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揚揚,杜林芹,周陽,劉延旭,羅豪,文聰,Ofe Eugene Kwaku,鄭健康,沈秀峰,岳榮川
在我國,心血管疾?。╟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不斷升高。據(jù)《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估算,目前我國CVD患者約有3.3億,其中冠心病患者1 139萬[1]。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項目顯示,2019年,中國歸因于高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的CVD死亡患者為54.95萬,歸因于高BMI的CVD年齡標化死亡率為38.64/10萬[2]。觀察性研究結果顯示,BMI與冠心病發(fā)生風險呈正相關[3-7],但因可能存在混雜因素及反向因果關系而不能明確BMI與冠心病的因果關系[8]。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是通過選擇與暴露因素相關的基因變異作為工具變量,以消除系統(tǒng)誤差,并由等位基因在受孕時根據(jù)孟德爾第二定律隨機分配,類似于隨機對照試驗[9]。MR常用于驗證暴露因素對疾病風險的影響?;诖?,本研究采用MR方法分析BMI與冠心病的因果關系,以期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數(shù)據(jù)來源 本研究中BMI為暴露因素,冠心病為結局。通過IEU OpenGWAS prodect(https://gwas.mrcieu.ac.uk/)獲取樣本,收集截至2023-06-15樣本量最大的BMI(GWAS ID:ukb-b-19953)及冠心?。℅WAS ID:ukb-d-I9_CHD)的全基因組關聯(lián)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數(shù)據(jù)。納入樣本均來源于歐洲人群,其中BMI數(shù)據(jù)集樣本量為461 460例,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數(shù)量為9 851 867個;冠心病數(shù)據(jù)集樣本量為361 194例,SNP數(shù)量為13 295 130個。
1.2 篩選工具變量 (1)在B M I 數(shù)據(jù)集中,以P<5×10-8為閾值,篩選與BMI顯著相關的SNP。為了確保SNP之間相互獨立,設置連鎖不平衡系數(shù)(r2<0.001)。為了限制分析范圍,設置區(qū)域寬度為10 000 kb,以減少基因多效性對結果的影響并獲得與BMI相關的工具變量[10-11]。(2)在冠心病數(shù)據(jù)集中篩選與BMI高度相關的SNP。為了確保SNP與BMI之間有高度連鎖性,設置最小連鎖不平衡系數(shù)(r2>0.8),僅選擇與目標SNP高度相關的其他SNP。為了提高結果的準確性,本研究對于缺失的SNP采用與其具有高度連鎖性的SNP替代。同時,排除沒有替代位點的SNP[12]。(3)將BMI和冠心病相關的SNP數(shù)據(jù)集進行合并,為了控制混雜因素,設定P<5×10-8,以剔除與冠心病直接相關的SNP。(4)將最終得到的工具變量用于MR分析[13]。
1.3 MR分析方法 本研究擬通過MR-Egger回歸、加權中位數(shù)法(weighted median method,WME)、逆方差加權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ing,IVW)、單純模型和加權模型共5個回歸模型進行MR分析,將SNP作為工具變量,驗證BMI與冠心病的因果關系。在MR分析過程中,常使用MR-Egger回歸和WME處理因果推斷中的反向因果問題,其中MR-Egger回歸是一種因果推斷方法,WME是一種非參數(shù)方法;常使用IVW、單純模型、加權模型處理遺傳相關問題,其中IVW是一種常用的元分析方法,簡單模型和加權模型是線性回歸方法。
1.4 異質性檢驗 采用CochranQ檢驗評估SNP間的統(tǒng)計學異質性[14],以P<0.05為SNP間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提示研究人員應主要關注IVW結果。
1.5 敏感性分析 采用MR-Egger截距法檢測水平多效性(即水平方向上的不一致性),若該截距項與0差異很大,說明研究存在水平多效性[15]。采用留一法進行敏感性分析,以評估MR分析結果的穩(wěn)健性[16-17]。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應用R 4.2.3 軟件中的“TwoSampleMR”包導入數(shù)據(jù)、篩選工具變量,并進行MR分析、異質性檢驗和敏感性分析,雙側檢驗水準α=0.05。繪制漏斗圖以分析單個SNP對結果的影響。
2.1 工具變量 本研究篩選出與BMI高度相關的SNP 458個,從冠心病數(shù)據(jù)集中篩選與BMI高度相關的SNP 460個,然后刪除17個具有中間等位基因的回文SNP和2個重復命名的SNP,最終納入441個SNP。
2.2 MR分析結果 MR-Egger回歸、WME、IVW結果顯示,BMI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P<0.01);單純模型和加權模型結果未顯示BMI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P>0.05),但其β值與MR-Egger回歸、WME、IVW的β值方向一致,見表1、圖1。
圖1 BMI與冠心病關系的散點圖Figure 1 Scatter plo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MI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2.3 異質性檢驗結果 CochranQ檢驗結果顯示,SNP間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Q=598.844,P<0.001)。
2.4 敏感性分析 MR-Egger截距法結果顯示,MREgger截距項<0.001(P=0.083),提示該研究不存在水平多效性。留一法分析結果顯示,逐一剔除SNP后,剩余SNP仍位于無效線右邊,且OR及其95%CI未發(fā)生明顯改變。
2.5 漏斗圖 漏斗圖分析結果顯示,所有SNP分布基本對稱,提示SNP作為工具變量時,推斷出的因果關系受潛在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小,見圖2。
圖2 漏斗圖Figure 2 Funnel plot
本研究采用MR方法對收集到的全基因組關聯(lián)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深入分析,以明確BMI與冠心病之間的因果關系,結果顯示,BMI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且MREgger截距法和留一法分析結果顯示,本研究的MR結果較穩(wěn)健,故這一結論對深入研究冠心病的發(fā)病機制及制定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既往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肥胖與冠狀動脈鈣化及冠心病、CVD、全因死亡風險較高有關[3]。一項亞太地區(qū)BMI與CVD的研究設置了33個隊列,包括31萬例患者,結果顯示,BMI每降低2 kg/m2,冠心病發(fā)生風險降低14%[18]。但上述研究均為觀察性研究,不能排除混雜因素的影響。而隨機對照試驗的成本相對較高,在臨床中的應用受限。MR可有效避免基因在受孕時隨機分配的混雜偏倚,與觀察性研究相比可避免反向因果效應[19]。因此,本研究采用MR分析BMI與冠心病的因果關系,結果顯示,BMI升高與冠心病有一定的因果關系,雖然BMI并不能直接反映身體脂肪含量或心臟是否健康,但BMI升高常提示體脂肪百分比較高,這與冠心病的發(fā)生有一定關聯(lián)。提示臨床上可以通過控制飲食和增強運動而降低BMI,進而預防冠心病的發(fā)生,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此外,除中老年人群外,年輕人也應該重視心血管健康,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控制飲食并定期體檢,以降低冠心病的發(fā)病風險。
綜上所述,BMI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但本研究GWAS數(shù)據(jù)均來源于歐洲人群,而亞洲人群與歐洲人群的生活習慣及飲食文化均存在很大差異,故在臨床實踐中,需要收集更多亞洲人群的相關數(shù)據(jù),以驗證本研究結論。
作者貢獻:崔揚揚、杜林芹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周陽、劉延旭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羅豪、文聰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分析;Ofe Eugene Kwaku、鄭健康進行結果分析與解釋;崔揚揚、沈秀峰負責撰寫、修訂論文;岳榮川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