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華標 羅艷利 張書良 余建剛
2023年高考物理廣東試卷(下稱2023年廣東卷)延續(xù)了2021年和2022年自主命題風格,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必備知識為基礎,以關鍵能力為重點,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充分考慮學科內(nèi)容邏輯、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注重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增強與自然現(xiàn)象、生活生產(chǎn)和科技發(fā)展等方面的聯(lián)系,合理選取情境,考查學生進行專業(yè)學習和終身發(fā)展所需要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對比往年試題,2023年廣東卷呈現(xiàn)有“四變”和“四不變”的特點.
一、2023年廣東卷的“四變”
1.題型結構有變化
與前兩年試題比較,2023年廣東卷的一大變化是取消了選做題,全部為必做題,7道單選題,3道多選題,2道實驗題,3道計算題,一共有15題.其中選擇題的題量和分值保持不變,但2道實驗題和3道計算題的分值較前兩年有微小變動.3道計算題都設有3個小問,由易到難呈現(xiàn),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也有助于增加試題的選拔功能.此外往年廣東卷主觀題難度逐漸增加,最后一題往往難度最大,稱之為壓軸題,但今年廣東卷的第14題分值為13分,平均得分為3.3分,得分率為全卷最低,難度比最后一題(第15題)還大,是隱藏的壓軸題,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與第15題構成了雙壓軸題.
2.情境設置有變化
2023年廣東卷不滿足于常見情境設置,增加了陌生情境,同時加大了問題與情境的結合度.試題從自然現(xiàn)象、生產(chǎn)實踐、科技發(fā)展和學習探究中廣泛選材,提煉出新穎情境,充分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試題第3題“銫原子噴泉鐘”、第7題“行星凌日”、第9題“電子墨水”和第13題“駐波聲場中的小氣泡”的情境,并不是學生常見的情境,屬于陌生情境,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多角度多層次解決問題的高階思維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
3.試題設問有變化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下稱新課標)指出高考試題“應盡量創(chuàng)設類型多樣的、具有一定復雜程度的、開放性的真實情境作為試題的任務情境”.為此,2023年廣東卷創(chuàng)新情境呈現(xiàn)形式,優(yōu)化了設問方式,創(chuàng)設了半開放性的情境問題,增強了試題的開放程度和創(chuàng)造性.例如第11題(4)問“為了減小d1、d2測量的相對誤差,實驗中激光在M點入射時應盡量使入射角______.”此空設問屬于半開放性問題,答案存在多樣性,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物理知識和數(shù)學知識才能得出答案,鼓勵學生利用創(chuàng)造性和發(fā)散性思維多角度地去分析、解決問題.
4.實驗題考查有變化
(1)板塊有變化
往年的廣東卷實驗題是“一力一電”,即一個力學實驗和一個電學實驗,今年廣東卷的實驗題是“一光一電”,即一個光學實驗和一個電學實驗.
(2)分值有變化
對比近三年實驗題的分值,不難發(fā)現(xiàn),2023年廣東卷實驗題比前兩年增加了1分,表明實驗考查在高考中的占比增大,這也折射出物理實驗在物理教學中地位的上升.
(3)得分有變化
從歷年的得分統(tǒng)計上看,實驗題的區(qū)分度較好,得分率較高.其中2023年廣東卷光學實驗題平均得分為4.08分,電學實驗題平均得分為5.75分,與前兩年相比,實驗題的平均得分率有明顯下降,這反映學生在面對陌生問題情境時,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有待加強.
二、2023年廣東卷的“四不變”
1.立德樹人價值導向不變
2023年廣東卷考查了2道自然現(xiàn)象類情境題、4道生產(chǎn)生活類情境題、3道科技發(fā)展類情境題,引導學生探索自然,熱愛生活,關注科技發(fā)展.例如第4題漁船用回聲探測器發(fā)射的聲波來探測水下魚群和障礙物,體現(xiàn)了科學技術服務于生產(chǎn)生活實踐,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又如第6題理想變壓器對電動汽車充電、第9題電子墨水的無光源顯示技術等可以有效地降低能耗和環(huán)境污染,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STSE)的關系,引領低碳生活,踐行了“立德樹人”考試功能.
2.考查必備知識不變
2023年廣東卷的考查內(nèi)容范圍和比例與新課標保持一致,全面考查高中物理的必備知識,考查知識板塊歸類如下:力學(2,3,4,7,8,10,15題,共43分)、電學(5,6,9,12,14題,共37分)、光學(11題,共7分)、熱學(13題,共9分)、原子物理(1題,共4分).力電板塊考查總分值為80分,占全卷的80%,光學板塊分值7分,熱學板塊分值9分,原子物理板塊只有一道單項選擇題4分,分值最少.細分近三年廣東卷各小題考點如表3.
從表3可知,近三年廣東卷呈現(xiàn)主干知識考查頻次高、非主干知識交替出現(xiàn)的特點,核心考點重現(xiàn)率與覆蓋率高,同時強調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和整體把握.如2023年廣東卷第15題綜合考查了運動學公式、牛頓運動定律、動量守恒定律、平拋運動等知識,體現(xiàn)學科內(nèi)綜合,符合高考評價體系的綜合性要求.這體現(xiàn)了2023年廣東卷抱樸守正、行穩(wěn)致遠的特點.
3.以情境為載體不變
縱觀近三年廣東卷,試題一大亮點是將自然現(xiàn)象、生活勞動、體育運動、科技發(fā)展中的具體案例與物理試題有機結合,情境試題占比都達到80%以上.2023年廣東卷全卷15題,有9題屬于生活實踐問題情境,有5題屬于學習探索問題情境,具體統(tǒng)計如表4.
自然現(xiàn)象類、生產(chǎn)生活類、科技發(fā)展類屬于生活實踐問題情境;源自教材類和科學探究類屬于學習探索問題情境.如第2題機器人檢測故障、第5題醫(yī)用回旋加速器、第8題圓弧滑道運送貨物等都是聚焦真實問題的好題,需要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應用相關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解決問題,能有效考查學生的物理觀念和科學思維能力.
4.考查關鍵能力不變
(1)考查學生從圖表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不變.
近三年廣東卷圖表信息豐富,圖表具有直觀、簡化的特點,隱藏了大量信息,對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能力要求較高.2023年廣東卷文字閱讀量較前兩年有所減少,但圖表閱讀量略有增加,全卷共11題有配圖,圖給信息數(shù)目達到19個.第3題、第7題、第9題、第13題、第14題都考查了對圖像的理解和應用.從圖表中準確獲取關鍵信息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備考時需加強識圖、讀圖和用圖的能力培養(yǎng).
(2)考查學生模型建構能力不變
模型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手段和工具,物理模型是從物理學的視角對客觀世界進行描述與解釋的工具.模型建構是科學思維的關鍵要素,能有效考查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品質,是高考重點考查的關鍵能力.新課標中學業(yè)質量水平4對模型建構能力的要求是“能將實際問題中的對象和過程轉換成所學的物理模型”.基于此,近三年廣東卷注重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要求學生在實際問題情境下建構物理模型,把實際問題轉換成物理問題,并將物理模型與相關物理規(guī)律相結合以解決實際問題.例如第3題“機器人檢測故障”要求建構平衡狀態(tài)模型、第5題“醫(yī)用回旋加速器”要求建構勻速圓周運動模型、第6題“變壓器對汽車充電”要求建構理想變壓器模型、第13題“駐波聲場中的小氣泡氣體”要求建構理想氣體的等溫變化模型、第15題“藥品自動傳送系統(tǒng)”要求建構勻加速直線運動、勻減速直線運動、平拋運動等模型,這些都是對學生的模型建構能力的考查.
(3)考查學生科學推理和科學論證能力不變
2023年廣東卷注重考查學生的科學推理和科學論證能力.如第12題測量鹽水的電阻,需要綜合利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串并聯(lián)電路的特點對測鹽水電阻的原理進行演繹推理.又如第10題A項要求判斷兩滑塊碰撞過程動量是否守恒.如果學生機械記憶“碰撞過程內(nèi)力遠大于外力,系統(tǒng)動量守恒”的結論,很可能誤選A項.解答A項要求學生充分理解動量守恒的含義,需要比較滑塊1和滑塊2組成的系統(tǒng)碰撞前后的總動量.碰撞前后的總動量分別為:p1=mv1=1×0.40kg·m/s=0.40kg·m/s;p2=2mv2=2×1×0.22kg·m/s=0.44kg·m/s,p1≠p2,即兩滑塊組成的系統(tǒng)在碰撞過程中動量并不守恒,原因在于滑塊1在碰撞過程始終受恒力F作用.本題考查學生基于證據(jù)(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的科學論證能力,反刷題和反機械記憶意圖明顯.
三、2024屆高考備考的四點建議
1.重視考情分析,務必回歸教材
備考首先要認真研究歷年高考真題,分析廣東卷的命題特點,收集高考信息,準確把握備考方向,精準定位,高效施策.廣東卷強調在深刻理解知識的基礎上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注重通用方法.備考時要認真體會高考試題對教學的引領作用,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guī)律掌握得扎扎實實、清清楚楚,主動探究深層次的知識,才能在解題時信手拈來,應用自如.其次要回歸教材.教材是落實物理課程育人功能的直接課程資源,教材中的許多內(nèi)容都深刻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理念,有許許多多與生活、生產(chǎn)實際和新科技相聯(lián)系的問題情境.備考要聚焦課標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回歸課本,做到各個擊破,全面復習,不留盲點,尤其要用好教材上的習題.教材的習題都是專家精心挑選的,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可以有效檢測學生對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的掌握情況.
2.把握復習進度,強化分層教學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考時要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重難點,制定精確到“周”的一輪復習教學進度表,才能化繁為簡、有條不紊完成復習進度.
二輪復習大約在高考前100天開始,學生要制定個性化的復習計劃,選題不宜太難,也不宜過易.二輪復習遇到的計算題往往綜合性強,例如動力學、電磁學大多數(shù)題目考查的知識點多,問題的關聯(lián)度高,一個知識點不過關,往往導致整道題卡殼。因此學生要認真對待所做的每一道模擬題、真題,既要通過抽絲剝繭尋找問題的最優(yōu)解,又要認真做好題后反思,在反思中實現(xiàn)對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對于經(jīng)典錯題(錯過多次的)則要有所取舍,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將力所能及的題目整理到錯題本,每隔一段時間,在不看答案的情況下重寫一遍解題過程,進而真正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
另外還要研究“學情”,認真做好分層教學設計,對不同層次學生要設計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在作業(yè)分層設計時,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完成的作業(yè)數(shù)量和難度應有所區(qū)別.層次相對較低的學生重視選擇題的訓練,以選擇題和主觀題的簡單試題解答入手,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并強化運用;對層次相對較高的學生群體,可通過測試、訪談和調查問卷等方式了解學生需求,提供學生“跳起來夠得到”的題,激發(fā)學生的挑戰(zhàn)欲.無論是何種層次的學生都要注意培養(yǎng)答題的規(guī)范性,要讓學生盡可能減少非智力因素失分,提高復習效率.
3.重視模型建構,提升建模能力
研究表明,學生在解答真實問題情境的試題時,普遍存在模型建構能力不足的現(xiàn)象.從給定的真實問題情境中建構物理模型是一項復雜的任務,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建模能力.錢學森先生認為:“模型就是通過我們對問題的分析,利用我們考察來的機理,吸收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切不主要因素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幅圖畫?!币虼藗淇寂囵B(yǎng)學生的模型建構能力,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一是梳理常見的物理模型的特征和適用條件.常見的物理模型分實體模型和過程模型兩種.實體模型包括“質點”“點電荷”“單擺”“彈簧振子”“理想變壓器”“理想氣體”等;過程模型包括“勻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彈性碰撞”“理想氣體的等溫變化”等;二是加強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解題時帶領學生一起讀題,教會學生捕捉題目中的關鍵詞(如“靜止、緩慢、緩緩、恰好、剛好”等),并對關鍵詞進行信息加工,獲取隱藏條件或信息;三是用好圖形表征工具,引導學生畫好受力分析圖、運動過程示意圖、物態(tài)變化圖等,利用圖形、圖像工具將問題信息呈現(xiàn)出來,再通過聯(lián)想、類比和抽象等思維方法把問題信息與常見物理模型關聯(lián)起來,最終建立相應的物理模型.只有不斷提升學生的建模能力,才能使學生在遇到新情境試題時,將知識進行有效遷移,進而準確構建出物理模型.
4.重視實驗復習,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廣東卷的實驗題具有良好的區(qū)分度,備考時一定要注意實驗復習.歷年廣東卷實驗題均是“出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都是以教材實驗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新.例如教材呈現(xiàn)的是伏安法對金屬絲電阻率的測量,而今年廣東卷第12題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新為“測定鹽水電導率”實驗.這就要求復習實驗時,絕不能只對原實驗進行簡單的重復,而是要注重對實驗原理的分析和推導,并帶著問題對其重新審視,找出實驗原理和方法的優(yōu)缺點,探究有沒有可以延伸和拓展的地方.對于復習過程中遇到的典型實驗創(chuàng)新習題,可采取習題實驗化,將其改為學生分組實驗,提供相關器材,讓學生進行自主實驗探究,讓學生做到“見異求同,見同求異”,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只有這樣才能適應高考中出現(xiàn)的“新”實驗.
責任編輯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