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力 許旖旎 崔齡譽
摘要:目的:在技術持續(xù)發(fā)展的背景下,攝影從膠片時代向數字時代的轉型,不僅改變了影像的制作與展示方式,而且從根本上重塑了攝影教育的實質和方法。本研究致力于揭示數碼攝影技術的興起為何對攝影教育領域造成深遠而獨特的影響,以及這一技術演變如何促使教育者重新定義教育目標與策略。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獻回顧法、多案例分析法,通過梳理20世紀中期至晚期的教育教學文獻,系統回顧膠片攝影時代的教育模式和重點。然后細致分析近十年的攝影教育趨勢,特別是技術與教學課程結構的變遷,以期更具體地揭示技術演變的實際影響。結果:與膠片攝影相比,數字攝影主要帶來了三方面的變化:技術操作的多維性和復雜性,涉及圖像處理、色彩管理、數據整合等領域,使教學課程內容更豐富,但也更具挑戰(zhàn)性;數字化為創(chuàng)意帶來無限可能,使攝影真實性和攝影倫理成為重要的教學議題,重新定義了影像的真實與創(chuàng)意;新興的數字工具和在線平臺為教學提供了更豐富的資源和方法,但也要求教育者具備更高的技術熟練度和采取更科學的教學策略,并揭示了教育者如何巧妙融合新技術,在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富有創(chuàng)意和技術挑戰(zhàn)的學習環(huán)境。結論:面對數碼技術的沖擊,攝影教育經歷了深刻的轉型。教育者不僅需要更新自己的技術知識和教學方法,更需要重新思考攝影的本質和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與學生都是學習者,共同探索攝影的未來與可能性。
關鍵詞:膠片攝影;數碼攝影;攝影教育;攝影教學
中圖分類號:J40-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3-00-03
0 引言
自攝影技術誕生以來,從濕版到膠片,再到數碼,攝影技術與藝術的演進對攝影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數碼時代不再以膠片時代強調的暗房技巧和化學處理為中心,數碼攝影帶來的高度創(chuàng)作自由讓攝影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本研究旨在探索這一技術轉型如何重塑攝影教育的內容和哲學,以及攝影教育面對數碼技術帶來的挑戰(zhàn)該如何尋找新的方向和意義。
1 膠片攝影的時代
1.1 膠片攝影的工作原理與特點
膠片攝影是一種在攝影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古老技術,其核心是光敏材料,這些材料能夠吸收光能,并通過量子效應引發(fā)化學反應[1]。具體而言,當光線經過攝影機的鏡頭并聚焦至膠片上時,膠片中的特定化學物質會隨光強和光質的變化產生化學反應,從而物理地“印刻”下那一剎那的景象。要使這些圖像顯現,還要經歷一系列精細的暗室工作,如顯影、定影等。與現代數字攝影相比,膠片攝影的連續(xù)模擬記錄方式能夠捕獲更加豐富的色調和細節(jié),同時不同類型的膠片和處理流程賦予了圖像各種獨特的色彩和質感。此外,由于膠片有限,攝影師在拍攝時往往更加審慎,對每一次構圖和曝光都會深思熟慮[2]。數字化時代,盡管膠片攝影的應用率已大幅降低,但其獨特的美學魅力和對手工技藝的需求使它在攝影領域仍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
1.2 膠片攝影時代的攝影教育
1.2.1 實踐與理論的平衡
在膠片攝影的黃金時代,攝影教育深深植根于兩大主軸:教學實踐操作與理論學習。教學實踐操作強調的是技術熟練度與暗室工藝,而理論學習則關注攝影的歷史、美學和批評理論[3]。在實踐教學中,學生會深入探討各種膠片的特性、曝光技巧、光線的利用以及暗室的化學處理流程。暗室技術,如顯影、沖洗和定影,不僅是一種技能,更是攝影師對圖像的再創(chuàng)作,涉及細節(jié)調整、對比度優(yōu)化以及顏色處理。實踐教學要求學生頻繁地拍攝,以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力、構圖技巧,構建與膠片、相機的親密關系,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對攝影的興趣,達到實踐鍛煉以及增加知識儲備的目的。理論方面,攝影教育重視研究攝影歷史、分析經典作品以及探討當代攝影流派和思潮。學生被鼓勵批判性地分析圖像,探索其背后的意義、背景和社會文化語境,從而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藝術審美能力[4]。
在膠片攝影時代的攝影教育中,實踐與理論之間保持著微妙的平衡,這是因為在那個時代,技術的嫻熟運用與對攝影藝術的深入理解被認為是同等重要的。采用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技術熟練的攝影師,更有利于培養(yǎng)能夠理解、批判和創(chuàng)新的攝影藝術家。
1.2.2 學生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
攝影教育教學是一個深入探討光影、構圖、化學原理和技術操作的過程。與數字攝影相比,膠片攝影的操作需要學生更加細致和耐心,因為每一次按下快門都涉及成本與物質消耗[5]。在暗房教學中,學生學習如何將膠片顯影、定影,進而通過放大機得到紙質照片。這一過程不僅考驗學生的技術熟練度,更能夠鍛煉他們對攝影藝術的感知與洞察力。由于膠片的數量有限,學生更重視拍攝前期的構思與計劃,這也使他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更注重細節(jié),能夠主動深入思考主題和內容。膠片攝影基于其特性,如顆粒度、寬容度和色彩特性,也成為學生探索和利用的獨特材料[6]。
對教育者而言,膠片攝影時代更強調基本技能的傳授、攝影史的講解以及對攝影哲學的探討。學生通過實踐、批判和反思,逐漸形成自己的視覺語言和風格。膠片攝影時代的攝影教育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技術能力,更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深入探討和理解攝影藝術的平臺,助力他們在創(chuàng)作上沿著個性化與深度化的方向發(fā)展[7]。
2 數碼攝影的崛起
2.1 數碼攝影的基本原理
數碼攝影技術是對光電轉換原理與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綜合應用,其核心組件是圖像傳感器,通常為CCD(電荷耦合器件)或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傳感器。當攝像機的快門打開時,傳感器上數以百萬計的光電轉換單元(即像素)開始接收來自鏡頭的光線。每個像素都將接收到的光線轉化為電荷。
這些電荷的量與每個像素上的光線強度呈正比??扉T關閉后,電荷被逐個讀取并轉化為電壓,再通過模擬到ADC(數字轉換器)轉化為數字值[8]。這些數字值通常以8位、12位、14位或更高的精度來表示,形成一個數字圖像。數字圖像其實是一個由數字構成的矩陣,其中每個數值對應原始場景中的一個特定亮度和色彩。圖像的后期處理可以在無損耗的情況下進行多種調整,如亮度、對比度、色彩平衡和銳化等。與膠片攝影相比,數碼攝影具有靈活度更高和實時反饋的優(yōu)勢,但同時要求攝影師對數字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偟膩碚f,數碼攝影的基本原理涉及光電轉換、數字信號處理和數字圖像技術,標志著攝影從化學過程向數字技術的轉變[9]。
2.2 數碼攝影對行業(yè)的革命性影響
數碼攝影的出現對攝影行業(yè),特別是攝影教育領域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在技術維度,數碼攝影提供了一個即時、直觀的平臺,使教學與實踐能夠緊密結合。學生可以立即查看自己的作品,并對照教學內容進行反思與修正,這種即時反饋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動力[10]。同時,數碼攝影的后期處理成為攝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色彩學、圖像合成、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等領域。
數碼攝影的普及性和親和力也讓更多的學習者能夠接觸和參與到攝影教育中。傳統的膠片攝影由于物料成本和技術門檻較高,可能打擊一些初學者的學習積極性。而便捷的數碼攝影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成本相對較低、易于入門的選擇,從而推動攝影教育普及與發(fā)展。數碼攝影與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的結合,為攝影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學模式和平臺。在線課程、工作坊、攝影教育軟件和應用等,為學生和教育者提供了更靈活的學習與教學方式。這種模式打破了時空限制,使優(yōu)質的攝影教育資源能夠得到更廣泛的分享與應用。
2.3 數碼攝影相對于膠片攝影的優(yōu)勢
數碼攝影的興起無疑使整個行業(yè)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與傳統的膠片攝影相比,數碼攝影展現出多種不同的優(yōu)勢和特點。例如即時反饋,這一特性意味著攝影師可以立刻看到自己的作品,無須等待膠片沖洗和打印。這種即時性不僅使攝影師能夠快速調整和優(yōu)化相應的拍攝技巧,而且為攝影教學和學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技術的迅速進步使數碼攝影在許多方面都比膠片攝影更具優(yōu)勢。例如,現代的數字傳感器通常能夠提供更好的圖像質量、低光性能和動態(tài)范圍,使攝影師能在更多的情境下捕捉到令人滿意的照片。后期處理已經成為數碼攝影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與膠片攝影中有限的暗房操作相比,數字后期處理為創(chuàng)作和調整提供了無盡的可能。無論是基本的色彩校正,還是復雜的圖像合成,攝影師都能在計算機上完成。從存儲和共享的角度來看,數碼攝影同樣具有明顯優(yōu)勢。今天,一張小巧的存儲卡就可以存儲數千張高質量的照片。與此同時,高速的網絡連接和社交媒體平臺使照片分享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和迅速[11]。雖然數碼攝影的初期投資可能較大,但長遠來看,其總體成本效益是明顯的??紤]到膠片、沖洗和打印的費用,在日常應用中,數碼攝影成為一個更經濟實惠的選擇。
盡管數碼攝影具有各種明顯的優(yōu)勢,但許多攝影師和藝術家依然鐘情于膠片攝影的獨特風格和感覺。膠片的顏色、質感和與物質的互動賦予了其不可替代的價值。二者共存的現象強調了新技術并不是簡單取代舊技術,而是拓展了創(chuàng)作空間,使攝影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風格來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方法。
3 數字攝影如何改變攝影教育
數字攝影的興起對攝影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深化了教育范疇,并拓展了學術議題的深度與廣度。攝影的物理基礎從傳統的化學反應轉向了數字傳感器技術、像素理論和數字圖像處理算法。這要求教育者不僅要為學生傳授基本的攝影技巧,還要教授電子學和計算機科學的概念。另外,后期編輯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如果說膠片攝影的重心在拍攝,那么數字攝影則均衡了拍攝與后期處理的比重,使Photoshop、Lightroom等軟件成為攝影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12]。此外,隨著攝影的數字化,圖像的存儲、管理和分發(fā)也變得至關重要,引入了新的議題,如數字資產管理、版權保護等。數字攝影也使攝影更易于接觸和學習,降低了進入門檻,促進了更廣泛的群體參與,這要求教育者更加注重增強攝影教育策略和方法的多樣性、包容性。數字攝影不僅改變了攝影的實踐方法,更重塑了攝影教育的理念、內容和策略。
4 技術革命對攝影教育的深遠影響
在攝影教育中,從膠片到數字的技術轉換引發(fā)了知識結構的重塑與教學模式的變革。知識與技能的轉移是最明顯的變化。膠片攝影注重暗房操作、曝光控制和對化學材料的理解。學生需要熟悉各種膠卷特性、沖洗時間和溫度對影像的影響。轉到數碼攝影,這些都被數字傳感器、圖像處理算法和軟件技能所替代。深入了解傳感器的工作原理、RAW文件的特點、色彩管理,以及高級后期技巧如合成、層次調整等,成為新的學習重點[13]。這種技術的轉變也重塑了創(chuàng)意的邊界。膠片攝影雖然給后期預留了一定的空間,但創(chuàng)意主要體現在拍攝過程中。而在數字攝影中,后期處理不僅是一個修飾過程,更是一種創(chuàng)作手段,攝影師可以在后期創(chuàng)作中實現原先難以實現的藝術構思。由于技術革新,教學模式和資源利用方式也發(fā)生了變革。過去,主要依賴實體課堂、實驗室和暗房開展攝影教育;如今,眾多在線課程、模擬軟件和攝影社區(qū)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更開放的學習平臺。這種數字化的學習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還支持即時反饋和全球化互動。隨著數字處理技術的發(fā)展,探討攝影真實性、攝影倫理和社會責任變得尤為重要。膠片時代,攝影被視為真實的記錄,但數字技術的介入使圖片很容易被修改,這讓攝影的真實性和攝影倫理面臨全新的挑戰(zhàn)。攝影教育不僅要教學生如何使用技術,還要培養(yǎng)他們對攝影倫理的認識,讓他們秉承真實、公正和負責任的創(chuàng)作原則。從膠片到數字的技術演進,不僅改變了攝影師的工作方式,更推動了攝影教育的深刻轉型,從技術應用、創(chuàng)意表達到教育方法和倫理指導都實現了全面重塑[14]。
5 數碼攝影技術為攝影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與機遇
數碼攝影技術的持續(xù)進步與廣泛普及對攝影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給當代攝影教育帶來了一系列挑戰(zhàn)。技術的快速迭代給教育者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他們要求在掌握傳統攝影技能的基礎上,不斷更新和擴展課程內容,以涵蓋最新的技術工具和創(chuàng)新理念。這不僅要求他們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還必須對新興技術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數碼技術也對攝影作品真實性的定義產生了沖擊。在一個可以通過后期處理輕易改變圖像內容的時代,如何界定真實與創(chuàng)意的邊界、如何在課堂上教授和討論這些問題,都成為攝影教育的核心議題。數字化也讓攝影教育變得更加復雜。如今的攝影教育不再只是單純教授學生如何使用相機,還涉及圖像處理軟件的教學、數據存儲與管理知識、與其他多媒體形式的整合等。盡管數碼攝影為攝影師和學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作自由和機會,但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zhàn),要求攝影教育者深入反思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攝影哲學[15]。
6 結語
隨著數碼技術的不斷進步,攝影從膠片的物理化學時代走向數字的電子信息時代,這一變遷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而且深刻改變了攝影教育的整體面貌。在膠片時代,攝影教育注重物理拍攝技巧、暗房操作和化學知識的傳授,強調在有限的操作空間追求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但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攝影教育的重心已轉向傳感器理論、數字圖像處理、數據存儲管理及后期編輯等領域,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創(chuàng)作平臺,還賦予了他(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們更高的自由度和更強的表現力。與此同時,數字化帶來了攝影真實性、攝影倫理及其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等新議題,為攝影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數碼技術的演進不僅推動了攝影技術的進步,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重塑了攝影教育的核心理念,使其更加完善、多元,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 張云飛.吳印咸攝影教育思想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3.
[2] 史鵬飛.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攝影教學思考:從攝影唯美教育到攝影語言符號教育[J].中國攝影家,2022(9):36-39.
[3] 劉曉霞.國外高校攝影專業(yè)教育理念探析[J].中國攝影家,2022(9):40-45.
[4] 吳毅強.跨學科背景下的攝影教育思考[J].中國攝影家,2022(9):32-35.
[5] 張昊楠.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攝影教育發(fā)展策略[J].旅游與攝影,2022(13):151-153.
[6] 陳迪.現代網絡技術背景下促進高職院校攝影教育的探討[J].旅游與攝影,2022(12):166-168.
[7] 劉佳尼,張恭,黎大志.湖南省高校攝影教育現狀與發(fā)展趨勢[J].湖南包裝,2021,36(6):191-194.
[8] 蔡彤宇.視覺文化背景下學校攝影美育的探討[J].美術文獻,2021(12):96-97.
[9] 喻勤.實踐式教學在攝影教育中的運用[J].時代報告(奔流),2021(11):144-145.
[10] 鄒宇.自媒體時代高校新聞攝影教育的思考[J].科教導刊,2021(32):57-59.
[11] 陽麗君.高等攝影教育的發(fā)展困境[J].中國攝影家,2021(10):1.
[12] 陽麗君.關于高等攝影教育[J].中國攝影家,2021(9):1.
[13] 計衛(wèi)舸.從攝影教育變局看學科(專業(yè))建設新動力新契機[J].中國攝影家,2021(9):42-45.
[14] 陽麗君.高等攝影教育的學科建設與未來發(fā)展[J].中國攝影家,2021(9):34-35.
[15] 陳帥.美術教育與攝影教學的共性分析[J].大眾文藝,2020(10):236-237.
作者簡介:湯力(1982—),女,遼寧大連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許旖旎(2003—),女,河北石家莊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崔齡譽(2000—),女,遼寧大連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