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北異,莊 承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yī)院,上海 200137
急性腸炎是急診科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據(jù)統(tǒng)計,該病在10 歲以下兒童中的發(fā)生率超過50%[1]。該病以惡心嘔吐、腹瀉、腹脹、腹痛等為主要表現(xiàn),嚴重影響患兒的身體健康及正常生長發(fā)育[2]。系統(tǒng)性護理可有效緩解患兒嘔吐及發(fā)熱等癥狀[3],但國內外仍缺乏適合急性腸炎患兒的護理質量評價體系。因此,構建具有較高科學性和可靠性的急性腸炎患兒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護理質量敏感指標是一種基于護理效果而制定的定量監(jiān)測評價指標,主要涉及護理管理及護理實操等各個環(huán)節(jié)[4]。研究顯示,以結構-過程-結果三維度質量指標為評價標準的評價模型可為醫(yī)學研究指標體系的構建提供依據(jù)[5-6]。因此,為構建具有較高權威性和實用性的急性腸炎患兒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體系,本研究將基于Delphi 法構建急性腸炎患兒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體系,旨在為護理管理者進行急性腸炎患兒護理質量評價提供客觀、可量化的依據(jù)。
課題組成員共14 人,包括1 名兒科主任、1 名兒科護士長、2 名兒科副主任護師、3 名兒科護士、1 名急診科主任、1 名急診科護士長、2 名急診科副主任護師和3名急診護士。課題組職責包括建立指標體系框架、檢索國內外關于急性腸炎患兒護理的相關文獻[7-9]、評價文獻質量、提煉相關內容并編制專家函詢問卷、實施專家函詢、對數(shù)據(jù)進行收集及統(tǒng)計學處理等內容。
文獻檢索采用關鍵詞搜索,中文關鍵詞包括腸炎、兒童、護理,英文關鍵詞包括enteritis、children、nursing。文獻質量評價包括內部真實性(選擇偏倚、實施偏倚、失訪偏倚、測量偏倚)、重要性和適用性3 個方面。根據(jù)結構-過程-結果指標體系框架,結合國內外關于急性腸炎患兒護理的相關文獻和指南,由課題組成員將資料進行整合提煉,初步擬定急性腸炎患兒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體系初稿。結構質量是指環(huán)境對于護理質量的作用;過程質量是指在護理過程中患兒實際接受的護理,主要包括醫(yī)護患之間實施救治方案過程中的所有活動,是醫(yī)護人員與患兒及其家屬交互作用的過程;結果質量是指患兒接受醫(yī)療服務的健康狀況。
1.3.1 專家基本情況
納入標準:1)本科及以上學歷;2)中級及以上職稱;3)具有在三級甲等醫(yī)院急診科、兒科或消化內科護理或護理教育等10 年及以上工作經驗;4)自愿參加函詢且保證在研究期間完成函詢。于2020 年1 月—6 月選取該研究方向34 名專家,其中男3 人,女31 人;年齡35~59(42.63±6.27)歲;工 作 時 間11~36(24.85±4.18)年;學歷:本科21 人,碩士11 人,博士2 人;職稱:中級19 人,副高級12 人,高級3 人;專業(yè)領域:兒科臨床護理9 人,急診科護理11 人,消化內科護理12 人,護理教育2 人。
1.3.2 發(fā)放函詢問卷
課題組成員以郵件方式將問卷發(fā)放給專家,專家均以匿名方式反饋意見,當專家建議趨于一致時即可停止專家函詢。第1 輪專家函詢問卷包括3 部分:1)問卷前言,簡單闡述本研究的背景、方法、目的、意義及填表注意事項;2)專家函詢問卷,各條目的重要性按Likert 5 級評分法[10],“很重要”計5 分,“很不重要”計1分,另設修改意見欄,專家可對各條目進行刪除、補充或修改;3)專家基本資料調查表包括專家的基本資料、專家對問卷內容的熟知程度以及判定依據(jù)自評表。結合專家函詢意見和統(tǒng)計學結果,采用界值法[11]對問卷條目進行篩選,分別計算出各條目得分的滿分率、重要性均分和變異系數(shù)(CV),問卷條目篩選須符合3 個標準,即滿分率≥90%、重要性均分>3.50 分、CV<0.25,同時綜合專家的修改意見和建議,經課題組成員反復商討后進行條目修改與刪除。
第2 輪專家函詢問卷的內容主要包括3 部分:1)第1 輪專家函詢問卷的反饋意見;2)問卷填寫說明及要求;3)急性腸炎患兒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問卷,每個條目的重要性評價方法同第1 輪,并附第1 輪專家函詢問卷的統(tǒng)計結果。請各位專家參考第1 輪結果反饋再次評價,并提出修改意見。第2 輪專家函詢后專家意見基本一致,結束函詢。
采用SPSS 19.0、yaahp10.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CV、滿分率等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描述。函詢專家積極程度采用有效問卷回收率表示,函詢專家權威程度采用專家權威系數(shù)表示,專家權威系數(shù)=(專家判定系數(shù)+專家熟悉系數(shù))/2[12],專家權威系數(shù)為0~1,數(shù)值越大,說明專家權威程度越高,專家權威系數(shù)≥0.70 則認為專家權威程度較高,結果可信。
2 輪專家函詢問卷均發(fā)放34 份,回收有效問卷均為34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均為100%。
表1 2 輪函詢專家權威程度
第1 輪函詢后急性腸炎患兒護理質量敏感指標中各指標重要性均分為3.35~4.74 分,CV 為0.11~0.67,滿分率均≥85%。遵循指標篩選原則,對有爭議的指標進行剔除,共修改3 個指標、剔除4 個指標、增加4 個指標。修改指標:將結果質量指標中患兒肺部感染發(fā)生率、患兒泌尿系感染發(fā)生率、患兒皮膚創(chuàng)面感染發(fā)生率合并為患兒醫(yī)院感染率;剔除指標分別為床護比(結構質量指標)、陪護率(結構質量指標)、危重患兒搶救成功率(結果質量指標)、患兒滿意度(結果質量指標);增加患兒營養(yǎng)評估、院內護理投訴處理、護理不良事件處理及報告、患兒家屬滿意度。第2 輪函詢后急性腸炎患兒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重要性均分均>4.00 分,CV為0.00~0.16,滿分率均≥90%。見表2。
表2 急性腸炎患兒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體系專家函詢結果
急性腸炎患兒發(fā)病的主要因素是飲食不潔、暴飲暴食以及喜食生冷刺激食物等,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可嚴重危及患兒生命[13]。目前常采用抗菌、抗病毒等治療急性腸炎患兒,但由于患兒年齡小且難以主動配合臨床治療,因此,患兒治療期間對護理質量的要求較高[14]。常規(guī)護理雖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兒康復,但護理人員主動性較差且不能滿足患兒個體化護理要求,因此,持續(xù)改進護理措施并提高急性腸炎患兒的護理質量十分必要[15]。護理質量敏感指標被廣泛應用于護理質量的持續(xù)改進中,但關于急性腸炎患兒護理敏感質量指標較少。因此,構建一套適合急性腸炎患兒且能夠在臨床推廣應用的急性腸炎患兒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體系以規(guī)范急性腸炎患兒護理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構建了急性腸炎患兒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體系,在2 輪專家函詢中,有效問卷回收率均為100.00%,專家權威系數(shù)分別為0.858,0.880,表明函詢專家有較高的積極性。急性腸炎患兒護理是兒科護理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本研究以Delphi 法為基礎建立指標體系框架,并在專家函詢問卷中簡單闡述本研究的背景、方法、目的、意義及填表注意事項,保證專家對問卷內容的熟知程度;此外,本研究課題組成員遴選的函詢專家護理質量管理經驗豐富,均具有在三級甲等醫(yī)院急診科、兒科或消化內科等工作10 年及以上的經驗,均自愿參加函詢且保證在研究期間完成函詢,說明函詢專家的權威度較高。
第2 輪專家函詢后全部指標重要性均分均>4.00分、CV 為0.00~0.16、滿分率均>90%。本研究基于Delphi 法構建急性腸炎患兒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體系框架,結合國內外關于急性腸炎患兒護理的相關文獻,由課題組成員將資料進行整合提煉,初步擬定急性腸炎患兒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體系第1 輪專家函詢問卷,另設修改意見欄,專家可對各條目進行刪除、補充或修改,結合專家函詢意見和統(tǒng)計學結果,采用界值法對問卷條目進行篩選,同時綜合專家的修改意見和建議,經課題組成員反復商討后進行條目修改與刪除。第1 輪函詢后根據(jù)專家反饋修改了3 個指標、剔除了4 個指標、增加了4 個指標,主要是依據(jù)急性腸炎患兒的疾病特征、對護理需求的特異性等對敏感指標進行調整。第2 輪函詢請各位專家參考第1 輪結果再次評價并提出修改意見,經過反復征詢意見及信息反饋,最終確定了急性腸炎患兒護理質量敏感指標。
綜上所述,基于Delphi 法構建的急性腸炎患兒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可為護理管理者進行急性腸炎患兒護理質量評價提供可量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