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玲
沒有靈魂的歌手,卻有風波
冷門歌手孫燕姿在“養(yǎng)老”,但“AI孫燕姿”已成為了全網的流量密碼。
南拳媽媽的《下雨天》、郭頂的《水星記》,甚至是數碼寶貝的主題曲《Butterfly》、劉歡的《好漢歌》,這些風格迥異的曲目,都被“AI孫燕姿”完全駕馭。其中,在B站播放量最高的,是“AI孫燕姿”翻唱的周杰倫的《發(fā)如雪》,擁有百萬播放量。
ChatGPT引發(fā)的技術變革快速蔓延,直接沖擊至內容創(chuàng)作領域,甚至將AIGC演變成為內容平臺的一個重要板塊。B站、抖音上興起的? “AI孫燕姿”、“AI周杰倫”大有復興華語樂壇的趨勢。
這些AI歌手真的能取代歌手們嗎?
“天降紫微星”
AI歌手并不罕見。
在“AI孫燕姿”之前,已經有“AI周杰倫”“AI王菲”“AI鄧紫棋”的作品流傳于B站。
2022年6月,酷狗音樂還曾推出基于“凌音引擎”,以楊超越真人聲音打造的首個AI歌手“超越AI”,但熱度遠遠不能和“AI孫燕姿”相比。
“AI孫燕姿”演唱曲目
有Up主分析,這可能與孫燕姿本身的聲音辨識度有關,吐字相對清晰,音色有一定的顆粒感,氣息使用也自成一派,訓練出的AI模型貼合了這樣的特質,所以讓人感覺像。讓AI孫燕姿翻唱歌曲似乎并沒有想象中困難,據了解,技術小白按照B站網友提供的教程逐步操作同樣能夠實現(xiàn)。
“AI孫燕姿”因其與本尊最為貼合而“血洗”B站音樂區(qū),被網友戲稱為2023華語樂壇的“天降紫薇星”。
“AI孫燕姿”翻唱的《發(fā)如雪》、《愛在西元前》、《半島鐵盒》等已在B站收獲百萬播放量,讓孫燕姿、周杰倫兩大21世紀初華語樂壇的頂流實現(xiàn)了“被聯(lián)動”。
“AI孫燕姿”的話題度居高不下。
不久前,微博詞條“AI出來后第一個失業(yè)的是孫燕姿”登上熱搜。
“AI孫燕姿”是怎么產生的。
具體的操作,是將目標歌手的聲音(從幾分鐘到幾小時不等)灌入A程序提取純凈的人聲,然后灌入B程序訓練AI,AI完成對音色的1∶1克隆后,再植入到C程序,經過一系列處理后,就能被拿去“翻唱”其他歌曲了。之所以能變得如此便捷,離不開一個名為so-vits-svc(音色轉換)的開源項目。歸納來說,就是用技術手段,培養(yǎng)一位自己喜愛的歌手的AI版,然后指揮它去唱歌。
或許不久的將來,借由AI技術,歌迷能夠由接收者搖身一變?yōu)橹鲗д?,自主選擇心儀的聲線和歌曲,一鍵定制出完美契合個人喜好的歌曲。層出不窮的AI翻唱歌曲席卷互聯(lián)網,據統(tǒng)計,僅AI孫燕姿翻唱的歌曲已達上千首。如火如荼之際,造就無數AI歌手的軟件So-VITS-SVC卻正式停止維護,項目開發(fā)者聲明中強調,“這個項目是為了讓開發(fā)者最喜歡的動畫角色唱歌而開發(fā)的,任何涉及真人的東西都與開發(fā)者的意圖背道而馳?!?/p>
版權爭議
從部分歌迷的角度來看,橫空出世的AI孫燕姿能夠填補他們苦等新曲、巡演而不得的遺憾。順應時代的浪潮,AI歌手的蔚然生長或許能夠構筑一個極具想象力的全新音樂生態(tài)。
但與此同時,AI歌手的創(chuàng)作與音樂人的權益二者間地帶的模糊造就紛爭,AI歌手所涉及的法律、倫理問題尚待解決。
于是問題來了,用“AI孫燕姿”翻唱周杰倫的歌,需要得到孫燕姿本人的授權嗎?周杰倫對此不會有意見嗎?
進一步追問,如果孫燕姿想要維權,應該怎么做呢?
《著作權法》第24條對版權“合理使用”進行了規(guī)定,免費表演已經發(fā)表的作品,且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且不以營利為目的,構成合理使用,無需取得著作權人許可及支付報酬。
《民法典》第1023條規(guī)定,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guī)定。聲音是人身屬性,特定人的、有辨識度的聲音具有相應的商業(yè)價值。
從法律角度,這種AI創(chuàng)作侵犯了孫燕姿的姓名、聲音權利,以及周杰倫詞曲的著作權,孫燕姿、周杰倫等明星可對此類侵權發(fā)起追責,要求創(chuàng)作者刪除侵權作品、支付侵權賠償等。
因此,短視頻內容平臺抖音發(fā)布了一則針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倡議,除了要求發(fā)布者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進行顯著標識,加上統(tǒng)一的官方“水印”之外。抖音還強化了對虛擬人的約束,要求虛擬人需要在平臺進行注冊,領取專屬“身份證”,同時,虛擬人技術使用者也需要實名認證。
攻城略地
AI作品被質疑沒有靈魂,還可能涉及版權風波,但這些都不能抵擋資本的熱情。
從ChatGPT到Midjourney,再到“AI孫燕姿”,在文字、繪畫、音樂等領域,AI未來的可能性被不斷放大。
以OpenAI為代表的公司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今年4月,OpenAI完成了103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270億~290億美元。參與本輪融資的風投公司包括老虎全球管理、紅杉資本、加州Andreessen Horowitz、紐約Thrive和K2 Global等。國內市場也在緊跟AI發(fā)展的步伐。
IDC發(fā)布的《2023年V1全球人工智能支出指南》最新預測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AI)市場支出規(guī)模將在2023年增至147.5億美元,約占全球總規(guī)模十分之一。其預測,2026年中國AI市場將實現(xiàn)264.4億美元市場規(guī)模,2021年~2026年五年復合增長率(CAGR)將超20%。與AI相關的初創(chuàng)公司,在此刻備受資本青睞。
這幾月,AI數字人技術研發(fā)商硅真智能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虛擬偶像全棧式服務商萬象科技完成數百萬元的天使輪融資;國內AI圖像生成技術服務商Tiamat再次獲數百萬美元A+輪投資。
脈脈高聘人才智庫發(fā)布的《2023AIGC人才趨勢報告》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國內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招聘需求量同比上漲31.3%,創(chuàng)歷史新高。
“AI孫燕姿”在音樂行業(yè)中發(fā)光發(fā)熱,但這不會是AI最后一個攻下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