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佳 , 袁 梨 , 喻 元 , 周 俊 , 姚 勇 , 吳登虎 , 張鄧華 , 唐家桂 , 冉啟富
(重慶市動物園管理處 , 重慶 九龍坡 400050)
長臂猿(Hylobatidae)是一類分布于東南亞地區(qū)的小型猿類,最新的分類系統(tǒng)將其分為4屬20種[1]。其中,我國有3屬7種,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CITES)附錄Ⅰ;除高黎貢白眉長臂猿(Hoolockleuconedys)為瀕危物種;東白眉長臂猿(Hoolockleuconedys)為易危物種外,其余物種均為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極危物種;且北白頰長臂猿(Nomascusleucogenys)可能已野外滅絕[2]。動物園圈養(yǎng)長臂猿或將成為我國長臂猿保護繁衍的重要一環(huán)。
目前,針對長臂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類學、行為學、解剖學、基因特性以及部分來源為長臂猿的病原微生物特性方面,其中有幾例病例報告文獻涉及長臂猿物種的血液細胞和血清生化的檢測工作,但是有關長臂猿健康個體的血液生化具體數(shù)據尚未見報道[3-6]。而常規(guī)體檢和疾病診斷時,血液指標參數(shù)對動物機體的臨床檢查和診斷,進一步解讀動物的生理、營養(yǎng)和病例狀態(tài)有所幫助[7]。因此,本試驗采取麻醉方法對本園飼養(yǎng)的5只健康長臂猿進行血液取樣,檢測血常規(guī)和血液生化指標,以期完善長臂猿的血常規(guī)和血液生化指標數(shù)據,為長臂猿的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療提供數(shù)據支持和參考。
1.1 樣品采集 2021年11月,對重慶動物園飼養(yǎng)的4只北白頰長臂猿和1只黃頰長臂猿(Hylobates gabriellae)進行血液樣本采集(表1)。將長臂猿通過化學麻醉[舒泰50:鹽酸替來他明125 mg與鹽酸唑拉西泮125 mg混合;用量:7 mg/(kg·bw)]后,對其進行空腹靜脈抽血3 mL,1 mL用EDTA抗凝采血管收集,2 mL用通用凝集采血管收集,手動搖勻后冷藏備用。
表1 樣品來源動物信息Table 1 Information on the originating animals of the samples
1.2 血常規(guī)和血液生化指標檢測 將長臂猿血液樣本送重慶九龍坡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進行血常規(guī)和血清生化指標檢測,共檢測24項血常規(guī)指標和26項血液生化指標。
1.3 數(shù)據分析 北白頰長臂猿成年個體血常規(guī)和血液生化指標的測定值采用Excel 2007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Mean±SD)”表示。
2.1 血常規(guī)指標檢測 5只長臂猿血常規(guī)檢測值見表2,亞成體北白頰長臂猿“圓圓”24項血常規(guī)檢測值中的19項在成年北白頰長臂猿血常規(guī)“平均值±標準差”閾值內,而紅細胞數(shù)和淋巴細胞絕對值高于成年北白頰長臂猿血常規(guī)“平均值+標準差”,平均紅細胞體積、平均血紅蛋白含量和紅細胞分布寬度SD值低于成年北白頰長臂猿血常規(guī)“平均值-標準差”。成年黃頰長臂猿“黃毛”24項血常規(guī)檢測值中的14項在成年北白頰長臂猿血常規(guī)“平均值±標準差”閾值內,紅細胞數(shù)、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中性粒細胞比率和紅細胞分布寬度CV值高于成年北白頰長臂猿血常規(guī)“平均值+標準差”,單核細胞比率、嗜酸性粒細胞比率、淋巴細胞絕對值、單核細胞絕對值和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成年北白頰長臂猿血常規(guī)“平均值-標準差”。
表2 血常規(guī)指標檢測結果Table 2 Result of blood routine indexes testing
2.2 血液生化指標檢測 5只長臂猿血液生化指標檢測值見表3,亞成體北白頰長臂猿“圓圓”26項血液生化指標檢測值中的13項在成年北白頰長臂猿“平均值±標準差”閾值內,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肌酐、2-微球蛋白和血糖高于成年北白頰長臂猿血液生化指標“平均值+標準差”,前白蛋白、甘膽酸、巖藻糖苷酶、腺苷脫氨酶、胱抑素C和血淀粉酶低于成年北白頰長臂猿血液生化指標“平均值-標準差”。成年黃頰長臂猿“黃毛”26項血液生化指標檢測值中的17項在成年北白頰長臂猿“平均值±標準差”閾值內,而谷草轉氨酶、白蛋白、白球比、5′核苷酸酶、肌酐和尿酸高于成年北白頰長臂猿血液生化指標“平均值+標準差”,球蛋白、巖藻糖苷酶和血糖低于成年北白頰長臂猿血液生化指標“平均值-標準差”。
表3 血液生化指標檢測結果Table 3 Result of blood biochemical indexes testing
血常規(guī)和血液生化指標數(shù)據在動物健康管理和獸醫(yī)臨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本試驗檢測了重慶動物園飼養(yǎng)展出的5只健康長臂猿的血液樣本,結果顯示,亞成體北白頰長臂猿和成年黃頰長臂猿在血常規(guī)和血液生化指標中,均有部分指標不在成年北白頰長臂猿“平均值±標準差”閾值內。黑猩猩研究中,Hodson等[8]發(fā)現(xiàn),部分血液指標隨動物年齡的增長出現(xiàn)規(guī)律性變化;袁耀華等[7]也報道圈養(yǎng)黑猩猩部分血液生化指標呈現(xiàn)年齡階段之間的顯著變化。季芳等[9]對人工飼養(yǎng)恒河猴血液生化值的測定結果表明,除了年齡和性別為主要影響因素外,地域來源的不同也會影響恒河猴血液學和血液生化參考值。因此,本試驗差異結果的產生,可能是年齡差異、性別差異和物種差異引起,需后續(xù)研究進一步補充。
在有關長臂猿的病例報道中,血液參數(shù)和生化指標的參考范圍不盡相同[10-13],且大部分文獻并未給出參考范圍的來源,這一情況說明長臂猿的血液參數(shù)和生化指標目前無統(tǒng)一的參考值可用。國內僅有的健康長臂猿血液參數(shù)由北京動物園積累整理得出[14],但是數(shù)據來源未明確具體物種,籠統(tǒng)概括為長臂猿血液參數(shù),數(shù)據包括紅細胞壓積、白細胞數(shù)、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單核細胞絕對值和淋巴細胞絕對值6個指標。其中,紅細胞壓積、白細胞數(shù)、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淋巴細胞絕對值和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均在本試驗所得的成年北白頰長臂猿血常規(guī)范圍內;但單核細胞絕對值僅為0.05,遠低于本試驗得到的范圍。
本試驗所得北白頰長臂猿的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單核細胞絕對值、總蛋白和白蛋白范圍與白頰長臂猿貧血病例治療報道[13]中的范圍基本一致,可見,本試驗所得健康北白頰長臂猿檢測值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但據王艷君等[6]對感染白色念珠菌白頰長臂猿的報道,其感染狀態(tài)下的白細胞數(shù)(10.1×109/L)和紅細胞數(shù)(6.69×1012/L)均在本試驗檢測值范圍內,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本試驗樣本數(shù)較少,或者是長臂猿正常血細胞數(shù)值個體差異較大引起,需后續(xù)進一步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