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塔夫茨大學弗里德曼營養(yǎng)科學與政策學院營養(yǎng)專家黛安·麥凱發(fā)文強調,人的營養(yǎng)需求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化,滿足人生各階段的營養(yǎng)需求,對健康長壽具有重要意義。
兒時:多吃果蔬,預防晚年眼病
麥凱在文中建議,兒童青少年階段應食用大量水果和蔬菜,以預防老年時期可能出現的黃斑變性、白內障等眼部疾病。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眼科醫(yī)院副院長謝立科稱,兒童青少年階段是孩子生長發(fā)育的重要時期,其眼部結構和功能也在發(fā)育。若未能通過飲食攝入足夠營養(yǎng),可能影響視力、視功能、眼腦神經反饋功能等的發(fā)育,進而危害全生命周期的眼部健康,比如在老年時期可能患上黃斑變性或白內障等常見眼病。
青年:補足鈣和維D,老了骨頭不垮
麥凱在文中強調,青年階段(18~44歲)獲得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是避免日后發(fā)生骨質疏松癥和骨折的關鍵,特別是素食主義者更應注意。
青年階段是人體骨量積累的重要時期。成年人通常在30~35歲時達到最高骨量(峰值骨量),之后隨年齡增長逐漸流失骨量且不易逆轉。這意味著青年階段峰值骨量越高、骨量儲備越多,未來就越不容易發(fā)生骨質疏松癥。鈣和維生素D是促進骨形成、增加骨量的重要營養(yǎng)素。
中年:增加纖維,為健康老去打基礎
“中年階段(45~59歲)消化道可能變得遲鈍,更需保證每日攝入足夠多的膳食纖維。”麥凱在文中說,若膳食纖維攝入不夠,產生的胃酸較少,人體對鐵、葉酸、維生素B12等營養(yǎng)素的吸收能力會下降。而維生素B12對維持大腦健康尤為重要,缺乏可能導致髓鞘退化,甚至引發(fā)永久性腦損傷。
營養(yǎng)師史文麗表示,中年人應適時調整飲食結構,為健康老去打下基礎。具體來看,除了做好飲食的平衡搭配外,需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包括全谷類、豆類、薯類、蔬菜和水果等,同時避免攝入過量飽和脂肪酸,如肥豬牛羊肉。
老年:保證食量,維護抗病能力
60歲以上的老年人面臨更明顯的生理機能衰退,飲食調整尤為必要。麥凱對此提出幾點建議:一是補足水分。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感知口渴的能力下降。因此,老人應有意識、有規(guī)律地多喝水,增加脫脂牛奶和高液體含量食物的攝入。二是少吃“三高”食物。年老后,腎臟、肝臟和胰腺等功能全面下降,高熱量、高鹽、高糖食物會加重機體負擔,不注意控制攝入量可能誘發(fā)或加重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三是多吃細軟的高營養(yǎng)食物。很多老年人會出現牙齒松動、咀嚼和消化能力下降、嗅覺味覺反應遲鈍等問題,致使食物攝取、消化和吸收能力減弱。老年人應根據自身體質特點,提升食欲、適當增加進食量,在確保補足營養(yǎng)的同時讓食物盡量細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