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玨
所謂“儒者不可以不知兵”,有明一朝,文臣用兵制勝的現(xiàn)象引人注目,戰(zhàn)功卓著者不乏其人,諸如永樂四年(1406)進士靖遠伯王驥、永樂十九年(1421)進士于謙、景泰二年(1451)進士威寧伯王越、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新建伯王守仁、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胡宗憲、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譚綸、萬歷二十六年(1598)進士熊廷弼、萬歷三十二年(1604)進士孫承宗、萬歷四十七年(1619)進士袁崇煥、萬歷四十七年(1619)進士孫傳庭,還有萬歷四十四年(1616)進士后來降清的洪承疇。其中,兼思想巨子和常勝將軍兩種角色于一身的僅有王守仁(1472—1529)一人?!睹魇贰繁緜鞯恼摱ㄖZ是:“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盿《明史·王守仁傳》。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中旬至三月初,王守仁在汀漳地區(qū)指揮打響了平生領兵的第一役,開啟了用兵制勝與思想提升互為支撐的奇特人生經(jīng)歷。汀漳征撫期間,王守仁將“知行合一”思想發(fā)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同時,他也獲得思想精進的契機,其境界亦因之推進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正月,王守仁接到朝廷的敕諭:“江西、福建、廣東、湖廣各布政司地方交界去處,累有盜賊生發(fā)。因地連各境,事無統(tǒng)屬,特命爾前去巡撫江西南安、贛州,福建汀州、漳州,廣東南雄、韶州、惠州、潮州各府,及湖廣郴州地方;安撫軍民,修理城池,禁革奸弊,一應地方賊情,軍馬錢糧事宜,小則徑自區(qū)畫,大則奏請定奪?!眀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吳光等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第583 頁。
王守仁“自正月十六日蒞任,才旬日,即議進兵”c錢德洪:《年譜》,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1367 頁。,“是役僅三月,漳南數(shù)十年逋寇悉平”d錢德洪:《年譜》,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1368 頁。王守仁在詩作《丁丑二月征漳寇進兵長汀道中有感》中自云:“將略平生非所長,也提戎馬入汀漳?!痹诹硪辉娮鳌堵勗蝗寿I田霅上攜同志待予歸二首》中坦陳心跡:“百戰(zhàn)自知非舊學,三驅(qū)尤愧失前禽?!睂τ?5 歲的王守仁而言,“舊學”的主要思想取向應指正德三年貴州龍場驛大悟所得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和正德四年在貴州所論“知行合一”。在思想境界不斷精進的過程中,這是兩次連續(xù)的質(zhì)變。前者思考的是“我是誰”的亙古之問,后者解答的是“人如何活在當下”的現(xiàn)實困惑。
正德三年,36 歲的王守仁“始悟格物致知。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鳺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舊無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時瑾憾未已,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而從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飼之;又恐其懷抑郁,則與歌詩;又不悅,復調(diào)越曲,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為疾病夷狄患難也。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jīng)》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jīng)臆說》”a錢德洪:《年譜》,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1355 頁。。所謂“大悟”,應指找到正確的思想門徑。人本身便是宇宙萬物的一部分,因此格物致知的初步功夫應從“吾”開始。王守仁龍場所悟,正是在他個人的精神世界反復得到驗證的真知。
王守仁的這一思想或許并不完美,在龍場驛悟出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分明有無法自證的缺陷:悖論之一,如果“吾性”等同于“他性”,那么,又如何去證明“吾”等同于“他”?悖論之二,如果“吾性”不等同于“他性”,那么,“吾”可以通過努力成圣賢,“他者”就未必可以走上成圣賢的道路。據(jù)《年譜》載:“始席元山書提督學政,問朱陸同異之辨。先生不語朱陸之學,而告之以其所悟。謂‘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必外求’。書懷疑而去?!毕瘯姆磻ぐl(fā)了王守仁產(chǎn)生進一步思考,為了申明自己在生死磨難中捕捉到的真知灼見,“始論知行合一”:“明日復來,舉知行本體證之《五經(jīng)》諸子,漸有省。往復數(shù)四,豁然大悟,謂‘圣人之學復睹于今日;朱陸異同,各有得失,無事辯詰,求之吾性本自明也’。遂與毛憲副修葺書院,身率貴陽諸生,以所事師禮事之?!?/p>
正德五年,38 歲的王守仁告別貴州,出任廬陵知縣,“在縣七閱月”,“為政不事威刑,惟以開導人心為本”。b錢德洪:《年譜》,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1356 頁。十二月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論實踐之功”c錢德洪:《年譜》,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1358 頁。。六年,王守仁調(diào)北京,任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后升文選清吏司員外郎。七年,升考功清吏司郎中。十二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取便道歸鄉(xiāng)省親。王守仁妹夫同時亦為得意門生徐愛自敘云:“愛因舊說汩沒,始聞先生之教,實駭愕不定,無頭處。其后聞之既久,漸知反身實踐,然后始信先生之學為孔門嫡傳,舍是皆傍蹊小徑,斷港絕河矣?!眃錢德洪:《年譜》,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1362 頁。九年四月,升南京鴻臚寺卿。十一年九月,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笆菚r汀、漳各郡皆有巨寇,尚書王瓊特舉先生。十月,歸省至越。王思輿語季本曰:‘陽明此行,必立事功。’本曰:‘何以知之?’曰:‘吾觸之不動矣。’”e錢德洪:《年譜》,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1365 頁。
伴隨著宦海中一路升遷,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學說愈加圓融。在論知行關系時,王守仁指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眆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 頁?!爸切兄饕?,行是知之功夫?!眊錢德洪:《年譜》,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1356 頁。“知之正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無有二也。”h黃宗羲:《明儒學案·姚江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第180 頁。雖然,王守仁始終堅持“立教皆經(jīng)實踐”i錢德洪:《年譜》,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1358 頁。,但是,由于沒有得到更多的歷練機會,50 歲之前,王守仁在精神領域持續(xù)探索,卻沒有出現(xiàn)新的突破。正德十一年,王守仁行進到人生旅程的又一次柳暗花明處,不僅向“立功”“立德”“立言”的人生理想漸行漸近,同時,也迎來了思想境界提升的重要契機。
“思想”一詞出自《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上古天真論》,“思”和“想”連用,呈現(xiàn)人類認識處于不斷精進的狀態(tài),頗具中國智慧的靈動性。a《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上古天真論》:“外不勞形于事,內(nèi)無思想之患。”而“哲學”一詞源出希臘文philosophīa,原意為“愛智慧”,表述的是動態(tài)特性。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罢堋庇袃梢猓粸槁斆?,如《尚書·皋陶謨》“知人則哲”;二指明達、才知之士,如《左傳·成公八年》“賴前哲以免也”b《辭源》,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 年,第84 頁。?!皩W”有“學問”或“學科”之意?!罢堋薄皩W”二字合在一起,便成一個刻板概念,掩蓋了“愛智慧”本身含有的主動獲取和不斷提升的指向。關于這一點,孔子的認識與古希臘人也是相通的,他指出主動認識并不斷提升的途徑就是“學而時習之”?!皩W”是為了努力獲得前人的認識,“習”在反復體驗和反復實踐中提升,“時”是“無時不”,永無止境。
思想具有實踐屬性,對于軍事認識而言,其真理性與客觀性需要驗之于實戰(zhàn),與戰(zhàn)爭中流血的實踐須臾不可分離。中國古典軍事思想甚至有一個富有“愛智慧”氣息的名稱——“兵法”。在中國古代的整個軍事認識體系中,與兵法相關聯(lián)的有兵書、兵學和制勝能力。具體而言,“綜貫百家,千載兵事,詳考其得失之故,而斷之于心,筆之于書”者為兵書,對歷代兵書“考鏡源流、校勘版本、注解章句、綴輯故實、闡釋解詁、尋繹體系者”為兵學,“指揮千軍萬馬,戰(zhàn)必克攻必取者”為制勝能力。兵書、兵學和制勝能力合在一起組成兵法的生命體。c參見王玨:《研習古代兵學的三點體會》,《孫子研究》2016 年第3 期。面對兵書,很容易陷入一個無法回避的困惑,不知道如何把書中所載的兵法原則付諸軍事實踐中。如果只是在軍事認識體系內(nèi)盤桓,就永遠無法解決深刻理解書本知識與自如應對現(xiàn)實挑戰(zhàn)之間的張力問題。
二
從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文臣到制勝將領的距離有多遠?王守仁漳南征撫的實踐證明:“知行合一”思想本身就是制勝的利器。正德十二年,45 歲的王守仁赴任南贛,途經(jīng)萬安時,“遇流賊數(shù)百,沿途肆劫,商舟不敢進”。面對突發(fā)狀況,王守仁首先臨機應變,“乃聯(lián)商舟,結為陣勢,揚旗鳴鼓,如趨戰(zhàn)狀”。這種軍事上的運用之妙,非出自精神世界的反復驗證而不能得,雖百戰(zhàn)將軍亦未必及之。王守仁臨出征南贛時的“觸之不動”和一生頻頻言及的“未發(fā)之中”,所指分明就是這種思想的實踐狀態(tài)。在精神世界,早就反復預演過比現(xiàn)有境地更為困難的狀況。來到現(xiàn)實情境中,就不會表現(xiàn)出些許的措手不及。其次,王守仁恩威并施,曉諭眾人曰:“至贛后,即差官撫插。各安生理,毋作非為,自取戮滅。”d束景南:《王陽明年譜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928 頁?!傲髻\”畏懼,散去了?!皳岵濉绷髅?,防止更多社會問題的產(chǎn)生,從中可以看出他不急于冒進立功的定力。茍能平暴亂,豈在多殺傷!征剿不是初衷,剿是為了撫,撫是為了安,安的目的是為了過上更好的日子,最終合全民之力推動社會的進步?!笆ト酥?,吾性自足”?;蛟S只有思想家王守仁的悲憫人性,才會成就軍事家王守仁的卓越事功。
南贛地域“界連四??;山溪峻險,林木茂深,盜賊潛處其間,不時出沒剽劫,東追則西竄,南捕則北奔”e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84 頁。,“盜賊所盤,三居其一。乘間劫掠,大為民害”f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85 頁。。官府的殘酷剝削,導致農(nóng)民起義不斷發(fā)生。南贛連同福建的汀漳等地,皆是山區(qū),土地稀薄,易澇易旱,畝產(chǎn)極低,而官府征糧依然不減,百姓不堪重負,困苦之下,只得鋌而走險。農(nóng)民義軍的暴動雖為癬疥之疾,但明廷長期束手無策,自正德九年正月起的31 個月內(nèi),南贛巡撫一職,13 個月空缺,剩下18 個月中換了5 任,前任巡撫文森更是托病不敢就職。王守仁到任后,汀漳群山中的義軍氣勢正熾,成為他征剿的第一個目標。戰(zhàn)爭準備隨之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鋪排開來,并且將《孫子》的“知彼知己”原則清晰地具化為周詳?shù)男袆樱?/p>
知彼——對敵情進行全面調(diào)研。王守仁訓導屬下:“前項地方,延袤廣遠,未能遍歷其間;綏撫之方,隨時殊制;攻守之策,因地異宜;若非的確詢訪,難以臆見裁度?!盿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84 頁。特別強調(diào)“一應足財養(yǎng)兵弭寇安民之術,皆宜心悉計慮,折衷推求”。王守仁不啻于久歷戎行的實戰(zhàn)將領,教導部屬盡可能精確地收集到與戰(zhàn)勝有關的敵我情況。他條列十四項內(nèi)容,要求事無巨細,均須呈報:一、要見即今各處城堡關隘,有無堅完;二、軍兵民快,曾否操練;三、某處賊方猖獗,作何擒剿;四、某處賊已退散,作何撫緝;五、某賊怙終,必須撲滅;六、某賊被誘,尚可招徠;七、何等人役,堪為鄉(xiāng)導;八、何等大戶,可令追襲;九、軍不足恃,或須別募精強;十、財不足用,或可別為經(jīng)畫;十一、某處或有閑田,可興屯以足食;十二、某處或多浮費,可節(jié)省以供軍;十三、何地須添寨堡,以斷賊之往來;十四、何地堪建城邑,以扼賊之要害。對于必須重點關注的事項,王守仁還給予特別交待:“山川道路之險易,必須親切畫圖。賊壘民居之錯雜,皆可按實開注。近者一月以里,遠者一月以外,凡有所見,備寫揭帖,各另呈來,以憑采擇。非獨以匡當職之不逮,亦將以驗各官之所存,務求實用,毋事虛言?!眀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84 頁。他蒞任后,“甫及旬日,雖未偏歷各屬南贛地方”c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85 頁。,但對義軍的概況已形成定性認識。
知己——對己方實施補偏救弊。從當時發(fā)布文告中,可以摘錄王守仁指陳的偏弊之情,計有:“各省巡捕等官,彼此推調(diào)觀望,不肯協(xié)力追剿;遂至延蔓日多?!眃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84 頁。此其偏弊一。“南贛稱虔鎮(zhèn),在四省萬山之中,轄府九,汀、漳、惠、潮、南、韶、南、贛、吉;州一,郴;縣六十五,即諸郡之邑也,衛(wèi)七,贛州、潮州、碣石、惠州、汀州、漳州、鎮(zhèn)江。衛(wèi)所官一百六十四員,軍二萬八千七百余名,寨隘二百五十六處,專防山洞之寇也。”e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第85 頁。王守仁贛州開府后,“雖未偏歷各屬,且就贛州一府觀之,財用耗竭,兵力脆寡,衛(wèi)所軍丁,止存故籍;府縣機快,半應虛文;御寇之方,百無足恃,以此例彼,余亦可知。夫以羸卒而當強寇,猶驅(qū)群羊而攻猛虎,必有所不敢矣?!眆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85 頁。此其偏弊二?!懊坑霰I賊猖獗,輒復會奏請兵。非調(diào)土軍,即倩狼達,往返之際,輒已經(jīng)年。糜費所須,動逾數(shù)萬。逮至集兵舉事,即已魍魎潛形,曾無可剿之賊,稍俟班師旋旅,則又鼠狐聚黨,復皆不軌之群?!眊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85 頁。此其偏弊三。“訪得所屬軍民之家,多有規(guī)圖小利,寄住來歷不明之人,同為狡偽欺竊之事。甚者私通畬賊,而與之傳遞消息。窩藏奸宄,而為之盤據(jù)夤緣?!県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0 頁。此其偏弊四。
王守仁慣以“醫(yī)病”設喻:“圣賢教人如醫(yī)用藥,皆因病立方,酌其虛實溫涼陰陽內(nèi)外而時時加減之,要在去病,初無定說。若拘執(zhí)一方,鮮守為成訓,他日誤己誤人,某之罪過可復追贖乎?”i徐愛:《傳習錄序》,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1737 頁。針對以往累積下來的偏弊沉疴,王守仁如同懸壺濟世的醫(yī)者,從容診斷病根,堅定開出療救之方:
第一,督促各省協(xié)力。“各該官吏俱要守法奉公,長廉遠恥,祛患衛(wèi)民,竭誠報國。毋以各省而分彼此,務須協(xié)力以濟艱難,果有忠勇清勤績行顯著者,旌勸自有常典,當職不敢蔽賢;其或奸貪畏縮志行卑污者,黜罰亦有明條,當職亦不敢同惡?!眏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84 頁。
第二,選揀訓練民兵?!肮胖朴帽?,驅(qū)市人而使戰(zhàn),假閭戍以興師。豈以一州八府之地,遂無奮勇敢戰(zhàn)之夫?事豫則立,人存政舉。近據(jù)江西分巡嶺北道兵備副使楊璋呈,將所屬各縣機快,通行揀選,委官統(tǒng)領操練,即其處分,當亦漸勝于前。但此等機快,止可護守城郭,堤備關隘;至于搗巢深入,摧鋒陷陣,恐亦未堪。為此案仰四省各兵備官,于各屬弩手、打手、機快等項,挑選驍勇絕群,膽力出眾之士,每縣多或十余人,少或八九輩;務求魁杰異材,缺則懸賞召募。大約江西、福建二兵備,各以五六百名為率;廣東、湖廣二兵備,各以四五百名為率。中間若有力能扛鼎、勇敵千人者,優(yōu)其廩餼,署為將領。召募犒賞等費,皆查各屬商稅贓罰等銀支給。各縣機快,除南贛兵備已行編選外,余四兵備仍于每縣原額數(shù)內(nèi)揀選精壯可用者,量留三分之二;就委該縣能官統(tǒng)練,專以守城防隘為事;其余一分揀退疲弱不堪者,免其著役,止出工食,追解該道,以益召募犒賞之費。所募精兵,專隨各兵備官屯扎,別選素有膽略屬官員分隊統(tǒng)押。教習之方,隨材異技;器械之備,因地異宜;日逐操演,聽候征調(diào)。各官常加考校,以核其進止金鼓之節(jié)。本院間一調(diào)遣,以習其往來道途之勤。資裝素具,遇警即發(fā),聲東擊西,舉動由己;運機設伏,呼吸從心。如此,則各縣屯戍之兵,既足以護防守截;而兵備募召之士,又可以應變出奇。盜賊漸知所畏而格心,平良益有所恃而無恐,然后聲罪之義克振,撫綏之仁可施,弭盜之方,斯惟其要?!盿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85 ~586 頁。
第三,力避狼兵之弊。“夫事緩則坐縱烏合,勢急乃動調(diào)狼兵,一皆茍且之謀,此豈可常之策?”b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85 頁?!笆獠恢h來客兵,怨憤不肯為用,一也。供饋之需,稍不滿意,求索訾詈,將無柢極,二也。就居民間,騷擾濁亂,易生仇隙,三也。困頓日久,資財耗竭,適以自弊四也。欲借此以衛(wèi)民,而反為民增一苦;欲借此防賊,而反為吾招一寇。”c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720 頁。“奏調(diào)狼兵,非惟日久路遙,緩不及事,兼恐師老財費,別生他虞。且勝敗由人,兵貴善用。當此挫折,各官正宜協(xié)憤同奮,因敗求勝,豈可輒自退阻,倚調(diào)狼兵,坐失機會?”d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340 頁。
第四,頒行十家牌法。王守仁在《十家牌法告諭各府父老子弟》吐露心中真情:“今為此牌,似亦煩勞。爾眾中間固多詩書禮義之家,吾亦豈忍以狡詐待爾良民。便欲防奸革弊,以保安爾良善,則又不得不然,父老子弟,其體此意。自今各家務要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婦隨,長惠幼順,小心以奉官法,勤謹以辦國課,恭儉以守家業(yè),謙和以處鄉(xiāng)里,心要平恕,毋得輕意忿爭,事要含忍,毋得輒興詞訟,見善互相勸勉,有惡互相懲戒,務興禮讓之風,以成敦厚之俗。吾愧德政未敷,而徒以言教,父老子弟,其勉體吾意,毋忽!”e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87 頁。然后,又發(fā)布《案行各分巡道督編十家牌》,要求所屬府縣:“在城居民,每家各置一牌;備寫門戶籍貫,及人丁多寡之數(shù),有無寄住暫宿之人,揭于各家門首,以憑官府查考。仍編十家為一牌,開列各戶姓名,背寫本院告諭,日輪一家,沿門按牌審察動靜。但有面目生疏之人,蹤跡可疑之事,即行報官究理?;蛴须[匿,十家連罪,如此庶居民不敢縱惡,而奸偽無所潛形?!眆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0 頁。
三
《孫子·謀攻》將“不戰(zhàn)屈人之兵”奉為用兵的最高境界,而在該篇的結語卻是“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形成真正的戰(zhàn)勝能力,一切不過是空談。事急從權,王守仁對于汀漳戰(zhàn)役的籌劃,雖在匆忙之間,但也盡可能做好充分準備,預示著必勝的結局:“兩省剿捕事宜,設施布置,頗已詳備;誠使諸將齊心,軍士用命,并舉夾攻,已有必克之勢。”a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2 頁。
王守仁所擬定的戰(zhàn)前方略思慮周全、可圈可點。留存的《剿捕漳寇方略牌》詳載九條總體要求:一、軍機貴密:“所有方略,恐致泄露,不欲備開案內(nèi)。為此另行牌仰廣東嶺東、福建汀、漳等處兵備僉事顧應祥、胡璉,密切會同守巡紀功贊畫等官,于公文至日,便可揚言?!眀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1 頁。二、多方誤敵:“天氣向暖,農(nóng)務方新,兼之山路崎險,林木蓊翳,若雨水洊至,瘴露驟興,軍馬深入,實亦非便。莫若于要緊地方,量留打手機兵,操練堤備。其余軍馬,逐漸抽回,待秋收之后,風氣涼冷,然后三省會兵齊進?;蛐具h近,或曉諭下人,此聲既揚,卻乃大饗軍士,陽若犒勞給賞,為散軍之狀,實則感激眾心,作興士氣。一面亦將不甚緊關人馬抽放一處兩處,以信其事。”c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1 頁。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其實所散人馬,亦可不遠,而復預遣間諜,探賊虛實;有間可乘,即便齊糗,銜枚連夜速發(fā),當此之時,卻須舍卻身家,有死無生,有進無退,若一念轉(zhuǎn)動,便成大害;勁卒當前,重兵繼后,伺至其地,鼓噪而入?!眃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1 頁。四、用其銳氣:“仍戒當先之士,惟在摧鋒破陣,不許斬取首級;后繼重兵,止許另分五六十騎,沿途收斬;其余亦不得輒亂行次,違者就便以軍法斬首。”e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1 頁。五、聲勢奪人:“重兵之后,紀功贊畫等官各率數(shù)隊,相繼而進,嚴整行伍,務令鼓噪之聲連亙不絕,使諸賊逃逐山谷者聞之,不得復聚。”f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1 ~592 頁。六、擒賊擒王:“若賊首未盡,探其所如,分兵速躡,不得稍緩,使賊復得為計?!眊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2 頁。七、戰(zhàn)不貪殺:“已獲渠魁,其余解散黨與,平日罪惡不大,可招納者,還與招納;不得貪功,一概屠戮?!県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2 頁。八、勝兵不驕:“乘勝之余,尤要肅旅如初;遇敵不得恃勝懈弛,恐生他虞?!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2 頁。九、不留后患:“歸途仍將已破賊巢,悉與掃蕩,經(jīng)過寨堡村落,務禁摽掠,宜撫恤者,即加撫恤。宜處分者,即與處分。毋速一時之歸,復遺他日之悔?!眏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2 頁。
隨后的《案行廣東福建領兵官進剿事宜》則區(qū)分福建、廣東不同方向,分別布置作戰(zhàn)任務:一、“照得福建軍務,整緝既久,兼有海滄、演城、政和諸處打手,足可濟事,諸將咸有以功贖罪之心,意氣頗銳,當?shù)酪嘟詤f(xié)謀并力,期收克捷之功,利在速戰(zhàn),若當集謀之始,掩賊不備,奮擊而前,成功可必。今即曠日持久,聲勢彰聞,各巢賊黨,必有連絡糾合,阻阱設械以御我?guī)煟錇榧辄h,當亦日加險密,至于今日,已為持久之師,且宜示以寬懈,待間而發(fā),而猶執(zhí)其乘機之說,張皇于外,以堅賊志,是謂知吾卒之可擊,而不知敵之未可擊也?!眐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2 ~593 頁。二、“廣東之兵,集謀稍緩,聲威未震,意在倚重狼達土軍,然后舉事,利于持久,是亦慎重周悉之謀;謀賊聞之,雖相結聚,尚候土兵之集,以卜戰(zhàn)期,其備必猶懈弛。若因而形之以緩,乘此機候,正可奮怯為勇,變?nèi)鯙閺?,而猶執(zhí)其持重之說,必候土軍之至,以坐失事機;是徒知吾卒之未可擊,而不知敵之正可擊也?!眑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3 頁。
王守仁尤其注重戰(zhàn)場上的“臨機應變”和“運用之妙”,他向前線指揮員發(fā)出指令:“但事干各省,舉動難一,頓兵既久,變故旋生,則謀算機宜,旬日頓異,亦難各守初議,執(zhí)為定說?!眒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2 頁?!吧朴帽?,因形而借勝于敵;故其戰(zhàn)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勝負之算,間不容發(fā),烏可執(zhí)滯。除江西南贛地方,凡通賊關隘,已行兵備副使楊璋委官堤備截殺,及將進剿方略,各另差人封付福建僉事胡璉,廣東僉事顧應祥,會同守巡等官,密切遵依行事外。仰鈔案回司,即行各官,務要同心協(xié)德,乘間而動,毋得各守一見,縻軍僨事。一應舉止,不必呈稟,以致誤事。領軍等官,隨機應變,就便施行,一面呈報。如復彼此偏執(zhí),失誤軍機,定行從重參拿,決不輕貸。其軍馬錢糧、紀功給賞等項,已行有成規(guī),不再更定?!盿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3 頁。
四
王守仁的作戰(zhàn)指揮亦頗有章法,以下不妨以現(xiàn)代作戰(zhàn)理論對汀漳之戰(zhàn)的指揮藝術進行解析:
(一)作戰(zhàn)目的
征剿聚集在閩廣交界山區(qū)的以詹師富、溫火燒等為首的義軍隊伍。
(二)集中兵力
精兵一千五百名當先,重兵四千二百名,共計五千七百余名。
(三)作戰(zhàn)行動
1.戰(zhàn)役初期。部署福建按察司整飭兵備兼管分巡漳南道僉事胡璉會同分守右參政艾洪、經(jīng)理軍務左參政陳策、副使唐澤、將領都指揮僉事李胤、督據(jù)河頭等哨委官指揮徐麒、知縣施祥、知事曾瑤等統(tǒng)領軍兵五千余人,“克期于正德十二年正月十八日等各分哨路,從長富村至闊竹洋、新洋、大豐、五雷、大小峰等處與賊交鋒。前后大戰(zhàn)數(shù)合,擒斬首從賊犯黃燁等,共計四百三十二名顆,俘獲賊屬一百四十六名口,燒毀房屋四百余間,奪獲馬牛等項。被賊殺死老人許六、打手黃富璘等六名。余賊俱各奔聚象湖山拒守,各職又統(tǒng)官兵追至蓮花石與賊對扎。誠恐賊眾我寡,呈乞添兵策應等因到道。行據(jù)大溪哨指揮高偉呈報,統(tǒng)兵約會蓮花石官兵攻打象湖山,適遇廣東委官指揮王春等領兵亦至彼境大傘地方”b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335 ~336 頁。。不意大傘義軍突然殺出,官兵奮勇抵戰(zhàn)。覃桓、紀鏞馬陷深泥,與軍人易成等七名、兵快李崇靜等八名,俱被義軍殺傷身死,勢難抵擋,只得收兵暫回聽候。
2.戰(zhàn)役中期。攻打象湖山受挫,軍中諸將不敢再戰(zhàn),眾人皆稱:“賊寨險惡,天氣漸暄;我兵遭挫,賊勢日甚;乞要奏添狼兵,候秋再舉。”王守仁接前線的軍報后,當即訓誡道:“頓兵不進,致此敗衄,顯是不奉節(jié)制,故違方略。及照奏調(diào)狼兵,非惟日久路遙,緩不及事,兼恐師老財費,別生他虞?!眂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339 ~340 頁。并嚴辭督促各級軍官:“且勝敗由人,兵貴善用。當此挫折,各官正宜協(xié)憤同奮,因敗求勝,豈可輒自退阻,倚調(diào)狼兵,坐失機會?”d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340 頁。又發(fā)布《案行漳南道守巡官戴罪督兵剿賊》文告,動員參戰(zhàn)官兵:“各該官員俱要奮勇協(xié)心,乘機進剿,毋頓兵遙制,以失機宜;毋坐待狼兵,以自懈弛”e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5 頁。,亡羊補牢,猶未為晚,王守仁即刻“自贛州起程,親率諸軍進屯長汀、上杭等處。一面督令各官密照方略,火速進剿,立功自贖,敢有支吾推調(diào),定以軍法論處;一面查勘失事緣由,另行參奏間”f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340 頁。。與此同時,合理調(diào)整作戰(zhàn)部署:“會選精兵一千五百名當先,重兵四千二百名繼后,分作三路。各職統(tǒng)領俱于二月十九日夜銜枚直趨,三路并進,直搗象湖山,奪其隘口?!薄拔冶鴬^勇鏖戰(zhàn),自辰至午,呼聲震天,撼搖山谷。三司所發(fā)奇兵,復從間道鼓噪突登,賊始驚潰大敗。”g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336 頁。
3.戰(zhàn)役后期。義軍幾乎失去戰(zhàn)斗意志,王守仁“遂乘勝追剿。已而福建兵攻破長富村等巢三十余所,廣東兵攻破水竹、大重坑等巢一十三所,斬首從賊詹師富、溫火燒等七千有奇,俘獲賊屬、輜重無算,而諸洞蕩滅。是役僅三月,漳南數(shù)十年逋寇悉平”a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1368 頁。。
(四)作戰(zhàn)策略運用舉要
1.隱真示假。“備行各職遵奉密諭,佯言犒眾退師,俟秋再舉。密切部勒諸軍,乘懈奮擊?!眀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335 ~336 頁。
2.探其虛實,待間而發(fā)?!耙烂擅懿盍x官曾崇秀爪探虛實,乘賊怠弛?!眂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336 頁。
3.出其不趨,掩其不備。d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336 頁。“賊雖據(jù)險而守,尚可出其不趨,掩其不備,則用鄧艾破蜀之策,從間道以出奇?!眅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4 頁?!叭舅l(fā)奇兵,復從間道鼓噪突登,賊始驚潰大敗?!眆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336 頁。
4.剿撫結合,分化瓦解?!叭艄\已盤據(jù)得地,可以計困,難以兵克,則用充國破羌之謀,減冗兵以省費。務在防隱禍于顯利之中,絕深奸于意料之外,萬全無失,僉謀皆同,然后呈來定奪去后?!眊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4 頁。
5.更休迭出,分攻疲敵?!皠枕氝B營犄角,以壯我軍之威;更休迭出,以蓄我軍之銳;多方以誤賊人之謀,分攻以疲賊人之守,掃蕩巢穴,靖安地方,則東隅可收于桑榆。”h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595 頁。
6.分兵并進,會而合擊。“黃蠟溪、上下漳溪與廣東饒平縣并本省永定縣,山界相連。遵依約會,廣東官兵并金豐哨指揮韋鑒、大溪哨推官胡寧道等,于三月二十一日子時發(fā)兵,齊至黃蠟;廣東義民饒四等領兵亦至;會合我兵,三路進攻?!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337 頁。
必須指出的是,王守仁初涉戰(zhàn)事,總會遭遇到一些不虞之情。一是官兵積習難改。大傘一戰(zhàn),指揮覃桓,縣丞紀鏞馬陷深泥中,與軍人七名、兵快八名,俱被傷身死。王守仁痛切指出:“今據(jù)前因,參照指揮高偉既奉差委督哨,自合與覃桓等相度機宜,協(xié)謀并進;若乃孤軍輕率,中賊奸計,雖稱督兵救援,先亦頗有斬獲,終是功微罪大,難以贖準。廣東通判陳策,指揮黃春,千百戶陳洪、鄭芳等,既與覃桓等面議夾攻,眼見摧毀,略不應援,挫損軍威,壞事匪細,俱屬違法。各該領兵守備、兵備、守巡等官,督提欠嚴,亦屬有違?!倍潜┟褚运谰軕?zhàn)。初次進攻時,暴民“俱各奔聚象湖山拒守”,“象湖山系極高絕險,自來官兵所不能攻”。官兵進至大傘地方,遭到暴民突擊,官兵死傷17 人,不得不收兵。j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336 頁。再次攻打象湖山時,“各賊雖已失險,但其間賊徒類皆驍勇精悍,猶能凌塹絕谷,超躍如飛。復據(jù)上層峻險,四面飛打袞木礧石,以死拒敵”k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336 頁。。
據(jù)實而論,王守仁的在汀漳取得的勝利,在軍事上不值得大書特書。戰(zhàn)爭的勝負是交戰(zhàn)雙方的事情,王守仁邂逅到相對理想的敵人,汀漳暴動勢力來自流民和土著,缺乏深謀鴻猷、志向高遠之輩。平時藏于深山之中,入則耕作,出輒搶掠,缺乏真正的軍事訓練。四省間的義軍勢力各抱山頭,組織松散,很難做到同氣相求,同聲相應。他們的失敗,亦屬必然。
五
在汀漳地區(qū)的軍事斗爭中,王守仁展現(xiàn)出的“知行合一”的精彩人生歷程,是鮮血與生命的結晶,是最有現(xiàn)場感的動態(tài)存在。人的生命若逝,斯人的“知”將成為靜態(tài)的文字,斯人的“行”或化為遺跡,或勒石成碑,或載于史籍。知與行分開了,沉睡在過去的記憶中,如何來喚醒,王守仁有親身的體會:“此是對刀殺人事,豈意想可得?必須身習其事,斯節(jié)制漸明,智慧漸周,方可信行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此后世格物之學所以為謬也?!边z憾的是,綿亙的歲月中,有過多少人物從一開始投筆而立覓封侯處,到最后仗劍歸來卻寸功未立,只留下“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悲嘆。王守仁也有此類感受:“入仕之始,意況未免搖動。如絮在風中,若非黏泥貼網(wǎng),恐自張主未得。不知諸友卻如何?想平時工夫,亦須有得力處耳?!盿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188 頁。仔細想來,軍事思維的成果僅為實踐的可能性,一旦投射到現(xiàn)實中,便具備唯一性和現(xiàn)實性。正是自汀漳征撫開始,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找到了絕佳實踐之地。他何其幸也,能夠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思想的種子開出現(xiàn)實的花朵。
王守仁之勝,政治意義大于軍事意義,其思想意義尤其值得深入研究。“量其罪惡之淺深而為撫剿”,在民眾真正啟蒙之前,征剿少數(shù)兇頑的同時,更重要的在于安撫大多數(shù)。汀漳剿撫行動的意義,應該不僅僅在于戰(zhàn)勝,而在于安民和撫民,以斷絕暴民的生成之源。思想家王守仁擅長戰(zhàn)后修功,在上《申明賞罰以勵人心疏》的同時,又連續(xù)發(fā)布《告諭各府父老子弟》《告諭新民》等文告,完善十家牌法、選練民兵、申明賞罰、安插歸化暴民。這些看似操作性強的權宜之計,實為遺澤后世的長遠之策?;赝麣v史,在歷代中原王朝的觀念中,海洋和草原皆為荒服之地,非我族類所宜居。往往在對游牧勢力犁庭掃穴之后,不能有效經(jīng)營,招致來自北方的挑戰(zhàn)反復發(fā)作。明政府對汀漳暴民嘯聚之地的管理模式大致相類?!巴≌膽?zhàn)役”之后,王陽明心系民生,上疏奏請?zhí)碓O新縣“清平”(后為“平和”),讓一個“遠離縣治,政教不及,民眾罔知法度”的盜賊強梁之區(qū),變成“百年之盜可散,數(shù)邑之民可安”的禮義冠裳之地。同時實施建學校、易風俗、強教化等安民政策,告諭百姓要勤農(nóng)業(yè)、守門戶,愛身命、保室家,孝父母、養(yǎng)子孫,收到“盜將不解自散,行且化為善良”的功效。
漳南征撫的實踐,對于催化王守仁思想的轉(zhuǎn)變,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b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188 頁。。誰的心中住著賊?心中住的“賊”是什么?其實人人心中住著賊,所謂的“心中賊”,或許就是康德所言的“不能自主運用理智使自己脫離不成熟的狀態(tài)”c[德]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年,第29 頁。。義軍為什么揭竿而起?山中百姓為什么甘做順民?等待山中順民和歸化義軍的會有什么樣的未來?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雖然克服了無法“自證”和“他證”的缺陷,卻不能充分昭示出止于至善的未來方向。
“百戰(zhàn)自知非舊學”d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822 頁。,王守仁經(jīng)歷了漳南戰(zhàn)役,開始在商量舊學中涵養(yǎng)新知,由己及人,由人及類,人類思維的高階智慧——人類自我救贖之道——“千古圣圣相傳一點滴骨血”e錢德洪:《年譜》,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1412 頁——“致良知”的思想已躍然紙上,呼之欲出!“致良知”所回答的正是“人要到哪里去?”的千古之問:“良知”非天然具足,但獲得“良知”的能力卻與生俱來,要靠永不停息的后天努力方可求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