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晗
常見的新聞角度包括領導角度與群眾角度、工作角度與生活角度、表揚角度與批評角度、正面角度與側面角度、宏觀角度與微觀角度、對內角度與對外角度、寬幅傳播角度與窄幅傳播角度等。不同的新聞角度,呈現(xiàn)的新聞作品具有不同“色彩”,這種色彩不僅會給新聞價值帶來“高低不同”的影響,也會給廣大受眾提供“由內到外”的影響。
新聞角度對新聞價值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任何一個新聞事件都具有多面性,反映新聞事件的角度存在多樣性,這就意味著,并不是所有角度都是可以“點燃”新聞“亮點”的最佳角度,有的角度稀松平常,有的角度思維老化。因此,不同新聞角度給新聞價值帶來不同結果。
《新聞文體與寫作技巧》一書中介紹:什么是最佳角度?一是突出新聞的個性特征,二是涉及事物的本質屬性,三是展現(xiàn)內容的生動活潑,四是呈現(xiàn)形式的巧妙新穎。通過分析以上幾點,最佳角度具備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可說明問題,二是能讓受眾接受,三是被受眾關心,四是會體現(xiàn)人情冷暖,五是能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新聞工作者通過采訪實踐,選取最佳新聞角度。采訪前期,要做好充分準備,列出采訪提綱、解讀相關資料、熟悉現(xiàn)場環(huán)境等,這些都是選取新聞角度的前提。采訪期間,要根據(jù)新聞事件找尋素材,遵循“可能不用,不能放過”的原則,盡可能大量獲取相關信息。采訪后期,要從大量的新聞素材中進行篩選,抓住與受眾相關的線索,選取有價值的內容,為撰寫新聞稿件打下良好基礎。
撰寫稿件期間,要從某個角度出發(fā),盡量抓住新聞重點和亮點,契合社會熱點和難點話題。在素材選取方面要有所取舍,切不可“貪得無厭”全部都要,“一鍋粥”似的新聞會讓受眾無法理解新聞要表達什么。新聞稿件從標題到內容,從“框架”到“內涵”要做到有主有次,劃分邏輯和層次,稿件整體要盡量迎合受眾需要,簡潔凝練地將新聞事實呈現(xiàn)出來。完成稿件后,要客觀地看待新聞內容為受眾提供的實際意義,以及新聞報道在廣泛傳播后產生的社會價值,而不是困在自我欣賞的認識范圍里。
不同新聞媒介面對不同受眾,承擔的傳播任務存在一定差異,因此,任何一家新聞媒介都要確定自己的傳播方向,從而吸引相對穩(wěn)定的新聞受眾?!榜S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傳播方向是新聞報道的靈魂,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要堅持正確的方向,賦予精妙的主題,從而提升新聞報道的社會價值和傳播價值。因此,新聞工作者在采訪并撰寫稿件期間,要確定立意、精心設計、構建框架、細致刻畫等,經過反復打磨呈現(xiàn)出具有沖擊視覺和震撼心靈的新聞稿件。
聚焦傳播方向,就是要明確自己的新聞受眾是哪類群體,同時根據(jù)自己所負責的新聞類型來選擇最佳角度。對于受眾關注度較高的民生新聞而言,“貼近生活”無疑是傳播方向的關鍵詞。受眾對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都抱有一顆好奇的心,他們希望通過新聞報道了解到更多民生工程的相關進度,切實感受到群眾生活水平在提升,在這些惠民行動中增強獲得感和幸福感。
筆者曾以“老舊小區(qū)改造”為主題,走訪市內多個老舊小區(qū),了解它們的改造進度和改造效果。采訪期間,老舊小區(qū)的居民紛紛上前與筆者交流,告知他們的所知所看所想——曾經的坑洼道路,如今是板油馬路;曾經的斷裂水管,如今是全新設備;曾經的脫落墻面,如今是彩色水泥;曾經的破損樓門,如今是防盜鋼門;曾經的老舊小區(qū),如今是幸福家園……居民的耐心講解,為筆者撰寫新聞稿件提供了大量真實素材。
新聞工作者根據(jù)新聞受眾確定新聞角度,不是單純以“政府推進民生工程落地見效”為切入點,而是將“小區(qū)居民從一籌莫展到喜上眉梢”作為新聞角度,撰寫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聞稿件。此新聞報道刊發(fā)后,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報道被多家官方媒體轉發(fā),公眾號點擊量突破10 萬人次。這篇新聞報道的價值在哪里?就是因為它以精準的傳播方向,親民的新聞角度,收獲廣大受眾的認可和關注。
把受眾關心的新聞內容,結合正確的傳播方向,以樸實無華的文風和夾雜新意的內容如實地呈現(xiàn)出來,既可以獲得受眾認可,也能夠提高新聞價值。
在新聞素材面前,如何找尋最佳新聞角度,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在采編期間借助創(chuàng)新思維加以琢磨。在收集新聞素材期間,以事件本質為“圓點”逐漸向外延伸,將與之相關的內容加以挖掘和匯總。在此期間,不僅要改變對新聞事件的看待角度,也要改變自己所處位置的角度,兩者相結合構架采編框架,從而擴展采編思路。
在新聞報道中,每年都會遇到如“中秋節(jié)”“豐收季”“環(huán)境日”等題材,還會遇到一些常規(guī)話題,例如“交通安全”“企業(yè)生產”等。在這類新聞報道中,如果只是按照之前的形式進行報道,那么必然不會提起受眾的興趣。因此,在“陳舊”題材中提煉出“新鮮”內容,賦予新聞稿件一個與眾不同的“亮點”,從而給新聞報道增添一份“特殊”,而這份“特殊”無疑會給新聞帶來社會價值。如何能夠在“陳舊”中提煉出“新鮮”?新聞角度恰恰可以作為一種“輔助工具”,改換不同角度,剖析深層內容,結合當今社會背景和發(fā)展進程,在陳舊的題材和話題中挖掘出具有新聞價值的內容和形式。
身為新聞工作者,要做到多用雙腳走,多用眼睛看,多用嘴巴問,多用腦袋想。通過環(huán)境描寫、場景設置、深刻寓意等,細致入微地呈現(xiàn)出新聞報道的生動內涵。以“中秋節(jié)”商家銷售月餅為例,每年中秋時節(jié),商家都會以各種方式搞促銷,以此激發(fā)廣大市民的購買熱情。這樣的新聞報道會因商家的促銷方式變換而有所不同,但是在受眾眼中顯得“千篇一律”。筆者在采訪期間,走訪多家商場了解到,不同商家的月餅促銷活動各異,其中個別商家引進特殊味道的月餅,與此同時還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向購買月餅的市民講解月餅的由來。而購買與未購買月餅的市民,對特殊口味月餅的理解不同,對商家促銷活動的態(tài)度也是各異。
筆者經過一番了解,在新聞稿件中不僅敘述了商家的促銷方式,還加入了商家如此搞促銷活動的初衷,例如,為什么要搞這樣的促銷活動?與往年相比,今年促銷活動的特殊之處是什么?同時,在稿件中加入對月餅相關內容的解讀,讓受眾不是單純看到一篇關于“月餅促銷”的商業(yè)性新聞,而是通過該報道了解一些與月餅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
從微小角度切入表現(xiàn)宏大主題,這就是新聞的“寓微于宏”,宏大處著眼,微小處著手。撰寫新聞稿件時,選取一個微小角度,像一根蠟燭一樣,點亮之后可以照亮整個房間,如此一來能夠以點帶面、深入人心,將內容呈現(xiàn)得更加具體。
新聞報道要呈現(xiàn)出真實細致、典型深刻、意象深遠,就需要在選定新聞主題時立足社會、把握當前、胸懷大局,擁有一份“達則兼濟天下”的擔當。敞開懷抱的同時,善于從“細微小事”著手,捕捉細膩精彩的瞬間,把這些小事寫得樸實無華、深入人心。
筆者曾撰寫一篇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稿件,當時前往蓋州市萬福鎮(zhèn)葦塘村采訪了解到,該村自然資源稟賦差,生產基礎條件差,發(fā)展產業(yè)難度大,全村730 余戶2600 多人,主要由老人和婦女種植和生產玉米,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平均每個家庭背負兩萬多元外債,是一個遠近皆知的“窮困潦倒村”。2017年,遼寧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選派工作隊,駐扎該村開啟脫貧攻堅工作。截至2020 年底,工作隊累計協(xié)調各方投入資金540 多萬元,主營或推動發(fā)展9 項產業(yè),該村貧困戶均實現(xiàn)穩(wěn)定脫貧,其中產業(yè)大戶家庭年收入超過兩萬元。
這個新聞報道的主題相對較大,因此,筆者以微小角度為切入點逐漸展開敘述,分別描寫工作隊的三個人做了哪些幫扶工作,最終組團幫助葦塘村實現(xiàn)脫貧攻堅。在撰寫該篇新聞稿件時,對真實事例逐一進行細致描寫,找出多個相關的分支事件,隨后根據(jù)不同事件采訪當?shù)卮迕?,聽他們從不同角度講述自己如何從“貧困村”村民變成“致富村”村民的。
該篇新聞報道契合黨的十八大關于“脫貧攻堅”的宣傳主題,以典型深刻的真實事件為新聞素材,使得新聞稿件一經刊發(fā),便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不僅被多家官方媒體轉發(fā),還引來多家愛心單位前去投資。由此可見,一篇由“細微小事”而起的新聞報道,不僅具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還擁有拉近與受眾之間距離的新聞魅力。
對于新聞工作者而言,選取最佳新聞角度與自己的政治高度、知識素養(yǎng)、思維模式、業(yè)務能力等多方面都存在關聯(lián)。每天從事新聞采訪工作,新聞工作者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和不同行業(yè)的人群,在與之接觸期間需要有識別事物真?zhèn)蔚哪芰蛯π侣動绊懙呐袛唷T诓删幑ぷ髦?,新聞角度可以豐富自己的工作內涵,提升自己的學識水平。
當今社會,傳播媒介呈現(xiàn)“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各家媒體都希望刊發(fā)與眾不同的“獨家報道”,從而增強自家媒體的權威性和影響力。遇到一個重大新聞事件,往往會吸引多家媒體爭相報道。這種情況下,各大媒體之間往往存在競爭關系,面對相同事件,如何能夠將自己的新聞報道“一炮打響”?這是新聞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想在競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必然要從新聞角度入手。借助精妙的新聞角度撰寫出來的新聞報道,其“內在”便已經擁有與眾不同的元素,以此作為“加分項目”可以讓自己的新聞報道在眾多媒體中脫穎而出,搶占贏得受眾關注的“先機”。
變換新聞角度呈現(xiàn)出具有可讀性和趣味性的新聞報道,不僅使新聞報道具有實際意義,也讓新聞工作者增強信心。經過日積月累的打磨,新聞工作者會對新聞角度愈加重視,努力讓自己的腦筋時刻活絡起來。每次外出采訪期間提醒自己創(chuàng)新思維,根據(jù)采訪內容尋找最佳新聞角度,填充頗具特性的真實內容,力爭讓自己的新聞稿件顯得與眾不同?!盎ㄈ羰㈤_蝶自來”,經過長時間的循環(huán)往復,這種新聞角度充滿“變數(shù)”的新聞報道,也會吸引越來越多受眾的關注。這對新聞工作者本人乃至其所在單位都是一種“良性循環(huán)”。
一篇優(yōu)質的新聞報道是由新聞工作者的“主觀思維”,與新聞發(fā)生地的“客觀事實”相結合產生而來。新聞工作者置身于新聞發(fā)生地,無論接觸到哪種新聞事實,采訪之后都需要將新聞素材加以篩選、整理、總結,然后經過新聞工作者的深刻領會,結合自己收集的材料,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呈現(xiàn)出一篇相對簡潔精練的新聞稿件。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這是一種提升業(yè)務能力、豐富自身內涵的過程。
筆者曾撰寫過多篇以“基層故事”為主題的新聞稿件。走訪基層、深入基層、了解基層,挖掘出有價值的線索,撰寫出有意義的故事。在這些基層故事里,可以看到很多“最可愛的人”的身影,包括講述溫情故事弘揚雷鋒精神的“銀發(fā)講師”;舍己為人勇救30 多名落水市民的“遼河英雄”;義務幫助同村居民種植農作物的“最美夫妻”;定期為患眼疾老年人提供義診的“愛心醫(yī)師”;不辭辛勞為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日夜奮戰(zhàn)的“城市美容師”……他們是生活在基層的普通群眾,卻擁有最值得敬重的高尚精神,這是基層故事的內涵部分。
擁有平凡工作和普通生活的人們,都能夠呈現(xiàn)出精彩且感人的真實故事。面對一份具有深刻意義的新聞素材,變換不同的寫作角度可以使報道更加富有內涵,不能讓每個故事都是同一個角度、同一個溫度。記者不僅可以借助宏觀的“大角度”開篇,還可以使用微觀的“小角度”切入,前者可以提綱挈領,給受眾提供賦予主題閱讀的感覺;后者則浸潤心田,給受眾帶來夾雜情感閱讀的感覺。變換角度的同時,要注重深入挖掘情感層次,如果每篇報道都走“感人至深”的路線,那么幾篇下來就會讓受眾覺得“味道平淡”。
通過靈活多變的敘事手法,捕捉平淡細膩的精彩瞬間,讓新聞報道猶如一掬清泉,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緩慢流入受眾的心中,相信如此表現(xiàn)手法呈現(xiàn)出來的新聞報道更值得受眾去回味和思考。新聞工作者用不同的新聞角度表達情感,不僅可以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還能夠養(yǎng)成優(yōu)秀的新聞習慣,從而豐富自己的思想內涵。
新聞工作者需要不斷變換新聞角度、創(chuàng)新思維模式,深入新聞現(xiàn)場采訪進行細致挖掘,收集的新聞素材盡可能“有個性”“有分量”“有意義”。之后結合自己的新聞主題拓展撰寫思路,努力將具有特殊性質的真實新聞元素加入其中,讓自己的新聞報道“有亮點”“有思想”“有內涵”,從而激發(fā)起受眾的閱讀興趣,并產生深遠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