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徽
一直被閨密認為很乖的兒子,最近卻讓她苦惱不已:上一秒還是天使,下一秒就變成了“小惡魔”,一點點小事就能夠點燃怒火;在家玩游戲,總要贏得第一,輸了就撕東西;逛商場時一定要買新玩具,不給買就躺在地上大哭……面對兒子這些任性和不講理,閨密頭疼卻又無奈。
其實,哭鬧、發(fā)脾氣如同開懷大笑一樣,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孩子摔東西、撕東西、扔東西是為了宣泄自己。這并不可怕。要知道,比發(fā)脾氣更可怕的是,孩子慢慢地成為一個不會表達自己的人。
美國親子專家帕蒂·惠芙勒說:“孩子喜歡在家里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在家里他能被傾聽和理解。”孩子越被允許犯錯,越自律;越被打壓,越叛逆。從小被父母理解、接納的孩子,以后在外面他也會變得更好。我把這番道理講給閨密聽,她也試著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接納他表達情感的方式,適當加以引導,母子之間的相處,果然比從前愉快了許多。
我有一位朋友,曾經在微信群里抱怨,5 歲的兒子非常淘氣,沙發(fā)摳出了一個個洞口,還樂此不疲跳得要坍塌;新買的玩具,還沒玩上兩天,就被他拆摔得稀巴爛;沒穿幾天的褲子膝蓋露出洞洞,鞋子破損裂口;蠟筆彩筆涂完身體涂衣服,涂完墻壁涂家具,涂出一幅幅“新家景”;天氣冷冷的,玩水槍四處噴射,嘴里叫得人心煩……
當媽媽看到孩子身上搞破壞的一面,卻不懂得這是孩子感知世界的方式。0-6 歲的孩子愛模仿、探究,創(chuàng)造意識強烈,這是他生命成長的需要。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方式去感知探索事物的有趣和可愛,沒有想過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么后果。媽媽應該保護孩子的這種探索精神,比如給他買些不容易弄壞的玩具,專門供他去折騰,等他度過了這個特殊的階段,就不會總是搞破壞了。
一位寶媽與我分享女兒的故事。泡腳時,女兒不斷把水弄灑到地板上,對媽媽的勸止充耳不聞,反倒輕松地說“用紙巾擦干就好了”。于是,女兒拿著紙巾擦地板的水,擦著擦著卻把紙巾泡進洗腳盆里。當媽媽提醒她不要這樣做,她卻偏偏從中發(fā)現了紙巾吸水不容易爛的現象,激動地叫嚷著要媽媽一起來玩“紙吸水”游戲。接著還嘗試把報紙、卡紙、畫紙、花紙放進水里,一連玩了好幾天,發(fā)現了許多紙和水的“秘密”,滔滔不絕地和媽媽爸爸分享。
看著心滿意足的女兒,這位寶媽慶幸自己不阻攔,不干預。允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獲得快樂與成長,難道還有比這更好的方法?
孩子自帶的一種敏感和生機勃勃的本能,使他們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接觸外部世界。
在孩子成長中,每個階段都藏有獨特色彩,在父母本然的愛和全然的信任里,迸發(fā)出屬于他的光芒。
成年人應該努力去理解兒童的需要,支持孩子自然而獨特地成長,允許他們堅持自我,樂于探索,敢于表達,用自己的方式經歷一輪又一輪的成長,最終成為最璀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