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夢 儲著朗 費宇彤 任麗薇 張洪影 聶彥娜 杜慶紅
病理學為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是現代醫(yī)學基礎理論學科之一,與基礎醫(yī)學的多門學科密切交叉,同時又是學習臨床醫(yī)學的必要基礎,因此是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之間重要的橋梁學科。病理學實驗是病理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最重要的教學內容是觀察切片和大體標本。病理學實驗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自主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實驗課學生應熟練掌握多種病理過程與常見病的病理變化,并能進行病理診斷,達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標,為步入臨床及科研工作夯實基礎。
病理教學的研究學者也非常重視實驗課程建設,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保證教學質量。本文篩選了近年來相關的學術文獻,雖然文獻數量較多,但是多以總結教學實踐、闡述見解為主,目前未有文章對于整個病理實驗教學領域的研究進行歸納總結,因此,整個領域的研究現狀及發(fā)展方向并不明確。美國Drexel大學陳超美教授基于Java語言環(huán)境開發(fā)的CiteSpace是文獻計量學分析軟件,包含了合作圖譜、共現圖譜、突現詞探測等多種功能,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者對該軟件極具認可[1~4]。為掌握該領域的研究內容及學科發(fā)展趨勢,本文運用Excel及CiteSpace軟件對我國近6年來發(fā)布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將核心內容、研究熱點、演變路徑和發(fā)展趨勢等關鍵問題逐一進行分析展示,以期為后續(xù)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檢索方法:本研究選擇中國知網(CNKI)作為檢索平臺。以主題詞為“病理學(精確)”and“實驗教學(精確)”not“病理生理學(精確)”進行高級檢索,時間范圍:2017年1月~2022年10月。
2.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題目中包含“病理”“實驗教學”的文獻;②內容旨在討論與病理實驗教學相關的文獻。排除標準:①內容與病理學或實驗教學無關的文獻;②學位論文、會議、報紙、科普等類型的文獻。
3.數據處理: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共篩選出187篇文獻,以Refworks的格式導出。①利用Excel建立數據庫,對篩選內容進行完善,包括標題、作者、刊物名稱、出版年份、下載量、被引次數等內容;②通過CiteSpace6.1.R3(64-bit)Basic軟件進行數據轉化及可視化分析,并繪制圖譜。
1.年度發(fā)文趨勢:病理學實驗教學領域的年度發(fā)文情況如圖1所示,2017~2021年發(fā)文量逐漸下降,2017年發(fā)表文章最多為44篇,在論文總數中的比例為23.5%。2022年統(tǒng)計截止到10月份,也未顯示出持平或上升的趨勢。
圖1 病理實驗教學文章年度發(fā)文趨勢
2.發(fā)文期刊類型:發(fā)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均為非核心期刊,發(fā)文總數達97篇,占文獻總量的51.87%。發(fā)文最多的期刊為《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共23篇,其次是《基礎醫(yī)學教育》、《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均為11篇。這說明在病理實驗教學領域的發(fā)文期刊較為集中,非核心文章占絕大部分,總體文章研究內容及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升(圖2)。
圖2 發(fā)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分布
3.文獻下載量及被引次數:187篇文獻下載總數為17615,被引總數為583,篇均下載數為94.2,篇均被引數為3.12,下載被引比為0.03。下載次數最高的文章《基于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的病理學實驗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論述了虛擬仿真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使教學效果顯著提高[5]。被引次數最高的文章《數字化病理切片數據庫在病理學教學應用的思考》,同時下載次數也很高,說明該文章在病理實驗教學領域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數字化切片庫的建立打破了學生理解和學習病理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既方便教師教學,又利于學生學習。將數字化切片貫穿實驗教學,可以實現教學相長、教學并重的目的[6]。有46篇文章未被引用過,占文獻總數的24.60%,說明文章的被引率總體偏低(表1、表2)。
表1 下載次數前5名的文章列表
表2 被引次數前5名的文章列表
4.發(fā)文機構分布:對文獻第一作者的所在單位進行分析,發(fā)文量為3篇以上的機構共計15個(圖3)。病理實驗教學的主要研究機構為齊齊哈爾醫(yī)學院,發(fā)文總計11篇,其次為石河子大學和菏澤醫(yī)學??茖W校,說明這些院校的病理教學團隊對病理實驗教學的思考和研究較多,其他院校并未顯現出對于病理實驗教學的集中關注。
圖3 發(fā)文量3篇以上的機構分布
5.發(fā)文作者合作分析:如圖4所示,作者合作網絡圖譜中連線和節(jié)點的顏色對應相應的發(fā)文年份,年輪節(jié)點越大,作者姓名字體越大,代表其發(fā)文量越多;連線代表作者之間的聯系,連線越粗,代表作者之間的聯系越密切。根據圖譜得知,研究者之間的合作共計192項,初步形成了6個合作團隊。發(fā)文量最大的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基礎病理教研室王國薇、柏青楊、王立平等教師,借助翻轉課堂、案例教學、微課、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多種教學方法及輔助手段進行了教學探索,激發(fā)了學生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7~10]。
圖譜的網絡密度(density)為0.0123,表明作者之間合作關系并不緊密,仍有很多獨立研究的作者,因此應加強團隊之間、院校之間的經驗交流及合作,希望能夠促進教學改革的成效。
6.關鍵詞共現分析:關鍵詞用于表達文獻的主題和重點內容,能夠反映研究領域的熱點和趨勢的發(fā)展。本文以病理學和實驗教學為主題進行文獻檢索,結果顯示,病理學出現117次,實驗教學出現89次,因此在圖譜中節(jié)點最大,最為顯著,節(jié)點顏色分布呈年輪狀,代表對應的年份都有研究。出現6次以上的關鍵詞分別是教學改革、數字切片、翻轉課堂、微課、數字化、實驗課、教學、案例教學,表明病理實驗教學中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仍為研究熱點(圖5)。
圖5 病理實驗教學文獻關鍵詞共現網絡
7.關鍵詞聚類分析:通過關鍵詞聚類圖譜顯示共有7個大類,分別是教學改革、數字切片、實驗課、翻轉課堂、教學方法、數字化、改革。聚類模塊值(modularity Q)>0.3表明聚類結構明顯,平均輪廓值(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S)>0.7表明聚類可信度較高[11]。圖中聚類結果顯示,Q=0.4713,S=0.8239,表明此7個知識聚類合理、顯著、信度高、效果好,能夠清晰地反映病理實驗教學研究的分布情況。#0教學改革、#2實驗課作為對實驗教學的整體研究是病理實驗教學相關研究中比較關鍵的聚類。#1數字切片、#5數字化表明數字化技術在病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較多,教學效果也比較好。#3翻轉課堂、#4教學方法同時表明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也是病理實驗課建設的重點(圖6)。
圖6 病理實驗教學文獻關鍵詞聚類
8.關鍵詞時間線分析:將關鍵詞聚類后進行時間線展示,同一聚類中的關鍵詞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在同一時間線上。2017~2020年一些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均有體現,對教學效果、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改革都有所關注,并未突出顯示某些字段。2020年開始虛擬仿真、線上教學、二維碼、網絡教學等信息化時代的關鍵詞開始出現相應的研究(圖7)。
9.關鍵詞突現分析:關鍵詞突現是指在一段時間內關鍵詞的使用頻率明顯增加,可以探測該領域突然出現的概念和熱點,反映總體研究趨勢。圖中位于前8位的突現詞分別是教學效果、信息化、教學案例、數字切片、線上教學、虛擬仿真、應用價值和醫(yī)學生,這些屬于病理實驗教學研究的熱點內容。Strength值表示突現強度,數值越高,突現強度越大。2020~2022年之間數字切片、線上教學、虛擬仿真突現度高,表明對此研究增多,這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時大規(guī)模線上教學有關(圖8)。
圖8 病理實驗教學文獻突現詞的前8位
論文發(fā)表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對此項研究的熱度,從2017年開始病理實驗教學的發(fā)文量逐年減少,說明國內學者對病理實驗教學的研究減少,重視程度降低,整個領域進入了低谷期。發(fā)文期刊中非核心期刊占絕大部分,說明整體研究質量有待提高。187篇文獻中單篇被引次數超過10次的僅占5.35%,從未被引用過的占24.60%,說明被引率總體偏低,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文章不多。這些均表明病理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相應的實驗教學的研究未受到應有的關注,教學改革依然任重道遠。
發(fā)文作者中已形成數個有關聯的研究團隊,幾個研究團隊所在機構齊齊哈爾醫(yī)學院、石河子大學等,也發(fā)文最多,發(fā)文機構和發(fā)文作者呈對應關系。但總體而言,作者之間的合作不夠緊密,要提升病理實驗教學的研究質量,還需加強教學團隊內部、院校之間、學科之間、基礎及臨床之間的交流合作,互通有無,實現合作共享,協同育人。
通過關鍵詞共現和聚類分析得知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對實驗教學的整體探究,包括授課群體、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數字化及虛擬仿真技術在實驗教學中應用廣泛,尤其是線上教學時,病理實驗主要依靠數字切片和數字標本。在線下授課時采用虛實結合的教學方法也能提高教學效果[12]。翻轉課堂、案例式教學、微課、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案例為基礎學習(case-based learning,CBL)、小組合作學習(team-based learning,TBL)等均是使用頻率較高的教學方法,而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更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CBL是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該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增強醫(yī)患溝通能力。而微信平臺聯合CBL教學法在病理實驗教學中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法[13]。微課又名微課程,以短小的教學視頻作為載體,翻轉課堂的本質是把傳統(tǒng)學習的過程翻轉過來,微課和翻轉課堂相結合能有效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14]。多種教學方法交叉使用,目的皆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和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最終目的。
課程思政建設并未高頻出現。2016年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2017年教育部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課程思政意味著運用柔和的教育方法來進行思想政治工作,要完成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因此要注重教育方法的改進[15]。病理實驗涉及多個實驗環(huán)節(jié),思政元素承載量大、頻度高,應當結合實驗課特點,合理設計思政建設路徑,以科學創(chuàng)新的思維挖掘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進行德育滲透,充分發(fā)揮實驗課承載思政教育的功能,與理論課思政建設同向同行。在大思政的背景下,近年來各專業(yè)課的思政化建設研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是在對病理實驗教學文獻的總結整理中,與課程思政相關研究并不多,提示研究者可以對此多加探討。
綜上所述,對眾多文獻的分析表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一直在推進病理實驗教學的改革,通過對教學模式的探索致力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以圖表可視化的形式鮮明地展現出病理實驗教學的文獻計量學分析結果,對于研究形式、研究熱點等內容提供了數據支持,為今后的研究重點及學科發(fā)展動向提供了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