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興 王健龍 王怡妍
黃河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象征,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在黃河的滋養(yǎng)下,形成了陶器文化、青銅器文化等文化瑰寶。據研究,黃河流域地域遼闊,地區(qū)性導致彩陶樣式多種多樣,其中仰韶彩陶、廟底溝彩陶、馬家窯彩陶等是黃河流域彩陶文化的杰出代表。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1]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 年5 月25 日公開發(fā)布《“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劃》,明確加強非遺調查、記錄和研究,加強非遺項目保護,加強非遺傳承人認定和管理,加強非遺區(qū)域性整體保護,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和服務社會經濟發(fā)展[2]。
在陶器不斷發(fā)展的歷史浪潮中,彩陶紋樣的形式轉變充分反映了社會極其豐富的文化、藝術、文明等多方面的時代信息[3]。積極挖掘其在新時代的價值意義與文化精神內涵,充分做好對黃河流域彩陶文化的保護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具有極重要的現實意義。
彩陶紋樣作為彩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造型結構及其代表的圖形語言值深入研究和創(chuàng)新。具體的研究框架為:第一,黃河流域彩陶紋樣理論分析,通過實地考察以及文獻資料的收集,對黃河流域彩陶紋樣進行文化和圖案紋樣分析及整理;第二,黃河流域彩陶紋樣提取創(chuàng)新,選用黃河流域彩陶紋樣作為再設計基礎元素,對彩陶紋樣進行提取分析,采用形狀文法對提取的紋樣進行設計推演,最后進行設計衍生,得到既具有黃河流域彩陶文化特色又符合時代審美的新圖形,充分發(fā)揮“借其型、承其意、傳其神”的設計應用形式;第三,創(chuàng)新彩陶紋樣宣傳途徑,開展彩陶文化APP 界面設計實踐,檢驗彩陶紋樣設計衍生的可行性。
對山東博物館、大汶口遺址博物館、仰韶文化博物館、黃河文化展覽館等進行了實地考察,深入研究黃河流域彩陶歷史文化、器物造型、造型內涵、色彩配置等,為后續(xù)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黃河流域彩陶紋樣的發(fā)展
黃河流域彩陶紋樣可分為四大類:自然與天地屬相紋樣、幾何紋樣、植物紋樣、文字與符號紋樣[4]。黃河流域彩陶的大部分器皿中都具有太陽紋、蛙紋、神人紋、蜥蜴紋、魚紋等自然與天地屬相紋樣,但更多是以簡化象征性的幾何紋樣展示[5]。
幾何紋樣是彩陶紋樣中結構較為復雜、形式多樣的紋樣[6]。彩陶幾何紋樣以寬帶紋、三角紋、圓圈紋、斜柵紋等幾何元素為基礎造型,通過二方連續(xù)、四方連續(xù)等排列方式,將一個單元造型連續(xù)排列,使多種造型形式共存[7]。
植物紋樣多以花瓣紋和植物編制紋出現,彩陶花紋以幾何形紋樣為主,常以小單元的花紋組成二方連續(xù)圖案,宛如精致美麗的小花組成的條帶。
彩陶文化的發(fā)展伴隨著文字與符號形式的相繼出現,也暗示了文字雛形的孕育過程。隨著各類紋樣形式逐漸淡化,符號圖形卻明顯增多,并在各類彩陶器具中穿插出現,或以獨特的組合形式單獨存在。
2.黃河流域彩陶的文化內涵
(1)指事因素
隨著黃河流域彩陶文化的發(fā)展,彩陶的種類和紋樣逐漸增多,古代先民對于紋樣的選取多來自自身周邊的生活。以飛鳥紋為例,人們運用點、線、面的形式將飛鳥形態(tài)進行概括,并以適當的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反映出當時飛鳥的自然物化現象,以此來表達對于天空、太陽的向往,以及追求自由個性、光明的情感。彩陶紋樣是對自然界物化的表現,賦予彩陶生命的意義與特征。
(2)氏族標志
黃河流域早期彩陶的圖案中,動物紋樣較多,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動物紋樣還被人格化,這類動物紋樣可能是氏族的圖騰紋樣[8]。不同氏族彩陶上紋樣的題材和造型都受到本氏族族群生活和文化的影響,是氏族文化的物化表現。
1.連續(xù)
黃河流域彩陶文化中的裝飾紋樣多為連續(xù)重復出現,可分為二方連續(xù)與四方連續(xù)樣式。二方連續(xù)的使用是根據彩陶器造型的特質,向左右兩個方向進行連續(xù)重復排列,是裝飾組合紋樣中最常見且應用最為廣泛的表現形式之一[9]。
2.對稱
對稱是黃河流域彩陶紋樣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區(qū)分紋樣結構空間及劃分各階段的重要手法,是各部分之間相互關聯的文化體現,以及原始社會背景表示的象征形式[10]。
3.適應
在黃河流域彩陶復雜多樣的器型中,紋樣的位置尤為重要。從挖掘出的眾多彩陶中可以看出,彩陶紋樣多以相互依存的紋樣裝飾帶環(huán)繞器型周圍,形成了彩陶紋樣按照器皿造型特征回旋式延伸的意蘊,構成了組合紋樣的空間架構。
近年來相關部門大力推動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讓文化活起來,切實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彩陶紋樣作為黃河流域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想讓彩陶文化被更多人了解、接受,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必要對黃河流域彩陶紋樣進行創(chuàng)新。在文化價值視角下,將黃河流域彩陶紋樣的結構特征和審美要素融入設計過程,不僅可以使彩陶文化的美學成就更好地呈現在大眾視野中,還可以為彩陶文化創(chuàng)造更高的隱形價值。
利用AI 對彩陶紋樣的整體造型進行勾勒,根據整體造型提取紋樣的主要基因部分,通過形狀文法對提取的基因進行演變。通過用戶調研,從用戶需求角度出發(fā)對彩陶紋樣進行設計。
黃河流域彩陶的顏色主要有紅色、黑色、褐色、灰色四種。
紅色:彩陶中最常見的顏色之一,多用于繪制神話傳說、花鳥人物等內容。
黑色:彩陶中比較特殊的顏色,多用于繪制靈異的神話傳說、圖案等內容。
褐色:彩陶中比較溫和的顏色,多用于繪制風景、人物、動物等內容。
灰色:彩陶中比較冷靜的顏色,多用于繪制自然景觀等內容。
形狀文法是一種用于描述和生成二維或三維形狀的語法。它可以通過規(guī)定一些基本操作,如平移、旋轉、縮放、扭曲等,以及對這些操作進行組合、重復等,從而描述和生成各種形狀。本文主要采用形狀文法,從實際出發(fā),根據黃河流域彩陶的特征與紋飾,提取基本元素,如圓形、方形、橢圓形等,并對其進行平移、旋轉、縮放等操作,得到各種不同的圖案和造型。將其運用到App界面設計中,使黃河流域彩陶文化更加鮮活、生動地展示在人們面前。
黃河彩陶紋樣形狀文法衍生規(guī)律主要有以下五點:第一,定義初始狀態(tài),即定義黃河彩陶紋樣的初始形態(tài);第二,定義規(guī)則,即通過規(guī)則來對初始狀態(tài)進行重復、添加、刪除、變換等操作,進而得到新的形態(tài);第三,應用規(guī)則,即按照一定的順序應用規(guī)則,逐漸將初始狀態(tài)轉換成目標狀態(tài);第四,檢查約束條件和變量,即在應用規(guī)則的過程中,需要檢查一些約束條件和變量是否滿足要求,以確保衍生出的形態(tài)符合設計的要求;第五,重復執(zhí)行以上步驟,直到達到最終狀態(tài)或結束。
作為現代用戶體驗設計的一個分支,界面設計在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普及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多元化和快速變化的界面設計大潮中,界面設計的文化情懷和視覺需求顯得格外重要。
隨著歷史的洗禮、新型文化的沖擊,黃河流域彩陶傳統(tǒng)的發(fā)展方式已經不適合當代的發(fā)展趨勢,導致黃河流域彩陶文化只在當地產生影響。基于此種背景,黃河彩陶紋樣App主要是以熱愛、想要了解黃河流域彩陶紋樣的人群、設計師為受眾進行設計構建,為受眾提供方便、快捷地了解黃河流域彩陶紋樣的平臺。
根據受眾需求,將App 劃分為主頁、紋樣、購物、討論、個人中心五個層級,滿足受眾對于黃河流域彩陶文化中歷史、紋樣庫、經濟價值和用戶交流學習的人機交互需求。
界面設計是人機交互重要的平臺,將基于形狀文法設計的彩陶紋樣圖形作為App導航欄圖標,可以最大程度宣傳彩陶紋樣的藝術特征,并打造以黃河流域彩陶器型為結構的功能按鍵,增加界面設計中簡約大方的彩陶美感。
主色調的選用遵循了彩陶器物本身的色彩樣式。為使主色調更加符合現代審美需求,采用了灰色調的橙色,營造一種古樸但充滿活力的視覺色彩。點綴色主要采用紅黑配色,保留用戶對于彩陶本身的色彩情感需求,以增加受眾對界面的心理認同感,防止審美疲勞。
功能上針對用戶需求打造黃河流域彩陶文化、歷史、紋樣分類、用戶交流等區(qū)域,滿足用戶對于黃河彩陶文化的認識和了解需求。在商業(yè)價值上增加購物區(qū)域,以滿足商戶和用戶間的互動,打造黃河流域彩陶文化衍生產品的銷售平臺,以實物帶動彩陶文化的傳播,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提高黃河流域彩陶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帶動黃河流域周邊經濟發(fā)展和文旅發(fā)展。此外還可以建立黃河流域彩陶紋樣的數據庫,對彩陶紋樣進行數字化保護,同時為設計工作者更加高效地提供不同地區(qū)、時代的紋樣素材。
黃河流域彩陶紋樣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在App設計中運用黃河流域彩陶紋樣,可以打破單調的設計風格,增強產品的可區(qū)分性和獨特性。設計人員要根據設計需求進行選擇和組合,將彩陶紋樣應用在App設計中,增強用戶的交互和情感體驗。在科技與文化交融的今天,黃河流域彩陶紋樣的再設計,不僅僅是為了創(chuàng)造精美的產品,更是為了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帶動區(qū)域性文旅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