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韓程偉
天光、霓霞以及水面反光和天空倒影是風光攝影中經(jīng)常遇到的景觀。大自然氣象萬千,色彩各異,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段以及不同的天氣狀況下,隨著太陽光色以及云層厚薄、濃淡和形態(tài)的變化,水面的反光、藍天云霞的狀態(tài)也是多姿多彩,變化無窮。在前期拍攝中,攝影師需仔細觀察、關注水面不同反光和天空倒影及其與景觀對象的組合,尋求不同的場景,攝取合適的構成元素,并根據(jù)后期使用軟件的不同功能,對不同時段、場景、對象采用不同的拍攝技巧和曝光控制,以獲得理想的拍攝原片;在后期編輯中,也應配以不同的處理技巧和手段,使前期設想的目標畫面得以實現(xiàn),甚至達到錦上添花、意境升華的效果。這些內(nèi)容看似簡單,實質繁復,極難敘述完整,本篇僅以筆者某次沿海游所拍攝的幾幅比較滿意的海面光色變化照片為例,將拍攝和后期制作的體驗與感受,獻于影友觀賞與共享。
圖1拍攝于福建霞浦紅樹灣,海面映照藍天白云,畫面以淺顯明亮的影調為主,幾個排網(wǎng),一條小船,結構簡潔,主體吸人眼球。小船猶如航行于白云之間,盡顯縹緲虛無之境界。這類照片,最宜在風平浪靜或略有微波之時,自高處向水面俯視拍攝,選取云霞疏朗交疊隱隱透過藍天處,若恰逢船行其中或水面有較好的網(wǎng)箱及淺海養(yǎng)殖場的排線、掛網(wǎng),便是較為理想的拍攝點了。拍攝中應密切關注水面云朵倒影的漂移趨向,觀察云層在水面的形狀和位置,以及水面波光、反光的亮塊面積,景物構成及其影調趨勢,構成的畫面結構及環(huán)境氛圍,使其形成畫面視覺中心,產(chǎn)生意境。而框取不同的范圍,對畫面的構成與主題表現(xiàn)都不盡相同,圖2的場面較圖1略大,藍色天空的倒影塊面較多且大,使得云團的信息量更大,指向性更強;而圖3由于環(huán)境選取過多,畫面繁雜而失去美感,當然也可以把場景拍攝下來再在后期重新構圖,以獲得理想的畫面。
圖1
圖2
圖3
圖4則是本例主要介紹的照片:近處淺顯的沙灘,在漲潮中被緩緩地淹沒,濃郁的綠色樹冠開始在漫上的水面中顯出深色的倒影,遠處淺淡的山丘倒影在波光中朦朧而隱約,海灣中略有微波的水面上倒映著灰白色的云團,蔚藍的天空時不時從云團的空隙中探出身影。遠處,一條帶篷的漁舟輕輕地滑過水面,向前方的弧形游絲網(wǎng)劃去,畫面清新淡雅,小舟如入畫中,愜意、抒情,意境寧靜深遠。
圖4
但這樣的畫面,并非是手拿相機一蹴而就的。圖5是拍攝的原片,畫面中完全沒有圖4的意境,只是在拍攝中關注了小船的行進,并顧及了樹叢、圍網(wǎng)的位置與畫面的整體結構關系,在船劃到合適的位置時按下快門,更多關注的是曝光需以灰白色云團在水面的展示層次為基準。拍攝時用佳能1DX相機,24-70mm變焦鏡頭,45mm焦段,ISO 200,1/100s(F16),7月中旬的一個上午,8∶58分。
圖5
原片給人的感覺是曝光欠缺,畫面灰暗,尤其上部山體與海面倒影顯得沉重、壓抑,水中紅樹林帶也缺乏層次,但本片中只要白云層次豐富,尤其灰色層次比較豐富,最高白度部位沒有過曝,就能符合后期制作的要求。圖5對筆者而言,屬于采用RAW格式拍攝時的正確曝光。不然,曝光后山體、樹叢的影調顯示正常了,而倒影中的白云缺乏灰度塊面,甚至過曝,后期處理便很難調回到滿意的程度,至于山體、樹叢,原片深一點,后期編輯完全可以調亮,獲得豐富的影調層次。倒是畫面構圖需認真斟酌,時間充裕時可追求滿畫面的合理構圖,匆忙時可適當多取些場景,寧多勿缺,后期作二次構圖,有充裕的時間推敲斟酌,獲取理想的畫面,本例便是如此。本片的意境就是通過后期得以強化形成的。后期,也成為本片的第二次創(chuàng)作,或者說,在本片中,后期已滲透于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之中了。
1、原圖導入軟件界面,進入修改模塊,點擊裁剪工具,按下圖6拉出剪裁框,裁去了上部臃腫濃黑的山體以及左右兩側多余的雜碎景物,同時也減少了下部的水面,使淺灘和樹叢更靠底邊,加大了畫面的穩(wěn)定性,結構簡潔、明了,小舟處于引人注目的位置,對主題表達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圖7);但畫面整體較暗,需加以提亮,構成淺亮明媚的環(huán)境氛圍。
圖6
圖7
2、打開基本調板,按圖8所示,調節(jié)相關各項數(shù)據(jù),獲得圖9效果。通過調整,提亮山體倒影及水中淺灘上的樹冠影調,使之層次分明;但樹叢下的沙灘顏色顯示淺褐色,需改成淺棕色,具有金色沙灘的意味;同時對山體倒影的綠色也應再作減淡處理,這些操作均可通過蒙版技術進行局部修改調整。
圖8
圖9
3、先調設沙灘顏色。點擊蒙版工具,打開蒙版選擇框后再執(zhí)行“范圍/顏色范圍”命令,創(chuàng)建顏色范圍蒙版1(圖10),吸管點沙灘處(圖11黃框),紅色遮罩顯示選中部位,但有許多超出調整范圍(圖12),其中綠圈內(nèi)保留100%濃度,黃圈內(nèi)只保留50%左右,其余皆可擦除,畫面中紅圈內(nèi)的畫筆,便是全擦除的下筆之處。
圖10
圖11
圖12
4、按圖13調設畫筆A各項參數(shù),擦去綠、黃圈外紅色選區(qū);再按圖14調設畫筆B各項參數(shù),擦涂黃圈內(nèi)紅色選區(qū),使其保留較淡密度(圖15)。
圖13
圖14
圖15
5、進入蒙版調板,按圖16調節(jié)色調、顏色欄下相關數(shù)據(jù),再調“曲線”欄內(nèi)藍色通道曲線(形狀見圖17)數(shù)據(jù):下部中灰點為114/104,上部淺灰點為189/175,調后灰色淺灘呈現(xiàn)淺棕色,上部倒影中的棕色山體提亮,呈淺黃褐色(圖18)。
圖16
圖17
圖18
至此,畫面展現(xiàn)出淺亮的基調,但仍缺乏朦朧的意境,遂萌生將四角淡化、進一步提亮畫面的想法。
6、創(chuàng)建徑向漸變蒙版。點擊“創(chuàng)建新蒙版”鈕,在下拉菜單中選點“徑向漸變”項(圖19紅框),而后在預覽圖上拉出一個徑向漸變橢圓區(qū)(圖20),蒙版2建立(圖21)。
圖19
圖20
圖21
7、在蒙版調板右上角勾選“反相”,然后調節(jié)色調、顏色欄相關各項數(shù)據(jù)(圖22),并向下調設效率欄和顆粒數(shù)量項滑塊(圖23),獲得圖24效果,雖提亮了四角,但圖中綠色不夠鮮明淡雅。
圖22
圖23
圖24
8、需建顏色范圍蒙版解決。再點“創(chuàng)建新蒙版”鈕,在下拉菜單中選點“顏色范圍”項(圖25),吸管點吸紅樹冠及圖片上方山體倒影中的兩個綠樹倒影點(圖26黃圈),蒙版3建成(圖27),按圖28數(shù)據(jù)執(zhí)行調設編輯,獲得圖29效果。
圖25
圖26
圖27
圖28
圖29
9、調節(jié)各項顏色,進入HSL/顏色調板,按圖30所示數(shù)據(jù)調設相關顏色的HSL滑塊,注意調選時,先按住AIt鍵或Option鍵同時拖移飽和度滑塊確認該顏色的位置,然后松開按鍵進行調設,調后獲得圖31效果;但感覺畫面的整體濃度尤其山體倒影濃度仍過高,且天空倒影藍色也過艷,需再作減淡處理。
圖30
圖31
10、可使用色調曲線調設,先調“點曲線”,將曲線上提,將畫面提亮,其中下部灰點110/121,上部灰點217/221,優(yōu)化飽和度100%(圖32);再編輯藍色通道:下部灰點67/82,上部亮灰點157/161(圖33),畫面調淡,藍色天空倒影也顯得較為清淡明亮(圖34)。
圖32
圖33
11、但縱觀全片,感覺樹叢太亮,整幅畫面中前部的景物色彩飽和度和反差還略顯過低,以至無法與淡雅朦朧的遠景構成明顯的空間遠近感,同時也缺乏較濃的色塊來穩(wěn)住畫面的亮調,便決定調深樹叢飽和度并適當加大反差,解決這一視覺缺憾。
①點“創(chuàng)建新蒙版”鈕,在下拉菜單中選點“徑向漸變”項(圖35紅框);在紅樹島位置拉出橢圓選區(qū)(圖36紅色遮罩),蒙版4建成(圖36右上角);但調整的目標并非整個橢圓選區(qū),而只需選擇綠色的樹叢即可,這需進一步操作完成。
圖35
圖36
②右鍵點蒙版4框內(nèi)任意點,在彈出的菜單中執(zhí)行“使用以下方式與蒙版相交/顏色范圍”命令(圖37)。
圖37
③而后用吸管在樹叢上點吸4處(圖38黃圈內(nèi)圓點和吸管所指),再調設蒙版4調板相關各項控件,數(shù)據(jù)見圖39所示,獲得圖40效果,樹叢色相、飽和度及反差都得到調整。
圖38
圖39
圖40
12、勾選鏡頭校正調板下默認的“移除色差”和“啟用配置文件校正”兩個復選框(圖41)后導出,獲得圖4成片。
圖41
圖42、圖43是拍攝于福建霞浦小浩灘涂溪流的原片,圖42為的拍攝時間為17∶31,灘涂明亮,小溪水面映照著藍色的天空,泛起淡淡的藍光;圖43為18∶27,整體亮度略減低,水面看似顯得灰白,但已隱隱可見有黃色反光呈現(xiàn),經(jīng)調設后獲得圖44的金色效果。
圖42
圖43
圖44
拍攝這種金色水面,關鍵是掌握拍攝時機,晨、昏的黃金時段最佳,尤其日落前半小時左右,光色中反映的金色最純。金色小浩的圖片正是處在黃金時段的最佳時刻,盡管陽光的亮度被山體遮擋了部分,但只要在后期調設中適當調整白平衡數(shù)值,仍可獲得金色的波光與水面。
1、進入基本調板,按圖45所示數(shù)據(jù)調整相關各項,將水面調黃,獲得圖46效果。
圖45
2、再打開顏色分級調板,調設高光和陰影兩項。參數(shù)見圖47、圖48,效果見圖49,色彩略有變化,但不明顯。
圖49
3、進入HSL/顏色調板,調設橙、紅、黃、綠、青五色,調節(jié)時,按住AIt或Option鍵,點按拖移顏色飽和度滑塊,找準預覽圖中該顏色部位,松開按鍵后拖移HSL滑塊進行調整,具體數(shù)據(jù)見圖50,獲得圖51效果,水面呈現(xiàn)金色并略偏紅傾向。
圖50
圖51
4、至此,畫面調設趨向完成,明暗對比強烈,金色水面成為畫面主色調,整體氛圍基本成型,但細看畫面,有些局部細節(jié)還需修飾:畫面上部偏右側的漁船尾部,有一堆白色泡沫箱比較突兀,且船幫部位過黑,缺乏細節(jié),這兩處需通過局部調節(jié)改善。
5、創(chuàng)建畫筆蒙版,做局部修正。
①點擊蒙版工具鈕,在打開的“添加新蒙版”選擇框中選點“畫筆”項(圖52)。
圖52
②按圖53所示數(shù)據(jù)設置畫筆各項,然后將鼠標移入預覽圖中,將畫面放大后在泡沫箱上涂抹(圖54顯示涂抹后的紅色選區(qū)),至此,蒙版1建立(圖54右上角)。
圖53
圖54
③打開蒙版1調板,按圖55所示數(shù)據(jù)調節(jié)相關各項,獲得圖56效果,白色泡沫箱變黑,融入船體中。
圖55
圖56
④接著再點“創(chuàng)建新蒙版”鈕,在下拉菜單中點擊“畫筆”項(圖57),并按圖58調設畫筆參數(shù),之后在預覽圖船體上需提亮的扶欄與船體上涂抹(圖59紅色區(qū)域,右上角顯示蒙版2)。
圖57
圖58
圖59
⑤檢查無誤后按圖60所示參數(shù)調節(jié)相關各項,將船體涂抹部位提亮(圖61)。
圖60
圖61
6、最后按圖62勾選“鏡頭校正”調板下默認的“移除色差”復選框,導出后得到圖44的效果圖。
圖62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