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毅 柳其錢 黃子秋 韋朝寬 李琪
(1.昆明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抗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500)
隨著服役時間的增加,橋梁會產生損傷和老化、橋梁結構甚至會發(fā)生變形,對橋梁安全運營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對橋梁承載能力進行安全評估就顯得尤為重要。
橋梁的荷載試驗是對橋梁承載能力進行評估的主要手段,是了解橋梁性能參數(shù)、評定橋梁運營狀況最有效和最直接的一種方法[1]。結合有限元軟件建模進行理論分析,通過實測數(shù)據(jù)與理論數(shù)據(jù)的對比,對橋梁的承載能力進行科學評估?;陟o載試驗測得橋梁的剛度和強度,通過動載試驗測得橋梁的模態(tài)參數(shù)和橋梁的平整度,進而對橋梁的工作狀態(tài)進行綜合的評定[1]。王建超等[2]對鋼-混凝土組合橋梁中組合梁的承載力進行了可靠度分析;賈毅等[3]對寬幅連續(xù)箱梁橋及大垮連續(xù)剛構橋進行了承載能力的分析;王小松等[4]基于復合形法對荷載試驗中的車輛布置進行了優(yōu)化設計;陳志為等[5]使用BIM 技術對橋梁承載能力進行了評定。
目前已有的橋梁荷載試驗對象主要是普通的連續(xù)剛構橋,而對鋼箱組合連續(xù)梁的承載能力研究少之又少,尤其是較大跨徑的鋼箱組合連續(xù)梁研究。由此,筆者以某鋼箱組合梁橋為工程背景,以荷載試驗為手段,對該鋼箱組合梁的安全性與耐久性進行研究。其中,通過靜載試驗得到的應力、撓度等數(shù)據(jù)測得橋梁的強度和剛度;通過動載試驗實測橋梁在無障礙行車試驗、制動試驗、脈動試驗等作用下結構的模態(tài)參數(shù)和動力響應。該橋的荷載試驗的方案和數(shù)據(jù)可為鋼箱組合梁橋的發(fā)展和應用提供參考。
某鋼箱組合連續(xù)梁橋上部結構為2×76 m,車道布置為0.5m(護欄)+9m(車行道)+0.5m(護欄)=10m。橋面鋪裝分為2 層,上層為10 cm 厚瀝青混凝土,其結構形式同路面結構;下層普通鋼筋混凝土現(xiàn)澆箱梁為8 cm厚C45 混凝土,鋼混組合梁為8 cm厚C50混凝土;上、下層間設橋面防水層。設計荷等級為公路-Ⅰ級(JTGD60—2015),設計車行速度為50km/h。橋梁立面及測試截面圖如圖1 所示。
圖1 橋梁立面及測試截面(單位:cm)
利用有限元軟件Midas Civil建立該鋼箱組合梁橋模型(圖2),依據(jù)規(guī)范[6]并結合實際情況按影響線確定試驗荷載的大小和位置[7]。
圖2 有限元模型
為評估該鋼箱組合梁上部結構在設計荷載下的承載能力與使用狀況,對其進行靜載試驗。為了滿足規(guī)范[6]設計要求,測試截面按照最不受力原則選定。撓度的測點布置在四分點截面及A1、A2截面,見圖3(a),且在橋面左右2 側各布置1 個豎向位移測點,距行車道防撞墻內側0.10 m,采用電子水準儀測量,每截面2 個測點,見圖3(b),全橋共16 個測點。在箱梁A1、A2截面布置應變測點時應變測點均為單向測點,布置于各箱梁底面及外側側面,見圖3(c),采用鋼結構電阻式應變片測量,A1、A2截面每截面布置7 個測點,Z11f截面布置5 個測點,見圖3(d),全橋共布置19 個測點。
圖3 測點布置(單位:cm)
靜載試驗是將靜止荷載加在關鍵截面上,觀察結構應變狀態(tài)和變形情況,使試驗荷載與控制荷載比值在規(guī)范要求之內,并判斷在荷載作用下橋梁結構承載能力的工作性能。
通過有關規(guī)范并結合有限元模型計算分析,靜力試驗共布置了6 個工況,工況1、2 為A1截面最大正彎矩正載和偏載;工況3、4 為A2截面最大正彎矩正載和偏載;工況5、6 為Z11f最大負彎矩正載和偏載。
本次荷載試驗共采用6 輛354 kN雙后軸載重汽車,為保證試驗安全,試驗車輛將采取分級加載。
此次荷載試驗為該橋交工驗收時,各試驗工況均按2 級進行加載,1 級卸載,為規(guī)范[6]的要求,各工況的加載效率q應為0.85 ~1.05。
根據(jù)已有的數(shù)據(jù)表明,最大荷載效率出現(xiàn)在跨中控制截面進行中載時最容易對橋梁結構產生影響,計算得到試驗荷載效率為0.87~0.92,如表1 所示,滿足規(guī)范要求。
表1 試驗荷載效率
在工況1—工況4 作用下,各截面撓度結果如圖4 所示、撓度系數(shù)如圖5 所示。
圖4 各工況下截面撓度結果
圖5 各截面下?lián)隙刃r炏禂?shù)
由圖4 可知,測得各個測點的實際值均小于理論值且撓度曲線基本一致,表明橋梁整體工作性能正常。從圖5 可知,撓度校驗系數(shù)為0.77~0.85,說明橋梁結構剛度性能良好。
為了解應變沿截面高度分布是否符合平截面假定,除了在箱梁底面布置應變測點外,另在11#跨箱梁A1截面左側腹板布置2 個應變測點。工況1—工況6 作用下的應變實測結果、理論計算結果、應變檢驗系數(shù)如圖6—圖7 所示,相對殘余應變如表2 所示。
表2 相對殘余應變
圖6 不同工況的應變
圖7 不同工況下應變校驗系數(shù)
從圖6 中可知,在荷載作用下,各測點的應變均小于理論值,控制截面應變隨高度變化符合平面假定。從圖7 可知,應變校驗系數(shù)為0.697~0.776,從表2 中可知,最大相對殘余應變?yōu)?8%,小于20%。橋梁結構的剛度和強度均滿足設計要求。
橋梁動載試驗是用激振方法激起橋梁的振動,并測定橋梁結構的振動模態(tài)參數(shù)和動力響應[8]。本次動載試驗包括無障礙行車試驗、制動試驗、脈動試驗。采用脈動法測試分析結構自振參數(shù),得到的實測自振頻率值與理論值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模態(tài)分析結果
無障礙行車試驗是為了測定橋面鋪裝是否平整,車輛行駛是否舒適[9-10]。布置1 輛350 kN 的加載車輛,再以表4 中3 個工況的速度通過橋梁,測得橋梁的動力響應[11]。測點布置方式與靜力應變試驗相同,位置見圖8,采用JM3844 多功能動態(tài)應變測試系統(tǒng)進行測試。
表4 無障礙行車試驗結果
圖8 Z11f 截面動應變測點布置(單位:mm)
制動試驗是讓加載車在一定速度下在動態(tài)響應較大的地方剎車,從而得到橋梁結構在沖擊荷載下的響應。加載車輛與無障礙行車試驗相同,車速取20 km/h,剎車部位為Z11f截面附近橋面。根據(jù)試驗時箱梁Z11f截面動應變時程曲線提取各測點的最大動應變如表5 所示。
通過對11#—12#跨的自振參數(shù)測試結果的分析得出結構自振頻率和阻尼比,實測阻尼比分別為1.86%、1.37%,第1 階、第2 階豎彎頻率實測值分別為1.86Hz、2.38Hz,大于理論計算頻率1.36Hz、2.07Hz,實際剛度要優(yōu)于理論剛度,表明橋梁剛度滿足規(guī)范要求[6]。
無障礙行車試驗測得最大沖擊系數(shù)為0.025,理論沖擊系數(shù)=0.05,表明橋梁的沖擊效應滿足上述規(guī)范要求。在無障礙行車試驗和制動試驗時,11#—12#跨測試截面的最大動應變分別為26和6,試驗過程中動應變化較為平滑。該橋的實測自振特性及動力響應滿足設計要求。
1)該鋼箱組合梁靜載試驗表明該橋的撓度校驗系數(shù)為0.77~0.85,應變校驗系數(shù)為0.697~0.776,各工況下截面實測值均小于其對應的理論值,表明該橋具有一定的安全儲備。
2)選取的控制截面在卸載后的最大相對殘余應變(16.0%)小于20%,說明該橋在荷載作用沒有出現(xiàn)較大不可恢復變形。
3)動載試驗下橋梁第1 階豎彎自振實測值為1.51 Hz,大于理論值1.36 Hz、阻尼比為1.86%、沖擊系數(shù)為0~1.025。在制動試驗和無障礙行車下,橋梁的最大沖擊系數(shù)小于規(guī)范值,表明橋梁結構剛度滿足設計要求,可以滿足行車舒適的要求。
4)建議加強橋梁日常養(yǎng)護和管理工作,出現(xiàn)問題要及時解決,保證橋梁結構行車安全和良好的使用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