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藝
2 0 2 3年高考全國新課標Ⅰ卷信息類文本閱讀選自英國作家赫克托·麥克唐納的《后真相時代》。選段共1700字左右,分4個自然段。該文本討論的核心概念是“競爭性真相”。作者以“全球貿(mào)易是加劇了還是改善了藜麥種植戶家庭的貧困”為例,探討媒體是如何利用“競爭性真相”來誤導受眾,從而對現(xiàn)實產(chǎn)生不良影響的。該命題對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2年修訂)》提出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一“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進行了重點考查,符合《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對于“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的考查要求,命題具備基礎性、開放性、情境性、創(chuàng)新性、教考結合化的特點。
從試題考查的題型看,仍然是5道小題:3道客觀題,2道主觀題,與往年一致。但材料的選取和分值與往年有很大變化:改變了以往群文閱讀的形式,選取單文本材料;第5題的分值由2022年的4分上升到6分,總分19分,比2022年增加2分??陀^題梯度極低,考查了文章內(nèi)容理解、文章內(nèi)容推斷、綜合利用信息進行實證等。主觀題第4題較為簡單,第5題思維難度較大??傮w而言,題目知識性考查減弱,能力性考查增強,注重考查學生的基礎能力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該閱讀題注重考查理解文本核心概念與主要觀點、概括提取關鍵信息、梳理概括文本結構與脈絡、審清題目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我們來看新課標Ⅰ卷第4題:請簡要說明文本中的西方媒體在報道時使用了哪些“競爭性真相”。此題主要考查考生對于文本核心概念的理解,較為簡單。對于學生的能力考查體現(xiàn)在:審清題目要求,明確信息篩選范圍,進行關鍵信息篩選,得分的關鍵在于理解核心概念“競爭性真相”。面對此題學生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有:不答真相答假象,將真相與假象混淆,無法準確理解核心概念,不能區(qū)分文中根據(jù)事實所得出的片面推斷與實際真相之間的差別,究其原因在于不理解文本的核心概念“競爭性真相”。
根據(jù)選文最后一段可知,“競爭性真相”最重要的特征是“真相”,材料中提到競爭性真相核心概念的句子是“各行各業(yè)有經(jīng)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shù)字、背景呈現(xiàn)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xiàn)實”并且反復提及“在競爭中選取的有利于自己的真相”“片面的事實、數(shù)字、背景解讀的真相”“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都是在強調(diào)“競爭性真相”的核心特征為真相而非假象、推論或判斷,即使它具有片面性、煽動性的特征,但其底線為“真相”而非“假象”。
文本中西方媒體報道的真相為:
1.從2006年到2013年,玻利維亞和秘魯?shù)霓见渻r格上漲了兩倍。
2.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量“5年間下降了34%”。
3.藜麥種植區(qū)的兒童營養(yǎng)不良率正在上升。
4.貧窮的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進口食品”。
而其中的推論與判斷為:
1.當?shù)丶彝ヒ呀?jīng)吃不起這種主食(藜麥)了。
2.它已經(jīng)變成了奢侈品。
3.藜麥:對你有利—對玻利維亞人有害。
這些是新聞報道者根據(jù)自己提出的片面事實、數(shù)字做出的推論與判斷,并非真相。故而,如果考生答的是新聞報道者的推論與判斷而非片面真相,即為錯誤。
試題減少了對死記硬背知識的考查,反刷題,去套路化,注重考查學生對于文本本身的閱讀、理解與分析。題目設計更為靈活與開放,給考生更大的空間去思考與發(fā)揮,更注重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學生能夠進行邏輯思考、綜合分析、歸納總結等思維活動,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思考、解決問題,機械刷題、記背套路、拒絕思考是難以應對當下高考信息類文本閱讀的。
我們來看第5題:“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證明關于藜麥的新聞報道結論有誤?請根據(jù)文本概括?!痹擃}考查信息的轉(zhuǎn)述、整合和運用,落實到此題中具體表現(xiàn)為理解行文脈絡與思路,根據(jù)情境轉(zhuǎn)述、整合、運用文本信息,進行獨立思考,在具體情境中分析、解決問題。此題考生最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背離《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及《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要求,被機械刷題得來的套路與模板束縛,沒有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如果備考只是固化答題知識、解題模板與答題套路,那么在答題時就容易直接寫記背的論證方法,譬如: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假設論證、歸謬法、反證法等,如此回答雖涉及題目但并不符合該題的情境設計。只有拋棄模板,獨立思考判斷開放式命題的情境要求以及文本特征,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是解決此題的正確方法。所以,在平時學習中應注重以核心素養(yǎng)為本,發(fā)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zhì),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核心,以不變應萬變,在面對情境化與創(chuàng)新性試題時才能游刃有余。
綜合4、5題來看,題目設計注重情境,在具體問題情境中給出任務,對知識、思維、能力進行考查,題目關注重大社會現(xiàn)象與問題,試圖給予學生一種解決生活問題、科研問題的情境,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解決問題,在具體實踐情境中考查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要求學生在新的情境條件下,運用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用創(chuàng)新性思維活動去解決學科問題,而不是回憶學科知識。
命題緊密結合現(xiàn)實中突出的社會問題,在強化能力考查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體現(xiàn)鮮明的創(chuàng)新導向。西方媒體關于拉美地區(qū)藜麥生產(chǎn)和消費的報道中,大量使用“競爭性真相”使讀者產(chǎn)生誤會,甚至引發(fā)良心危機這一社會問題,在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進一步思考,隨著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并引導學生樹立批判精神,理性、深刻、科學地思考問題,通過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新穎的試題呈現(xiàn)方式和設問方式,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激發(fā)想象力和思想的張力,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2023年高考全國新課程Ⅰ卷信息類文本閱讀的“教考結合”表現(xiàn)在文本內(nèi)容、閱讀方法、思維能力三個層面上。
首先,文本內(nèi)容結合教材。
命題語料關聯(lián)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四單元“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中“辨識媒介信息”等相關內(nèi)容。試題文本以生動的事例提出“競爭性真相”觀點,讓考生對媒體信息的選擇性、片面性、目的性有了較為生動的理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通過媒介獲取信息的能力,辨識媒介信息,提高媒介素養(yǎng),這與部編教材必修下冊《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辨識媒體信息》單元學習任務相契合。
其次,閱讀方法結合教材。
選文出自社會學研究書籍《后真相時代》。教材中整本書閱讀之一的《鄉(xiāng)土中國》也是社會學研究書籍,《鄉(xiāng)土中國》整本書閱讀對學生的基本能力要求為:學會理解書中的關鍵概念,把握全書的邏輯思路,學會根據(jù)閱讀目的選擇閱讀方法,積累閱讀學術著作的經(jīng)驗。試題是對學術名著閱讀的考查,第4題考查對“后真相時代”這一關鍵概念的理解,第5題則考查了對全書邏輯思路的梳理,就涉及對這些能力的考查,可謂課本學什么,高考考查什么。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任務群中有“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任務群,引導學生體會和把握科學與文化論著表達的特點,提高閱讀、理解科學與文化論著的能力,開闊視野,培養(yǎng)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通過選擇閱讀簡明易懂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論文、著作(節(jié)選),領會不同領域科學與文化論著的內(nèi)容,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閱讀科學與文化論著的能力。對整本書閱讀的考查可能不以具體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但在高考考查中一定有所呈現(xiàn),故而,備考必須注意教考銜接,注重基本能力與素養(yǎng)。
最后,思維能力結合教材。
新教材學習任務群6 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旨在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發(fā)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fā)現(xiàn)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
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包含三個學習活動:其一,發(fā)現(xiàn)潛藏的邏輯謬誤;其二,運用有效的邏輯形式;其三,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第4題就是對典型邏輯謬誤的考查,即“推論不等于事實”。試題在思維上的考查與教材內(nèi)容緊密結合。
近幾年新課標Ⅰ卷信息類文本閱讀在考查時,傾向于提出一個新概念,讓學生理解核心概念的核心特征,并提取文本關于核心概念的主要觀點。譬如:2021年“詩畫異質(zhì)”、2020年“歷史地理學”,都涉及了“核心概念”的理解。2020年的第4題直接要求給“歷史地理學”下一個定義,將語言運用的基本知識與核心概念的精準理解相結合進行考查;2021年第5題“嵇康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句,顧愷之說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回答此題的關鍵也是把握核心概念“詩畫異質(zhì)”。對核心概念理解的考查,不僅僅體現(xiàn)在主觀題中,客觀題目中也增加了考查比重,備考時尤其需要著重訓練。
建議在信息類文本學習中要加強對課內(nèi)經(jīng)典文章的理解,根據(jù)課后的學習提示切分學習任務,與此同時,要多關注課內(nèi)六個活動單元—“《鄉(xiāng)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紅樓夢》整本書閱讀”“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家鄉(xiāng)文化生活”“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邏輯的力量”,要多讀一些拓展材料,能更深入地看待類似的問題。
關注課本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單元,譬如必修上冊第6單元,涉及的思辨性文本有《勸學》《師說》《反對黨八股》《拿來主義》,該任務群在語文素養(yǎng)方面有兩點要求:其一:議論要有合適的角度與恰當?shù)姆椒?;其二:議論要有針對性。如果在教材學習中能夠切實掌握這兩個基本素養(yǎng),那么應對2023年信息類文本試題就會得心應手。除此之外,在信息類文本閱讀備考時,消息、通訊、報告、科普文等教材中涉及的實用類材料也應給予關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強調(diào)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語文課程應該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發(fā)揮重要作用,這一點在高考命題中得到了落實。備考信息類文本閱讀時,要鍛煉在具體問題情境中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問題與現(xiàn)象的能力,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夠更有效地應對新高考命題,也能引導學生發(fā)展為創(chuàng)新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