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鐸木
連日來,關于大學開放的討論一直沸沸揚揚。先是五一假期,不少游客慕名前往知名高校參觀,卻被一一攔住,理由是這些校園目前只限校友、師生親友或公務往來人士等入內(nèi)。最新的討論素材是,某大學教授吐槽必須掃碼才能進自己任教的大學校門,“進自己學校都麻煩”。
大學是否應該打開大門?答案當然是“是”。教育家梅貽琦有名言:“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弊詮姴幌?,厚德載物;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兼容并蓄,博學篤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這些國內(nèi)知名大學的校訓與辦學理念無一不昭示著:作為思想和文化高地的大學,理應用開放的態(tài)度回饋、服務社會。
道理似乎每個人都懂,但一旦要落實到行動上,不少高校就有了畏難情緒。他們表示,高校畢竟不是公園、景區(qū),涌入大量游客會給教學管理帶來挑戰(zhàn),也會對校園治安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可否認,大學開放一定會帶來各種問題,但這并不是高校一關了之或者設置不合理門檻的理由。
大學屬于公共資源,開門迎客,體現(xiàn)共享理念。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lián)合印發(fā)的《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提出,學校室外場地設施,如球場、田徑場跑道等要先行對社會開放;《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國家支持學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以及其他類型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促進資源共享、加強社會交流、以大學精神滋養(yǎng)公共生活,是大學的社會義務;大學有意識地強化與社區(qū)及城市相融,也能幫助學生得到從課堂或實驗室中難以汲取的應世知識營養(yǎng)。
呼吁高校開放校園,并非對高校校園管理的難題視而不見。“一刀切”的拒人門外,管理是省勁了,但大學開放、共享的屬性,可就打了折扣,大學之“大”也有點黯然失色。倡導大學向公眾開放,主要是為了更好利用公共資源。大學是城市文體資源的重要聚合體,向公眾開放體育場、綠地等空間設施,體現(xiàn)了有取有用的公共服務理念。再者,師生的社交生活、科研交流、大學與社會的融合,不僅需要師生走出校門,也需要公眾走進校園。大學與社會的互動,與社會相融,相互汲取營養(yǎng),是培養(yǎng)人才需要。所謂“好的大學沒有圍墻”,強調的就是教育要親近社會、融入社會,不能關起門來辦學。
日前,一些高校有序恢復對公眾開放的做法,用行動表達了開放的態(tài)度。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浙江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校采取實名認證,在時段、區(qū)域上限制,提前預約等措施,有序向公眾開放。這也說明,高校不是不可以向社會公眾開放,關鍵是怎樣開放。
大學校園應該開放到什么程度,在哪些區(qū)域和時段公眾可以涉足,既考驗管理者的能力和態(tài)度,也檢驗公眾的道德和素養(yǎng)。大學校園開放應基于相互尊重,進入校園的參觀者要懷有敬畏心,有自律意識,自覺守規(guī)矩,步有所止,愛護校園。兩好擱一好,大學校園開放才有可持續(xù)性,進而放大社會共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