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軍
伴隨著不斷推進的新課改的浩瀚春潮, 如今我們應當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目標, 以新課標規(guī)定的理念為旗幟,以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為基石, 以一種發(fā)展的思維、 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 除此之外, 更要把握優(yōu)勢, 對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進行發(fā)展創(chuàng)新, 從而打開農村學生的視野, 提高農村學生的審美能力, 陶冶農村學生的情操, 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
學生是教學中的主要對象, 部分教師在授課時, 喜歡刻板地、 生硬地對學生灌輸知識, 從不考慮到他們是否已經理解或消化。 這種“填鴨式” 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 而除了“填鴨式” 教育方式外, 還有一種教育方式叫“啟發(fā)式” 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十分有效, 可以給予學生自我學習的機會。 提到啟發(fā)式教學, 與之相關的還有“偽啟發(fā)式” 教學。 “偽啟發(fā)式” 教學, 顧名思義是針對啟發(fā)式教學而言的, 泛指一切脫離啟發(fā)式教學思想的教學行為。 這種教學方式并沒有體現啟發(fā)式教育的真正內涵?!皞螁l(fā)式” 教學現象包括以下幾點:
有少數教師認為向學生提問題就是啟發(fā)式教學, 因此他們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提問, 這樣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對于提問, 需要把握一個度, 與實際教學情況以及學生的互動反饋相結合。 至于提問的內容, 應該是真正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
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上, 以歌唱課和欣賞課居多, 有部分音樂教師為了突出歌唱課的重點, 對于“唱” 的時間把握遠遠多于其他知識內容的講授, 甚至還規(guī)定了每節(jié)課講課與歌唱的時間比例, 比如講課十分鐘, 歌唱半小時。 唱歌的時間遠遠比講課環(huán)節(jié)多出幾倍。 教育應當是靈活的、多變的。 每個班級的學生都不一樣, 教師應當因材施教,對于很多音樂基礎知識不牢固的學生應當多講述一些音樂知識內容, 合理分配音樂課知識點的講授時間。
一味地不斷提問、 多唱少講都不是正確的啟發(fā)式教學,啟發(fā)式教學應當是一種教學思想, 它不僅可以體現在課堂教學中, 還可以體現在音樂課的課堂設計中。 對于啟發(fā)式教學, 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在課堂中雖然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 但是學生也有發(fā)言和討論的權利。 音樂課雖然不是主課, 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存在價值。 在音樂課上,學生大膽歌唱、 大膽發(fā)言能夠使他們積極思考, 養(yǎng)成自我學習的習慣。 師生互動也是課堂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師生互動, 學生會對這節(jié)課產生較大的興趣, 會不知不覺地將所學的知識記入腦海之中。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教師還可以和學生一起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教師可以發(fā)揮引領作用, 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讓學生們積極有效地進行自我學習。
其實有一些音樂知識是與各學科有直接聯系的, 當然也有很多與各學科之間存在間接聯系。 比如, 音樂基本要素中的拍號;在音樂課中是一種拍號, 意味著以四分音符為一拍, 每小節(jié)三拍。 但是這個在數學中是分數, 叫作四分之三, 四是分母, 三是分子。 因此, 這個拍號就可以和數學的分數緊密聯系在一起, 在課堂中叮囑學生千萬不要讀成四分之三。 再如, 初二年級上學期第一單元的欣賞課歌曲《七子之歌——澳門》, 我們在上這節(jié)欣賞課的時候, 就有必要提到七子所指的含義, 指的是中國曾經被侵略過的七所城市, 讓學生知道它們在什么位置, 其作品背景還涉及了歷史學科和地理學科。 又如, 在學習歌曲《大海啊, 故鄉(xiāng)》 時, 對于歌詞的部分, 也可以提問讓學生回答歌詞中用了哪些手法(比喻、 擬人、 排比等)。 因此, 音樂課會涉及很多相關學科, 有效地將它們串接起來、 融合起來, 不僅有利于音樂課的知識鞏固, 也對其他學科的知識點鞏固大有裨益。
教師不僅僅是教師, 也是學生的引路人、 大朋友。 筆者在網絡中看到很多城市的優(yōu)質音樂課教師的上課視頻,他們在上課時, 時不時是教育者, 給學生講解困惑; 時不時是傾聽者, 接受學生的觀點; 時不時是好奇者, 詢問學生想法的由來; 時不時是大朋友, 與學生一起走進音樂的海洋。 教師如果轉換身份, 做學生的“朋友”, 這樣的微妙轉換會讓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間隙更小, 教學效果更佳, 同時還能促進師生之間的感情。 身為教師, 和學生一樣去做一個知識的探索者, 故意制造一些“錯誤”, 制造一些“留白”, 讓學生去發(fā)現, 去自我探索, 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上課積極性, 還會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
部分音樂教師在授課時所用到的課件風格較為陳舊,形式特別單一, 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因此, 現如今的音樂教師應該跟上“潮流”, 積極去學習和研究一些對于授課有幫助的軟件或技能。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 科技的進步, 現如今的教學設施已經逐漸更新換代, 無論是老教師還是新教師都應當抓住這個契機, 抓住這個有利條件, 終身學習,緊跟潮流, 堅持創(chuàng)新, 不斷為促進學生的進步而努力。 對于音樂教師應該掌握的一些軟件和技巧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
身為一名音樂教師, 除了扎實的基本功外, 還需要懂得對于音頻的處理。 對于音頻的處理, 包括音樂的剪輯與拼接、 音樂的升降調、 音樂的變速、 歌曲的人聲消除等。音樂教師在上課時離不開音頻, 如歌曲的原唱與伴奏、 純音樂等。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 一般都是音樂教師先播放歌曲, 讓學生熟悉旋律, 然后跟著教師學唱, 之后進行拓展活動。 雖然音樂課的教材都配備了相對應的光盤, 光盤中有整本書的音樂資源可以供音樂教師使用, 但是光盤中的音頻版本較為落后。 時代在進步, 資源在更新, 學生的審美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提升。 在網絡資源共享時代,音樂教材中的音頻也需要進行更新, 為學生尋找到高質量的音頻版本。 音樂教師還應當具備歌曲的曲調處理能力。音樂教師通過鋼琴, 帶領學生學唱是一項特別重要的部分,但是在此之后, 讓學生熟悉了曲調的旋律, 并不意味著所有學生都能做到曲調統一, 要完全做到和原曲一樣的曲調來演唱對他們來說很困難。 但是如果是跟著伴奏齊唱, 伴隨著洪亮、 動聽的伴奏聲, 學生不再會害怕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會積極投入歌唱的環(huán)節(jié)中去。 因此, 伴奏資源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也可能尋找不到適合學生演唱的曲調。 常見的音樂編輯軟件有很多, 如Adobe Audition、 Cool Edit pro等。 身為音樂教師, 應當具備使用這些軟件的技巧與能力,通過靈活多變的方式來處理音頻伴奏, 提升音樂課堂的趣味性。
音樂教師對于簡譜和五線譜這兩種音樂譜子是再熟悉不過的了, 不過會自己制作譜子的音樂教師少之又少。 因很多音樂教師大學畢業(yè)后直接從教, 也沒有時間去學習這些樂譜制作軟件。 要知道, 一節(jié)音樂課除了在課件中要展示本節(jié)課所學的歌曲旋律樂譜外, 還需要進行一些拓展練習, 比如一些發(fā)聲練習。 如果掌握了樂譜制作能力, 也就意味著教師不用再在黑板上板書旋律和節(jié)奏, 不用再讓學生用五線譜一筆一筆地手寫旋律, 教師可以直接利用軟件的優(yōu)勢, 在大屏幕上在線操作, 省心、 省力、 省時間。 再如, 農村學校所開設的社團精品課程, 對于合唱的訓練,假如音樂教師為了適應學生的音域, 需要修改聲部或者二度創(chuàng)作, 那掌握了樂譜制作能力的話就如魚得水, 方便得多。 因此, 教師掌握樂譜的制作能力, 也是極其重要的。常見的樂譜軟件有很多, 如作曲大師、 Sibelius。 通過使用這些軟件, 會讓音樂教師的授課更加具有專業(yè)性和創(chuàng)新性。
對于一名中小學音樂教師而言, 其專業(yè)技能必須過硬,既要有歌唱能力, 也要具備為歌曲進行鋼琴伴奏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在中小學的音樂教材中, 除了需要演唱的歌曲外, 還有些欣賞曲目。 雖然需要演唱的曲目并不多, 但是每一節(jié)歌唱課都需要精心設計鋼琴伴奏, 好的鋼琴伴奏會讓學生在音樂課上更有歌唱動力, 提升整節(jié)課的效率。 即便是欣賞課, 教師也可以通過鋼琴, 給學生進行直觀性的展示,這種直觀性展示的好處在于學生會通過鋼琴聲更直接地了解旋律。 因此, 音樂課堂上的鋼琴即興伴奏能力特別重要,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雖然中小學的音樂教材中大多有歌曲的正譜伴奏, 但是如果教師需要進行歌曲的拓展, 特別是拿到新歌, 或者簡譜的歌曲這就需要音樂教師進行即興伴奏, 但是對于鋼琴的伴奏織體不能太過平庸、 單一。 歌曲的伴奏除了固定低音、 固定織體的鋼琴伴奏節(jié)奏型外, 其實還可以有很多花樣。 教師需要在伴奏的形式上大膽創(chuàng)新, 大膽去學習一些先進的或者更高級的形式, 這一種創(chuàng)新就體現在伴奏的織體上。
很多音樂教師對于歌曲的伴奏基本都是采用主調織體,即歌曲旋律為主要聲部, 鋼琴伴奏再為其加入一個伴奏聲部。 雖然主調織體有利于學生更快地找到節(jié)奏與拍點進行演唱, 但是這種主調織體學生聽得較多, 在聽覺上逐漸不再具有新鮮感。 這時候可以嘗試采用復調織體來進行鋼琴伴奏。 復調織體, 即旋律聲部和伴奏聲部均為兩條或者多條旋律結構組成的獨立聲部, 各聲部之間是平等、 獨立的關系。 如以下譜例:
譜例1: 《大海啊, 故鄉(xiāng)》 教材線譜主調織體
譜例2: 《大海啊, 故鄉(xiāng)》 作者自編復調織體
譜例1 為教材中配套的線譜, 這種伴奏織體是主調織體。 鋼琴的高音譜號聲部為歌曲的旋律聲部, 低音譜號的聲部為固定的伴奏織體。 這種主調織體對于音樂教師來說會更加容易掌握, 因為只要熟悉了歌曲的旋律, 加上固定的左手低音伴奏織體, 只需要在和聲方面稍加變化就可以掌握。 固定的伴奏織體有一定的優(yōu)點, 比如可以讓學生輕松地找到該曲的氣口和拍點, 特別是學生在演唱的時候,比較容易能夠找到其規(guī)律, 并快速通過固定低音的伴奏節(jié)奏型找到氣口演唱下一句。 譜例2 為作者自編的復調織體線譜伴奏, 鋼琴的高音譜號聲部為歌曲的旋律聲部, 低音譜號的聲部則是一條獨立的聲部, 與旋律聲部進行對位, 形成兩條獨立的旋律線條, 在聽覺中也更有趣味性, 更加具有創(chuàng)新性。
社會在發(fā)展, 人們的審美水平也在逐漸提升, 多元化發(fā)展是當今音樂發(fā)展的必經之路。 現如今復調思維的多結構、多旋律化思維已經慢慢滲透到了歌曲中去。 讓學生去聆聽不一樣的“美”, 讓學生去欣賞同一旋律的不一樣的表達方式,去感受這一種多旋律進行的復調形式, 可以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 提升其音樂素養(yǎng)。 因此, 身為音樂教師不僅要具備鋼琴伴奏能力, 更應該具有多種織體思維的伴奏能力, 根據不同的歌曲種類去編創(chuàng)最適合的鋼琴伴奏織體或形式。
總之, 我們都希望學生在一節(jié)音樂課堂上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 教師能夠完成整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甚至超越目標, 效率更高。 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在新課標的要求下, 不能只給學生“填補” 知識, 還應當讓學生有自我學習的空間。 除此之外, 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 音樂教師對于農村孩子更要一視同仁, 努力學習新的技能, 嘗試新的思維方式。 跟上時代, 自我進步, 走向未來, 進行創(chuàng)新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