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是一名職業(yè)女性。有了孩子之后,我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孩子身上,職業(yè)發(fā)展幾乎停頓。我為他洗衣做飯,接送上下學,經(jīng)常找老師溝通,對他有求必應,每天風里來雨里去,可孩子的成績依然不好,并且和我的關系越來越差。我非常失望,感覺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
請問,作為職業(yè)女性,我除工作之外的所有時間都給了孩子,可為什么換不來孩子的感恩呢?
成女士
答:媽媽付出很多,孩子卻不領情,這讓我想起一個詞“窮媽媽思維”。“窮媽媽思維”就是總以為孩子很窮,不斷地給予,并且是強制性地給予,不管孩子需要不需要。
這種做法的壞處,就是你以為的愛在孩子眼里可能是干涉和控制。他不需要,你卻以愛的名義強行塞給他,他無奈地接受了,但不會感謝你。
這種媽媽之所以這樣做,是有種錯覺,覺得孩子弱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沒有。然而,孩子真的弱小嗎?真的什么都不懂嗎?其實非也。孩子有強大的學習潛能和可塑性。
好媽媽,不是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的媽媽,而是走在前面、讓孩子看到自己努力的樣子,以激發(fā)孩子學習潛能的媽媽。就是說,你想給予孩子什么,自己要先做到什么,這樣孩子看到后,自然會學習。
有個男孩,他的媽媽是醫(yī)生。因為工作忙,媽媽經(jīng)常把他帶在身邊。
一天,媽媽巡查病房,突然停電了。當時是夏天,天氣炎熱,沒有了空調(diào),媽媽戴著口罩、穿著白大褂,熱得滿頭大汗,衣服后背也濕透了。但是媽媽毫不懈怠、一如既往地穿戴整齊,認真、負責地巡查每間病房。
男孩大學畢業(yè)后,進入一家金融公司工作。他給自己立下規(guī)矩:無論在什么情況下見客戶,都穿正裝;永遠不遲到;收到郵件后在當天深夜12點之前必須回復等。
后來,他成了有名的金融投資家。有記者問他:“在您受過的教育中,什么最重要?”他回答:“媽媽以身作則教給我的職業(yè)感最重要?!?/p>
他始終記得那個停電的夏天,汗水浸透了媽媽的衣服,而她依然認真工作的樣子。
媽媽總是習慣于為孩子遮風擋雨、默默奉獻,卻忽略了榜樣示范作用的價值。其實,媽媽發(fā)奮努力的樣子,會在無形中激勵孩子也去發(fā)奮努力。
你想讓孩子好好學習、感謝你的付出,就要讓他看到你努力工作和生活的樣子。你可以適當?shù)馗嬖V他你的工作情況:升職了,和他一起慶祝;離職了,跟他講講為什么,甚至不必刻意隱藏負面情緒,不過要注意你的負面情緒必須在可控范圍內(nèi)。
這能讓孩子體驗到“真實的世界”和“殘酷的生活”,能學習到很多課本之外的知識。
有位女性朋友創(chuàng)業(yè)時,經(jīng)常帶著孩子工作,她相信自己忙碌的身影比對孩子說一百遍“你要努力學習”更有效。
我問她為什么有這樣的育兒觀,她說:“我媽媽就是這樣?!彼膵寢審牟粦猩ⅲ刻祜L風火火地工作,無暇分身時就將她帶在身邊。
一開始家里一窮二白,后來攢300元買了沙發(fā),又攢1000元買了冰箱,接著攢3000元買了電視……每次買家庭大件時,全家人都歡呼雀躍。
“我親眼看到父母通過努力,讓家里的日子越過越好,感覺生活充滿希望。最重要的是,他們給了我物質(zhì)與精神的安全感,讓我知道努力奮斗是值得的,生活是歡樂的。”
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她怎會不成功呢?不僅她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孩子大學畢業(yè)后考研考博,走進美國頂尖學府,畢業(yè)后成功在外企立足。
你看,這才是職業(yè)女性給予孩子的最大財富。
愛發(fā)脾氣的媽媽
怎樣做到不發(fā)脾氣
問:孩子兩歲多時,我身心疲憊,愛發(fā)脾氣。如今,孩子大了,到了青春期,我依然愛發(fā)脾氣。因為愛發(fā)脾氣,我和丈夫、孩子以及父母、兄弟姐妹的關系都不怎么好。我知道發(fā)脾氣不好,但有時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有時,我前面跟孩子發(fā)了脾氣,后面就后悔了??粗⒆游ㄎㄖZ諾的樣子,我也心疼,也不想當一個愛發(fā)脾氣的媽媽啊!
請問,既然發(fā)脾氣不好,人為什么還有情緒化的本能呢?另外,怎么能不發(fā)脾氣呢?
李女士
答: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搞清楚情緒化的作用是什么。
比如,孩子不寫作業(yè),你大聲斥責他。是你真的想罵他嗎?不是,是你在震懾他,通過加大音量、做出兇狠的表情,讓他怕你,然后乖乖地去寫作業(yè)。
就是說,發(fā)脾氣是一種打敗對方的心理策略,通過表達憤怒來控制局面,讓事態(tài)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fā)展。
家長對孩子發(fā)脾氣,多是為了讓他聽話;妻子對丈夫發(fā)脾氣,多是希望他能更體貼、對家務付出更多一些。
顯然,發(fā)脾氣對自己是有好處的,可為什么大家又都不喜歡發(fā)脾氣的人呢?因為發(fā)脾氣會傷害對方,會破壞兩個人的關系。
比如,到家后,看到孩子在玩手機沒有寫作業(yè),你對孩子說:“別玩手機了,趕快寫作業(yè)?!彼卮稹榜R上寫”,但就是不行動,依然玩手機。你生氣了,上前沒收手機,并開始發(fā)脾氣:“再這樣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愛去哪兒去哪兒!”
你真的會不要孩子嗎?不會,你這么說是在氣頭上,但孩子會信以為真。他年齡小,心智發(fā)育不成熟,事事依賴父母,你若拋棄他,他的生存就成了問題。連生存都成了問題,他哪里還有心思學習呢?他越來越蔫,在你跟前也不說笑了,學習只是做做樣子。看到孩子這樣,你后悔了:唉,我不該對他發(fā)脾氣!
當初,你想用發(fā)脾氣的方式震懾住孩子,讓他知道不聽話的嚴重性,沒想到,你說的氣話不但沒有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反倒深深傷害了孩子。
被家長嫌棄,對孩子來說是最大的否定。孩子受到傷害后,會本能地躲避家長。結果,你的愛無法傳遞給孩子,孩子感受不到關愛,只記得你言語中的貶損。
如果你常對孩子發(fā)脾氣,孩子會覺得自己總在犯錯,這做不好那也做不好,長此以往,他會失去自信心和價值感,沒有勇氣和力量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
那么,如何避免亂發(fā)脾氣呢?
一要有覺察。
當你憤怒、想發(fā)脾氣時,要提醒自己:孩子犯的錯,是原則性問題嗎?如果不是,顯然,我的反應有些過度。我為什么會反應過度呢?因為我的情緒背后有自己的心理需求。比如“我讓孩子寫作業(yè),他卻只顧玩手機,我很生氣”,這背后的心理需求是,我希望說了什么孩子馬上照做,他沒有馬上照做,我就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zhàn)。可是孩子不馬上照做,就是在挑戰(zhàn)我的權威嗎?很可能不是,而是手機游戲太有趣,讓他一時放不下。如果是這樣,我要解決的是自己反應過度的問題,不是孩子不寫作業(yè)的問題。
二要提高自我認知。
愛發(fā)脾氣的人多是安全感不足的人。比如,一看孩子沒寫作業(yè)就發(fā)脾氣,是因為家長安全感不足,過于渴望有一個確定的光明未來。怎么解決安全感問題呢?跟丈夫、孩子建立好連接,能帶來安全感;把家經(jīng)營好,成為家里不可或缺、無法代替的角色,也能帶來安全感;和父母、兄弟姐妹保持良好關系,獲得更多支持,同樣能帶來安全感。當你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對他人的接納程度就高了,就不愛發(fā)脾氣了。
記?。喊l(fā)脾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還鬧得雙方都不愉快,這種得不償失的事情,能少做就少做,能不做就不做。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