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偉
方志通常是地方社會表達話語權(quán)的載體,由地方政府官員領(lǐng)銜、地方文士參與,著力于地方歷史記憶的保存、地方形象的建構(gòu)和地方百姓鄉(xiāng)土意識的激發(fā)。東北是清朝統(tǒng)治階層——滿洲貴族的故里,是清朝統(tǒng)治的中心?!妒⒕┩ㄖ尽繁磺褰y(tǒng)治者賦予論證清朝正統(tǒng)地位的政治文化內(nèi)涵,超出一般地方志的意義,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官修史書。尤其乾隆年間朝廷組織編修的兩部《欽定盛京通志》,充分體現(xiàn)出清廷對發(fā)祥重地通志編修的重視,并以官方的權(quán)威性壟斷對東北歷史的記載,這在清代方志編修中是很特殊的情況。①清代“欽定”地方志僅有《欽定盛京通志》《欽定皇輿西域圖志》《欽定日下舊聞考》《欽定熱河志》《欽定清涼山志》《欽定盤山志》。
《盛京通志》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乾隆元年(1736)刻本、乾隆十三年(1748)武英殿刻本、乾隆四十九年(1784)武英殿刻本四個版本系統(tǒng)。前兩種是為配合朝廷纂輯《大清一統(tǒng)志》而由盛京地方官員組織纂寫、刊印的。后兩種由清高宗敕修,大學士汪由敦、阿桂主持,于軍機處方略館中纂辦,武英殿刊印,且書名加“欽定”二字。此前學界已有數(shù)文討論《盛京通志》的編修過程、編修背景、史料價值和政治文化內(nèi)涵。①陳加:《〈盛京通志〉纂修考》,《圖書館學刊》1980第3期。鄭永昌:《百年變遷:清初〈盛京通志〉的編纂及其內(nèi)容探析》,《故宮學術(shù)季刊》(臺北)2015年第2期。張一弛、劉鳳云:《清代“大一統(tǒng)”政治文化的構(gòu)建——以〈盛京通志〉的纂修與傳播為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武玉梅:《〈盛京通志〉所反映的清代東北環(huán)境狀況——兼論〈盛京通志〉的環(huán)境史史料價值》,《貴州社會科學》2020年第5期。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chǔ)上,聚焦于諸本《盛京通志》中的歷史敘事,透過史料選擇取舍、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編排的變化,剖析其中蘊含的權(quán)力話語,考察清朝統(tǒng)治階層如何以正統(tǒng)史觀指導(dǎo)滿族“根本之地”的通志編修,并以之管窺清朝前期的政治統(tǒng)治思想。
滿族以少數(shù)民族身份入主中原,與久居中原地區(qū)的漢族有較大的民族差異和文化隔閡,證明政權(quán)合法性是清朝入關(guān)后所面臨的頭等大事,“為大清王朝爭正統(tǒng),是清前期的歷史主題?!雹谝δ畲龋骸犊滴跏⑹琅c帝王心術(shù)——評“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8年,序,第4頁?!叮滴酰┦⒕┩ㄖ尽肥且悦餍蕖哆|東志》為藍本編修而成。因時代條件和修纂主體不同,將《盛京通志》與《遼東志》進行比較,能夠清晰發(fā)現(xiàn)志書記述東北視角的轉(zhuǎn)換,明朝視之為“夷夏之交”,要求嚴“夷夏之防”;清朝否定華夷之辨,尊崇滿洲故里。從地緣政治格局變化角度,重新解釋歷史,闡述清朝得國之正。
方志在民族認同意識構(gòu)建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明修《遼東志》注重夷夏之辨,明廷借修志向臣民傳播傳統(tǒng)的華夷秩序觀念,強化華夏正統(tǒng)的歷史記憶。敘述遼東地理位置,《遼東志》序言,遼地“西拱神州,北連胡寇”,介于“夷夏之所交也?!雹廴温逍蓿ν櫟茸耄骸叮尉福┻|東志》,《續(xù)修四庫全書》6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重刊〈遼東志〉書序》,第451頁?!兜乩碇尽わL俗》載,“漢世以降,淪入東夷,歷遼、金、胡元寖成胡俗,國家再造寰區(qū),始以四方之民來實?!雹苋温逍?,薛廷寵等纂:《(嘉靖)遼東志》,卷1《地理志》,《續(xù)修四庫全書》6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88頁。之所以在遼東實行都司衛(wèi)所體制,而非郡縣制,原因在于“邊鄙甌脫之俗,華夷雜糅之民,迫近胡俗,易動難安,非可以內(nèi)地之治治之也。我圣祖鑒古今之變,飭戎夏之防?!雹堇钶o修,馬應(yīng)龍等纂:《(嘉靖)全遼志》,《遼海叢書》,沈陽:遼沈書社,1984年,王之誥序,第1頁。傳統(tǒng)中原王朝的天下地理是以華夏——漢民族的文明與空間為中心的差序格局,視遼東為華夷雜糅的邊緣地帶,嚴夷夏之防。《全遼志》序稱,“中國得之則足以制胡,胡得之亦足以抗中國。故其離合,實關(guān)乎中國之盛衰焉。”⑥李輔修,馬應(yīng)龍等纂:《(嘉靖)全遼志》,《遼海叢書》,沈陽:遼沈書社,1984年,王之誥序,第1頁。
明代遼東疆域“東至鴨綠江五百三十里,西至山海關(guān)一千五十里,南至旅順??谄甙偃?,北至開原三百四十里?!雹呷温逍?,薛廷寵等纂:《(嘉靖)遼東志》,《疆域》,《續(xù)修四庫全書》6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72頁。自永樂年間開始修筑遼東邊墻,防范北部的兀良哈蒙古和女真諸部。在明朝統(tǒng)治者構(gòu)建的“天下體系”中,遼東邊墻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的是羈縻統(tǒng)治?!哆|東志》是一部都司志,記載的空間范圍集中于明遼東都司轄區(qū)范圍內(nèi)。而對邊外地區(qū)記載頗為簡略,僅設(shè)《外志》以記之?!盃枴锻庵尽氛撸T夷之邊遼者也。在夷狄而志之,何也?安攘之計不可廢也。志其古今沿革,知其險夷也;志其衛(wèi)所居處,知其強弱也;志其驛傳,知其向道也;志其貢物,知其咸賓之誠也?!雹偃温逍?,薛廷寵等纂:《(嘉靖)遼東志》,《遼志目錄序》,《續(xù)修四庫全書》6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57頁?!锻庵尽肪幮薜哪康氖菫榱私狻斑呉摹保挤婪丁斑吇肌敝?。
輿圖多描繪遼東鎮(zhèn)管轄下北部沿線遍設(shè)軍事堡壘的防務(wù)情況,突出軍事意義?!豆賻熤尽分幸浴疤斐蓖?,載述遼東地方官員對女真、蒙古的威服管理。如記王翺以羽書諭海西女真、程信破除建州女真首領(lǐng)董山暗結(jié)朝鮮、女真人裴牙失帖木兒率眾歸附、馬文升平息建州女真叛亂、魯全抵御建州女真首領(lǐng)李滿住入犯?!堵毠僦尽分休d遼東將領(lǐng)崔勝、王鎧、周俊、莊鑒、文寧征討建州的事跡?!端囄闹尽肥珍洝段渚负钰w輔征討建州諸夷紀略》《謹華夷以弭邊患疏》《添設(shè)兵馬以防東夷議》《平夷賦》等文。明朝視邊疆少數(shù)民族為“邊夷”,而于志書中保存防范“邊患”之策。
就中原王朝的地理方位言,滿族及其先世,世居?xùn)|北邊陲。明代遼東是防范北部少數(shù)民族的軍事重鎮(zhèn),清朝改變了中國歷史上傳統(tǒng)的中心與邊陲的概念,打破夷夏之間固化的邊界。東北從“華夏邊緣”變成清朝“根本之地”——政治和經(jīng)濟的特殊地帶。因此清朝統(tǒng)治者對《盛京通志》的編修格外重視,突破傳統(tǒng)史書“中原—四夷”中心與邊緣的敘事方式,在志書中始終尊崇盛京陪都地位。正如《(康熙)錦州府志》孫成序中所言,“盛京為天下重,錦為盛京重,又豈一方之書也?”②劉源溥修,范勛纂:《(康熙)錦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遼寧府縣志輯十六》,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孫成序,第298頁。
《盛京通志》編修目的“非徒尡耀史冊、侈方輿之雄闊,我皇上概有尊祖敬宗、勵精圖治之深意存焉。”③伊把漢、董秉忠等修,孫成等纂:《(康熙)盛京通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張鼎彝序,第6頁。體現(xiàn)出“尊祖敬宗”的原則。體例上,“盛京為發(fā)祥重地,非他省可比,今兼采《明一統(tǒng)志》南京、中都、興都之例,體有特尊也。”④伊把漢、董秉忠等修,孫成等纂:《(康熙)盛京通志》,《凡例》,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第1頁。以《京城志》《壇廟志》《山陵志》《宮殿志》《苑囿志》五卷居首,除京師外其他地區(qū)方志所無。既不同于內(nèi)地,又與其他邊疆地區(qū)有所區(qū)別。
之所以要突顯盛京地位,不僅因它是滿族的發(fā)祥地。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修志為政權(quán)合法性提供支持。如記興京城,“佳氣郁郁蔥蔥,允上天所以開至圣矣?!雹菀涟褲h、董秉忠等修,孫成等纂:《(康熙)盛京通志》,卷1《京城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第3頁。記人物,“興朝肇祉,天潢貴戚,皆周召畢散之英,而翼贊折沖,攀鱗附翼起者,濟濟焉。豈長白、巫閭蜿蟺磅礴,積久而昌歟?抑天秘其精奇,儲以相授歟?”⑥伊把漢、董秉忠等修,孫成等纂:《(康熙)盛京通志》,卷25《人物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第1頁。在對山川、城池、人物的記述中,宣揚清朝獲得政權(quán)是承天受命、天命所歸。清初人才之興盛,也都是鐘靈毓秀、上天授予,天命論成為構(gòu)筑統(tǒng)治合法性的來源之一。
“治統(tǒng)”的正當,不但要證明獲得政權(quán)的合法性,還要證明當下統(tǒng)治的合理性。欲令天下臣民信服清朝統(tǒng)治,最具說服力的莫過于以本朝成就為證。《盛京通志》序言及各門小序中宣揚清朝和清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話語比比皆是。如邊聲廷序載,“太祖辟土開疆,繼以太宗功德隆盛,爰及世祖正域四方,方今天子宵旰圖治,罔有暇逸,以致六合向風,輸誠納貢者,萬國且共球矣。其幅員之廣闊,物類之茂美,人民之愛戴,政事之舒長,高出前代,駕軼隆古?!雹僖涟褲h、董秉忠等修,孫成等纂:《(康熙)盛京通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邊聲廷序,第2頁。頌揚清朝諸帝偉業(yè),渲染四海升平、統(tǒng)治昌明。又如《建制沿革》載,“遼地自遼金襲渤海五京之制而形勢分明,省郡縣為衛(wèi)所而邊隅狹?!雹谝涟褲h、董秉忠等修,孫成等纂:《(康熙)盛京通志》,卷6《建制沿革》,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第1頁。認為明朝對東北邊疆治理不善,故而清朝取而代之,為明亡清興的合理性做出解釋。
清朝破除歷代“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治邊思想對民族關(guān)系的隔離,是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政策最徹底的王朝?!妒⒕┩ㄖ尽肥且徊坑涊d盛京將軍統(tǒng)轄地區(qū)各方面情況為主,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統(tǒng)轄地區(qū)為輔的東北地區(qū)總志?!妒⒕┩ㄖ尽窂牡貓D到《建制沿革》《山川志》《驛站志》《公署志》《職官志》《古跡志》各門均載吉林、黑龍江地區(qū)情況,“維時幅員狹隘,亦未有如今日同江、愛渾諸地方數(shù)千里之廣,悉歸版圖者也。”③伊把漢、董秉忠等修,孫成等纂:《(康熙)盛京通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張鼎彝序,第4頁。展現(xiàn)出了自先秦以降吉林、黑龍江地區(qū)的悠久歷史文化,及地方部族政權(quán)對中原王朝統(tǒng)治的歸屬。“把滿洲歷史重新置回大中國的敘事中,最終消解了宋明夷夏之辨窄化‘中國’觀念的傾向?!雹軛钅钊海骸冻健皾h化論”與“滿洲特性論”:清史研究能否走出第三條道路?》,《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尊崇東北,將東北史敘事納入“大中華”表達中,使清朝在地理空間意義上居于統(tǒng)治的合理地位。
清統(tǒng)治者致力于將各族群整合進八旗體制中,凝聚多民族為一體,塑造其多民族國家統(tǒng)治者身份。論證清朝政權(quán)的正統(tǒng)地位,必然首先要追述清開國締造史事,從清朝開國得天下的合法性開始說起?!笆⒕楦局氐兀蹣I(yè)之所由來,日昌日熾,通志更不容已?!雹菀涟褲h、董秉忠等修,孫成等纂:《(康熙)盛京通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邊聲廷序,第3頁。武英殿本《欽定盛京通志》中,運用以地系史的歷史編纂方法,使“后之君子觀是編,亦可以知我皇清之德之盛,與我皇清之所以帝也夫?!雹抟涟褲h、董秉忠等修,孫成等纂:《(康熙)盛京通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張鼎彝序,第9頁。
在康熙本中,已留意在志書中提及清開國事跡。如記名勝,“將留都名勝之盛,與祖德宗功并昭垂于奕世?!雹咭涟褲h、董秉忠等修,孫成等纂:《(康熙)盛京通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董秉忠序,第6頁。記城池(界蕃城),“我太祖取撫順,自興京遷至此”⑧伊把漢、董秉忠等修,孫成等纂:《(康熙)盛京通志》,卷10《城池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第2頁。。記古跡,“國朝勛舊墳塋,豐碑著跡,地以人重,皆足昭示來茲?!雹嵋涟褲h、董秉忠等修,孫成等纂:《(康熙)盛京通志》,卷22《古跡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第1頁。記載東北山川、城池、古跡的同時,追溯祖宗功業(yè)。東北作為滿洲“龍興之地”,統(tǒng)治者希望借修志,使子孫“無忘祖宗祥發(fā)之有自”“締造之維艱”以及“祖宗貽謀勤儉、開國忠厚”⑩伊把漢、董秉忠等修,孫成等纂:《(康熙)盛京通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張鼎彝序,第6頁。。
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始,清廷掀起一場編修入關(guān)前開國史的史學活動,“確立了欽定正史的史學模式,即通過君主公開認定以及官方出資刊刻的方式賦予特定史籍以王朝正統(tǒng)的含義?!?闞紅柳:《清末欽定正史考論》,《學術(shù)研究》2013年第8期。陸續(xù)修成《皇清開國方略》《盛京事跡圖》《八旗通志》《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滿洲源流考》,編輯《滿文老檔》《滿洲實錄》,乾隆帝親撰《己未歲薩爾滸之戰(zhàn)書事》,等等。《欽定盛京通志》“重修于重理開國史活動中的乾隆四十四年(1779),反映了重理開國史所達到的史學認識水平。”①喬治忠:《清朝官方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262頁。是乾隆年間官方修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乾隆四十九年(1784)本由十三年(1748)本三十二卷一躍而成書一百三十卷,資料宏富,表達了鮮明的歷史思想。《四庫全書總目》載:
《京城門》中,舊本不載盛京、興京、東京創(chuàng)建修葺之由,及太祖、太宗制勝定都始末……《山川》《城池》兩門中舊本均不載太祖、太宗戰(zhàn)績。《人物門》中不載開國宗室王公,又諸勛臣事跡,亦不悉具,今并詳考增修……溯豐邑之初基,述阪泉之鴻續(xù)。經(jīng)綸開創(chuàng),垂裕無疆,啟佑規(guī)模,萬年如覿。固與偏隅輿記徒侈山川人物者區(qū)以別矣。②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68《史部·地理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影印本,第606頁。
從中可以看出,增補清太祖、太宗時期征討明軍、統(tǒng)一東北各民族的清朝開國史,是此次重修的重點?!渡酱ā贰冻浅亍贰蛾P(guān)陲》《津梁》《古跡》中引用《清太祖實錄》《清太宗實錄》等資料補充與各地理位置相關(guān)的清入關(guān)前史事,以地系史,以史崇地。或以小字附注,或另立《事跡》一目。如《古跡》載“恭閱《實錄》,天命三年我太祖初舉伐明,諭降撫順城?!雹郯⒐鸬刃?,劉謹之等纂:《欽定盛京通志》,卷103《古跡四》,沈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第1518頁。《山川》中記清河,“我太祖癸巳年破葉赫、哈達等九部兵于此?!雹馨⒐鸬刃?,劉謹之等纂:《欽定盛京通志》,卷25《山川一》序,沈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第408頁。處處宣揚先祖勛臣功績。
歷史記憶具有選擇性和建構(gòu)性。人們?nèi)绾螖⑹鲞^去,很大程度上受敘述者當時利益訴求的影響?!妒⒕┩ㄖ尽穼η宄蹰_國史、先祖勛臣的記載力求美化。如《官署》序“我國家肈基之初,制度綦備”⑤阿桂等修,劉謹之等纂:《欽定盛京通志》,卷45《官署》序,沈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第776頁。。清朝關(guān)外時期之制度其實難稱完備。又如,明與后金薩爾滸之戰(zhàn)中明兵號稱四十七萬,實則十一萬余,八旗軍約六萬人,雖屬以少勝多,但到了《欽定盛京通志·山川》“鐵背山注”中變成了“天命四年,以兵五百人破明四路兵數(shù)十萬眾”⑥阿桂等修,劉謹之等纂:《欽定盛京通志》,卷51《山川一》,沈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第407頁。,夸大祖宗戰(zhàn)績。再如,《名宦》中記袁崇煥,其與后金對抗事跡只字未提,僅褒揚其“在職勤慎,善撫將士,由是流移駢集,商旅輻輳,遠近望為樂土?!雹甙⒐鸬刃蓿瑒⒅斨茸耄骸稓J定盛京通志》,卷56《名宦四》,沈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第908頁。記載明與后金(清)戰(zhàn)爭,基本都是“大兵破明師”“大兵乘勢追擊”等夸耀清軍戰(zhàn)績的文字,站在清朝立場書寫明清戰(zhàn)事。
朝廷編修的兩部《欽定盛京通志·藝文志》中遇到與清朝開國戰(zhàn)役相關(guān)的重要地名與事跡,往往也要以小字標注于下。如乾隆四十九年(1784)本中錢汝誠《恭和御制題薩爾滸十二韻元韻》“斫陣折渠連”一句,下注“太宗議增兵前人往吉林崖相助,大破其眾,明總兵杜松等皆沒于陣?!薄皞B俱驚落”一句,下注“薩爾滸之兵既破,其馬林、潘宗顏、劉綎、李如柏諸軍遂相繼破滅?!雹喟⒐鸬刃?,劉謹之等纂:《欽定盛京通志》,卷125《國朝藝文十一》,沈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第1871頁。其目的仍舊在于突顯清朝開國戰(zhàn)績。
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武英殿本《欽定盛京通志》敘事的民族立場有一定變化??滴?、雍正、乾隆元年(1736)本《盛京通志》均有《帝王志》,專為遼、金帝王設(shè)傳,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本則刪去,體現(xiàn)出從北方民族王朝立場轉(zhuǎn)向大一統(tǒng)的中央王朝立場,摒棄承接遼、金統(tǒng)緒。
最能體現(xiàn)清朝統(tǒng)治階層民族思想的是《盛京通志》中對本朝人物的記敘。方志人物門的傳主一般為本籍人于異地為官而有突出政績者,“非唯夸才盛,亦以勸后人善善長而惡惡短?!雹贄铊s修,施鴻纂:《遼陽州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遼寧府縣志輯二》,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凡例》,第2頁。頌揚本地杰出人物,發(fā)揮勸懲之意。乾隆元年(1736)本《盛京通志》在清代東北方志中首次為本朝人物立傳,“國史、鄉(xiāng)評將并采焉?!雹谒误?、王河修,魏樞纂:《盛京通志》,卷32《人物》序,清咸豐二年補刻乾隆元年本,第1頁。本朝人物中“配享廟廷及賜謚諭祭之可知者存其名,出仕各省有廉能政績之昭顯者記其實?!雹鬯误?、王河修,魏樞纂:《盛京通志》,卷34《本朝人物》序,清咸豐二年補刻乾隆元年本,第1頁。列名者41人,有傳者84人,不分滿漢、旗民,按照時間順序記述。傳記多數(shù)包含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本中,其主要價值在于未見后來版本者34 人,分別是:冷格里、魯克述、阿爾沙蘭、沈文奎、金世德、徐起元、胡亮、白色純、馬祜、連登、李棲鳳、朱思義、王克寬、馬得功、王世臣、周維新、申我抱、麻勒吉、石珍、金光祖、楊奇烈、姚啟盛、王鑄鼎、常文魁、張仲德、李士正、楊允和、遲維城、許弘勛、石琳、王永名、王光鼎、鐵范金、劉德健。
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本《欽定盛京通志》中,本朝人物傳記篇幅增加,有傳者139 人。其特殊之處在于,《本朝人物》一門只記載為清朝建立重要功勛的開國功臣?!敖癫伞豆Τ紓鳌贰栋似熘尽罚查_國功臣取其駿雄奇?zhèn)?、冠絕當時者著于篇。其人其事在入關(guān)以后者,則國史具之,皆不載云?!雹芡粲啥匦蓿骸稓J定盛京通志》,《凡例》,乾隆十三年刻本,第3頁。按照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的順序,每旗又按照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順序記述。只是內(nèi)容相對比較簡單,為乾隆四十九年(1784)本所涵蓋。但是非常明顯的是,朝廷主持修纂的志書中《本朝人物》主要為開國功臣立傳,而刪去前志中入關(guān)后的人物事跡。顯現(xiàn)出這部地方志的“中央性”,《本朝人物》一門由地方鄉(xiāng)賢傳記,轉(zhuǎn)變?yōu)橐园似炀橹行牡那宄_國史。
乾隆四十九年(1784)本《欽定盛京通志·國朝人物》,由前志1卷擴充至17卷,按宗室諸王、宗室貝勒貝子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奉天籍屬順序記述,有傳者共764 人。其中滿洲宗室、滿洲八旗415人,蒙古八旗91人,這些人物傳記均突出傳主為大清開國、平定天下做出的貢獻?!鞍似鞚h軍”有傳人物191人,包括部分清朝開國功臣。只有“奉天籍屬”傳者67人,完全記清初東北人士異地做官政績頗著者。因此,《欽定盛京通志·國朝人物》以記清初滿洲宗室和八旗功臣開國戰(zhàn)績?yōu)橹鳌H缧⌒蛑兴?,“我皇上覲揚光烈,祗念舊臣,特頒明諭,凡佐命懿親、勤勞著績者,恩綸載錫,渥典酬庸。臣等敬誦綸言,追維駿烈,于翊運諸王及干城師濟之士,詳征事跡,臚著于篇?!雹莅⒐鸬刃蓿瑒⒅斨茸耄骸稓J定盛京通志》,卷65《國朝人物》序,沈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第992頁。以較大篇幅追述清入關(guān)時期滿族先祖勛烈艱辛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過程,同時也記錄了明末清初蒙古人、漢人在建立清政權(quán)過程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增強以滿族為中心、多民族同屬一體的向心力、凝聚力。《欽定盛京通志》與《欽定八旗通志》一樣,都是八旗認同的“法典”,而非僅僅是對滿洲單一族群的認同。
從史料來源上看,《欽定盛京通志·國朝人物》中開國功臣列傳,為摘抄《國史列傳》而成?!斗怖份d,“開國功臣事跡,謹遵《國史傳》,按其于盛京有治行、戰(zhàn)績者,一一臚載。其事在入關(guān)以后者,詳見《國史》及《八旗通志》,茲不備錄?!雹侔⒐鸬刃?,劉謹之等纂:《欽定盛京通志》,《凡例》,沈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第7頁。
徐凱教授指出,“滿洲貴族在面對廣大漢族民眾,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文明只能是唯一的選擇,此外別無他途。他們接納了漢族先進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式及儒家傳統(tǒng)文化,滿洲民族整體上在逐漸地‘異化’,即‘漢文化’化,換言之,為‘儒化’?!雹谛靹P:《滿洲認同“法典”與部族雙重構(gòu)建——十六世紀以來滿洲民族的歷史嬗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11頁。乾隆朝后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劇,清王朝孕育著盛世中的危機。因此,“乾隆帝在史書編纂中,極為重視貫穿倫理綱常的準則”③黃愛平:《清乾隆朝官修史書考論》,《安徽史學》2016年第3期。,強調(diào)忠君觀念是乾隆朝官修史書的重要指導(dǎo)思想,正是當時各種社會問題日益暴露的結(jié)果?!爸摇奔仁莻惱碛^念,也是政治思想,是儒家傳統(tǒng)政治道德的基本原則。方志具有教化的功能,可以借助修志推行某種意識形態(tài)。明清時期方志教化最主要的是理學教化,集中體現(xiàn)在《忠節(jié)》《孝義》《列女》等門中。在志書中褒揚忠孝節(jié)義,借助修志對臣民進行道德教化,是乾隆朝官修方志中的普遍現(xiàn)象。
清高宗認識到,明末諸多大臣忠君死節(jié)的事跡是其倡導(dǎo)忠君思想最好的歷史教材。故而乾隆中期興起官方明史學的再檢討活動,官修《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貳臣傳》《逆臣傳》,重訂《明紀綱目》《御批通鑒輯覽》《明史》等史書,重新審論明清之際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改變清初稱贊叛明降清者而批判忠于明室者的狹隘的朝代立場,作出符合清朝根本利益的解釋。通過歷史教育,扶植綱常、教化民心。
明清鼎革之際在關(guān)外遼東戰(zhàn)場上與清軍作戰(zhàn)的明將,原為清朝史書所隱諱。因涉晚明遼事,《盛京通志》前幾個版本一直諱載晚明遼東名宦。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本,大量增補明季死于遼事的明朝官員事跡并肯定其功績?!霸敳槭穫鳎渌朗逻|東諸臣俱附載《名宦門》,其系遼人而臨難捐生成仁取義者,俱列入《忠節(jié)門》。謹將錫謚之由附識卷端,俾知崇獎忠貞,益以風勵臣節(jié),圣人植紀扶綱、大公至正之心,天下萬世莫不共仰焉?!雹馨⒐鸬刃?,劉謹之等纂:《欽定盛京通志》,卷56《名宦四》,沈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第913頁。至此納入東北方志《名宦》《忠節(jié)》之中,可見在修志過程中清統(tǒng)治者明史觀的變化,以及綱常倫理準則的貫徹。
對明朝戰(zhàn)死殉節(jié)大臣采取立傳、議謚、表彰子孫的方法,崇獎忠烈。《名宦門》中立傳者有熊廷弼、張承蔭、鄒儲賢、潘宗顏、劉綎、杜松、馬林、陳輔堯、賀世賢、段展、童仲揆、張名世、袁應(yīng)泰、高邦佐、何廷魁、張神武、張銓、崔儒秀、袁崇煥、羅一貫、劉渠、麻承宗、魯之申、金冠、金啟宗、張春、何可綱、黃龍、李維鸞、沈世魁、金國鳳、揚振、楊國柱、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朱文德、李輔明、楊倫,人物傳中還附載不少其他明朝抗清諸將。追封謚號,如記劉綎,“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賜劉綎專謚忠壯?!雹侔⒐鸬刃?,劉謹之等纂:《欽定盛京通志》,卷56《名宦四》,沈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第905頁。表彰子孫,如記熊廷弼,“本朝乾隆四十八年特奉恩旨,錄其裔孫泗先,授教諭。”②阿桂等修,劉謹之等纂:《欽定盛京通志》,卷56《名宦四》,沈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第904頁。
乾隆朝新修的一系列史書對抗清、降清明臣進行重新評價,態(tài)度發(fā)生轉(zhuǎn)變,固然有以忠君事跡教化臣民、整飭人心的作用,是清高宗申明清皇朝正統(tǒng)地位的措施之一。但是,從清初對晚明遼事從避而不談,到站在清朝立場上重新記述明季戰(zhàn)爭,是一種歷史的進步,體現(xiàn)出的是清朝官方對明末抗清諸臣的接受而非敵視、對明季歷史的接續(xù)而非斷裂?!稓J定盛京通志》中表彰明季遼東抗清諸臣,是清統(tǒng)治者消弭“華夷之辨”,倡導(dǎo)“天下一家”的政治統(tǒng)治思想,在方志編修方面的具體實踐。
方志藝文志通常被視作區(qū)域性的詩文目錄或匯編,但正因清代東北特殊的政治意義,使得纂修者在《藝文志》中注入濃厚的正統(tǒng)觀念。通過《盛京通志》歷次續(xù)修中,《藝文志》增補刪汰詩文的變化,可以考察官方權(quán)力話語對修志活動的支配。
清帝詔諭和御制詩文在清初東北方志中均收錄于《藝文志》之中,而到了雍正十二年(1734)抄本《盛京通志》,將清帝詩文從《藝文志》中析出,登載于卷首而名為《典謨志》,突出其地位。乾隆十三年(1748)本《盛京通志》又“易其名曰《圣制》,仍冠一書之首,所以敬宸藻而尊朝廷也。”③汪由敦修:《欽定盛京通志》,《凡例》,乾隆十三年刻本,1997年,第1頁。乾隆四十九年(1784)本《欽定盛京通志》中《圣制》收錄清朝太祖、太宗敕諭和世祖、圣祖、世宗的御制詩文。新設(shè)《綸音》收錄清高宗敕諭,《天章》收錄清高宗御制詩文。將清帝言論意識形態(tài)化、神圣化。三者相加共17卷,其中清高宗詩文占10 卷,包括四次東巡途中所作詩文,還有乾隆十七年(1752)所作《御制長白山瑞樹歌》、四十一年(1776)作《己未歲我太祖大破明師于薩爾滸山之戰(zhàn)書事》、四十五年(1780)作《御制重繪太祖實錄戰(zhàn)圖詩》等。再加上《歷朝藝文》6卷,《國朝藝文》16卷,詩文的篇幅共計39卷,占總卷數(shù)130卷約三分之一的篇幅??梢姶舜卫m(xù)修對方志藝文的重視程度。
《(康熙)盛京通志·藝文志》是對清初東北府州縣志《藝文志》篩選、匯總的結(jié)果。而續(xù)修的幾個版本增補前志的詩文則出現(xiàn)明顯的傾向性,不再像清初東北方志藝文志那樣,作者以本地政府官員、士人和流人為主,而變成以朝廷派往盛京拜謁祖陵官員或隨從清帝東巡大臣為主。詩文的內(nèi)容也由原來模山范水、歌詠地方風物、文人交游之作,轉(zhuǎn)向描述清帝謁陵祭祖過程、唱和或序跋清帝御制詩。如雍正本增補《封長白山記》《長白山賦》《恭謁福陵》《恭謁昭陵》等數(shù)篇詩文。乾隆元年(1736)本增補《恭和御制福陵禮成》《威遠堡朝駕恭賦》《昭陵》《上陵歌應(yīng)制》等。乾隆十三年(1748)本增補《福陵陪祀恭紀》《昭陵陪祀恭紀》《恭和御制山海關(guān)詩》《恭和御制過呂翁山詩》《恭和御制駐蹕大凌河》《扈從游千山恭紀》《恭謁福陵》等。乾隆四十九年(1784)本大量增補清高宗四次東巡陪都過程中所作詩文,以及乾隆十七年(1752)所作《御制長白山瑞樹歌》、四十一年(1776)作《己未歲我太祖大破明師于薩爾滸山之戰(zhàn)書事》、四十五年(1780)作《御制重繪太祖實錄戰(zhàn)圖詩》,均收錄于《天章》一門,計10 卷?!秶囄摹分写罅吭鲅a隨從大臣唱和或序跋清高宗御制詩,已儼然成為清高宗東巡實錄。
清帝東巡,系出巡盛京、吉林等地,這里是清朝祖宗陵寢所在(永陵、福陵、昭陵)。除觀風問俗、察吏安民的目的外,還借機籠絡(luò)邊疆少數(shù)民族、鞏固東北邊防。清朝入關(guān)后,有四帝共十次赴關(guān)外謁陵祭祖,其中康熙帝三次、乾隆帝四次、嘉慶帝二次、道光帝一次。清帝東巡,謁陵祭祖,主要出于一種政治象征和宣示:緬懷祖宗創(chuàng)業(yè)維艱,惕厲八旗子弟勤勉敬慎,彪炳本朝以孝治天下。清帝東巡詩文(包括皇帝所作和扈從大臣所作)的主要內(nèi)容,是歌頌滿洲故里山川雄偉和物產(chǎn)豐饒、吟詠皇朝盛世、突顯清帝的文治武功、寄托對祖先的崇敬之情。如《國朝藝文》小序所言,“我圣祖三詣盛京,恭謁橋陵。我皇上四蒞陪都,肅將禋祀,永言配命,世德作求,大典慶成,頌揚之音,洋溢乎天地。茲錄其形容盛德,庶幾萬一者,為十六卷,以昭來許?!雹侔⒐鸬刃?,劉謹之、程維岳纂:《欽定盛京通志》,卷115《國朝藝文》,沈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第1682頁。
《盛京通志》續(xù)修中文獻采擇的變化,呈現(xiàn)出與其他地區(qū)方志藝文志的顯著差異。統(tǒng)治階層按政治意圖編排《藝文志》中的詩文,其中皇權(quán)因素愈益濃烈,用越來越多的篇幅頌揚清朝統(tǒng)治和清帝治績功德。乾隆四十九年(1784)武英殿本大量收入清帝東巡詩文,也造成了對原本“地方性”詩文的擠壓,大量刪汰清初東北方志藝文志中的詩文,因此各本藝文志的史料價值均不容忽視。
吉林、黑龍江地區(qū)有大量少數(shù)民族語言音譯的人名、地名,乾隆九年(1744)敕命重修的《欽定盛京通志》,便有意識地對前志地名進行改譯,在保存滿語舊名基礎(chǔ)上一律清除鄙陋、歧視性的字樣,改俗字為雅字。如《城池》中寧古塔的“飛腰城”改寫為“費由城”,《山川》吉林烏拉的“一把單河”改寫為“衣巴丹河”,等等。乾隆四十九年(1784)本又依照《遼金元三史國語解》進一步規(guī)范滿語譯名,重新訂正山川、人物譯名,《凡例》載,“山川、城池當考其方隅,今遵旨訂正,悉載國語舊名,并恭錄開國戰(zhàn)績?!雹诎⒐鸬刃蓿瑒⒅斨?、程維岳纂:《欽定盛京通志》,《凡例》,沈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第6頁。如記哈喜山,“國語:哈喜,急也?!庇浐Lm山,“海蘭:《國語解》見建制沿革卷?!雹郯⒐鸬刃蓿瑒⒅斨?、程維岳纂:《欽定盛京通志》,卷27《山川三》,沈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第469頁。記元人木華黎,“穆呼哩,《解》見《名宦卷》,原作木華黎,今俱譯改。”④阿桂等修,劉謹之、程維岳纂:《欽定盛京通志》,卷82《忠節(jié)一》,沈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第1288頁。對人名、地名的改譯,不僅是規(guī)范滿語譯名,擺脫翻譯上隨意混亂的問題,更是“糾正潛藏在譯名中危及民族和睦、統(tǒng)治穩(wěn)固的舊的‘華夷觀’,促使內(nèi)地人民在情感和意識上形成對邊疆地區(qū)和少數(shù)民族的認同態(tài)度,以利于民族關(guān)系的和諧”⑤金鑫:《乾隆帝對少數(shù)民族語譯名規(guī)范化的關(guān)注》,《滿語研究》2009年第2期。。
兩部欽定志注重對詩文中“違礙”字樣的糾正,如乾隆元年(1736)本《遼道宗賜左夷離畢詔》,題目有“夷”字,到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本改作《遼道宗賜左伊勒希巴詔》。對詩文中的人名、地名也嚴格按《國語解》改譯,如康熙本中元閻長吉《婆娑道中》一詩,到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本則作《博索道中書事》。
乾隆三十九年(1774)八月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廷發(fā)動了長達19年的禁毀圖書運動。其中,乾隆四十年(1775)閏十月二十九日,因詩文中“語多狂悖”,乾隆帝親自下旨查毀清初東北流人函可著述,盛京將軍弘晌搜查沈陽寺廟得《函可語錄》,又于遼陽千山雙峰寺查得函可語錄、碑塔、詩句、手錄戒儀,盡皆查繳,勒令函可弟子法貞等還俗,將其葬所“雙峰寺所建碑塔盡行拆毀,《盛京通志》內(nèi)所載函可事跡,逐一刪除”①《盛京將軍弘晌等奏查出函可語錄、碑記字跡及支派承襲人折》,張書才主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72-473頁。。而雍正抄本和乾隆元年(1736)刻本《盛京通志·仙釋志》中均有函可傳記,《藝文志》有郝浴《暮春偕友過銀州酒壚感舊(四首)》《千山贈剩上人(二首)》和函可詩作《贈清峰寺僧游五臺回》。而現(xiàn)存咸豐二年(1852)補刻乾隆元年(1736)本則無上述詩歌,函可傳記部分為空白,是乾隆元年(1736)本原版中有關(guān)函可內(nèi)容被挖除的明證。對方志所謂“違礙”內(nèi)容進行了刪改,挖毀書版,都體現(xiàn)出乾隆朝專制皇權(quán)的強化,對方志中有可能損害清朝正統(tǒng)地位的內(nèi)容保持警惕。
《盛京通志》是清前期重要的官修方志,其價值不僅在于研究清代東北史的史料價值,還是理解清前期政治統(tǒng)治思想的重要線索。東北在清代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是清朝統(tǒng)治階層——滿洲貴族發(fā)祥之地,所以記載東北歷史的《盛京通志》自然要引起清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從康熙二十一年(16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百余年間多次續(xù)修,始終處于官方嚴密控制之下。在清代正統(tǒng)史觀指導(dǎo)下,立足現(xiàn)實而對東北歷史展開敘述、闡發(fā)和重構(gòu),將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通過纂修和多次續(xù)修史志配合現(xiàn)實政治的需求??滴醣卷灀P盛京陪都、論證清政權(quán)的合法性,乾隆殿本欽定志重點記述清朝開國得天下的歷史過程,倡導(dǎo)忠君思想,并詳錄清帝東巡詩文,改譯人名地名,刪改有礙統(tǒng)治的內(nèi)容。因此,《盛京通志》雖然是一部地方志,卻承載了清王朝正統(tǒng)論的敘述,以“根本之地”通志編修強化清朝統(tǒng)治權(quán)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