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明
摘 要:現(xiàn)有的快餐文化和網絡環(huán)境給小學習作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學生對生活變得麻木、遲鈍,表現(xiàn)為不會觀察、不懂思考,進而難以表達。如何才能解決這個窘況,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與勞動教育融合的策略,讓學生從生活中獲得“源頭活水”,希望能對一線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勞動教育;習作教學;融合策略
對于小學生來說,寫作就是內心的真實表達,本來只要教師引導適當,學生理應樂于表達,但現(xiàn)實是大部分教師對如何上好習作課深感困惑,大部分學生對寫好作文缺乏信心和興趣。勞動教育成為一門學科以來,迅速成為一門深受師生喜歡的學科。筆者認為其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它的實踐性很強,二是它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如果把勞動教育融合到習作教學中,就能給習作教學帶來廣闊的天地。
一、習作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習作教學成了“雞肋”,教師怕教,學生怕寫
我校地處城鄉(xiāng)接合部,每個年級有兩個班。關于習作教學的問題,筆者曾對本校三至六年級358名學生與8名語文教師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感到小學習作教學質量不高,教學存在問題,認為作文課不好上的教師有7人,占87.5%;358名學生中有297人認為寫作文難,怕上作文課。教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是我校習作教學暴露的比較突出的問題。
(二)學生作文“千篇一律”,虛情假意
以四年級上冊第五組習作單元的習作《生活萬花筒》為例,筆者觀摩完這節(jié)習作教學課以后,翻了翻學生上交的習作,基本上是一樣的:起因都是寫“我”和同學鬧矛盾了,要么是“我”發(fā)現(xiàn)同學有一支一樣的鉛筆,要么是“我”發(fā)現(xiàn)同學有一個一樣的超級飛俠,然后經過事后了解,才知道是由于“我”的誤會造成的,在長輩的教育下“我”認識到了錯誤……內容雷同,情節(jié)相近。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在小學習作教學實踐中,影響小學作文教學的原因很多,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即教的方面和學的方面。
(一)教不得法,指導缺失
現(xiàn)在大部分教師只注意研究作文如何批改、如何講評等,對學生不懂觀察生活,不會捕捉生活中可以作為寫作題材的人和事,對作文存在害怕心理,缺乏寫作方法等問題,卻很少加以研究。我們的習作教學該教什么?我們的閱讀教學又該教什么?細節(jié)的描寫、真情的表達又該如何指導?不同水平的學生指導時怎樣分層指導?這些問題如果沒解決好,又怎么算教學有法呢?正是由于教師教不得法,令學生對寫作畏難情緒增加,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抑制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長此以往會導致惡性循環(huán),教師會越發(fā)害怕教,學生會越發(fā)害怕寫。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以四年級上冊第五組的習作為例,單元的要求是:1. 按順序把事情的過程寫清楚;2. 把一件事中的重要內容寫清楚。教師在教學精讀課文《麻雀》時,就要教導學生表達方法,設計問題:作者是如何把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寫清楚的?從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結合起來寫清楚的。這樣一來,到后面交流平臺,再進一步梳理方法。到最后寫作時學生就會水到渠成。
(二)學不得法,能力缺失
小學生的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的內心應該充滿童真童趣,為何我們的學生沒有感受到童年的樂趣,連寫一個最貼近生活實際的主題——《生活萬花筒》都毫無表達欲望呢?究其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1. 不會觀察,缺少積累
現(xiàn)在大部分學生的生活都離不開電子產品,手機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各種智能產品的使用,讓學生生活的空間越來越狹小,有的學生過多地沉浸在優(yōu)厚的物質環(huán)境中,飽受家庭的疼愛,衣食無憂。同時快餐文化和網絡環(huán)境讓他們沒有學會觀察生活,對身邊人、事的微妙變化,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沒有了觀察和積累,表達自然就成了空中樓閣。
2. 不會思考,缺少感悟
課內,學生“思”的時間少,“悟”的時間少,教師總讓學生分析課文。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昏昏入睡,收效甚微。課外,閱讀量少,網絡文化泛濫,使學生的作文詞匯單一,詞不達意。其結果是學生的習作許多情節(jié)簡單,缺少細致的描寫,該說明的說不清,該描述的道不明,該想象的索性來個胡亂拼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地提高,讀寫結合無從談起。
三、融合的策略
當前習作教學脫離生活的弊端,筆者認為可以運用勞動教育資源解決。
(一)從單元習作教學視角挖掘勞動課程中的生活元素
勞動課程很大一個特點就是生活化和實踐性,表面上與寫作技巧并無相關,其實可以挖掘許多生活的元素??梢越虝W生如何細致觀察生活,可以讓學生從中學到許多寫作技巧。
以下是筆者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五組習作單元的習作《生活萬花筒》的片段:
……
(二)習作方法指導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前段時間勞動課舉行過一場“我來當小廚神”大賽嗎?我們今天主題可以寫這一場比賽嗎?下面我們討論一下。
1. 我們可以按怎樣的順序寫這場比賽?板書:烹飪前? ?烹飪中? 烹飪后
2. 無論怎么寫都應抓住重點,這三個部分哪一個部分應作為重點詳寫?哪部分略寫?
板書:略? 詳? 略
(三)播放“我來當小廚神”大賽中的一個參賽視頻——《鮮魷炒青瓜》
1. 一看《鮮魷炒青瓜》完整微視頻,整體感受畫面。(明確:事情記敘要完整、有序。)
2. 二看制作經過部分的視頻慢放,試將其分成幾個小環(huán)節(jié)。(思考:應取哪些環(huán)節(jié)作為重點展開描寫。)學生討論:為什么你認為這部分要重點展開?
3. 三看視頻中的特寫鏡頭。(以“色、香、味”為中心說一段話,細致描述其所見、所想和所感。)
(四)教師引導如何寫好細節(jié)
……
課中筆者采用慢鏡頭、定格畫面、反復播放的方式深入細致地展示一次勞動的過程,強調特定情景,引導學生展開細致觀察與具體描寫,把“鮮魷炒青瓜”這件事情寫清楚。在習作指導中二次回放,既引導學生回顧了原有的情感體驗,又巧妙采用分導法,把記敘活動的難點分散,逐一解決,減緩了坡度,活動在學生的筆下便有序而豐滿地鋪展開來。學生寫作熱情空前高漲。
生活是學生習作之源,沒有生活,就沒有表達。勞動和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習作教學必須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以勞動為切入點,向現(xiàn)實生活開放和回歸。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學會在勞動中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并千方百計地用勞動來豐富他們的生活。我們要指導學生做個有心人,在平時的生活中多觀察、多積累素材。試想:學生有了生活的積累,經過勞動的體驗,有了創(chuàng)作的激情,他們還會怕寫作文嗎?
(二)從閱讀教學視角挖掘勞動精神升華表達的情感
語文教材的許多章節(jié),均寄托了作者的深厚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理指導,通過對優(yōu)秀作品品評,發(fā)掘出勞動情感點。勞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是人類不斷發(fā)展的動力。在教學中,教師把勞動當作一種情感的表現(xiàn)形式,使學生從教材勞動情感中體會到勞動的偉大與神圣。
比如,講解《長城》時,教師在分析長城歷史及建筑等內容過程中,重點介紹長城修建歷程,無數(shù)古人為之奮斗,為之流汗、流血。長城修建時,缺少專業(yè)工具,由勞動人民用無數(shù)的肩膀和無數(shù)的手扛起石頭,將其運送至工地。才建成了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在聽教師講解長城由來時,學生對長城的情感,已經不僅僅贊美,更多的是對古人勞動精神的尊敬和崇拜。由此一來,在閱讀課文過程中,可使學生勞動情感得到升華。在學生閱讀此篇文章過程中,腦海中會出現(xiàn)許多工人在烈日下、在風吹雨打中作業(yè)的場景。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文本中的勞動情感,可令其掌握作者關于勞動人民以及勞動情感的描繪技巧,積累寫作經驗,為后期在語文習作作品中更好地突出勞動精神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何敏.小學習作生活化教學策略[J].江西教育,2021(12).
[2]吳勇.發(fā)現(xiàn)學生習作的“三重”價值——指向“文心”培育的學生習作價值解讀[J].語文建設,2021(06).
[3]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王棟生.作文教學到底出了什么問題[J].人民教育,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