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卯仙
(晉城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山西 晉城 048026)
陳靜淵是陳豫朋的女兒,《康熙字典》總裁官陳廷敬的孫女。陳靜淵很有才氣,其詩歌成就也較高,但由于中國古代女性地位低,陳氏家族中出類拔萃的男性詩人又多,其詩歌成就也就淹沒在男性的詩海中而未引起更多人的關(guān)注與研究。陳靜淵作為清代晉城為數(shù)不多的女詩人,研究其人其詩還是很有必要的。本著對地方文化的探尋和傳承,從文學角度和考論角度對陳靜淵生平及其詩歌進行研究,試圖透過作品洞悉那個時代女性的生活境遇和情感世界,讓世人了解一個更本真的女詩人。
目前搜集到與陳靜淵生平有關(guān)的著作有李錫麟的《國朝山右詩存》[1]、完顏惲珠的《國朝閨秀正始集》[2]、徐世昌的《晚晴簃詩匯》[3]、施淑儀的《清代閨閣詩人徵略》[4]。
《國朝山右詩存》,清嘉慶六年(1801)出版?!秶|秀正始集》,清道光十一年(1831)出版?!锻砬绾m詩匯》,民國十八年(1929)出版。《清代閨閣詩人徵略》版本很多,有民國十一年(1922)崇明女子師范講習所鉛印本、明文書局清代傳記叢刊本、上海書店1987版影印本。根據(jù)以上著作出版時間可知,《國朝山右詩存》出版時間最早,記載陳靜淵生平時間最早。
李錫麟(1749—1813),澤州鳳臺人。完顏惲珠(1771—1833),江蘇武進人。施淑儀(1876—1945),江蘇崇明人。徐世昌(1855—1939),直隸天津人。從作者籍貫看,李錫麟是澤州鳳臺人,《鳳臺縣志》[5]有詳細記載。李錫麟離陳靜淵出生地陽城最近,獲取當?shù)匦畔⑾鄬Ω憬?、真實。從作者生卒年看,李錫麟出生年最早,其《國朝山右詩存》出版時間最早,記載陳靜淵生平最早。從其他作者記載的信息看,基本都是對《國朝山右詩存》的抄錄,可見《國朝山右詩存》記載陳靜淵生平最早,最有可信度。
《國朝山右詩存》記載曰:“陳靜淵,鳳臺人,侍讀濂村先生女,貢生衛(wèi)封沛室,著《悟因樓存草》。封沛衛(wèi)觀察璠之子,富貴而才,忽病癲癇早歿。靜淵坐臥一樓,以禮自持,以詩自適,清節(jié)高風,尤富貴巾幗高士也。”陳靜淵《悟因樓》自述曰:“余生而多病,后抱沉憂,家大人念之因顏,余坐臥之樓曰:‘悟因’蓋取‘悟卻前因萬慮消也’,且曰:‘宜常體吾心,遣卻愁懷,莫役神思。’余領(lǐng)命,弗敢忘。奈日引月長,愁緒紛投,急遣難盡,病中偶賦聊以志感云爾:‘悟卻前因萬慮消,今朝誰復計明朝。只憐欲遣愁無力,憔悴形容暗里凋?!保?]
根據(jù)以上資料約略可知,陳靜淵是清代澤州鳳臺人,大學士陳廷敬的孫女,侍讀濂村先生陳豫朋的女兒。陳靜淵長大后嫁給河北滄州衛(wèi)觀察衛(wèi)璠的兒子衛(wèi)封沛。衛(wèi)璠、衛(wèi)封沛祖籍澤州,衛(wèi)璠詩曰:“敝廬在澤州大箕村”,《澤州府志》收錄有《敝廬在澤州大箕村,偶得歸來,復將西去,愴然有感,貽別曉村、恕堂兩弟》這首詩。陳靜淵丈夫衛(wèi)封沛是個貢生,出身富貴且有才華,后來突然得癲癇病早早去世。丈夫去世后陳靜淵回到澤州府中道莊(今皇城村)的娘家生活,父親給她居住的樓取名“悟因樓”。陳靜淵病中偶爾寫寫詩,“悟卻前因萬慮消,今朝誰復計明朝。只憐欲遣愁無力,憔悴形容暗里凋?!闭撬丫由畹恼鎸崒懻铡j愳o淵曾著有《悟因樓存草》,已佚。李錫麟贊曰:“以禮自持,以詩自適,清節(jié)高風,尤富貴巾幗高士也?!?/p>
以上生平信息有據(jù)可查,陳靜淵生平經(jīng)過典籍互證,真實可信。只是陳靜淵生卒年,婚后幾年守寡,查尋的資料未曾提及,還需進一步考證。
從目前搜集的資料來看,陳靜淵生卒年不詳,民間流傳著其去世的時間,但說法不一,有人說十七八歲去世,有人說二十多歲去世,由于資料稀缺,都未曾考證。為了還原歷史真相,有必要對陳靜淵去世時間進行一番考論。
查閱資料可知,有的記載陳靜淵是長女,有的記載陳師儉是長子,長女與長子誰更大,這里長子長女或許不是總的排行,只是同一性別中的排行,才會出現(xiàn)陳靜淵是長女,陳師儉是長子的說法。
陳豫朋與女兒陳靜淵曾有書信往來,陳豫朋詩曰:“孤懷不覺海天寬,雨苦風衰霧緲漫。輟筆恐縈閨閣慮,強從紙尾署平安?!保?]這首詩標題是《雨中題長女靜淵家書后,即用寄懷原韻四首之一》,這里長女明確了陳靜淵是大女兒,但還不能確定陳靜淵與陳師儉是姐弟還是兄妹關(guān)系。
陳師儉《乙巳丙午集》收錄《恭送家大人督漕潞河,于舟次喜大姊攜衛(wèi)甥自里門至》這首詩,詩云:
“命駕凌晨出,追隨潞水邊。云凝經(jīng)宿雨,柳浥乍晴煙。使節(jié)乘新漲,軍儲滯遠天。送迎情兩切,徙倚午風前。千里行山道,高堂屬念殷。片帆來冀北,雙袂把河濆。形穢慚珠玉,懷開向水云。幾年離別意,追溯總紛紜?!保?]這首詩標題提到“大姊攜衛(wèi)甥”,這里“大姊”明確指陳靜淵,說明陳靜淵與陳師儉是姐弟關(guān)系?!靶l(wèi)甥”指“衛(wèi)姓外甥”,是陳靜淵和衛(wèi)封沛的孩子。
從以上分析可知,陳靜淵是陳豫朋長女,陳靜淵與陳師儉是姐弟關(guān)系。同時也推翻了《悟因樓》劇本中陳師儉與陳靜淵是兄妹關(guān)系的說法。
陳靜淵曾寫過《送二弟赴省試》,詩曰:“芙蓉花發(fā)滿池塘,斑馬蕭蕭促曉裝。此去并州須努力,早傳秋捷報高堂?!?/p>
詩中二弟應該是指排行老二的陳師儉。陳靜淵有三個弟弟,分別是陳師儉(1699—1728)、陳名儉(1714—1771)、陳崇儉(1715—1762)。為什么說二弟是陳師儉,不是陳名儉,陳名儉和陳崇儉乾隆九年(1744年)同年中舉人,如果二弟是陳名儉,那這首詩應該寫成《送二弟、三弟赴省試》才符合情理,當然也可能給陳崇儉寫了詩,只是未流傳而已。1744 年陳名儉31歲,陳崇儉30歲,陳師儉46歲(30歲已去世),假設陳靜淵只比陳師儉大一歲,陳靜淵這時是47歲。陳靜淵可能比弟弟陳師儉不止大一兩歲,陳靜淵這時估計50多歲,陳靜淵去世時年齡不會這么大,否則民間不會流傳其十七八歲,二十多歲去世的說法,人們也不會那么惋惜,可見《送二弟赴省試》不是寫給排行老三的陳名儉,而是寫給排行老二的陳師儉。如果有人堅持“二弟”是陳名儉的觀點,《送二弟赴省試》寫作時間應是1744 年,陳靜淵至少是47 歲以后去世。
《澤州府志》卷二十七記載:“雍正元年癸卯科鄉(xiāng)試,陳師儉,澤州人,順天中式進士?!保?]
結(jié)合記載可知,“二弟赴省試”指陳師儉到太原參加鄉(xiāng)試?!按巳ゲ⒅蓓毰Γ鐐髑锝輬蟾咛??!痹娭小扒锝荨敝膏l(xiāng)試,鄉(xiāng)試也叫秋闈,一般在八月份考試。雍正元年是1723 年,《送二弟赴省試》這首詩寫作時間應是1723 年8 月左右,說明陳靜淵這時還健在。依然假設陳靜淵比陳師儉大一歲,1723 年陳師儉25 歲,陳靜淵26 歲,排除了陳靜淵26 歲之前去世的說法。
《乙巳丙午集》收錄陳師儉1725 年和1726 年寫的詩歌,《恭送家大人督漕潞河,于舟次喜大姊攜衛(wèi)甥自里門至》這首詩雖沒標注時間,但也可判斷寫作時間不是1725 年就是1726 年。依然假設陳靜淵比陳師儉大一歲,如果這首詩寫作時間是1725年,1725年陳師儉27 歲,陳靜淵28 歲,排除了陳靜淵28 歲之前去世的說法。如果這首詩寫作時間是1726 年,排除了陳靜淵29歲之前去世的說法。
《福州通志》卷二十七記載:“分巡鹽驛道(雍正四年改),陳豫朋,澤州人進士雍正五年署?!薄岸郊Z道張有道,廣寧人康熙……李玉鋐,三十六年任,三十九年裁并驛道管理江,陳豫朋,南通州人進士雍正四年任?!保?0]兩處記載陳豫朋不一定是一個人(待考證),但澤州陳豫朋肯定是陳師儉的父親,由此判斷《恭送家大人督漕潞河,于舟次喜大姊攜衛(wèi)甥自里門至》寫作時間應是1726 年,排除了陳靜淵29 歲之前去世的說法。同時從這首詩可以看出陳靜淵1726年還生活在河北。
《國朝山右詩存》輯錄陳靜淵兩首詩,《盜警移居》和《復移居郭峪上莊》,原詩如下:
《盜警移居》:“山村暴客蜂蟻集,呼嘯聲喧苦相逼。鄉(xiāng)人狼狽東西馳,曉暮何會暫休息。遷居余亦隨比鄰,輕裝草草車轔轔。借得枝樓但容膝,壁滿蛛絲庭滿塵。悲涼更對娟娟月,蟲響新秋連也發(fā)。驚魂未定意惚慌,怪事無端空自咄?!保?1](雍正五年六月匪與靳廣聚眾作耗鄉(xiāng)人奔避詩當作於斯時)
《復移居郭峪上莊》:“覓得西莊且避身,秋山秋色愴愁人。樹行綠樹迷幽徑,一派清流冷白萍。書卷閑開聊索句,嶺云偶盼足怡神。佇看雞犬無驚曰,歸向鄉(xiāng)閭笑語親?!保?2]
《復移居郭峪上莊》標明“與盜警作同時”,《盜警移居》標明寫作時間是雍正五年六月,說明這兩首詩寫作時間一樣,陳靜淵這時還健在。
《澤州府志》卷二十七記載:“雍正五年丁未科彭啟豐榜,陳師儉,澤州人,翰林院庶吉士,廣西泗城府同知?!保?3]《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之五十八記載:“雍正五年(1727),六月,諭翰林院,選拔庶常?!悗焹€等三十七員俱著改為庶吉士?!?/p>
陳師儉雍正五年中進士,入翰林院,改為庶吉士。雍正五年是1727 年,陳師儉29 歲,依然假設陳靜淵比陳師儉大一歲,陳靜淵這時30歲,當年六月她還在逃難的路上,排除了陳靜淵30 歲之前去世的說法。同時從這首詩可以看出陳靜淵雍正五年六月(1727年6月)生活在陽城。
陳師儉1728 年去世,這年他30 歲,如果姐姐對弟弟的死悲傷過度,再加上她身體一直不好,與弟弟同年去世最小也是31 歲,這里只是按陳靜淵比陳師儉大一歲算,陳靜淵可能比弟弟不止大一兩歲,考論排除了陳靜淵30歲之前去世的說法。雖然陳靜淵去世時間已無法考證,但陳靜淵去世時年齡不會很大,否則人們也不會那么惋惜。陳靜淵留存的資料甚少,這里也只能作一略考,但至少推翻了現(xiàn)在流傳的說法,考論具有一定的意義。
清代女詩人很多,無論數(shù)量還是成就都超越前人,她們把寫作當做生活的一部分,通過個人視角抒發(fā)對生命的真切體悟,陳靜淵也是如此。陳靜淵曾寫過大量的詩歌,著有《悟因樓存草》,可惜已亡佚。目前搜集到陳靜淵詩歌17首:《束裝將赴滄州》《送二弟赴省試》《午日憶母》《鶴圃》《秋日感成》《讀書》《春殘》《秋日》《夜坐》《七夕雨》《悟因樓》《秋興》《秋日即景》《盜警移居》《送表嫂王夫人之余杭》《復移居郭峪上莊》(與盜警作同時),一首無題詩(只留存一句詩,無標題)。其中13首輯錄于《國朝山右詩存》,其余4首散見于《鳳臺縣志》《陽城縣志》《皇城陳氏詩人遺集》。按照詩歌內(nèi)容及表達的情感,17首詩歌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表達對家人的情感;第二類感懷時世;第三類抒發(fā)詩人自己情緒。陳靜淵留存的詩歌大多是寡居之后的作品,這些詩歌彌漫著淡淡的愁怨情思,整體呈現(xiàn)出哀婉清麗的風格。以下就詩歌特點作簡要探析。
歷來女性詩人的抒寫范圍都比較窄,詩歌中很少涉及轟烈的社會敘事,大多只是個人生活的詩意表達,陳靜淵也是如此。雖然陳靜淵詩歌中也有思親、離別、課子和一些感懷時事的作品,但大多還是春恨秋怨之類的個人情感抒發(fā),當然春恨秋怨的程度會因詩人心境的變化而有所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陳靜淵的《春殘》《秋日》《秋興》《秋日感成》《秋日即景》等詩歌僅從詩題就可讀出詩人凄涼、孤寂的心境。詩人抒寫秋天居多,這樣的季節(jié)不免讓人傷感,更何況陳靜淵身體不好又失去丈夫,更易觸景生情,產(chǎn)生悲涼的情緒。當然其詩歌的悲涼不是那種大悲,只是愁緒的淡淡流露,給人一種“哀而不傷”的“溫柔敦厚”之感,很有節(jié)制。
陳靜淵詩歌抒寫愁緒居多,17首詩歌中有9首直接出現(xiàn)“愁”字。(見表1)
表1 陳靜淵“愁”字詩
《秋日感成》寫詩人病里祛愁,全詩充滿孤獨寂寞的情緒?!耳Q圃》寫詩人歸寧的快樂,卻彌漫著淡淡的愁緒?!段蛞驑恰穼懺娙饲渤顭o力之苦,《復移居郭峪上莊》寫時事混亂之愁,《七夕雨》寫“離愁”,《秋日》寫“閑愁”,《秋興》寫“病愁”,以上詩歌首首含愁,即便讀書也是“郁郁愁縈萬縷絲”。詩人由于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多抒發(fā)個人情懷,特別是詩中愁緒的反復吟詠寫盡了詩人的落寞與凄苦。詩中不同情景下的愁態(tài)愁情,因浸染著詩人不同境遇下的不同情緒,哀婉真摯,極具感染力。劉勰《文心雕龍》第三十一章《情采》曰:“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經(jīng)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保?4]詩人正是在創(chuàng)作中注重情感與語言的完美融合,才寫出了自己無盡的愁緒和孤寂,讀來甚是傷感。
意象是融合了詩人主觀情緒的物象,是理解詩人情感的窗口。歷代詩人都很重視意象的選擇,胡應麟《詩藪·內(nèi)篇》曰:“古詩之妙,專求意象”[15],詩歌意象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陳靜淵詩歌中多選取秋天、碧云、黃葉、秋雨、薄衣等意象和一些清寒素淡的詞語,抒寫詩人郁郁寡歡,孤獨寂寞的情緒。(見表2)
表2 陳靜淵詩歌選取的意象和選用的詞語
以上列舉的這些意象和詞語并不新奇,但通過詩人巧妙搭配很好地傳達出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如《夜坐》,這首詩借“影”“窗”“紅燭”等意象和“空庭”“寂寂”“寒”“殘”這些詞語構(gòu)造出一幅凄清的夜景圖,特別是“小窗紅燭坐更殘”中“殘”和“紅燭”寫盡詩人孤單冷落、寂寞無托、憂思愁悶的情感。再如《秋日感成》,“碧云黃葉晚秋時,瞥眼流光感鬢絲。霜早霜遲惟雁覺,水寒水暖獨魚知。閑中遣興聊烹茗,病裏祛愁偶賦詩。籬菊幸開三徑滿,幽香偏與性相宜?!保?6]詩歌借晚秋“碧云”“黃葉”等意象營造寂寞清冷的氛圍,詩人把滿腔愁情溶于景色,溶于“鬢絲”“流光”中,烘托出詩人病中愁苦的心境,即便“籬菊幸開三徑滿”也未能緩解其愁悶的心情。《秋日感成》全詩充滿孤獨寂寞的愁緒,借用陳蕓詩句“凄絕素心同苦節(jié),蕭蕭疏影一孤樓?!保?7]來形容陳靜淵寡居生活的凄苦和不易是再合適不過了。
陳靜淵詩歌借助以上這些意象和詞語抒寫詩人或壓抑或愁苦或寂寞或傷懷的復雜情感,給人以落寞、孤寂之感。陳靜淵詩歌全是自己切身體悟的抒寫,“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18],給人以感同身受的情感體驗,頗能打動人心。
劉勰在《文心雕龍》第三十四章《章句》中寫道:“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為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保?9]可見遣詞造句的重要性。詩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要注重錘煉語言,使詩歌言約意遠,表現(xiàn)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陳靜淵詩歌雖然質(zhì)樸,沒有運用過多的藝術(shù)技巧,但在動詞的使用上還是很講究的。(見表3)
表3 陳靜淵詩歌選用的動詞
陳靜淵善于通過動詞的運用,化無形為有形,化物象的靜態(tài)為動態(tài),其詩歌給人一種流動、飄逸之感。比如《讀書》中“寒宵靜擁挑燈侯”句的“靜擁”就很有動態(tài)感。夜的寒,晝的長,難熬的日子,詩人只有獨自緊緊擁抱自己以示安慰,這個詞語把詩人寡居后的生活狀態(tài)描寫得淋漓盡致。再比如《春殘》,“盡日掩扉成獨坐,一爐香篆一蒲團?!保?0]詩句中“扉”“香篆”“蒲團”都是閨閣中常見的靜態(tài)之物,如果僅僅寫物之靜態(tài),詩歌必然比較呆板,沒有靈氣。詩人巧妙地運用動詞“飛”“舞”“掩”“坐”把“花”“絮”“扉”“人”寫動了,就連“香篆”和“蒲團”也似乎動起來,這里以動襯靜,動靜結(jié)合,“物皆著我之色彩”,詩歌就有了動態(tài)之美。
陳靜淵詩歌大多借景抒懷,用淺顯的語言表達自己日常的生活狀態(tài)和真實情感。其詩歌的質(zhì)樸主要表現(xiàn)在選材的生活化,詩人由于生活圈子窄,她的詩歌很少有宏大的敘事,大多是個人真實生活的自然抒寫。其詩歌語言柔婉質(zhì)樸,清麗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如《鶴圃》,“樊川東崦阿,幼時有安宅。膝下欣承顔,骨肉聚朝夕。一自離深閨,參商遂暌隔。歲時雖偶旋,翻作主中客。茲辰復歸寧,愁眉暫開釋。舍輿入園扉,魚鳥足娛適。嵐浮螺髻青,泉響鴨頭碧。喬木環(huán)亭軒,繁華依竹石。爰懷祖德貽,秉鈞蔭門籍。山莊伴午橋,處處見遺澤。慚余巾幗人,登臨感今昔?!保?1]《鶴圃》描寫陳靜淵出嫁后回娘家省親的所見所感。詩中回憶出嫁前的美好,敘寫“復歸寧”“愁眉暫開釋”的喜悅。“舍輿入園扉,魚鳥足娛適?!睂@種生活場景似乎已婚女士都有一些真實體悟,讀來很真實,寫出了每一個出嫁女回娘家的喜悅心情。詩中還抒寫了詩人骨肉分離的感傷、物是人非的落寞、今昔對比的感慨。詩歌情感細膩,語言真摯、親切,很有代入感。
再比如《讀書》,“郁郁愁縈萬縷絲,遣排惟有讀書宜。寒宵靜擁挑燈侯,永晝閑談啜茗時。架上縹緗分甲乙,卷中人物別妍媸。尋章摘句非關(guān)好,畫荻還將課稚兒?!保?2]寡居的詩人為了打發(fā)“郁郁愁縈”的日子,喝茶、讀書、吟詩、教孩子學習就成了她生活的常態(tài)。全詩只用了一個典故,沒有運用太多寫作技巧,語言質(zhì)樸,富有生活氣息。這首詩雖然標題是讀書,但讀來卻有點淡淡的惆悵,特別是“寒宵靜擁挑燈侯”傳達出詩人郁郁寡歡、苦悶孤獨的情緒。讀其詩,察其情,在感受詩歌魅力的同時不免對詩人的遭遇抱有深切的同情與惋惜之情。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對陳靜淵生平及其詩歌有了一定了解,對那個時代女性詩人的生活境遇和文學創(chuàng)作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陳靜淵詩歌無論是敘事、寫景還是抒情,語言質(zhì)樸,意象哀婉,選詞清寒素淡,毫無矯飾之態(tài),呈現(xiàn)出溫潤婉約的風格,確實是清代晉城女性文學中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