“新教育”的趨勢是“平民的”陳獨秀認為,若要確保國內(nèi)教育發(fā)展,理應奠定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chǔ)和政治制度,并取得相應成效才能走出艱難的發(fā)展窘境。他在《今日之教育方針》中提出:“蓋教育之道無他,乃以發(fā)展人間身心之所長而去其短,長與短即適與不適也”[23]85,制定正確的教育方針,則需要適應世界發(fā)展之道,“以吾昏惰積弱之民,謀教育之方針,計惟去短擇長,棄不適以求其適”[23]85。他指出的“發(fā)展人間身心之所長”,便是如西方的科學精神一般,發(fā)揚其現(xiàn)實主義[23]86、惟民主義[23]87、職業(yè)主義[23]88、獸性主義[23]88的價值觀。他所言“取長去短”中所“取”的,便是西方的新精神、新思想、新體制,他認為西方正是因為對人的自由與權(quán)利的重視,才會擁有科學的教育方針;其中“去”的便是中國的舊思想、舊倫理、舊政治,而新體制、新教育的建立,不是孔教之道,是西洋推行的民主共和。

        正是由于陳獨秀進一步探究了西方政治與民主形態(tài),他認識到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開始吸收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他認為經(jīng)濟、政治的發(fā)展程度會影響教育的質(zhì)量水平,“社會經(jīng)濟簡直是政治的基礎(chǔ)”[24],如果國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國家經(jīng)濟制度完善了,其他問題的改革也迎刃而解。在《馬爾賽斯人口論與中國人口問題》中,陳獨秀試圖運用歸納、演繹的方法研究經(jīng)濟、人口問題,并指出該論斷中資本主義的弊??;他認為民眾普遍貧困的本質(zhì)是由于私有制度下“分配不均”造成的[25]。他通過談?wù)撋a(chǎn)關(guān)系和人口問題,辯證地看待了東西方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的不同。在《告北京勞動界》中,陳獨秀呼吁所有“無產(chǎn)勞動階級”聯(lián)合起來爭取自己的權(quán)益,“講究自己的教育,清潔自己的衛(wèi)生,維持自己的生計”[26]。他指出,只有經(jīng)濟基礎(chǔ)打牢了,才能發(fā)展上層建筑;只有滿足民眾利益,才可能讓文化教育真正得到普及。他“希望教育界有由貴族的到平民的趨勢”[27]657,認為在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沒有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情況下推行平民教育十分困難,但是“在工業(yè)幼稚的資本制度之下能有少數(shù)的學校傾向平民主義,卻也未嘗是絕對做不到的事”[27]657。

        在此基礎(chǔ)上,陳獨秀的目光從知識界轉(zhuǎn)移到平民與勞動階層,更加關(guān)注“教給誰”的問題。他呼吁廣大工人階級謀求自身應得的權(quán)利,指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貴重”[28]。于是他提出工人也要接受教育,繼而爭取自身管理權(quán)的論斷。一方面,陳獨秀對工人做工現(xiàn)狀展開調(diào)查,他認為工人受教育的主要障礙之一是資本家的壓迫。工人的勞動量大、工作時間久、環(huán)境衛(wèi)生差,然而“工人照例得不到分毫”[29]533,他們長期處于沒錢養(yǎng)家糊口、延長工作時間、被榨取剩余價值的不利地位。若工人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無法享受,那么教育也將無從談起。陳獨秀認為,如果工人教育問題不解決,那么國民的知識、經(jīng)歷越退步,就越難以適應工業(yè)發(fā)展的實際,“將造成人種衰微的現(xiàn)象”[29]534。另一方面,他教育工人應積極爭取管理權(quán),保障勞動的合法權(quán)益和醫(yī)療衛(wèi)生等待遇。在《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中,陳獨秀就不合理招工及待遇問題向工廠請愿,針對解決人格問題、勞力、工資問題切實保障工人的權(quán)益[29]465-466。由此可見,工人教育問題既是工人自身缺乏階級自覺的問題,是當時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也是陳獨秀將教育面向工人、面向大眾改革的重要一步。

        綜上,陳獨秀認為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緊密相連,若要切實發(fā)揮教育的功效,既要轉(zhuǎn)變教學思路和方法,也要擴大受教育的主體范圍。但是他推崇的“新教育”始終以效法西洋之體系為準,忽略了國內(nèi)舉步維艱的教育現(xiàn)狀。他將符合自身觀念的理論拿來借鑒,用西方的教育成果替代或填補中國在現(xiàn)代化教育中的空缺。歸根結(jié)底,還是取決于他對新、舊思想二者關(guān)系的認知程度。無論西方的生產(chǎn)力發(fā)展程度、教育水平有多先進,對照五四時期的社會發(fā)展水平來看,是否適用“新教育”則應該是一項必要探討的問題。陳獨秀對舊思想從根剔除的堅決態(tài)度,忽略了舊思想演化為具有本土特色的“新思想”的可能性。如果能夠辯證地看待事物個性和共性的關(guān)系,吸收借鑒優(yōu)秀的文明成果為己所用,那么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改革服務(wù)。

        三、從崇拜到理性:陳獨秀對教育的取舍陳獨秀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從崇拜西方制度體系到辯證分析國內(nèi)局勢的理性思考,并接觸和借鑒了杜威實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這一觀念的轉(zhuǎn)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的??梢钥闯鏊麨榱藢崿F(xiàn)理想目標,能夠果斷地拋棄“舊”事物,廣泛接受“新”事物的立場態(tài)度。陳獨秀教育思想中蘊含著功能性、現(xiàn)實性的意味,既是他對東西方教育模式的取舍,也是基于對現(xiàn)實問題的思量。

        (一)取民主共和之基礎(chǔ),舍封建禮教之禁錮陳獨秀最早以喚醒青年之獨立人格為開端,呼吁要向西方學習自主、進步、科學的精神,讓青年意識到自身需求和追求個人幸福的權(quán)利。于是他批判孔教,主張摒棄千百年來的三綱五常、尊卑貴賤之理,指出樹立平等人權(quán)之新信仰,要有拋棄舊思想的覺悟與決心。這也正是陳獨秀推崇共和的前提,他認為民主共和在國家組織、社會制度、倫理觀念等方面與封建禮教的思想無法調(diào)和。他既批判了當時政府掛著共和的招牌行封建之事,又痛斥根深蒂固的舊思想阻礙了中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陳獨秀憑借西方近代文化“填補中國文化在拋棄孔子之道后的真空地帶”[30]??梢娢鞣轿幕粼谒菰S接納的范圍內(nèi),便足以填補本民族文化的漏洞。但他并未涉及文化自身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世界文化之間理應在適當?shù)囊龑孪嗷グ?、相互影響?/p>

        (二)取實用主義之方法,舍形式主義之流弊對學生的啟發(fā)性、教育學科的實用性是陳獨秀持續(xù)關(guān)注的問題。他指出自古以來的教育模式使教學有了“教化”的意味,導致學生失去了創(chuàng)造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面對枯燥乏味的課本,只能死記硬背,殊不知原理為何。而西方更善于挖掘孩童的自主性和好奇心,相較于形式上的傳授,不如訓練更為直接、有效。他認為知識的教育和行為的教育同樣重要,只有將教育趨重于社會,講究實際應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真正做到把理論知識投入社會,才是“新教育”的精神所在。因此,從教育方針的制定,到教學方法的調(diào)整,無一不以啟發(fā)式為核心,講求教育的實用性,旨在改革流于形式主義的教學制度與內(nèi)容,將實用主義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貫穿始終。

        (三)取社會主義之思想,舍貴族教育之狹隘教育的平民化、大眾化是大勢所趨,也是解放人民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的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發(fā)展基礎(chǔ)上,才能更好地推動教育事業(yè)的變革。與封建社會貴族的教育模式不同,這是面向工人階級、面向社會大眾的大講堂。陳獨秀開始將教育對象擴大到工人階級,他認為工人的教育十分必要,是現(xiàn)階段提升工業(yè)質(zhì)量的保障,也是實現(xiàn)教育平等的初步嘗試。他不但深入工廠調(diào)查研究,呼吁工人群體維護自身權(quán)益,倡導工人接受教育,提高文化素質(zhì)。另外,陳獨秀與同僚共同創(chuàng)辦工人刊物,向工人階級宣傳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喚醒工人的階級自覺。通過對工人的思想教育和社會實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教育宣傳工作總結(jié)了一定的經(jīng)驗教訓。

        總體觀之,陳獨秀教育理念的變遷與五四時期的社會現(xiàn)狀息息相關(guān)。陳獨秀認為,思想學說是在社會中產(chǎn)生的;他同樣意識到,改革教育的重點在社會而非個人[17]573。1919至1920年間,正是他思想表現(xiàn)極為復雜的時期,他既倡導實用主義教育方法,又吸收借鑒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他對教育改革的急切,呈現(xiàn)出“拿來主義”傾向,雖然他毫不吝嗇地吸收進步思想理論,但是也體現(xiàn)出他本人對這些理論的認識并不深刻。針對當時處于轉(zhuǎn)型期的社會現(xiàn)實,若想將教育界的弊病連根拔起,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陳獨秀也意識到了加快改革步伐的必要性,他認為人類因自身“惰性”的緣故,目標理想和實踐行動在社會實際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難以同時進行,如果主張未超出現(xiàn)實、方針未超前設(shè)立,那么實際改革的成效就會大打折扣[7]203-204。若站在這一角度,便也可以理解陳獨秀思想的偏激。

        四、結(jié)語《劍橋中華民國史》中曾評價:“和列寧一樣,中國思想先驅(qū)們狂熱地相信,歷史的‘客觀力量會向一個確定的方向發(fā)展。也和列寧相似,因為這種客觀力量不能在中國實現(xiàn),而感到憤怒?!保?1]陳獨秀欲借西方教育模式改變社會現(xiàn)狀,實則脫離了國內(nèi)實際的教育教學水平,在對東西方文化的對比和取舍上也有失公允。但受制于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陳獨秀不得不以偏激的手段進行改革,他的教育理念既是特殊時代下的產(chǎn)物,“也是符合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和階級分析方法的”[32]。他將教育劃分真?zhèn)危嘏蟹饨愋嗟乃枷氲赖乱耘?,為民主共和思想的切實開展奠定思想基礎(chǔ);又將教育區(qū)分新舊,強調(diào)科學的方法與精神,注重教育對社會改造的功效。前者注重個人思想的解放和啟發(fā)性教學的方法,規(guī)定了具有實用主義色彩的教育方式、方法,設(shè)立了向西方模式學習的教育方針;后者更注重教育的普及,尤其是工人的教育及其自覺程度,強調(diào)教育發(fā)揮對社會的效力。在完善經(jīng)濟基礎(chǔ)和政治保障的基礎(chǔ)上,提倡落實教育普及,維護國民受教育的權(quán)利。二十世紀的改革相較于今日的現(xiàn)代化來講是被動的,是拿來與借鑒西方先進、科學的教育理論與模式;而當今時代的發(fā)展則是主動、全方位的,是將中國式教育現(xiàn)代化向世界傳播、提供范例。因受限于史籍文獻的查閱程度、理論基礎(chǔ)和研究條件等因素,缺乏更加細化、具體的分析。今后的研究還需進一步結(jié)合新時代下的教育改革現(xiàn)狀,深化對陳獨秀創(chuàng)辦工人刊物、推進教育改革實踐等相關(guān)問題的探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002).

        [2]陳松.陳獨秀“新教育”觀念初探[J].教育探索,2016(5):1-5.

        [3]徐國利,劉衛(wèi).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教育思想的演變[J].安徽史學,2002(1):57-61.

        [4]劉第紅,廖宇紅.陳獨秀在廣東的教育改革及其啟示[J].高教探索,2021(7):116-121.

        [5]陳祥明.陳獨秀與蔡元培教育思想之比較[J].學術(shù)界,2014(1):140-157.

        [6]陳獨秀.憲法與孔教[M]∥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148.

        [7]戚謝美,邵祖德.陳獨秀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8]陳獨秀.近代西洋教育[M]∥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

        [9]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xiàn)代生活[M]∥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

        [10]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M]∥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

        [11]薛玉琴,劉正偉.陳獨秀道德教育觀與進化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130-137.

        [12]陳獨秀.敬告青年[M]∥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

        [13]陳獨秀.新青年[M]∥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

        [14]陳獨秀.抵抗力[M]∥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91.

        [15]陳獨秀.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M]∥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79.

        [16]高益民,符定夢.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外國教育的介紹與傳播[J].比較教育研究,2022,44(2):16-24.

        [17]陳獨秀.新教育是什么?[M]∥陳獨秀.獨秀文存:三.外文出版社影印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

        [18]陳獨秀.教育缺點[M]∥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

        [19]陳獨秀.新教育的精神[M]∥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490.

        [20]劉幸,施克燦.在激進與保守之間:論杜威在華的角色轉(zhuǎn)換[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2,43(2):131-138.

        [21]呂達,劉立德,鄒海燕.杜威教育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5.

        [23]陳獨秀.今日之教育方針[M]∥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

        [24]陳獨秀.實行民治的基礎(chǔ)[M]∥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430.

        [25]陳獨秀.馬爾賽斯人口論與中國人口問題[M]∥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502.

        [26]陳獨秀.告北京勞動界[M]∥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451.

        [27]陳獨秀.平民教育[M]∥陳獨秀.獨秀文存:三.外文出版社影印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

        [28]陳獨秀.勞動者底覺悟[M]∥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520.

        [29]陳獨秀.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M]∥陳獨秀.獨秀文存:二.外文出版社影印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

        [30]馬勇.“五四運動總司令”陳獨秀的遠見與盲區(qū)[J].河北學刊,2019,39(2):21-26.

        [31]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上卷[M].楊品泉,張巖,孫開遠,等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402-403.

        [32]張允熠.“五四”的激進反傳統(tǒng)與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文化觀[J].學術(shù)界,2019(5):5-16.

        (責任編輯:陳麗瓊)

        91色区在线免费观看国产|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图| 国产一起色一起爱| 加勒比av在线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av伊人av无码av | 六月丁香婷婷色狠狠久久| AV在线中出| 五月婷婷开心六月激情|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毛片乱码|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五月天婷婷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黄色三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在线精品无码字幕无码av|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电影|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日本不卡的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系列 | 亚洲AV秘 无码一区二区久久| 漂亮人妻出轨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免费国产乱色也| 亚洲成av人片在www鸭子|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吗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n不卡| 疯狂做受xxxx国产| 国产av日韩a∨亚洲av电影 |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在线观看| 日本久久黄色高清视频|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吸咬奶头狂揉60分钟视频| 亚洲成AV人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院毛片| 在线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国产精品高清免费在线| 少妇被粗大的猛进出69影院| 玖玖资源站无码专区| 国产乱老熟视频乱老熟女1| 久久久久久夜精品精品免费啦 | 亚洲婷婷丁香激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