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吳軍
龍亭是被斑斕的夕陽映照得動人心弦的。
開封是一座古城,龍亭是開封古城里的古老建筑,誘惑我風塵仆仆而來,從并不寬廣的小巷走過。夕陽把彎彎曲曲的小路照得一片絢爛,正是清秋時節(jié),空氣是清清爽爽的,帶著中原大地特有的泥土氣息。我走上龍亭前面那座在波光瀲滟的水面上猶如玉帶的玉帶橋上,抬頭看看兩邊那些烏青的屋頂,走到一條小街的街口,看著深得不見人影的小街深處。迎面走來笑容滿面的男人和女人,聽口音他們是這里的老住戶,穿著樸素,言語溫和,一下子似乎就把我引入到了溫馨而親切的故鄉(xiāng)。
龍亭在潘家湖和楊家湖旁邊臨水而立。我來到這里的時候,正是臨近黃昏時分,湖邊到處是看夕陽下湖水風景的人,還有一些擺攤賣小吃的商販。我在一家小攤附近駐足而立,臉龐飽滿的小攤女主人正在忙碌著招攬顧客。光線并不昏暗,她不時地抬頭笑著做買賣,身后的湖水映著夕陽,清風吹拂,漣漪層層,波光粼粼。玉帶橋旁邊還有一家文化客廳,我很想進去看看,但是,這里已經下班了,我只得遺憾地轉身離開,留下了一次有著難言缺憾的邂逅。
我喜歡默默感受古城里時光倒流的聲音,每當我走在龍亭旁邊的湖畔,就能看到風格樸拙的石欄桿旁邊,一泓穿越了千年光陰依舊靜靜美麗著的湖水。湖水幽深,像是一塊有著皺褶的碧玉,夕陽點點落在湖面上,湖面不時飛起一只白色的大鳥。我覺得那是天鵝,旁邊有人說那不是天鵝,它非常優(yōu)美地飛翔著,沐浴著秋天的余暉。
龍亭是地地道道的古建筑,望著龍亭,我覺得自己已經深陷在時光深處了。那赭紅色的大門,讓人仿佛看到了古老時光里泛著陳舊色彩的燈燭,看到了雕刻著浮雕花紋的木制家具,看到了雕花的木床。我想,在古代某一個秋日的黃昏,有沒有人站在這里臨街的樓閣上,打開有鏤空的雕花窗,把滿湖的風光送入眼簾。我覺得極妙的是,龍亭是依湖而建的,站在龍亭上毫不費力地就可以把潘家湖和楊家湖這兩個湖的風光盡收眼底,湖水在不遠處發(fā)出的輕響也能被隨時捕捉到。其實,潘家湖和楊家湖統(tǒng)稱為“龍亭湖”。我查閱了相關資料,說是從前楊家湖水清澈見底,而潘家湖卻渾濁不堪。開封人有個說法,說北宋英雄楊業(yè)一家是滿門忠烈,幾代的清官,湖水有知,便以清澈來展示清白,而奸臣潘仁美卻陷害忠良,于是,潘家湖就用渾濁來昭示后代,不要做奸佞小人。清濁有界,涇渭分明,這種說法得到了民間的認同。于是,后來的市井小民或游泳洗衣,或捉魚逮蝦都在楊家湖。人們熱愛楊家湖,也愿意親近楊家湖,相反,人們對潘家湖往往避而遠之,認為不干凈。這個說法世代相傳,至于其中的真?zhèn)危藗儜械萌ゼ毤氉肪?。也有人說,從前潘家湖的岸邊是一家豆腐作坊,做豆腐沉淀后的鹵水直接排放到潘家湖里,使得本來就不清澈的潘家湖更加渾濁不堪。當然,市井百姓不管這些,而且樂意以訛傳訛來贊美忠良,鞭撻奸臣,楊家湖和潘家湖的清與濁,恰巧給大家一個揚善懲惡的說法。如今,楊家湖和潘家湖這二湖中間修建了高高的玉帶橋,把兩個湖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那曾經的豆腐作坊也早已不復存在了,潘家湖與楊家湖一樣地清澈。即便如此,那潘家湖渾濁而楊家湖清澈的故事依然口口相傳,不會消失。
如今,龍亭所在的地方是龍亭公園,這里的古建筑有史可據的能夠上溯到唐德宗李適在位時(公元780 年—公元805 年)所建的永平軍節(jié)度使治所——藩鎮(zhèn)衙署。后來,五代中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相繼將其改建為皇宮。北宋時的皇城(包括皇宮)也在此處,稱之為“大內”。金代后期,也以此處為皇宮。金代滅亡后,這里是河南江北行省的衙署。元末時期的紅巾軍農民起義中龍鳳政權也以這里為臨時行營。到了明朝,當時的統(tǒng)治者又大興土木興建周藩王府。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年),周王府的舊址上設立了貢院,作為考試舉人的場所。經過七十多年的建設,院內建有房舍五千多間。當時修建在這里的明遠樓高四丈,使舊日的周王府遺址有了新的生機。但是,由于這里地勢低洼,積水嚴重,無法繼續(xù)使用。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原來周王府的煤山上修建了一座萬壽亭,亭內供奉著皇帝萬歲的牌位,每逢節(jié)日大典或皇帝誕辰,地方官員來此遙拜朝賀。于是,煤山改為龍亭山,簡稱“龍亭”。如今,龍亭三面環(huán)水,加上每年一次的菊花盛會主會場設在這里,龍亭成了開封的象征。
站在龍亭上放眼望去,湖的對面是一條非常熱鬧的長街。中原古城獨有的低矮的樓房一字排開,近湖的幾座房屋的屋檐下,還掛著一只只紅燈籠。湖水中往來著一條條游船,坐在船上的游客正興致勃勃地觀賞著湖上的風景。
在我的印象里,開封古城的生活節(jié)奏是緩慢的,這種節(jié)奏適合在蒙蒙細雨中撐著一把油紙傘徐徐而行,又或者是坐下來,泡上一壺好的明前茶,透過窗戶看細雨落入湖水中,不知不覺就消磨了半日光陰。但是,我走出龍亭的時候,卻想要尋一家能溫飽腸胃的小吃店。小街是五光十色的,有非常多的小吃店在沿街叫賣,濃香四處彌漫,誘惑我不知道要怎樣取舍。我只得隨意進入一家小吃店里,這里古風十足,洋溢著熱鬧的余音。開封的特色小吃且一樣樣點來,比如灌湯包子,皮薄餡足,肉質細嫩,牛肉湯料足味美,入口鮮香,還有杏仁茶味道清淡。這些都是難得的美味。我非常欣喜地遐想著,如果可以,我在夜晚要買一壺當?shù)氐募Z食酒,細細品嘗,等喝到微醺后,再去坐船尋找龍亭湖上的槳聲燈影。
開封是依著東流遠去的黃河而建起來的中原古城。據說,北宋的時候,這里的河面上有無數(shù)來來往往的商船在此匯合,使這座中原古城變得熱鬧而繁華。那時,這里有很多的渡口和橋梁,而眾多的橋梁又把古城連成一體,仿佛是九龍戲珠,又有著八面來風的韻味。那時候開封水陸通達,所以沿河人家?guī)缀跫壹议T前都有石碼頭。如今,那些碼頭已經在歷史的滄桑中煙消云散了,但是,這里曾經的熱鬧和繁華留下的痕跡依然無比生動。
我站在玉帶橋上望著眼前清澈的湖水,忽然,想起了小說《水滸傳》里楊志賣刀的故事。在《水滸傳》這部小說中,寫到了青面獸楊志在東京(也就是開封)因為花光了身上的錢財,無奈之下,在州橋當街叫賣祖?zhèn)鲗毜?。不料,他卻在賣刀之時與潑皮牛二發(fā)生爭吵,不得已殺了牛二,而被發(fā)配到大名府充軍。州橋是開封的一座古橋,唐朝的時候叫“汴州橋”,五代時期稱為“汴橋”,北宋時,才改名“州橋”,也稱“天漢橋”。這座橋是由唐朝的汴州節(jié)度使李勉所建。據《東京夢華錄》一書中記載:“州橋,正名天漢橋,正對于大內御街,其橋與相國寺橋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過,其柱皆青石為之,石梁石筍楯欄,近橋兩岸皆石壁。橋下密排石柱,蓋車駕御路也。”由此可見,當年的州橋是一座鐫刻圖案精美、構造無比堅固的純石結構的平橋。宋朝的時候,汴河流經開封的里外城,河上有橋十三座,其中,州橋是最為壯觀一座橋。當年,每當晴空月正的時候,登上州橋觀月的人們紛至沓來,熙熙攘攘。人們在州橋上俯瞰河面,銀波泛泛,皎月沉底,一時之間,“州橋明月”被譽為開封這座古城的一景,清人無名氏為此而欣然賦詩:“石橋高踞浚儀溝,月色如銀冷浸秋。鰲背負山銀闕涌,虹光橫海玉梁浮。香車已盡花間市,紅袖歌殘水上樓。幾度有人吹鳳管,汴州風景勝杭州?!备鶕嚓P史料記載,州橋在開封城的南熏門正北,縣角十字口南,東接袁宅街。如今,州橋故跡已不可見,這里曾經還有一座坐東朝西關帝廟,這座廟因為建在古州橋舊址之上,遂稱為“州橋關帝廟”。相傳關帝廟殿前舊有八角亭,高一丈余,下砌磚洞,洞下有水一泓,可以照見月影,人們稱之為“州橋明月”。其實,州橋是北宋時期開封城內橫跨汴河的一座大橋,也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州橋之下,汴水奔流,浪聲滔滔,橋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兩岸的商業(yè)十分繁榮,笙歌之聲連成一片。站在橋上,南望朱雀門,北望宣德樓,中間是天街。我站在玉帶橋上,想著州橋的前塵往事,感慨萬千。由于州橋久負盛名,文人墨客往往將其寫進自己的詩文中,宋代著名詩人梅堯臣寫有“堤上殘風雪,橋邊盛酒樓,據鞍衰意盡,倚坎艷歌留”,王安石寫有“州橋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惴未覺遙,今夜重聞舊嗚咽,卻看山岳話州橋。”南宋愛國詩人范成大,在南宋孝宗乾道六年出使金國,途中,他登上開封城內的州橋時,寫下了《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時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這首可歌可泣的名詩,表現(xiàn)了愛國詩人范成大渴望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愿望,也表達了北宋遺民藏在內心的愛國之情。但是,州橋也記載著亡國的恥辱,據說,北宋靖康二年(1127 年)開封城被金國陷落,北宋的徽、欽二帝被俘,就是經過州橋去北國的??上У氖牵輼蛟诿鞒┠隁в邳S河水患,從此消失在蒼茫的歷史煙云里。其實,在時間的長河里,一座橋不僅僅是一座橋,它見證了歷史風云的變幻,充滿了歲月的滄桑,留下了時光的痕跡。
站在玉帶橋上,望望龍亭湖,又望望在夕陽下依然巍峨屹立的龍亭,我忽然感到迷惑了。也許是對自己目前生活的迷惑,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去哪里,或者是究竟想做什么?從高高的橋上,能看到龍亭湖上灑落的點點斜陽。湖水靜流,岸邊是活色生香的人間生活,千年龍亭的歷史足跡就在長長的小街里,在一籠灌湯包子里,在杏仁茶的清香里,在隱約傳來的一聲聲河南地方戲的唱腔里,在夕陽籠罩的古城開封。如今,我依稀還能在時光里聽見那時的熱鬧和繁華,人們經過此地,在這里停留、安家、屯墾、經商、開拓、相聚、暢談、觀光……來來往往,熙熙攘攘,身影重重。那真的一定是一個無比輝煌燦爛的美妙時刻,人類的文明在這里相互接觸,擦出了無比耀眼的光亮,以至于這余暉到今天都在這片土地上鼓動著激越的脈搏。各種文明在這里交融交匯,掀起了陣陣波濤,沿時間順流而下的泥沙,沉淀在一脈相承的基因里,構筑成了今天激情澎湃的生活的一部分。
黃昏時分的金色陽光洗凈了開封古城的鉛華,在暮色中,它顯得那么柔和,那么自在,經歷無限世事,卻依然是一副千年不改初衷的模樣。這里的時光仿佛時刻都在等待,等待著出現(xiàn)一段又一段與眾不同的傳奇。龍亭、相國寺、書院街……古城開封的每個地方都在講述著一個故事,一段歷史,一個傳奇,一部經典。在這座并不龐大的古城里,出現(xiàn)過無數(shù)的杰出人物,從狹小的街巷、古樸的民居中走出去,崇文尚學,開封一脈相傳的文化人格在時光流逝里得到了充分展示。
靜靜地凝視著龍亭的夕陽,我又看到了那只雪白的大鳥在龍亭湖上翩翩飛翔,飛得無比舒暢,又無比燦爛。它將夜色即將到來的這段時光裝點得無比明媚。我想起古代的文人墨客有著何等磅礴的情懷和理想,卻也耐不過時光的流逝,幸而有文字,幸而有歷史,將大浪淘沙后的雪泥鴻爪一一留了下來。
駐足于龍亭的夕陽里,陶醉于龍亭湖上槳聲燈影里的暢游,我渴望在風清雨疏的清晨站在這里的橋上,我渴望在風雨瀟瀟的時候站在龍亭上盡情眺望,我也渴望在草長鶯飛的煙花三月,在這里的古城墻上欣然賦詩。
我想象著一個古老的故事。在一個遙遠的日子里,夕陽西下,街上的人們都回家了。在空無一人的街道,龍亭旁邊的一座古寺內,一個孩子一直在尋找著藏起來的伙伴,過了一會兒,每家都點起了燈火,燈下,他看到圍在火鍋旁的一家,主人家的孩子就是和他玩捉迷藏的伙伴,只是他已經長成了大人。我一直覺得,時間的魔力在于其存在后所留下來的巨大虛無,人們不能在歷史的時空里越界,不能停留,只能被推動著向前。
這是重陽節(jié)前的一天,在古城開封的龍亭,在這里的夕陽下,我靜靜地徜徉著,默默地佇立著,來往于這里的人們忙著拍照留影。我想,他們也許是想要保存一種記憶吧。是的,在生活的路途上,每個人都想保存生命的記憶。記憶,也是歷史。
龍亭的夕陽是凝重的,也是美好的。我,也許能在這里,找到來自不同光陰里的另一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