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娜,嚴鴻麗,黎順平
(1.漳州科技職業(yè)學院,福建 漳州 363202;2.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西 贛州 341000)
周圍性面癱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一側的口角?斜、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中醫(yī)認為,本病病機主要為脈絡空虛、衛(wèi)外不固,外邪乘虛而入導致經(jīng)筋功能失調[1]。西醫(yī)認為,本病發(fā)病機制主要是面神經(jīng)非特異性炎癥導致的面肌癱瘓[2]。本病臨床分期根據(jù)病程常分為急性期(發(fā)病1~7 d)、靜止期(發(fā)病8~15 d)和恢復期(發(fā)病16~30 d)[3]。針灸廣泛應用于周圍性面癱的治療。研究表明,面癱靜止期為針灸治療的關鍵時期,此期為邪正交爭階段,邪仍盛、正漸衰為此期病勢總趨勢,故應加大針灸刺激量以提高療效[4]。筆者經(jīng)過多年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在靜止期根據(jù)患者不同體型于下關行不同深度的針刺,可提高療效。本研究觀察靜止期針刺下關不同深度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贛州市南康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康復科治療的9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20例,女25例;年齡20~62歲,平均(39.7±1.3)歲;病程2~14 d,平均(7.1±1.2)d。觀察組男22 例,女23 例;年齡18~66歲,平均(38.4±1.5)歲;病程1~15 d,平均(6.9±0.8)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NKQDYKMYY201812003)。
1.2 診斷標準
(1)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神經(jīng)病學》制定診斷標準[5]。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多為一側發(fā)病;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抬額皺紋消失,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進食時食物殘渣易留滯于患側的齒頰之間,或常有口水從患側口角不自主流下,或有淚液外溢,或有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和聽覺過敏。
(2)中醫(yī)診斷標準 患側面部肌肉板滯、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易露白睛,不自主流淚,口角下垂且偏向健側;患側無法完成皺眉、閉眼、鼓頰等動作;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耳后疼痛,或聽覺過敏,或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嚴重者出現(xiàn)面肌痙攣,致“倒錯”現(xiàn)象[6]。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病程為1~15 d;首次發(fā)病;年齡15~70歲;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皰疹病毒、面神經(jīng)鞘瘤、腦干病變、手術損傷等其他疾病繼發(fā)面癱者;合并有心腦血管及肝、腎、肺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懼針者;精神障礙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
2.1 對照組 急性期采用西藥治療,靜止期采用常規(guī)針刺及特定電磁波(TDP)燈照射治療,恢復期采用常規(guī)針刺、電針、TDP 燈照射治療。①急性期。醋酸潑尼松片(天津信誼津津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75,5 mg/片)口服,每日20 mg,口服3 d后,每日遞減5 mg;阿昔洛韋片(康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286,0.1 g/片)口服,每次0.2 g,每日3次;維生素B1注射液(華中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510,2 m L∶0.1 g)100 mg 肌內注射,每日1次;維生素B12注射液(遂成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1261,1 m L∶0.5 mg)0.1 mg肌內注射,每日1次。以上治療不超過7 d。②靜止期。針刺主穴:患側陽白、太陽、顴髎、下關、地倉、頰車及健側合谷。配穴:鼻唇溝變淺加迎香(患側),人中溝?斜加水溝,抬眉困難加攢竹,頦唇溝?斜加承漿。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yī)者對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采用華佗牌0.30 mm×50 mm 一次性針灸針進行針刺,均采用平補平瀉、常規(guī)針刺法,其中下關直刺或斜刺13~25 mm。每日1次,治療6 次,與恢復期治療間隔1 d。③恢復期。針刺選穴同靜止期,均采用平補平瀉常規(guī)針刺法,采用華佗牌電針儀接陽白、太陽、地倉、頰車,頻率1~2 Hz,使用連續(xù)波,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每日30 min,每日1次,6 d為1個療程,持續(xù)治療兩個療程。靜止期和恢復期選用仙鶴牌TDP燈照射患側面部,每次30 min。每日1次,共治療18次。
2.2 觀察組 各期治療方法、療程等均同對照組,僅靜止期時根據(jù)患者不同體型對下關進行深刺。采用直刺或針尖稍向內上方針刺,深度為30~45 mm,以患者感酸脹并擴散至顳頜關節(jié)效果更佳,并可通過小幅度提插調整針感。
3.1 觀察指標 ①中醫(yī)癥狀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和《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進行評定。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口角?斜、面部表情自然、鼻唇溝變淺、額紋消失、眼裂閉合積分,其中無癥狀計0分,輕度計1分,中度計2分,重度計3分,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②House-Brackmann分級(面神經(jīng)麻痹分級)評分[9]。Ⅰ級為功能正常(0分),Ⅱ級為輕度功能異常(1 分),Ⅲ級為中度功能異常(2分),Ⅳ級為中重度功能異常(3分),Ⅴ級為重度功能異常(4分),Ⅵ級為完全麻痹(5分)。③面部殘疾指數(shù)(FDI)評分。此指數(shù)由軀體功能評分和社會功能評分兩部分組成,分別反映軀體殘疾和社會生活能力。
3.2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面部外形、功能恢復正常;顯效:面部無表情時正常,臉部運動時出現(xiàn)輕度不對稱;有效:未發(fā)現(xiàn)面部不對稱,但存在較明顯半側面部痙攣;無效:無法完全閉眼,面部不對稱。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56%(43/45),高于對照組的91.11%(41/4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痊愈率為71.11%,高于對照組的51.1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口角?斜、面部表情自然、鼻唇溝變淺、額紋消失、眼裂閉合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口角?斜、面部表情自然、鼻唇溝變淺、額紋消失、眼裂閉合積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口角?斜積分面部表情自然積分鼻唇溝變淺積分額紋消失積分眼裂閉合積分觀察組 治療前 2.55±0.64 2.46±0.70 2.42±0.07 2.51±0.07 2.67±0.06治療后 1.47±0.30△▲1.38±0.03△▲對照組 治療前 2.69±0.44 1.48±0.32△▲1.43±0.31△▲1.44±0.30△▲2.77±0.42治療后 1.77±0.22△2.61±0.46 2.58±0.52 2.64±0.50 1.75±0.02△1.77±0.21△1.76±0.23△1.70±0.02△
(3)House-Brackmann 分級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House-Brackmann分級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ouse-Brackmann分級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前后House-Brackmann分級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前后House-Brackmann分級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評分 治療后評分觀察組 45 4.31±0.71 0.94±0.16△▲對照組 45 4.28±0.75 1.61±0.39△
(4)FD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社會功能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軀體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前后面部殘疾指數(shù)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前后面部殘疾指數(shù)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社會功能評分 軀體功能評分觀察組 45 治療前 16.39±2.64 15.63±2.37治療后 8.95±1.88△▲ 24.68±3.75△▲對照組 45 治療前 17.42±2.83 15.78±2.63治療后 11.36±2.59△ 20.74±3.32△
周圍性面癱具有起病急、恢復時間長等發(fā)病特點,是針灸治療的優(yōu)勢病種之一,針刺介入時間及針刺深度影響本病預后[10]。朱春華等[11]認為,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最佳時期是靜止期,因此本研究通過比較靜止期時行不同深度針刺下關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證實靜止期深刺下關既安全,且療效較常規(guī)針刺更佳。
《靈樞·經(jīng)筋》曰:“足陽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北砻髦車悦姘c為足陽明經(jīng)筋之病。下關是氣血充盛之處,針刺該穴具有調節(jié)氣血的作用。面癱靜止期,病邪由表入里?!鹅`樞·根結》指出:“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标U明治療里證疾病時宜深刺,故靜止期治療周圍性面癱應深刺下關,以促進氣血運行,促使面部肌肉運動和感覺功能恢復。鄧江華等[12]研究亦顯示,針刺下關治療中后期面癱總有效率為97.14%。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癥狀積分、House-Brackmann分級評分低于對照組,痊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深刺下關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周圍性面癱患者臨床癥狀和面部神經(jīng)功能。觀察組口角?斜、面部表情自然、鼻唇溝變淺、額紋消失、眼裂閉合積分低于對照組,表明深刺下關能更好地促進患者面部眼鼻癥狀恢復。觀察組社會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軀體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深刺下關能提高治療滿意度,改善依從性,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下關穴下分布面神經(jīng)顴顳支,深刺該穴可促進面神經(jīng)功能恢復,加強面部肌肉營養(yǎng),調節(jié)和提升神經(jīng)末梢和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促進神經(jīng)組織恢復[12]。本研究尚存在納入樣本量小、未對患者神經(jīng)定位及病情程度進行分類、未對面神經(jīng)不同損傷進行研究、未對神經(jīng)肌電圖及神經(jīng)電生理進行評估等不足,后續(xù)研究應加以改進,如采用近年來受國內外重視并研究的Sunnybrook面神經(jīng)評定系統(tǒng)和面神經(jīng)圖[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