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迅波
(酒鋼集團宏興股份公司煉軋廠,甘肅 嘉峪關 735100)
鋼鐵企業(yè)普遍采用氧氣轉爐煉鋼,冶煉過程中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粉塵等可燃煙氣,煙氣外溢情況較為嚴重,對周圍環(huán)境造成了污染。目前,煙氣污染的控制方法以煙氣凈化為主,將煙塵顆粒從氣流中轉移到另一種棱體中,從而避免煙氣污染。此方式會導致資源浪費,煙塵顆粒的相對運動無法達到懸浮物與煙氣分離的目的。同時,煙氣在相對運行的過程中,同樣會出現煙氣外溢的情況,污染周圍環(huán)境。針對煙氣污染的問題,研究人員設計了多種煙氣外溢控制方法。其中,基于多指標約束的轉爐煉鋼煙氣外溢控制方法,與基于干擾管理的轉爐煉鋼煙氣外溢控制方法的應用較為廣泛。
基于多指標約束的轉爐煉鋼煙氣外溢控制方法,主要是在轉爐周圍設置多個排煙口,排煙口以縱向補風的方式,稀釋煙氣中的碳濃度,從而達到良好的煙氣控制效果[1]?;诟蓴_管理的轉爐煉鋼煙氣外溢控制方法,主要是利用煙氣控制模型,分析出煙氣控制可能出現的干擾事件,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處理[2]。并結合遺傳算法,求解出煙氣外溢干擾管理方案,從而保證煙氣外溢控制效果。以上2種方法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煙氣外溢,但其治標不治本,煙氣外溢的污染仍然較大[3]。因此,文章對企業(yè)轉爐煉鋼過程中煙氣外溢控制方法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研究。
爐氣在煙道內的流動、傳熱、傳質等燃燒過程中,遵循著基本的守恒方程。煙道內煙氣流動屬于湍流流動,爐氣與卷吸空間在發(fā)生燃燒反應前,未進行分子水平混合,從而產生大量煙氣[4]。文章在轉爐內氣體流量不變的條件下,分析轉爐汽化冷卻煙道內的流動、傳熱狀態(tài),作出針對性的煙氣外溢控制。在轉爐煉鋼的過程中,二次燃燒反應區(qū)域汽化冷卻煙道出口的煙氣溫度與濃度較高,在煙道內選擇2.0 m的位置與9.32 m的位置對煙氣流量變化進行分析。從煙道中心到管壁中心,CO濃度逐漸降低,CO2、N2濃度逐漸增加,轉爐煙氣開始外溢。此時煙道管壁附近溫度超過中心溫度150 K[5]。為了確保煙氣成分的均勻性,將煙道終點位置的煙氣成分平均值作為準確值,分析煙道內部煙氣流量變化。流量變化特征如圖1所示。
圖1 煙道內煙氣流量變化示意圖
黑色部分表示煙氣流量較高,煙道截面為2.0 m;灰白色部分表示煙氣流量較低,煙道截面為9.32 m[6]。煙道內煙氣流量顏色變化為黑色—黑灰色—深灰色—淺灰色—灰白色,煙氣流量也從1.10 kg/Nm3減少到0.189 kg/Nm3。在2.0 m截面的煙道中,二次燃燒反應完畢,氧氣在卷吸空氣的過程中被消耗掉,煙氣中包含了CO、CO2、N2,質量分數大小排序為N2<CO2<CO[7]。在9.32 m截面的煙道中,殘存C與Mn的少數含量,其余成分均被凈化與消耗。
將吹煉初期選擇的純物質作為標準態(tài),控制煙氣活度低于低煙氣范圍內的值。通過平衡煙道內爐煙氣反應,控制煉鋼過程中煙氣外溢的濃度[8],從而對煙氣外溢進行控制。煙氣在煙道內的脫碳高峰期,卷吸空氣量與煙氣流量之間存在的關系:
式中:Vx為煙氣流量;M為煙氣溫度;δ為煙氣燃燒系數;Va為卷吸空氣量。Va與煙氣中的C含量百分濃度存在的關系:
式中:Mt為C添加量;(%C)x為C含量百分濃度。轉爐煉鋼的過程中,將煙氣外溢濃度與溫度的控制歸結為一階常微分方程的初值問題,方程表達式為:
式中:y′為煙道終點煙氣含量的實際值;y0為煙道入口煙氣含量的實際值;f(t,y)為在t時刻的煙氣含量的實際值;y(t0)為鋼液在t0時刻的初始溫度。t0為因變量,根據轉爐煉鋼的物理變化過程,確定終點煙氣含量的標準值,公式如下:
為了驗證文章設計的方法是否滿足轉爐煉鋼煙氣外溢控制需求,文章對上述方法進行了實驗分析。最終的實驗結果以文獻[1]基于多指標約束的轉爐煉鋼煙氣外溢控制方法、文獻[2]基于干擾管理的轉爐煉鋼煙氣外溢控制方法,以及文章設計的企業(yè)轉爐煉鋼過程中煙氣外溢控制方法進行對比的形式呈現。
此次實驗在鋼廠生產車間進行測試分析,選取實際轉爐,其進行煙氣含量控制、轉爐煉鋼終點溫度控制。并搭建了一套以煙氣信息為基礎的實驗過程,實時計算轉爐煉鋼過程中C含量、Mn含量變化情況。設定出終點成分的溫度標準值與含量標準值,從而滿足此次實驗需求。實驗根據鋼廠生產計劃,確定煉鋼鋼種與轉爐終點C、Mn的含量及溫度要求。開始煉鋼之前,啟用靜態(tài)控制,確定轉爐成分達到終點時所需的輔料重量、供氧量、冷卻劑加入量等,并選擇對應的煉鋼模式與加料模式,使整個實驗過程更加真實,實驗數據更加有效。實驗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實驗流程圖
如圖2所示,當轉爐煉鋼的時間超過15 s之后,用t+15 s表示當前的煉鋼時刻。調用數據庫中t時刻的煉鋼煙氣成分數據,并返回與t時刻的實際煙氣數據比較,二者濃度偏差>0.10%時,證明煙氣成分的控制值與標準值不一致。此時,返回煙氣外溢動態(tài)控制模塊,控制煙氣終點含量與溫度。重復上述步驟,最終輸出的煙氣成分濃度偏差<0.10%,則證明煙氣外溢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直接顯示此時煙氣含量與溫度,并獲取此時熔池與爐渣的信息。在終點校正階段,動態(tài)計算出終點C、Mn所需殘余供氧量,并加入冷卻劑。碳含量與溫度滿足設定值允許誤差范圍后,倒爐取樣測溫,并得出本爐煙氣流量偏離系數,作為下一爐煙氣外溢控制的基礎數據,使各個轉爐煉鋼的煙氣均得到有效控制。
在上述實驗條件下,隨機選取出5個轉爐,編號為101、125、132、155、167,并在終點位置分析C含量與Mn含量,含量越少,煙氣外溢越多。在其他條件均已知的情況下,將文獻[1]基于多指標約束的轉爐煉鋼煙氣外溢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文獻[2]基于干擾管理的轉爐煉鋼煙氣外溢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以及文章設計的企業(yè)轉爐煉鋼過程中煙氣外溢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進行對比。實驗結果見表1。
表1 實驗結果
通過表1可知,文章設計的企業(yè)轉爐煉鋼終點溫度需要控制在1 585~1 680 ℃,C的終點含量需要控制在0.12%~0.21%的范圍內,Mn的終點含量需要控制在0.05%~0.20%的范圍內,由此確保煙氣外溢控制效果。在其他條件均一致的情況下,使用文獻[1]基于多指標約束的轉爐煉鋼煙氣外溢控制方法之后,轉爐煉鋼終點溫度在1 320~1 720 ℃的范圍內變化,C含量在0.01%~0.25%的范圍內變化,Mn含量在0.01%~0.26%的范圍內變化。由此可見,該方法的終點溫度、終點含量與標準值相差甚遠,煙氣外溢控制效果不佳。使用文獻[2]基于干擾管理的轉爐煉鋼煙氣外溢控制方法之后,轉爐煉鋼終點溫度在1 550~1 700 ℃的范圍內變化,C含量在0.03%~0.25%的范圍內變化,Mn含量在0.01%~0.22%的范圍內變化。由此可見,該方法優(yōu)于文獻[1]方法,但是仍存在含量、溫度低于或高于標準值的情況,亟須進一步優(yōu)化。而使用文章設計的企業(yè)轉爐煉鋼過程中煙氣外溢控制方法之后,無論是終點溫度還是終點含量,均在標準值的范圍之內,煙氣外溢控制效果更佳,符合研究目的。
近年來,鋼鐵工業(yè)作為我國重要的基礎產業(yè)與戰(zhàn)略工業(yè),正面臨著資源緊張與環(huán)境污染的壓力,亟須轉變煉鋼條件,為企業(yè)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保障。針對轉爐煉鋼排除大量的污染氣體,污染環(huán)境的問題,研究了企業(yè)轉爐煉鋼過程中煙氣外溢控制方法。從煙氣流量變化特征、煙氣外溢濃度控制2個方面,降低煙氣中碳含量與錳含量的外溢濃度,轉爐終點濃度能夠滿足外溢控制需求,對于轉爐煉鋼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