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腎內科,江蘇 南京 210006)
維持性血液透析(MHD)主要指應用半透膜原理,通過超濾、對流和擴散等不同質量分離機將血液中的溶質和水分離,多被應用于慢性腎衰竭患者的維持治療, 可增加患者生存期。 然而臨床實踐發(fā)現, 大量MHD 患者由于透析治療、并發(fā)癥、經濟等多重壓力影響,會長期存在負面情緒,導致其對治療失去信心,影響治療依從性,最終影響患者康復效果[1]。 因此,對于終末期腎病患者實施MHD 治療的同時,采取科學的護理方式具有重要價值。延續(xù)性護理作為是院內工作的延伸護理,能夠使出院患者得到更加專業(yè)的健康照護。多項研究已經證實該護理模式對于慢性病或康復期患者的疾病控制具有良好效果[2]。 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作為新型行為改變理論模型,能夠為個體提供基于信息的特定行為改變氛圍、相關技巧,從而提升患者的行為改變動機,改善患者預后水平[3]。 基于此,本研究選取該院收治的90 例慢性腎衰竭MHD患者為對象,探討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模型的延續(xù)性護理對慢性腎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應用效果?,F報道如下。
選取2021年2月—2022年12月該院接診的90例慢性腎衰竭MHD 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 例。 納入標準:符合慢性腎衰竭診斷標準[4],且需MHD 治療;年齡>18 歲;透析時間≥3 個月。 排除標準:慢性腎衰竭尿毒癥期;無法配合研究者;合并精神類、免疫類、嚴重臟器功能類、惡性腫瘤等疾病者。 對照組中男25 例,女20 例;年齡為45~72 歲,平均年齡(61.01±2.51)歲;病程為3~11年,平均病程(6.31±1.08)年。 觀察組男25 例, 女20 例;年齡為42~69 歲, 平均年齡(61.42±2.62)歲;病程為3~10年,平均病程(6.26±1.4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 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包括疾病知識、治療方案、注意事項和常見并發(fā)癥等,提升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度;同時與患者溝通過程中了解患者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進行針對性疏導;血液透析之后,及時處理患者內瘺皮膚,如發(fā)現有滲液、紅腫和疼痛情況,可采用氯已定醇擦拭創(chuàng)口,涂抹莫匹羅沙星軟膏;為患者發(fā)放健康手冊,告知患者下次透析的日期,囑咐患者保持良好健康習慣。 持續(xù)干預6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模型的延續(xù)性護理。 (1)建立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模型的延續(xù)性護理小組。 小組成員包括透析科醫(yī)生1名,心理咨詢師1 名,護士長1 名,3年以上護理經驗的責任護士4 名。由透析科醫(yī)生負責對護理人員進行血液透析相關知識培訓,由心理咨詢師負責對護理人員進行溝通方式、MHD 患者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預方式的培訓; 由護士長負責整體護理干預的質量控制,對護理人員進行信息-動機-行為模型培訓。 (2)護理方案制定。 護理人員添加患者的微信,記錄患者的居住地址、電話等內容,與患者約定隨訪方式和時間,約30 min/次。 由小組成員開會查閱信息-動機-行為模型和MHD 護理知識相關文獻,并結合以往護理經驗制定護理方案。 護理措施以信息、動機及行為技巧干預為要素。(3)護理措施。①信息干預。通過“面對面”交流、微信一對一心理咨詢等方式幫助患者掌握疾病相關知識, 并鼓勵患者關注院內創(chuàng)建的MHD 公眾號,每天推送關于疾病知識的相關文章,提升患者疾病認知水平。 隨訪過程中主要了解患者的心理困擾,并針對性對患者進行指導, 及時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并在回答問題過程中逐漸向患者滲透良好生活習慣對于疾病治療的重要性,轉變患者對于疾病的負面態(tài)度。②動機干預。主要通過上門隨訪了解患者需求的同時,幫助其實現合理要求,同時鼓勵患者家屬多陪伴患者,指導其多參加親友聚會。例如,可邀請親朋好友聚餐,并在聚餐過程中倡導患者自己動手準備飯菜,享受自身勞動成果的同時,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還可以邀請親朋好友一起進行踏青、釣魚等活動,鼓勵患者積極參與,放松心情。 囑咐患者家屬多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內心的真實想法之后,進行坦誠交流,解釋存在的誤會,改善患者心理負擔,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③行為干預。A.行為控制:應用一對一指導的形式對患者院外生活方式進行測評,幫助患者了解透析期間體質量增長情況、飲食和運動現狀,并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個體化生活干預策略,有針對性地進行生活方式調整。 對于透析過程中表現較好的患者,及時給予肯定。B.行為意向:了解患者不良生活習慣改善情況和運動情況,引導患者進行總結,與以往進行比較,改善患者不良生活習慣。 隨后通過與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為患者提出解決建議。C.行為產生:待患者逐漸養(yǎng)成符合MHD 治療的生活習慣之后,需給予患者鼓勵,同時將患者的方法分享給其他病友,提升其積極性。干預1 個月,隨訪5 個月,直到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止。
(1)干預前后,應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5]評價患者的自我效能,該量表包括10 個問題,每個問題分數為1~4 分,“完全不正確” 計1 分,“有點正確”計2 分,“多數正確”計3 分,“完全正確”計4 分,總分為10~40 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好。(2)干預前后,應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 評價患者抑郁、 焦慮情況。HAMD、HAMA 分別應用5 級評分法和3 級評分法,其中HAMD 量表共24 道題目,HAMA 量表14 道題目,分數越高代表患者抑郁、焦慮情況越嚴重[6]。(3)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護理期間高鉀血癥、 腎性骨病、腎性高血壓、腎性貧血、失衡綜合癥、心律失常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表1 兩組慢性腎衰竭MHD 患者干預前后GSES 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慢性腎衰竭MHD 患者干預前后GSES 評分對比[(±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觀察組(n=45)對照組(n=45)t 值P 值組別25.56±5.44 25.77±6.32 0.061 0.952 33.67±5.45*28.27±5.69*9.480 0.000干預前干預后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GSE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GSES 評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干預前, 兩組患者HAMD、HAMA 評分對比,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 兩組患者HAMD、HAMA 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腎衰竭MHD 患者干預前后負性情緒對比[(±s),分]
表2 兩組慢性腎衰竭MHD 患者干預前后負性情緒對比[(±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觀察組(n=45)對照組(n=45)t 值P 值組別30.21±6.37 30.47±4.25 0.555 0.575 11.12±5.12*21.21±5.93*14.952 0.000 21.91±3.17 21.44±4.31 0.128 0.879 9.12±2.12*16.12±3.25*9.957 0.000 HAMD干預前干預后HAMA干預前干預后
觀察組護理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慢性腎衰竭MHD 患者護理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慢性腎衰竭是腎內科的常見疾病,是各種慢性腎臟疾病持續(xù)進展的結局。 據統計,我國慢性腎衰竭的發(fā)病率為9%~11%,且出現逐年升高趨勢,成為我國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7]。 當前慢性腎衰竭患者多以MHD 治療為主,MHD 治療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但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變化,對于慢性腎衰竭的預后評價指標已經不單一局限于生存率,而更加側重于患者的負面情緒、生活質量等。研究發(fā)現,通過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能夠降低對患者身體造成影響的同時,還能夠提高患者康復信心、改善自我效能,進而影響患者預后水平[8]。 還有研究發(fā)現,對于MHD 患者來說,良好的自我效能可改善患者負面情緒,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質量[9-10]。 因此,在慢性腎衰竭患者MHD 治療過程中提供科學的護理方式具有重要價值。
當前臨床上多集中對住院患者展開各種護理模式護理,出院之后會出現護理干預斷層現象,對全面康復產生不利影響。延續(xù)性護理作為從美國持續(xù)性照顧系統中發(fā)展而來的護理干預方式,能夠對出院之后的患者進行持續(xù)護理,從而確?;颊叱鲈褐蟮玫阶o理和醫(yī)療的延續(xù)性照顧。 研究發(fā)現,大部分慢性腎衰竭患者對于疾病相關治療與護理認識局限,非??释玫竭M一步疾病康復相關指導和信息。 信息-動機-行為模型可從信息、動機、行為3 個角度進行干預。首先,通過信息了解患者實際情況;其次,通過動機對患者進行院外指導,讓患者了解自我效能對于疾病控制的重要性,引導患者制定自我管理措施;最后,通過行為干預,從飲食、運動等方面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降低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增加的并發(fā)癥情況。 將信息-動機-行為模型與延續(xù)性護理結合, 可為患者在院內和出院之后提供持續(xù)性的護理干預,確保患者在家庭持續(xù)獲得健康指導,利于患者建立有效行為,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同時,改善預后水平。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兩組GSES 評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證明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模型的延續(xù)性護理可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干預后兩組HAMD、HAMA 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模型的延續(xù)性護理可改善慢性腎衰竭患者的焦慮、抑郁相關負面情緒; 觀察組護理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采取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模型的延續(xù)性護理可輔助降低患者MHD 過程中的并發(fā)癥。
綜上, 對慢性腎衰竭MHD 患者實施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模型的延續(xù)性護理可提升其自我效能,減輕負性情緒,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