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莉
前幾個月開學季的時候,早晨看見一個小朋友一路念經似的哭著:“我不要上學,我每天都不要上學,嗚嗚嗚……”開始是干嚎,后來就涕淚交加了。不禁莞爾,問他媽媽這是剛上幼兒園嗎,回答說已經上中班了,但是呢,每次開學都要路上哭一周,學校里哭一個月。
這大概屬于分離焦慮比較重的小朋友了吧。想起女兒兩歲半就送進托兒所,也是一路哭。爸爸背著她去學校時只好每天換不同的路徑,被發(fā)現(xiàn)后又是哭。第一天放學的時候,我去接她,她正纏著園長講故事給她聽,小臉還有哭過的痕跡。園長說,那你喊我“媽媽”?!皨寢??!迸畠汉敛华q豫地就認了個新媽……
朋友說她女兒那時候也是拼命哭,外婆就和小朋友商量:“囡囡在幼兒園門口哭太難看了,這樣吧,你就把家門口當成幼兒園門口,一次性哭掉算了。”小朋友就答應了,然后就站門口哭,哭到她覺得可以了就出發(fā),這樣哭完再去幼兒園的路上如果還想哭,就告訴她,你已經哭過了呀,她就只能哭喪著臉硬忍住了。
這大約算是人之初的第一次傷離別。其實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離別。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最終指向是分離,不必心軟,否則(孩子)就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成長。親戚的孩子大學畢業(yè)后沒有出去工作,說要在家復習準備考研。一考考了兩年(其實是打游戲為主),考研未果,依然躺平在家不想出去工作。親戚果斷把孩子趕出門去另一座城市上班了。我夸她做得對,如果一個人長時間不與社會產生聯(lián)結,那他就很難跨出去了。人是群居動物,需要有價值感,沒有社會化的人失去的不僅僅是價值感,還有存在感和意義感。就像鳥媽媽會把小鳥趕出鳥窩一樣,也是為了使小鳥能獨立生存下去。如今社會上有“巨嬰”一說,就是分離沒完成好、社會化沒過關的人。
我女兒放暑假回來休息了一段時間后,看她仍貪戀家中的安逸,無意離開舒適區(qū)去做應該做的事時,我就告訴她該回學校了,找個專業(yè)對口的單位去實習吧。離家之前,她也有各種分離焦慮,到校后,又覺得早點回校就好了,和同學在一起很踏實、開心。如今,她已經在一家律所開始了職場小白的實習生涯,雖然辛苦,但頗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