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遼 葉有駿 鄧穎萍 葉 海
1 寧波市中醫(yī)院 浙江 寧波 315010
2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骨關節(jié)炎(OA)和骨質疏松(OP)是兩種退行性骨骼疾病,兩者多合并見于絕經后婦女,常引起關節(jié)僵硬及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中醫(yī)藥治療本病具有較大的潛力與優(yōu)勢[1-3]。葉海主任中醫(yī)師系第二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浙江省名中醫(yī),從事中醫(yī)骨傷臨床工作60余年,其基于陸氏傷科以及自身多年的臨證經驗,主張從肝脾腎三臟論治絕經后OP-OA,現將葉師臨證經驗分享如下。
OP-OA 可歸屬于中醫(yī)學中“骨痹”“骨痿”范疇。葉師認為,該病的病機在于腎虛髓空、精不榮骨,肝虛筋痿、血不濡筋,脾虛源乏、氣不養(yǎng)肉;病位在骨,與肝、脾、腎密切相關;病性多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而對于絕經后的女性,往往呈現出肝脾腎三臟俱虛的生理病理特點,故本病的發(fā)生多責之于三臟的功能失調。
1.1 腎虛精虧為病起之根:《素問·痿論》言:“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fā)為骨痿?!蹦I藏精,精生骨髓,骨髓充實,則骨骼強壯,運動捷健,腎的精氣盛衰直接影響骨骼的生長、營養(yǎng)、功能。因此,葉師指出腎虛精虧為本病發(fā)生之基石,骨和髓的生長發(fā)育與腎的功能密切相關,女子七七之年絕經后,沖任虛損,天癸衰竭,骨髓生化乏源,骨體無以充養(yǎng)而致骨體枯槁,形成OP-OA。
1.2 肝虛筋痿為病變之樞:葉師認為,肝虛筋痿為本病形成之樞紐。女子以肝為先天,肝臟功能失調,影響其生理功能,在經歷了經、孕、產、乳等一系列消耗陰血的自然歷程后,肝之陰血虧虛,加之絕經后多情志不遂,肝氣郁結,化火灼血。因此,肝氣衰則筋弱不能動,肝血虧則筋失濡養(yǎng)而見爪枯拘攣,繼成骨痹、骨痿。
1.3 脾虛失運為病進之源:《中藏經》曰:“脾者,肉之本,脾氣已失,則肉不榮?!比~師強調,脾虛失運為本病出現之核心?!八闹俸。员苡谄⑽浮?,脾與骨的正常生長密切相關,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氣血充盈,則肌肉和筋脈得以充養(yǎng);脾氣虛弱,營養(yǎng)虧乏,必致肌肉瘦削,軟弱無力,甚至痿廢不用,導致OP的發(fā)生。
2.1 補腎壯骨、益精填髓為主:OP-OA 病位在骨,為腎所主;女子絕經后腎氣日衰,腎精愈虧,陰陽失調,筋骨不榮,痿痹漸起。“腎實則骨有生氣”,葉師認為治療OPOA 要以補腎填精壯骨為基礎,腎精得充,髓海得養(yǎng),筋骨得以屈伸。常以補腎精壯筋骨的藥物為底,重在填補腎精,使腎之元陰元陽平衡,善用熟地黃、桑寄生、懷牛膝、仙茅等。若素體陽虛,常加用肉桂、附子、細辛、巴戟天、淫羊藿等補火助陽,增強溫腎陽之效;若陰血相對虧虛較重,出現五心潮熱、失眠盜汗等癥狀,又多加入二至丸、炙龜甲、桑葚子等滋補腎陰。
2.2 柔肝養(yǎng)血、舒筋止痛為要:膝為筋之府,而肝主筋。肝腎同源,肝血不足、肝失疏泄不僅使筋失去濡養(yǎng)而拘急疼痛,還使腎之封藏失司而腎精不固繼發(fā)不足。故葉師認為柔肝舒筋養(yǎng)血為治療OP-OA的要點。肝體陰而用陽,肝之陰血是肝行其功能的物質基礎,故葉師喜用熟地黃、白芍、當歸、山茱萸來補充肝血。女子絕經后常出現性格抑郁、情緒波動大、心煩胸悶等肝郁之象,常選用柴胡類方、延胡索等疏肝行氣解郁,輔以“話療”,調節(jié)患者情緒,雙管齊下。肝失疏泄日久,郁結化火,急躁易怒,對于此類患者葉師常采用清肝瀉火的藥物,如菊花、丹參、山梔等。
2.3 健脾益氣、和胃助運為恒:葉師認為膝骨關節(jié)炎早期多見乏力納差、大便溏泄等脾虛之候,中晚期多見形銷骨立、易發(fā)骨折等肝脾腎俱虛之象,故健脾和胃益氣應貫穿于OP-OA 始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脾胃健運,氣血充足則百病無以生。甘能補、能和、能緩,故臨證常用生黃芪、異功散等類健脾益氣,以后天養(yǎng)先天。若脾虛運化失司、水液停聚見關節(jié)腫脹者,可加用薏苡仁、防己、茯苓皮、蒼術等利水滲濕。
補腎壯骨方是葉師的經驗方,由熟地黃、山茱萸、溫山藥、茯苓、桑寄生、懷牛膝、仙茅、川烏、延胡索、炒甘草組成。熟地黃,精血形質中第一品純厚之藥,《本草新編》言其可生血養(yǎng)精,長骨中之髓。入肝腎兩經,補血滋陰、益精填髓。故葉師常重用熟地黃,以熟地黃為君以治其本。桑寄生為補腎補血要劑,擅祛風濕、舒經絡,專治風濕痹痛,在補益肝腎的同時又能通利血脈,針對肝腎虧虛為本、風寒痰濕阻絡為標的痹證可達標本兼治之效。牛膝,《神農本草經》言其“治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性善下行,多用治下半身腰膝關節(jié)酸痛。山茱萸其性溫而不燥,補而不峻,為平補肝腎之要藥。山茱萸-熟地黃為葉師常用藥對,熟地黃以補為主,山茱萸以斂為要,一補一斂,強陰益精,大補元氣。山藥-茯苓藥對為調補脾胃常用組合:山藥具補脾養(yǎng)胃、補腎澀精之功,使脾氣實而正常運化水谷,四肢百骸受其氣而充;茯苓“假松之真液而生,受松之靈氣而結”,滲濕健脾。二藥合用,一陰一陽,一開一合,補中有利,利中有補。仙茅補腎陽、強筋骨、益精血,廣泛用于腎虛內傷、筋骨疼痛等疾病。川烏祛風除濕、溫經止痛,常用于治療關節(jié)疼痛諸癥,葉師強調川烏需要經過炮制,用量小,3~6g 為宜,且不可久服,以防肝毒性與胃腸道反應。延胡索入肝脾經,理氣止痛、活血散瘀,防止上藥滋膩太過而有助濕之虞。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全方共奏補益肝腎、活血止痛之效。
毛某,女,64 歲。2018 年6 月11 日初診。主訴:反復雙膝關節(jié)疼痛半年余,加重1 月?,F病史:患者于半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雙膝關節(jié)疼痛,晨起略感僵硬,反復發(fā)作,活動后可緩解,未重視。1 月前患者疼痛加重,為持續(xù)性鈍痛,休息后可稍緩解,于當地醫(yī)院就診后予膏藥貼敷,癥狀無明顯緩解。既往患者曾有胸12 椎體壓縮性骨折病史,經保守治療后好轉,偶有腰部鈍痛。診見:五心煩熱,夜間盜汗,易怒急躁,口干明顯,胃納可,夜寐欠安,二便尚調。面色稍晦黯,舌紅、苔淡白,脈沉細。查體:雙膝關節(jié)輕度腫脹,局部皮溫正常,關節(jié)屈伸活動輕微受限,內外側關節(jié)間隙壓痛明顯。中醫(yī)診斷:膝痹(腎虛入骨型)。治法:滋腎壯骨、養(yǎng)血搜風。處方:苓芍六味合補腎壯骨湯加減。處方:柴胡、防風、延胡索各10g,炒白芍、茯苓、太子參、白僵蠶、桑寄生、仙茅、炙龜甲、熟地黃各15g,炒谷芽20g,炒甘草5g,山茱萸、蜂房各6g。14 劑。每日1 劑,水煎服。6 月25 日二診:訴膝關節(jié)疼痛仍存,腰酸較前改善,夜間盜汗減少,大便偏溏。舌淡紅、苔薄黃,脈沉細。前方去蜂房、炙龜甲、炒白芍、熟地黃、白僵蠶、山茱萸,加芡實20g,山藥、炒白術各15g,陳皮5g,佛手6g,炒雞內金10g,制川烏9g。14劑。煎服法同前。7月16日三診:訴膝關節(jié)疼痛較前緩解,腫脹消退,潮熱盜汗好轉,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前方去太子參、炒白術、芡實、山藥、炒雞內金、佛手,加黨參20g,炒白芍、熟地黃、鹿角片(先煎)、牛膝、僵蠶各15g,蜂房10g。14 劑。煎服法同前。7 月30 日四診:患者雙膝關節(jié)疼痛明顯緩解,關節(jié)無明顯腫脹,可自如上下樓行走。前方既效,續(xù)用原方14劑,煎服法同前。每2~4周定期隨訪,繼續(xù)守方苓芍六味加補腎壯骨湯加減。
按:患者已過七七之年,腎氣虛衰,腎精虧損,天癸衰竭,骨髓生化乏源,故骨質疏松?!梆魹楸灾迹詾轲糁疂u”,骨痿日久可發(fā)為骨痹?;颊咭嘤嘘幪擄L動之象,故用苓芍六味合用補腎壯骨湯中熟地黃、山茱萸、桑寄生、仙茅補益肝腎、填精益髓治本;延胡索活血止痛,白僵蠶、防風祛風止痛,炒白芍柔肝止痛治標。太子參、茯苓健脾益氣,蜂房、炙龜甲滋補腎陰,柴胡疏肝行氣,炒谷芽固護脾胃,炒甘草調和諸藥。后二診夜間盜汗減少,故去蜂房、炙龜甲;大便偏溏,故去炒白芍、熟地黃、白僵蠶,加用芡實、山藥固精健脾止瀉;為防止補益藥物滋膩礙胃,去山茱萸,加用理氣益胃之品,加陳皮、炒白術、佛手、炒雞內金;患者疼痛仍存,加制川烏止痛。三診患者癥狀改善明顯,守方以鞏固病情。擬初診方藥改太子參為黨參加強補氣健脾之力,加陳皮理氣使補而不滯,制川烏止痛,鹿角片補腎助陽,牛膝補腰膝強筋骨。四診患者訴病情穩(wěn)定,以前方繼續(xù)鞏固治療,以期陰陽平衡,臟腑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