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爽,尚瑞瑞,黃娟
(廣東省深圳市深圳平樂骨傷科醫(yī)院脊柱關節(jié)科,廣東 深圳 518000)
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KOA)多由膝骨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所致,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TKA)是其主要治療手段,可有效減輕關節(jié)疼痛,改善關節(jié)功能;但術中創(chuàng)傷較大、出血較多,術后不可避免出現膝關節(jié)腫脹、疼痛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恢復進程[1-3]。 同時,疼痛會導致患者產生消極鍛煉情緒, 導致關節(jié)功能恢復效果不佳,影響手術療效。 因此,術后需加強護理配合,以緩解下肢疼痛腫脹[4-5]。 中醫(yī)護理技術在骨科臨床護理中應用廣泛,其中溫通刮痧療法方法獨特,簡便安全,適用范圍廣,具有刺激機體局部氣血循環(huán)、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減輕局部炎性反應等作用。 本研究選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深圳平樂骨傷科醫(yī)院骨關節(jié)科因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而行TKA 手術治療的60 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討溫通刮痧對患者下肢腫痛的改善效果。 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骨關節(jié)科因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收治并行TKA 手術治療的6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納入標準:(1)符合GB/T16751.2-1997《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1997 版)[6]中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診斷標準;(2)因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終末期首次行單側TKA 患者;(3)中醫(yī)辨證符合氣滯血瘀證的患者;(4)術前各項檢驗和檢查無異常者;(5)術前未使用激素及抗凝藥物者。 排除標準:(1)既往患有血液系統疾病,有凝血功能異常者;(2)有下肢深靜脈血栓、膝關節(jié)感染未控制或近6 個月內曾出現膝關節(jié)感染、膝關節(jié)結核等病史者;(3)有艾草、艾煙過敏等其他術后不能配合溫通刮痧治療者;(4)神經性肌肉病變, 患側股四頭肌肌力在IV 級以下者;(5)合并心、腦、肝、腎疾病不能承受手術者;(6)因類風濕關節(jié)炎、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等非骨性關節(jié)炎行TKA 者。觀察組(n=30):男5 例,女25 例;年齡51~79 歲,平均年齡(64.50±5.33)歲。 對照組(n=30):男6 例,女24 例;年齡52~78 歲,平均年齡(66.73±5.71)歲。 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 本研究經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 (1)術前指導患者行常規(guī)檢查等術前準備工作,做好飲食、教育等基礎護理。術后囑患者抬高患肢,高于心臟平面,利于其術后消腫。(2)術后當天予以抗感染、止痛、補液、保護胃黏膜等治療;術后第1 d 皮下注射那屈肝素鈣注射液(南京健友生化,國藥準字H20153092,規(guī)格:0.4 mL:4100IU),每次1 mg/kg,2 次/d; 同時指導患者行股四頭肌收縮等功能鍛煉, 并行雙側下肢氣壓治療直至出院,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3)予患者冷敷,4 次/d,20 min/次,麻醉恢復后開始踝關節(jié)屈伸功能鍛煉,3 次/d,1 組/次,15 個/組;以收縮股四頭肌,15 個/組,1 組/次,3 次/d;術后第1 d 拔除引流管后下地活動,繼續(xù)冷敷及行股四頭肌收縮鍛煉、踝泵練習,6 次/d,2 組/次,20 個/組;術后第2 d 開始繼續(xù)以上治療及功能鍛煉,逐漸增量以可耐受為宜。膝關節(jié)推拿理筋、穴位按摩、股四頭肌按摩,由肢體遠端向近端,1 次/d,20 min/次。 (4)口服中藥:桃紅四妙湯,2 次/d,早晚飯后溫服,共1 周。(5)辨證施膳:飲食宜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高蛋白,高營養(yǎng)食物,以活血化瘀、逐瘀利水、消腫止痛,預防低蛋白引起的腫脹。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溫通刮痧,于術后第1 d 開始,具體操作步驟為:(1)充分暴露皮膚,避開手術部位充分清潔皮膚;(2)開穴:于施術位置涂抹潤滑介質(刮痧油);固定艾條于溫通刮痧杯內,點燃艾條,于髀關穴、風市穴、伏兔穴懸灸5 min;懸灸高度約為距皮膚上方3 cm 左右, 并以機體耐受溫度為宜及時調整高度,以施灸部位出現潮紅、有溫熱感為宜;(3)刮痧:在髖關節(jié)至踝關節(jié)范圍內,使杯口與皮膚呈約15°角,用約1/3 的杯口分別沿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以平補平瀉徐而和的手法由上而下、由內而外灸刮,以皮膚微紅或出痧為度;在疼痛和結節(jié)等陽性反應區(qū)域結合揉法、點按、撥筋等推拿手法,放松緊張或痙攣的肌肉;重點施灸足三里、三陰交,以患者感到溫熱為宜。 刮痧持續(xù)20 min/次,間隔1 d 進行1 次,6 d/療程。 穴位定位:采用《經絡愉穴學》(參照劉清國、胡玲主編的《經絡瑜穴學》)課本上的定位標準[7]。
(1)炎癥因子:在術前及術后第3、7、14 d 清晨抽取靜脈血,檢測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 、C 反應蛋白(CRP)水平。所有樣本由深圳平樂骨傷科醫(yī)院檢驗科檢測并給出相關的實驗室檢查結果。 (2)疼痛與腫脹: 在術前及術后第3、7、14 d 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疼痛進行評估,評分0~10 分,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高;在患肢髕骨上極10 cm 處以及髕骨下極10 cm 處用皮尺分別測量肢體周徑,周徑越小表示患者腫脹程度越輕。(3)膝關節(jié)功能:運用美國特種外科醫(yī)院膝關節(jié)評分(HSS)在術前及術后第3、7、14 d 對兩組病人的膝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估, 分為功能、肌力、穩(wěn)定性等7 個項目,總分0~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越好。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n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炎癥因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7、14 d,觀察組IL-6、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TKA 后氣滯血瘀型患者炎癥因子對比(±s)
表1 兩組TKA 后氣滯血瘀型患者炎癥因子對比(±s)
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組別2.49±0.49 2.56±0.47 0.565 0.575 3.54±0.76 4.15±0.80 3.028 0.004 2.43±0.60 2.84±0.64 2.560 0.013 1.39±0.36 1.74±0.24 4.431 0.000 51.84±10.87 51.99±9.08 0.068 0.946 47.22±9.13 65.38±12.73 6.349 0.000 28.40±5.16 43.15±16.36 8.988 0.000 17.01±3.71 23.73±5.86 5.307 0.000 IL-6(ng/L)術前術后3 d術后7 d術后14 d CRP(mg/L)術前術后3 d術后7 d術后14 d
術前,兩組VAS 評分及肢體周徑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7、14 d,觀察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肢體周徑均小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TKA 后氣滯血瘀型患者疼痛腫脹程度對比(±s)
表2 兩組TKA 后氣滯血瘀型患者疼痛腫脹程度對比(±s)
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組別5.73±0.78 6.07±0.78 1.688 0.097 2.67±0.55 3.47±0.51 5.842 0.000 2.33±0.48 3.20±0.41 8.325 0.000 2.03±0.18 2.47±0.45 4.973 0.000 32.93±1.25 33.06±1.69 0.339 0.736 35.36±1.05 36.68±1.22 4.492 0.000 34.49±1.19 35.84±1.22 4.339 0.000 32.95±1.62 34.57±1.26 4.324 0.000 VAS(分)術前術后3 d術后7 d術后14 d肢體周徑(cm)術前術后3 d術后7 d術后14 d
術前,兩組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7、14 d,觀察組HS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TKA 后氣滯血瘀型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TKA 后氣滯血瘀型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s),分]
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組別55.37±3.54 56.53±2.74 1.419 0.161術前66.67±2.40 62.47±2.78 6.264 0.000術后3 d 69.20±2.93 67.01±2.68 3.334 0.002 74.13±3.51 70.23±2.05 5.255 0.000術后7 d術后14 d
KOA 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 目前已成為老年人常見的致殘原因[7]。 TKA 作為治療終末期KOA 的主要手段,可獲得顯著治療效果。然而,患者術后早期常伴隨下肢疼痛、腫脹、失血等一系列問題。如不及時處理, 過度的膝關節(jié)腫脹會增加傷口部位皮膚張力,進而增加傷口裂開或感染的風險,影響著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8]。
關于術后腫脹、 疼痛, 祖國傳統醫(yī)學史籍有載,《普濟方?折傷門》云:“若因傷折,血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腫,為脹”;《醫(yī)宗金鑒》云:“損傷之癥,腫痛者,乃瘀血凝結作痛也”;《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有云:“通則不痛, 痛則不通”;《中醫(yī)實證?瘀證篇》說:“氣主煦之,血主濡之”。因此從中醫(yī)角度而言,TKA 患者出現手術部位腫脹疼痛、皮溫升高等炎癥反應癥狀的原因,一則是手術致膝關節(jié)之血溢于脈外,產生離經之血,氣血運行不暢而停積于脈外成為瘀血;二則是筋脈損傷,經絡瘀阻不通,氣機阻滯,不通則痛[9-11]。本研究選用溫通刮痧法灸刮相關經絡, 其中足太陽膀胱經有通達人體全身水道的作用,足少陰腎經為補腎益精、溫陽利水有司水之職,同時又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里。脾為后天之本,脾主運化,有運化水谷精微作用。重點施灸足三里、三陰交。其中足三里為胃經合穴,是人體重要的補虛要穴,且離膝關節(jié)較近,又取近治作用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三陰交為下肢肝、脾、腎三條陰經交會穴,具有健脾祛濕、益氣養(yǎng)腎、活血理氣作用。臨床研究表明,刺激機體腧穴能促使部分細胞內的某些蛋白質分解,產生組胺和類組胺物質,進而刺激毛細血管擴張,加快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靜脈血液及淋巴回流加速,從而加速瘀血吸收。 因此,術后早期進行中醫(yī)護理策略干預有利于消腫止痛。 溫通刮痧中的艾灸作為中醫(yī)傳統外治療法,借灸火緩和而透達力強的特點,能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同時又具抗炎作用,加速細胞修復[9-10]。 此外,溫通刮痧既行血分之瘀滯,又解氣分之郁結,祛瘀同時又能生新,活血而不耗血,即共奏補腎健脾、活血化瘀、通經疏絡、利水消腫之效。
目前, 臨床針對TKA 術后的疼痛腫脹等問題多采取患處持續(xù)冷敷、下肢加壓包扎、抬高患肢等護理措施減輕術后下肢腫脹、疼痛,但仍無法滿足患者疼痛緩解需求[5]。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7、14 d,觀察組血漿IL-6 及CRP 水平、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肢體周徑小于對照組,HSS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溫通刮痧可減輕TKA 術后氣滯血瘀型患者下肢腫痛,利于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溫通刮痧用于TKA 后氣滯血瘀型患者中效果顯著,可緩解下肢腫痛,促進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