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鈺
(黑龍江省博物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中國有著近萬年的玉器發(fā)展歷史,玉的物質與精神內涵與中華文明一樣源遠流長。歷史上一直認為遼金是契丹和女真族建立的游牧民族,對玉器的使用并不普遍。直到1983年楊伯達先生發(fā)表了《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考證玉器上的海東青鶻捕鵝雁、虎鹿山林圖案,應是表現(xiàn)遼金時期少數(shù)民族戈獵的春秋“捺缽”場面,并且將這種極有特點的玉飾正式定名為“春水”和“秋山”,這種稱謂被學者反復論證并加以沿用,同時這類描繪契丹、女真少數(shù)民族生活場景的玉飾也逐漸受到世人關注。實際上,除了春水玉、秋山玉以外,遼金玉器不乏其他精品-玉質白潤,雕刻精美,極富特色,充分體現(xiàn)了遼金兩代在愛玉、用玉的傳統(tǒng)上并不亞于中原,與宋玉交相輝映,是中華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其多元融合的時代特色、粗獷豪放的民族風格、雅俗共賞的文化品位又獨具少數(shù)民族特色,體現(xiàn)了我國玉文化的兼包并蓄、多元發(fā)展。中華民族浩瀚五千年文明正是植根于接納、傳承和發(fā)揚多元的優(yōu)秀文化,才能匯聚成今天的穩(wěn)固基因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遼金玉器研究起步較早,但進展緩慢。主要受制于出土玉器數(shù)量有限,金代墓葬多遭盜掘,傳世的玉器又常被混淆①?,F(xiàn)藏于黑龍江省博物館的雙鹿紋玉佩(圖1)發(fā)掘于綏濱縣奧里米古城北約100米處的金代墓葬,雙鹿紋玉佩作為遼金玉器的標準器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雙鹿紋玉佩具有金代早中期玉器的典型特征:幾何形外輪廓(三角形),片雕,雕刻內容體現(xiàn)春水秋山,圖案生動,風格古樸,搭配花草背景等,從出土位置上看,奧里米古城原為遼代女真族治理的五國部,文化具有遼代至金代的連續(xù)性。雙鹿紋玉佩兼具金代風格與遼代文化遺風,對于遼金玉器藝術風格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圖1 雙鹿紋玉佩(黑龍江省博物館藏)
廣義上的玉器具備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材料上符合“美石”的要求;二是在形制上具備典型玉制器的基本樣式;三是玉器必須使用制玉的特殊方法,如碾磨、鉆孔等技術??偟膩砜?,玉器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工藝品,“屬于應用藝術的藝術品,只要它被稱為藝術,就要在實用目的之外,具有藝術性”②。本文將用藝術學研究方法,以遼金玉器為研究對象,從天然特征與人文特征兩方面分別論述遼金玉器的藝術特征,并分析其藝術特征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及文化基礎。同時藝術源于生活,也要用于指導實踐,分析遼金玉器的藝術特征如何創(chuàng)新轉化成符合當今審美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
從形制上,許多專家對遼金玉器都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于寶東《遼金元玉器研究》從形制上將遼代玉器分為11種、金代9種。陸建芳《中國玉器通史》中將遼代玉器分為禮儀器、佩飾、佛教用器三類;金代玉器分為禮制用玉、裝飾用玉、玉器皿及陳設用玉四類③。這些分類方法都是在前人文獻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整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總的來看,遼金玉器的形制有裝飾類用玉、實用類用玉和喪葬玉三大類。其中,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卷》④介紹了遼金玉器45件(套),其中3件為實用類,其他為裝飾類?!哆|金元玉器研究》⑤中介紹遼金玉器637件(套),實用類49件,喪葬玉3件,其余為裝飾類。可以看出遼金玉器在形制上的特征以裝飾器為主、實用器為輔,喪葬用玉最少。其中遼代組佩較多,金代玉飾品中多見單件的人體佩玉或掛于頸,或系于腰袢。
雙鹿紋玉佩也是一件人體佩戴的裝飾品,從玉佩背面可見孔洞周圍并未做磨光處理,保留著粗糙的刀痕和毛茬,唯獨最上方呈三角形孔洞的頂角位置圓潤且有深色附著物,筆者猜測此玉可能為穿系佩戴的飾品,也有學者稱雙鹿紋玉雕牌飾⑥或雙鹿玉帶飾⑦。這種形制特征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這是當時時代環(huán)境的共同特征?!吨袊衿魍ㄊ贰穼⑽覈糯衿靼l(fā)展分為美玉、禮玉、德玉、吉玉、民玉、福玉六個階段⑧。遼金玉器是宋玉的組成部分,與宋玉種類具有一致性,此時宋朝統(tǒng)治者已不再賦予玉器隨葬可以使尸體不腐等神秘內涵,而是有錢即可擁有、買賣的裝飾品,“玉器禮性驟減,玩味甚濃”⑨。這個時期喪葬用玉較前朝驟減。其二,遼金時期受社會發(fā)展不平衡所限,對玉的欣賞與把玩相當于高檔奢侈品在上流社會中流通,這點在《契丹玉認知》⑩一文中有相關考證,未發(fā)現(xiàn)平民墓葬有玉器出土。經(jīng)濟上的薄弱使大體量玉器生產(chǎn)難度大,小件飾品便于生產(chǎn)流通,又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第三,基于遼金文化基礎,任何形式的工藝品都會存在一定數(shù)量的實用器。契丹女真民族過著狩獵游牧生活,建國后也以能征善戰(zhàn)著稱,遼金玉器中玉柄刺鵝錐、琥珀柄刀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實用器,都是游獵生活方式在玉器上的體現(xiàn)。
雙鹿紋玉佩選用金代玉器主要選材-透閃石玉,用料不及遼玉色白,磨光工藝亦不細致。與故宮博物院館藏的青玉雙鹿帶環(huán)?雖然同為雙鹿圖案,但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這件玉器為青玉質,風格更為古樸豪放,被定為遼玉,可見金玉與遼玉有承繼也有差別。遼代玉料選材廣且更佳,透閃石玉、瑪瑙、水晶、琥珀、綠松石、黑曜石等美石都曾被單獨或搭配組合使用,其中以透閃石玉應用最多。金代玉料不及遼,但雕工卻有所承繼發(fā)展,尤其是金代中后期,宋、遼的雕刻手法如圓雕、半圓雕、浮雕、減地浮雕、平面雕等在金代玉雕上都有精美的體現(xiàn)。
遼代玉料佳是因其地理位置占優(yōu)勢,遼地域廣袤直抵歐洲,分布在遼河以西及大凌河以北地區(qū),西與奚族為鄰,東接靺鞨,東南界高句麗,南抵營州,北至室韋?。統(tǒng)治著包括中亞、西亞在內的礦石產(chǎn)地,并與西域多國之間有美石的貿易交流。至金代早期,金朝西有西夏,北有蒙古,阻擋了外域礦石貿易之路。直至金代中晚期占有原屬宋、遼舊土黃、淮以北地區(qū)后?,既有大量漢人北遷又有女真人南下,玉雕工藝得到長足發(fā)展。遼金多選用色澤白潤的透閃石玉主要源于宗教文化,遼金兩代本土宗教都是薩滿教,代表“黑薩滿”“白薩滿”的黑白兩色都是薩滿教所崇尚的。遼代尚白,遼太宗耶律德光出生時“獵者獲白鹿、白鷹,人以為瑞”?。金代“金人之衣色多白”“完顏部尚白”?,同時又崇尚漢文化,中原以和田玉為主的玉文化與遼金文化一拍即合,色白的和田軟玉成為統(tǒng)治者尤其鐘愛的原料。
遼金玉器的代表題材有飛天、摩羯、迦樓羅神鳥、杵輪、天鵝、熊、綬帶鳥花佩、龜游佩以及春水玉和秋山玉等。圖案常以花草、雁、鹿、天鵝等動物為主。此件雙鹿紋玉佩屬于典型秋山玉,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其內容不同于春水玉鶻攫捕鵝的驚心動魄,而是表現(xiàn)野獸馳騁山林的祥和景色。雕刻圖案自底部始分別為兩棵隨風搖曳的樹木,根干粗壯,枝葉繁茂。樹梢枝葉自然和諧地互搭在一起,樹下站立兩只鹿,兩鹿上方有只大雁,它的腹部與雄鹿角銜接,充分展現(xiàn)北方秋天小動物們安詳共處的天然景色。
楊伯達先生在《遼金玉的特色及其與宋玉的異同》中道:“遼、金玉器雖與宋玉器共處于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但各有特殊的內容和形式……與宋玉器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玉件的題材上?!?遼金玉器題材特征在遼金玉器鑒別中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具有濃郁遼金民族風情的玉器才能稱為遼金玉器。
契丹、女真族為游牧民族,契丹族人“逐寒暑,隨水草牧畜”,女真族直至公元10世紀還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契丹、女真族人與動植物的關系更為自然緊密。契丹、女真族民風淳樸,“女真風俗初甚淳質”“其親友死,以刀割額,血淚交下,謂之送血淚”等氏族社會的殘余形態(tài)仍然存在,因此帶有濃厚質樸、自然風格題材的玉器是遼金玉器重要的題材特征,這與傳承有序厚積薄發(fā)的宋玉不同。
遼金玉器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時代風格。遼金本無用玉傳統(tǒng),出土的玉帶、玉牌等禮儀用玉,硯、盞、水盂、圍棋子等實用器都屬于漢文化的代表產(chǎn)物,這些玉器或許本身是在宋地流通后傳入遼金地域,或為遷徙遼金內地的漢人工匠所制。遼金玉器亦有佛教題材用玉,如飛天、摩羯、金剛杵、佛造像、法輪、瓔珞、蓮花等都是佛教文化影響的因素?,遼代玉器中大量用到琥珀,許曉東先生認為可能來自歐洲波羅的海沿岸。金代玉雕構圖講求左右或上下對稱,有學者考證為受波斯帝國對稱造型的影響?,這些元素表明遼金玉器在域外文化影響下融合發(fā)展。其原因有兩方面:其一,多元發(fā)展是中華民族的普遍發(fā)展規(guī)律,遼代契丹族屬于東胡族系,金代女真族屬于肅慎族系,與夏商周時期我國古代民族北遷南渡互相補充,互相交融,多流多元發(fā)展,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部分。其二,多元發(fā)展是時代的要求,宋、遼、金政權歷時300年,被喻為我國的第二個南北朝時期,宋、遼、金長期處于戰(zhàn)爭對峙狀態(tài),卻又相互依存、互通貿易?,楊伯達在《中國古玉器時代風格鑒定》中精煉地總結宋、遼、金時代特征為“劃疆分治、時戰(zhàn)時和”,文化的交融、民族的融合是當時的時代要求。
遼金兩代玉器最具民族風格的當屬春水秋山玉,它展現(xiàn)了遼金玉器動態(tài)美、天真美的民族風格。春水玉刻畫了追逐捕殺、驚心動魄的動態(tài)圖景,秋山玉刻畫了閑鹿臥虎、野花山石等靜態(tài)圖景,同時畫面添加花、葉、水波紋等浪漫主義元素,表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崇尚自然的天真之美。
在“金興,用兵如神,戰(zhàn)勝攻取,無敵當世”的歷史上,女真族實行猛安謀克制度,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全民皆兵?!捌醯ぁ痹谄醯ふZ中是“鑌鐵”之意,即堅硬的鐵,契丹族人崇尚堅毅兇猛的海東青??梢钥闯銎醯?、女真民族驍勇善戰(zhàn),具有淳樸的山林野趣的民族元素是他們審美觀念的體現(xiàn)。
筆者猜想玉雕中添加大量浪漫主義元素有以下幾點原因:其一受宋玉影響,隨著宋代繪畫藝術的成熟發(fā)展,受工筆畫影響,玉器雕刻十分重視形態(tài)和意境。其二,契丹、女真民族中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對較高,也更自由,產(chǎn)生了大量專為女性設計的飾品。據(jù)《大金國志》記載,金國女性尚保留自尋配偶的習俗。“女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敘家世、婦功、容色,以伸求侶之意。聽者有未娶欲納之意,即攜而歸。”?《松漠紀聞》載金代婦女陪嫁:“婦用奴婢數(shù)十戶、牛馬數(shù)十群?!边|金女性習文尚武,以鞍馬為家,后妃往往長于射御,軍旅田獵,未嘗不從?,女性的地位絕不只是男性的附屬。玉器中大量添加受女性喜愛的花、葉、樹木也是民族風格特色之一。
遼金玉器雖有當?shù)孛褡逦幕厣砸孕Х聺h文化為主流。遼金玉器也并非本土產(chǎn)物,而是從中原引進的,無論玉文化還是玉工都來自漢地。宋文化高度發(fā)達,市民的欣賞能力普遍較高,宋玉不僅體現(xiàn)了王公貴族的上層審美,也能迎合普通市民的審美需求,反映社會生活的世俗性。
遼金王朝對中原文化籠統(tǒng)全面地引進,包括經(jīng)濟、法律、軍事、文學、建筑等。藝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繪畫,如遼代《秋林群鹿圖》和宋人牟仲甫的《松芝群鹿圖》所繪之鹿皆生動活潑。雙鹿紋玉佩正是吸收了宋代繪畫元素,左側雄鹿昂首挺立,體態(tài)健美雄壯,朝向前方,其鹿角與左側樹干相通,右側雌鹿體態(tài)略小正回首,凝視雄鹿。線條為砣刀雕刻,呈兩端尖細中間寬的柳葉狀,在三角形構圖的下部,通過線條的長短與弧度,將雙鹿的四肢與草地區(qū)分開來,砣刀稍側,幾條深而長的線條將鹿腿的形態(tài)準確地勾勒出來,兩條淺直刀表現(xiàn)鹿尾,線條自然流暢,一氣呵成,所雕鹿的形態(tài)趣味盎然、生機勃勃,頗具藝術性。
以戈獵生活為底蘊的遼金王朝汲取了宋代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fā)展,之后的朝代尤其是女真族后裔的清朝也曾極力保留這一文化特色。隨著與自然融合繁衍的生活逐漸變?yōu)橐哉鞣匀粸橹鞯霓r(nóng)業(yè)生活,放鶻攫鵝的活動不再,山林群鹿的野趣不再。文化風格日趨衰微,定格在那個獨特的金戈鐵馬時代。
遼金玉文化豪放、張揚,又偏重清新、自然的情趣,形成了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體現(xiàn)了熱愛自然、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民族情懷。遼金玉器的天真盎然之趣也受后朝的喜愛和推崇,不僅表現(xiàn)在故宮博物院等收藏單位大量遼金玉器的傳世,同時遼金玉文化代表特征春水、秋山等也被元、明、清朝繼承和發(fā)揚。巧雕保留黃色玉皮的制作方法影響到元,一直到明清時期,甚至到現(xiàn)代工匠們也爭相效仿。殷志強于《旅美華玉》一書中總結道:“遼金玉器是宋代玉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地域風格和民間特色的‘春水玉’‘秋山玉’玉雕,既為宋代社會增添了玉器藝術瑰寶,又是契丹、女真民族對中華玉文化的重要貢獻。”
在弘揚優(yōu)秀歷史文化、發(fā)揮地域特色以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的今天,以遼金玉器藝術特征為切入點設計一批游客喜愛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是一條新思路。黑龍江省博物館做了很好的實踐。以黑龍江省博物館推出的雙鹿祥瑞系列飾品為例,本系列首飾造型取材于雙鹿紋玉佩,該系列的設計重新提煉了玉佩的三角形構圖形式,樹下雙鹿,左側的公鹿引頸長鳴,體態(tài)健美;右側母鹿回眸凝望公鹿,神情親昵。在材質上選擇了925銀加電鍍白金,并在飾品上鑲嵌鋯石,光澤溫潤如玉,鋯石熠熠生輝,同時結合了雙鹿伴行的美好寓意,深受年輕人喜愛。在古代神話里,鹿是仙人坐騎,代表祥瑞;雙鹿伴行,更是寓意家庭和睦、福祿雙至,雙鹿祥瑞系列飾品是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流量很好的融合形式。
遼金本無用玉傳統(tǒng),在民族發(fā)展過程中,特別是與儒家禮制文化接觸的過程中逐步接受、認同了玉文化。同時遼金玉器藝術風格的創(chuàng)新演變既是本民族審美的產(chǎn)物,又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更有西方外來文化、佛教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共同文化因素,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成果。對遼金玉器進行研究,可以證明我國歷史上文化的交流互鑒、多元發(fā)展,對構建中華文化共同體,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黑龍江省作為金源文化故地,保有大量遼金文化研究資料,省內墓葬考古出土的大量文物不僅可作為文物斷代研究的一手實物資料,其藝術美和文化美通過進一步的現(xiàn)代化創(chuàng)作,對推進省內民族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助力文旅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③⑧⑨陸建芳,張宏明.中國玉器通史:宋遼金元卷[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8,301,4.
②李心峰.藝術類型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116.
④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⑤于寶東.遼金元玉器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
⑥李玲.黑龍江省博物館介紹[M]//景愛.遼金西夏研究(2011).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253-266.
⑦??王冠坤.遼金元時期春水秋山玉器特征及傳承[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9.
⑩???于寶東,吳春雨.契丹玉認知[C]//徐春苓.宋遼金元玉器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178-198.
?楊伯達.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2):9-69.
?葛華延.契丹族的祭天、尚左與祭東考略[J].北方文物,1999(2):70-76.
?杜雪,謝靜.金代女真族女性服飾對漢族女性服飾的影響[J].設計,2018(19):121-123.
?楊伯達.遼金玉的特色及其與宋玉的異同[J].美術觀察,1996(5):69-70.
?董永剛.山西宋元時期存世玉器簡析[C]//徐春苓.宋遼金元玉器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219-224.
?曹顯征.契丹族女性社會地位述略[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3):7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