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紅敏,薛海紅
(濱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山東 濱州 256600)
急性腦梗死是指大腦動脈硬化或狹窄而引發(fā)局部供血障礙的一種腦血管疾病,臨床較為常見,致殘率較高。 盡管早期康復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預后,但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會經歷頻繁的情緒變化及心理障礙, 因此在康復訓練階段還應重視其心理狀況,幫助患者增強信心,從而促進其快速康復[1]。賦能理論可通過積極地運用正向激勵理論,將患者的潛能完全激發(fā)出來,進而提高其主觀能動性,基于賦能理論的康復護理采用一種互相支持、尊重的形式開展賦能過程,可幫助患者樹立鍛煉信心,有助于增強其肢體功能,提升康復效果[2-3]。 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濱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收治的84例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為對象,通過分組對照,探究以賦能理論為指導的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 報道如下。
選擇濱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收治的84 例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2 例。對照組中男28 例,女14 例;年齡36~85 歲,平均年齡(59.95±11.42)歲;病程8~28 d,平均病程(14.80±4.20)d;腦梗死類型:腦血栓16 例,腦栓塞13 例,腔隙性腦梗死13 例。 觀察組中男27 例,女15 例;年齡30~74 歲,平均年齡(54.36±10.58)歲;病程7~25 d,平均病程(14.86±4.74)d;腦梗死類型:腦血栓18 例,腦栓塞14 例,腔隙性腦梗死10 例。兩組患者的各項一般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經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診斷要點》[4]中急性腦梗死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顱腦CT 或MRI檢查確診;首次發(fā)病,生命體征穩(wěn)定且為單側偏癱;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存在重癥感染者;伴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健康宣教、用藥指導、飲食護理等,同時需根據患者病情為其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加強肢體功能鍛煉,包括舉臂、抬腿、站立及行走訓練等,30 min/次,1 次/d。
觀察組采用以賦能理論為指導的康復護理。(1)成立基于賦能理論的康復訓練小組:由4 名具有豐富經驗的護理人員組成, 小組成員需接受專門培訓,以加強其對疾病的了解。(2)根據賦能理論的五大步驟——明確問題、表達情感、設立目標、制定計劃及評價結果實施康復護理。 ①明確問題:護理人員通過查閱病歷資料或開放性提問的方式引導患者回答,了解其對于疾病的認知及心理狀態(tài)、內心需求等,明確患者的康復需求及存在的問題,將上述內容準確詳實地記錄于護理計劃單上。 ②表達情感:護理人員需加強與患者間的交流,并認真傾聽,引導患者主動思考自身問題并主動表達自身情緒等。 ③設立目標:護理人員根據前期評估結果,與患者共同商議,引導其設立切實可行的康復目標, 期間應為患者提供專業(yè)建議,并將具體目標寫在康復手冊上。④制定計劃: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為其制定個性化康復鍛煉計劃,第一,良肢位擺放,包括健側臥位、患側位、仰臥位、抗痙攣體位,每2 小時更換1 次;第二,關節(jié)活動,遵循由近關節(jié)向遠關節(jié)、由健側向患側、由簡單到復雜、由被動到主動的原則,協(xié)助患者重復進行關節(jié)屈、伸、內旋、外展等運動,20~30 min/次,2 次/d;第三,坐起、站立、步行訓練,協(xié)助患者從床上坐起,角度由60°起,逐漸增加至90°,根據患者耐受程度控制坐起時間,待患者可在床邊坐穩(wěn)后,可進行扶床站立訓練,20~30 min/次,2 次/d,之后逐漸借助拐杖進行站立練習,注意做好保護工作,待患者習慣站立后方可進行緩慢邁步行走,初始訓練時間以5~10 min/次為宜,逐漸延長,2 次/d;第四,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如進食、穿衣、洗漱、如廁等,20~30 min/次,2 次/d。 為患者進行康復相關知識宣教,幫助其樹立康復意識;督促患者按計劃完成每日康復訓練,并對其取得的細微進步進行肯定,激發(fā)患者的訓練熱情,促使其最終達成目標。同時,對家屬進行相關指導,鼓勵其參與到患者的康復訓練中。 ⑤評價結果:定期對患者進行康復效果評價,包括計劃執(zhí)行及目標達成情況。 對于未達成的目標,鼓勵患者分析失敗原因;對于已達到的目標,鼓勵患者總結成功經驗,指導其通過反思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更好地調整疾病管理目標及計劃。
兩組均持續(xù)護理3 個月。
(1)肢體肌力:護理前后,采用徒手肌力檢查分級(MMT)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國際標準分為6 個等級,即0~5 級,5 級為正常,隨著患者肌力減弱,等級依次遞減,0 級為完全癱瘓。 (2)自我效能感:護理前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對患者進行評估,量表共10 個條目,總分10~40 分,評分與患者自我效能感呈正相關。 (3)生活自理能力:護理前后,采用Barthel 指數(BI)對患者進行評估,包括步行、上下樓梯、洗漱、穿衣等10 項基本能力,總分100 分,評分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呈正相關。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GSES評分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性別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的上、下肢MMT 分級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上、下肢肌力MMT 分級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MMT 分級比較[n(%)]
護理前,兩組的GSE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GSE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GSES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GSES 評分比較[(±s),分]
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組別19.17±2.13 19.26±2.04 0.209 0.835 24.50±1.85 29.81±1.69 13.744 0.000護理前護理后
護理前,兩組的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B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BI 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BI 評分比較[(±s),分]
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組別42.98±20.27 43.10±19.09 0.028 0.978 47.98±18.97 57.02±16.34 2.342 0.022護理前護理后
急性腦梗死的后遺癥較為常見,主要包括肢體運動及感覺障礙、語言功能障礙、偏癱等,其中以偏癱最為常見,這主要是因患者的神經中樞受損,無法對神經反射進行有效控制,從而導致肌肉失衡,最終出現(xiàn)肌肉萎縮、行走不穩(wěn)甚至不能走路等情況,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5]。研究顯示,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的康復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生理及心理康復過程,因此心理因素對于促進患者康復極為重要[6]。
常規(guī)護理是指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情、圍繞醫(yī)囑對其開展的一系列基礎性護理措施, 缺乏系統(tǒng)性、科學性及針對性,且早期康復訓練產生的疼痛感及不適感會加重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無法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故常導致護理效果不佳[7]。以賦能理論為指導的康復護理通過不斷對患者進行鼓勵,充分挖掘其自身潛能,可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增強自我挑戰(zhàn)能力,從而提高康復訓練效果,促進患者恢復[8]。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后的上、下肢MMT 分級均較優(yōu),GSES 評分及BI 評分均較高,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以賦能理論為指導的康復護理應用于腦梗死偏癱患者中的效果確切,有助于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正常,提高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自理能力。 分析原因:以賦能理論為指導的康復護理是指從患者自身角度出發(fā),通過向其傳授疾病相關知識,挖掘其自身潛能,從而幫助患者實現(xiàn)增強自我控制力,滿足其自身需求的一種護理方式。 護理人員在全面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及病情嚴重程度后,為其制定具有針對性、系統(tǒng)性及個性化的護理措施,通過鼓勵并引導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訓練,并將賦能理論融入整個康復過程中, 向患者輸入正確的護理觀念,包括協(xié)助其設定康復目標,對患者的點滴進步加以肯定,鼓勵患者間的交流及相互鼓勵等,同時讓家屬參與到護理過程中,為患者提供感情、心理及社會支持,可增強其歸屬感,促使患者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康復訓練中,有助于減輕其消極情緒,提高自我效能感[9]。 護理人員引導患者參與制定科學適宜的康復計劃, 可消除其因不了解自身康復狀況產生的焦慮、抑郁情緒,同時,患者可隨時將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直接反饋給醫(yī)護人員,共同討論,可促使患者有目的地完成預定目標,增強其康復自信心[10]。此外,肌力減退是導致患者出現(xiàn)偏癱的主要因素,以賦能理論為指導的康復訓練從關節(jié)活動、坐起站立訓練等方面開展康復護理,且訓練由易至難、時間由短至長,有助于預防關節(jié)周圍肌肉萎縮, 促進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改善,并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接受以賦能理論為指導的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提高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自理能力,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