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桂錢
班華先生在《高中班主任》一書中談到,高中生自治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步驟有:思想自律—管理自治—自我教育。[1]我在班級建設中的分組自主管理實踐正是基于班華先生提出的高中生能力發(fā)展的邏輯順序進行的。思想自律是學生自治、自理能力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當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才能自我認識、自我監(jiān)督、自我矯正、自我完善。管理自治是自治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具體做法就是建立自主管理小組。自我教育是自治、自理能力的內化和升華,能夠使自我管理更加主動,變成學生內化的自覺行為。學生自治能力的養(yǎng)成是班級常規(guī)建設的基礎,其歸宿點落在學生的自我教育上。
所謂“班級分組自主管理”,就是將班集體成員組合成6~8 人的同質組,并按照“晶”字形排定座位。班級各項活動均以組為單位進行,學生自主參與管理,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發(fā)展。
一是共同參與,共同評價。班級小組內部成員間雖在能力水平上有差異,但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其他組找到競爭對手,他們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師生共同制定“班規(guī)”,并以此為學習規(guī)范和評價依據(jù)。教師充分利用小組間的良性競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堅持做到“以人為本,學生為先”;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究。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以組為單位匯報成果,及時給予合理、科學的評價。以這種方式組織課堂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民主性,增強課堂教學的“情感化”,有利于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實現(xiàn)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和諧發(fā)展。教師定期對各組總體情況給予指導性評價,適時給予優(yōu)勝組精神或物質上的獎勵。學生也可直接從量化成績中認識到自己給小組帶來的影響和作用,有效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意識。
二是自我評價,自我完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展示自我,我會每學期(或每半學期)將小組成員進行“重組”。動態(tài)的管理可以保持組間的“可比性”,維持學生參與競爭的積極性和進取心。此外,新的合作伙伴、新的組間競爭將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新要求,能有效拓寬學生自我發(fā)展的空間,促進學生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為促進學生對班級工作的熱情參與,班委實施“連任”和“換屆”制,每兩周產(chǎn)生新一屆班委(各小組成員輪流擔任)。班委換屆儀式上,上屆班委作任職期滿的總結,本屆班委作任期內的班隊工作設想。這種做法不僅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能促進學生在不同角色下調整自我、實現(xiàn)自我價值。[2]
班華先生指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我們應理解‘人’,具有‘人’的生命自覺,理解‘人’本質上是精神生命,‘人’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統(tǒng)一體,但‘人’與其他生命的根本區(qū)別是‘人’有精神生命?!保?]受班華先生思想的啟發(fā),我認識到:教育的關鍵在于指向人的精神和靈魂,其真正意義是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學校發(fā)展的關鍵是凝聚學校精神,形成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
江蘇省靖江高級中學(以下簡稱“省靖中”)創(chuàng)建于1941 年,其前身是靖江縣立弘毅中學,校名取“志存高遠、士當弘毅”之意。為進一步豐富學校發(fā)展內涵和辦學品位,學校提出用“弘毅”文化浸潤校園,用“弘毅”精神引領師生發(fā)展。
第一,追尋紅色教育之根。省靖中通過開展“追尋紅色教育之根”系列活動讓師生尋找、喚醒、提煉和豐富“弘毅”精神內涵;開展“東線第一帆”主題教育活動,將“弘毅”精神與靖江品格“人心齊、士弘毅、敢爭先”有機融合。
第二,確立精神立校之魂。我們在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挖掘、梳理、分析的基礎上,提煉促進學生內涵發(fā)展的核心價值觀,即“弘大剛毅,勝重致遠”的弘毅精神;并賦予“弘毅”以時代內涵:讓學生以民族復興為己任,有遠大的理想,有寬廣的胸襟,有堅忍的意志,有積極的行動。
第三,豐富弘毅文化載體。師生通過調研、走訪等形式收集數(shù)據(jù),共同編撰《省靖中志》,共同寫下折射“弘毅精神”的人和事。借助江蘇省品格提升工程建設項目,我們將“弘毅”精神校本化、課程化、活動化:建弘毅文化長廊,鑄弘毅鼎,立弘毅石;編弘毅報,播弘毅之聲,開展弘毅詩文誦讀;評弘毅之星,設弘毅獎學金。
班華先生的心理—德育、生命自覺教育思想會陪伴我們繼續(xù)前進。做立德樹人的自覺教育者,沿著先生開創(chuàng)的學術高地繼續(xù)前行,是對班華先生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