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怡 喬雪瑛
[摘? 要] 美國作家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所著的《麥田里的守望者》通過主人公霍爾頓的內(nèi)心獨白,反映出混亂喧嘩的外部世界下霍爾頓焦慮的內(nèi)心世界,深刻揭示了霍爾頓所面臨的精神困境?;魻栴D的焦慮促使他采取各種策略對抗焦慮,而那些無效的防御策略并沒有將他從焦慮中解救出來,反而造成了一系列嚴重的后果。卡倫·霍妮是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的先驅及主要代表。本文以卡倫·霍妮的神經(jīng)癥理論為基礎,探究霍爾頓焦慮形成的原因,闡釋霍爾頓由焦慮導致的行為方式,認為不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導致了霍爾頓的基本焦慮,這種焦慮由于他與社會和文化的不相容更加惡化,而他對愛、權力和聲望的不當追求導致了他的精神病態(tài)。
[關鍵詞] 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 《麥田里的守望者》? 卡倫·霍妮? 焦慮? 神經(jīng)癥
[中圖分類號] I106.4?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3)18-0043-04
一、卡倫·霍妮的神經(jīng)癥理論
卡倫·霍妮(1885—1952)于1937年出版了著作《我們時代的神經(jīng)質人格》,認為神經(jīng)癥的病態(tài)傾向源于童年時缺乏安全感所導致的基本焦慮,強調(diào)個人內(nèi)部沖突更多的是受到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提出并發(fā)展了“文化病理學”。
焦慮是霍妮的神經(jīng)癥理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焦慮是指一個人在面對敵對世界時的渺小感、孤獨感、軟弱感、恐懼感和不安全感。為了對抗這種焦慮,個體不得不拼命追求愛、事業(yè)成功、權力、聲望和財富,以獲得安全感和自信。由于這些追求本身是基于恐懼,而同樣的恐懼又使他無法去愛或取得事業(yè)的成功,所以神經(jīng)癥患者總是處于無休止的內(nèi)部沖突之中,無法獲得愛情和事業(yè)的成功。這進一步加深了他的恐懼和焦慮,從而形成了一個更加嚴重的惡性循環(huán)[1]。
在《麥田里的守望者》中,霍爾頓焦慮產(chǎn)生的原因、他采取的防御策略,以及他的焦慮和他的不當防御策略帶來的后果,都與卡倫·霍妮的神經(jīng)癥理論相符。用神經(jīng)癥理論來分析霍爾頓焦慮的內(nèi)心世界,將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二、霍爾頓的基本焦慮
霍妮認為,當個體內(nèi)心的孤獨感日益增加,個體在一個充滿敵意的世界中感到無助和絕望,某種人格便逐漸形成。這種總是在個體的童年時期形成的人格被稱為“基本焦慮”[1]。 基本焦慮本身不是神經(jīng)癥,但卻是所有神經(jīng)癥的基礎?;魻栴D的基本焦慮源于他的家庭環(huán)境,在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中,這種基本焦慮轉化為敵意。
弟弟艾里去世時,霍爾頓用拳頭砸碎了所有的窗戶。“當人們在無法承受哀傷的劇痛時,通過憤怒情緒的發(fā)泄可以轉移注意力并減緩哀傷的痛苦?!盵2]霍爾頓通過對肉體的攻擊來轉移情感的痛苦,宣泄心中的憤怒?;魻栴D對艾里的深度依戀是他忠誠的明證,但也是他被死亡本能所驅使的明顯癥狀[3]。在霍爾頓的潛意識中,那只受傷的手是自己未能保護好艾里而應受的懲罰。艾里的死給整個家庭帶來了巨大的悲傷,霍爾頓的父母也變得同霍爾頓一樣敏感和多愁善感?!拔业艿馨锼篮螅恢备杏X身體很差,精神很緊張。我為我爸媽他們真是感到萬分難過。特別是我媽,直到現(xiàn)在,她還不能從我弟弟艾里去世的打擊中恢復過來?!盵4]霍爾頓的母親也是焦慮癥患者,她無法對霍爾頓給予足夠的關注,霍爾頓因此感到被忽視,與父母的疏遠進一步加劇了他的焦慮。艾里的死和父母的疏忽為霍爾頓營造了一個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霍爾頓的基本焦慮在此時開始無聲無息地蔓延。
《麥田里的守望者》以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為背景,戰(zhàn)后的美國物質生產(chǎn)水平和生活水平發(fā)展迅速,普通民眾的精神生活卻越來越貧乏?;魻栴D對當時庸俗虛偽的社會表示懷疑,并試圖揭示美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人的異化和人性缺失。“事實上,霍爾頓感知的世界實際上就是塞林格所感知的世界。塞林格通過霍爾頓對社會的反應,折射出一個栩栩如生的美國城市社會,霍爾頓對現(xiàn)實世界的拒絕折射出塞林格對現(xiàn)實世界中虛偽的揭露與諷刺?!盵5] 霍爾頓認為他所生活的社會充斥著虛偽和利己主義,是一個忽視仁慈和道德的地方。他不認同社會的價值觀,也無法融入社會。
霍爾頓的父親是一位富有的律師,他希望霍爾頓去一個好的大學,但霍爾頓認為“在名牌大學上學的混蛋全是那副模樣”,并發(fā)誓“就算我要死了,那種名牌大學我還是一所都不會去上。”[4]當妹妹菲比問他想從事的職業(yè)時,他否認了自己想當律師的愿望,因為律師所做的就是“掙很多很多鈔票,打打高爾夫球還有橋牌,買名車,喝馬提尼酒,讓自己的樣子像是個有頭有臉的人物?!盵4]霍爾頓追求的是一個純潔的精神天堂,在那里,和平、仁慈和純真依然存在,而不是像紐約社會那樣殘酷、冷漠,利益至上?!盎魻栴D的想象世界是一個少年的烏托邦理想,他的真實愿望是擺脫城市社會的虛偽,回到一個遠離喧囂、親近自然的簡單生活環(huán)境中去。”[6]
根植于文化中的矛盾正是霍爾頓努力想要調(diào)和的內(nèi)心沖突。與一個健康的個體能夠應對沖突而不損害其人格整合不同,霍爾頓的沖突太過激烈,他找不到一條光明的出路,只能以消極的方式去抵制現(xiàn)實。
三、霍爾頓應對焦慮的防御性策略
霍爾頓采取了兩種策略來對抗基本焦慮:對愛的追求和對權力與聲望的追求。他被迫切的心理需求所驅使,一邊支配他人,一邊希望得到他人的愛;一邊服從他人,一邊懷疑他人,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人;一邊疏遠他人,一邊渴望得到贊賞。然而,這幾種策略互不調(diào)和,進一步造成了不相容的沖突,導致了神經(jīng)癥。
霍爾頓與心愛的女孩簡保持著溫和而冷淡的關系,這種關系既讓他感到滿意,又給他一種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感?!八麄儗θ魏尉芙^非常敏感,無論拒絕本身是多么輕微。”[1]霍爾頓對拒絕的敏感與他對愛的追求發(fā)生沖突,這種對拒絕的敏感使他重新陷入基本焦慮之中,并可能刺激他爆發(fā)敵意或撤回所有感情,因此在別人看來他比實際上更冷漠和無情。小說中一個有趣的情節(jié)是霍爾頓共有十一次給簡打電話的想法,但他從未給簡打過一次電話。霍爾頓的害羞膽怯是他避免被拒絕的手段,這使他無法邁出第一步。焦慮引發(fā)了霍爾頓對愛的病態(tài)追求,對拒絕的恐懼進一步導致了敵意,對敵意的壓抑必定會引起憤怒,最終加劇了焦慮。
主人公霍爾頓對愛的追求轉變?yōu)閷嗔吐曂囊靶?,這主要體現(xiàn)三個方面:否認軟弱、自以為是和羞辱他人的欲望?!吧窠?jīng)癥患者十分厭惡自己身上任何無助或軟弱的地方”[1],他們避免接受任何來自他人的指導、建議或幫助,或是放棄自己的觀點而同意他人的觀點。當盧斯建議霍爾頓去找心理分析師,霍爾頓問了他一些看似無關的問題,比如“他會拿我怎么樣?”或是“你爸爸有沒有給你精神分析過?”[4]如果霍爾頓去了,就是承認了自己的軟弱,是自己有某種病癥需要治愈?;魻栴D急于尋求幫助,但他不僅不會聽從醫(yī)生的任何建議,還會怨恨醫(yī)生沒有給自己提供任何有效的幫助。書中霍爾頓正在接受精神分析療法,他對治療以及與他交談的精神分析師表現(xiàn)出一種隨意的態(tài)度,稱精神分析師提出的問題“愚蠢”?;魻栴D所有偽裝的冷漠和被動的反應只是他試圖通過對治療的抵制和蔑視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霍爾頓具有自以為是的傾向。“神經(jīng)癥患者會產(chǎn)生一種要給別人留下好印象,要被人欽佩和尊重的需求?!盵1]霍爾頓的全部自尊都建立在他人對自己的欽佩上,若無法獲得欽佩,他就會陷入人格萎縮。他過于敏感,經(jīng)常感到受辱,生活對他來說是一種無情的折磨?;魻栴D與外界的疏遠使得對聲望的追求被內(nèi)化,發(fā)展為一種自以為是的態(tài)度。他借助幻想建構理想自我,把自己視作一個具有絕對正義感的圣人式的“守望者”,隨之而來的卻是自我憎恨與自我蔑視。表面上看,霍爾頓正直、善良、負責、圣潔,但潛意識里,他憎恨真實自我中的虛偽、膽怯和不道德。他對聲望的追求錯誤地將他領向自我輕視和自我折磨的深淵。
霍爾頓還具有羞辱他人的渴望,這種病態(tài)的傾向充分體現(xiàn)在霍爾頓的戀愛關系中,性關系被當作一種羞辱和征服的手段?;魻栴D想要羞辱女人的欲望過于強烈,他認為女人在性交后變得卑鄙,因此他對女性抱有一種難以言說的羞愧感,并在他所愛的女孩面前壓抑自己的性欲?!奥闊┻€在于,我會可憐起她們,我是說大多數(shù)女孩兒總是又蠢又傻,在跟她們摟脖子親熱半天后,你能看著她們變得越來越?jīng)]腦子?!盵4]霍爾頓與女性的關系被他想要羞辱他人的沖動進一步惡化,一方面使他與異性分離,從而避免了任何性競爭;另一方面也使他對愛情失敗的擔心逐漸消失,從而加深了他的同性戀傾向。從他最尊敬的老師安托里尼先生那里,霍爾頓獲得了關懷、理解和指導,于是他把這種依戀轉移到了安托里尼先生身上。隨著被壓抑的焦慮和情感逐漸浮出水面,他產(chǎn)生了一種與幫助他的人、他崇拜的人親密接觸的錯覺。
霍爾頓對愛、權力和聲望的病態(tài)追求體現(xiàn)在他不顧環(huán)境,不管場合地恪守某一方式,或依從、或攻擊、或逃避,因而陷入惡性循環(huán)和無盡的焦慮和恐懼之中。
四、霍爾頓的焦慮及其防御策略造成的后果
霍爾頓采取的防御性策略是盲目的、不分青紅皂白的、互不調(diào)和的,它們?nèi)鄙俜e極的、目標明確的建設性努力,本身就具有神經(jīng)質的特點。在矛盾的策略之下,霍爾頓的焦慮不僅沒有得到安撫,甚至還變得更加嚴重,直接導致他的精神崩潰。
這種內(nèi)疚感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霍爾頓采取了具有幻想性質的、過度夸大的自我指責的形式來表明自己的內(nèi)疚,傾向于將任何輕微的差錯歸因于自己。艾里去世后,霍爾頓對自己從前總是拒絕帶艾里一起去打獵感到非常內(nèi)疚,于是他不斷叫想象中的弟弟去拿自行車,企圖在幻想中懺悔以彌補自己的過錯?!爸皇悄翘鞗]有。他沒有不高興——他從來不會為什么事不高興——可是在我變得很沮喪時,仍會不停想著這件事?!盵4]除了過分關注自己的錯誤,霍爾頓還陷入了自我批評和自我貶低。通過比較他的自我評價與他對艾里和菲比的評價,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點?!澳阋矔矚g上他的。他比我小兩歲,但比我聰明五十倍,聰明絕頂。”[4]“你應該見見她,你這輩子都不會見到哪個小孩兒像她這樣,又漂亮又聰明。她真的很聰明,我是說上學以來,她得的全是A。事實上,我在我們家最笨。我哥D. B.是個作家,我弟弟艾里——就是死去的那個,我跟你說過——是個奇才。比較起來,我是唯一一個實打實的笨蛋?!盵4]
其二,一種害怕被人發(fā)現(xiàn)秘密的恐懼縈繞在霍爾頓心頭。精神分析師同他之間的關系就像是法官與罪犯之間的關系,他把心理分析師的每一個解釋都當成是對他的譴責。安托里尼先生的告誡讓霍爾頓認為自己是“不成熟的”,霍爾頓從安托里尼先生的話中察覺到了對自己弱點的揭露和對自己的譴責,因此他希望能夠盡快結束這段對話。“可我一直希望他等到白天再接著說,而不是那時候,可他勁頭十足。”[4]霍爾頓急于擺脫這令人痛苦的談話,因為他需要避免來自任何人的批評或不認可。
神經(jīng)癥患者傾向于通過受苦的方式來達到某種目的。他們似乎對痛苦上癮,并時刻準備著逃避,這源于一種潛在的驅動力,一種變?nèi)醵皇亲儚?,變得更加不幸而不是變幸福的傾向。這種與人類本性相矛盾的傾向是受虐狂的基本問題。受虐狂的概念最初是關于性變態(tài)和性幻想,目的是通過受苦、被折磨、被毆打、被奴役和被羞辱的手段來獲得積極的滿足。我們可以在霍爾頓身上找到一種明顯的受虐傾向,他從痛苦中得到滿足,而對滿足的渴望和滿足本身都是無意識的。
霍妮試圖從心理學上理解受虐傾向,而不是把它歸結為生物基礎。神經(jīng)癥患者的痛苦“只是現(xiàn)有沖突的不可避免的后果”[1]。對霍爾頓來說,痛苦具有防御性的價值,它可能是保護自己免受迫在眉睫的危險的唯一途徑。通過自我譴責,他設法避免來自他人的譴責;通過自我貶低,他設法逃避競爭的危險??嚯y也是獲得他想要的東西的一種手段。霍爾頓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即人們應該對他的生活負責,如果出了什么問題,他人或社會應該承擔起責任。他傾向于夸大自己的苦難,沉溺于自己的無助、無能和不幸之中。每當遇到挫折時,他就會戲劇性地夸大他的失敗,把失敗看作是一種恥辱;當他受到一點不認可時,他的自尊心迅速下降,就像泄了氣的氣球一樣?;魻栴D把所有這些想象中的恥辱歸結為他人和社會的責任。因此,霍爾頓眼中的成人世界是如此虛偽和無情,在他看來,除了他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錯誤,都應該受到譴責。霍爾頓決定離開家鄉(xiāng),到西部去謀生,因為他認為目前的環(huán)境不斷給自己帶來痛苦,不適合生存。事實上,霍爾頓并沒有意識到,是他自己沉溺于神經(jīng)質的痛苦之中,不肯放手。
痛苦具有防御性價值,通過自我譴責,霍爾頓避免了來自他人的譴責,逃避了競爭的危險。他更傾向于夸大自己的苦難,沉溺于自己的無助、無能和不幸之中。
五、結語
借助卡倫·霍妮的神經(jīng)癥理論,讀者得以更加清晰地理解霍爾頓這一人物的精神困境,從而進一步了解作品的藝術性。霍爾頓的基本焦慮植根于缺乏愛意的家庭環(huán)境,并在冷漠和利己主義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發(fā)展為敵對情緒,他感到困惑和失望,陷入了深深的無助之中?;魻栴D對自身的焦慮采取了一些防御性策略,包括對愛、權力和聲望的追求,但這些互相矛盾的策略進一步強化了他的焦慮。他對抗焦慮的失敗迫使他直面自己的軟弱和無助,并導致了一種病態(tài)心理:病態(tài)內(nèi)疚感和病態(tài)受苦?;魻栴D最終陷入了精神崩潰,他與焦慮的對抗正是他的神經(jīng)癥發(fā)展的過程。通過描寫霍爾頓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塞林格成功塑造了一個異化的社會中仁慈、真誠、敏感而格格不入的人物形象。依據(jù)霍妮的神經(jīng)癥理論,讀者見證了霍爾頓焦慮癥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
參考文獻
[1] 卡倫·霍妮.我們時代的神經(jīng)癥人格[M].馮川,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2] 劉新憲.哀傷療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3] JONNES D. Trauma, mourning and self-(re)fashioning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Reinventing youth in Cold War America [M]. NY: Routledge, 2007.
[4] 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 [M]. 孫仲旭,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
[5] 張勇.霍爾頓的世界——從社會認知視角闡述《麥田里的守望者》[M].外國語文,2017(4).
[6] 郭本禹.精神分析發(fā)展心理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7] 坎尼斯·斯拉文斯基.塞林格傳[M].史國強,譯.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 羅? 芳)
作者簡介:周欣怡,東華大學外國語學院。
通訊作者:喬雪瑛,博士,東華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東華大學莎士比亞研究中心秘書,研究方向為莎士比亞研究和英美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