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毅平 牛娜娜 范 偉 任夢夢 李 梅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系; 認知與人類行為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湖南師范大學交叉科學研究院, 長沙 410081)
主動控制感(Sense of Agency)又稱自主感、施動感, 是動作主體控制自己行為并通過行為控制外部事件的主觀體驗(Haggard, 2017; Sun et al., 2023;布宇博 等, 2022; 黃昕杰 等, 2023; 田昊月 等,2018; 張靜, 陳巍, 2018; 趙科 等, 2021)。例如, 我是在“我”的意識流中產生特定思維的主體, 或“我”是引起某物運動的載體(張靜, 陳巍, 2018)。主動控制感是個體對自身行為負責的核心要素, 當個體覺察行為由自身發(fā)起時, 會主動控制和協(xié)調行為以符合社會要求或達到既定目標(Haggard, 2017)。Milgram (1963)發(fā)現(xiàn)個體服從命令電擊他人時, 出現(xiàn)了責任分散。隨后研究者發(fā)現(xiàn)服從命令電擊陌生人時, 主動控制感出現(xiàn)了降低(Caspar et al., 2016;Caspar et al., 2017; Milgram, 1963)。但是, 至今尚未有研究探究如何干預服從命令電擊他人時主動控制感的降低及其認知神經機制。鑒于異常的主動控制感體驗與嚴重的心理疾病相關, 如精神分裂癥的被動癥狀和控制妄想, 探究主動控制感降低的心理機制對于恢復個體的心理健康和社會法律的制定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Blakemore et al., 2000)?;诖? 本研究旨在考察自由選擇或服從命令時主動控制感的變化規(guī)律, 這將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情境下個體控制自身行為及結果的具身心理機制。
近年來研究者認為主動控制感是一個多維結構, 包含內隱和外顯兩個方面(David et al., 2008;Sun et al., 2023)?,F(xiàn)有研究通常采用時間估計法(Temporal Estimates)測量內隱主動控制感, 此方法要求個體估計按鍵動作與隨后出現(xiàn)的感官事件(如按鍵動作與隨后的音調)之間的時間間隔(Buehner& Humphreys, 2009; Humphreys & Buehner, 2010;Malik & Obhi, 2019; Suzuki et al., 2019; 布宇博 等,2022), 感知動作(通常是按鍵動作)與結果(通常是音調)的間隔縮短反映個體產生了時間捆綁效應(Barlas et al., 2017; Beck et al., 2017; Haggard et al.,2002; Suzuki et al., 2019; Wenke & Haggard, 2009;黃昕杰 等, 2023), 即將感官事件與動作“捆綁”起來, 使動作和結果似乎在更近的時間發(fā)生(Sun et al., 2023)。外顯主動控制感一般要求被試回答對行為及結果的控制感(Barlas & Obhi, 2014; Caspar et al., 2016; Hoogeveen et al., 2018; Imaizumi &Tanno, 2019; Suzuki et al., 2019; Wenke et al., 2010),也有研究者測量被試對行為及結果的責任感(Caspar et al., 2016)。為了多維視角探究主動控制感的影響機制, 本研究從內隱和外顯兩個角度出發(fā),分別測量內隱的時間間隔估計和外顯的控制感和責任感。
主動控制感的產生在個體層面是基于意愿?動作?結果的聯(lián)結。個體根據(jù)自身意愿做出動作, 由動作產生相應的結果, 意愿強度一般體現(xiàn)在動作的自主性程度上, 自主性程度越大主動控制感越強(布宇博 等, 2022)。反之, 無法控制行為及結果時,主動控制感傾向于降低(Beck et al., 2017)。例如, 有研究者采用傳統(tǒng)的時鐘范式操縱動作可選擇的數(shù)量(1、3、7), 結果發(fā)現(xiàn)自主性水平越大, 時間捆綁效應越大, 內隱主動控制感越強(Barlas & Obhi,2013)。此外, 一系列研究均發(fā)現(xiàn)自由選擇比服從命令產生了更強的內隱和外顯主動控制感(Caspar et al., 2016; Caspar et al., 2017; Caspar et al., 2018)。總的來說, 自由選擇時人類有能力反思自身行為和由此產生的結果, 以區(qū)分自己和他人, 并將行為結果歸于適當?shù)闹黧w(van der Weiden et al., 2010)。然而,服從命令時個體產生了被動的加工機制, 傾向于否認對于傷害行為的責任感知(Caspar et al., 2016)。據(jù)此, 本研究認為動作自主性是主動控制感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 個體對動作的自主性水平越大, 則會體驗到更強的主動控制感。但是, 自主性對主動控制感的影響可能受到結果效價的影響, 因為結果效價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個體對行為結果的歸因。
在動作?結果階段, 動作結果的特性是影響主動控制感的重要因素。動作結果的特性包括結果效價、感官通道(如聽覺通道)、動作與結果的一致性等(Bart et al., 2019; Gentsch et al., 2015; Moore et al., 2009; Zopf et al., 2018; 布宇博 等, 2022)。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來研究者發(fā)現(xiàn)主動控制感的產生受到了結果效價的情感維度影響。例如, 有研究者首次發(fā)現(xiàn)結果效價對內隱主動控制感的影響, 作者發(fā)現(xiàn)相較于積極音調, 消極音調反饋時被試產生的時間捆綁效應更小, 內隱主動控制感更低(Yoshie& Haggard, 2013)。此外, 有研究者采用時間估計法,要求被試在自由選擇情境、服從命令情境、主動情境和被動情境下完成時間間隔估計及控制感和責任感評級任務, 并記錄中性音調下誘發(fā)的神經活動。結果發(fā)現(xiàn)服從命令時, 內隱和外顯主動控制感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現(xiàn)了減弱, 且與被動情境下主動控制感體驗相近, 而是否電擊他人以及電擊次數(shù)的差異并未影響個體在不同情境下的主動控制感(Caspar et al., 2016; 布宇博 等, 2022)??偟膩碚f,消極結果下個體可能受到了自我服務偏向的影響(Campbell & Sedikides, 1999; Hoogeveen et al.,2018), 否認自身行為與負性結果的因果聯(lián)系, 主動控制感出現(xiàn)了降低(Beyer et al., 2017; 布宇博 等,2022)。因此, 在預測性線索的影響下(如執(zhí)行命令傷害他人的情境線索), 個體的主動控制感體驗更低(布宇博 等, 2022)。但是, 結果效價為消極屬性時, 主動控制感一定會降低嗎?Moretto 等(2011)操縱了不道德事件的嚴重程度, 結果發(fā)現(xiàn)即使在不可預測的條件下, 不道德結果越嚴重, 內隱主動控制感越強。作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愧疚感回顧性地增強了動作與隨后結果的因果聯(lián)結(Moretto et al.,2011; 布宇博 等, 2022)?;谝陨涎芯? 我們推斷主動控制感可能受到了預測性線索和回顧性推理的混合作用影響, 然而目前尚缺乏足夠的研究以得出確切的結論, 尤其是其背后的認知神經機制。
此外, 主動控制感的產生也會受到群體因素的影響。近年來,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人際互動情境會影響主動控制感。例如, 感知被他人拒絕, 主動控制感出現(xiàn)了降低(Malik & Obhi, 2019; Sun et al., 2023)。他人的存在削弱了個體對自身行為的責任感(Chekroun & Brauer, 2002; Darley & Latané,1968), 特別是當決策涉及負面結果時(Mynatt &Sherman, 1975)。此外, 現(xiàn)有研究發(fā)現(xiàn), 被試在不同的人際互動情境下(如朋友和陌生人)可能會采取不同的認知方式(Yin et al., 2011)??紤]到服從命令電擊陌生人時主動控制感出現(xiàn)了降低(Caspar et al.,2016; Caspar et al., 2018), 電擊朋友是否會出現(xiàn)與電擊陌生人一致的主動控制感減弱?值得注意的是, 中國文化背景下個體更注重圈子文化, 容易受到互動他人關系的影響。當被試與互動他人的社會距離更近時, 自我與他人的融合程度更高, 邊界感更小(鐘毅平 等, 2015)。在社會距離更近的道德決策下誘發(fā)了更負的與認知沖突和負性情緒體驗相關的 N2 波幅(Chen et al., 2009; Christensen &Gomila, 2012; Greene et al., 2008; Sarlo et al., 2012),且在晚期誘發(fā)了更正的與認知資源投入相關的P3波幅(程家萍 等, 2017)。由此可知, 在道德兩難情境下, 決策者與傷害對象的社會距離遠近會產生不同的道德沖突。重要的是, 有研究者采用道德兩難困境探究消極結果的嚴重程度對主動控制感的影響, 結果發(fā)現(xiàn)嚴重的不道德情境比適中的不道德情境主動控制感更強(Moretto et al., 2011)。這表明社會距離可能會調節(jié)動作自主性對主動控制感的影響。然而, 鮮少有研究探討“電擊?獲利”任務下決策者與被電擊者之間的社會距離遠近是否會影響服從命令電擊他人時主動控制感的降低。據(jù)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涉及自我利益與傷害他人的兩難權衡時, 動作自主性與社會距離如何交互影響主動控制感, 以更深入地厘清道德兩難情境下主動控制感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內在的心理機制。
利用高時間分辨率的ERP 技術可以很好地揭示主動控制感在時間進程上的變化規(guī)律(Caspar et al., 2016)。研究表明, 當個體認為行為由自己控制時誘發(fā)了與早期注意相關的 ERP 成分(Ciardo et al., 2020)。N1 成分在音調出現(xiàn)后約100 ms 達到峰值, 并被認為反映了行為和相應結果的因果關系(Caspar et al., 2016)。近年來, 研究者開始利用ERPs 優(yōu)勢探索動作自主性對主動控制感的影響。例如, 有研究者采用道德兩難困境考察動作自主性對主動控制感的影響, 結果發(fā)現(xiàn)自由選擇電擊他人時, 動作(如按下鍵或移動鼠標)與音調的間隔估計值更小, 且音調反饋時誘發(fā)了更負的 N1 波幅(Caspar et al., 2016)。這表明自由選擇時, 個體無法忽視自己是電擊行為的主體, 主動控制感更強。然而, 作者并未考察被試在電擊決策時誘發(fā)的 ERP成分, 且未深入考察被試與電擊對象的社會距離遠近是否會影響主動控制感。因此, 本研究擬繼續(xù)采用涉及電擊傷害與金錢收益的實驗范式, 動態(tài)考察動作自主性與社會距離交互作用下是如何影響主動控制感的。
綜上, 本研究從個體和群體因素出發(fā), 分別在行為和電生理層面上探究動作自主性與社會距離對主動控制感的影響。實驗1 在行為層面上考察個體在道德兩難的決策下, 動作自主性對主動控制感的影響, 以及社會距離的調節(jié)作用。實驗2 采用ERPs 技術在時間進程上進一步探究動作自主性與社會距離交互影響主動控制感的認知神經機制, 考察不同情境下決策誘發(fā)的ERP 成分(N1、N2、P3成分)以及音調誘發(fā)的ERP 成分(聽覺N1 成分), 并提出以下假設: (1)內隱主動控制感在前反思的、內隱的、非概念水平上對行為及結果進行因果綁定,服從命令電擊朋友比電擊陌生人經歷更強的道德沖突, 內隱主動控制感可能不會降低; (2)外顯主動控制感在意識層面上對行為及結果進行因果判斷和道德責任歸因, 可能僅在自由選擇時更高。
研究目的是采用時間估計法, 結合“電擊?獲利”道德兩難沖突任務, 考察動作自主性與社會距離如何交互影響主動控制感。研究假設是在內隱主動控制感上, 服從命令情境下, 相較于電擊陌生人,電擊朋友時內隱主動控制感更強; 在外顯主動控制感上, 服從命令時個體容易產生道德推脫, 即外顯主動控制感更低。
2.2.1 被試
利用G*Power 3.1 對樣本量進行估計, 保證中等效應量(f= 0.30), 計算后發(fā)現(xiàn)至少需要18 名被試(Faul et al., 2007)??紤]到本實驗采用的是虛假電擊刺激, 被試可能存在懷疑電擊情境真實性以及不遵從指導語等現(xiàn)象, 因此共招募某師范大學38 名學生, 要求帶同性別朋友一同參與實驗。鑒于2 名被試中途退出實驗, 1 個數(shù)據(jù)因操作原因遺失, 最后納入分析的是35 名被試數(shù)據(jù)。其中女生17 人, 平均年齡19.69 ± 1.60 歲。被試皆為右利手, 視力正?;虺C正后正常, 無精神病史。實驗前獲得知情同意權, 告知并強調被試有自由退出實驗的權力。實驗后告知被試正式實驗的電刺激為虛假刺激, 確保沒有對被試造成傷害。實驗獲得了湖南師范大學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同意。
2.2.2 實驗設計
采用2 (自主性:自由/服從) × 2 (社會距離:朋友/陌生人)的兩因素被試內實驗設計, 因變量為內隱主動控制感(動作與結果的間隔估計值)和外顯主動控制感(控制感和責任感評分)。
2.2.3 材料與儀器
(1)社會距離的操作
使用自我中包含他人量表(Inclusion of Others in the Self, 簡稱IOS)篩選朋友和陌生人(陌生人由同性別的實驗助手扮演), 要求被試評估自己與不同對象的親密程度(Aron et al., 1992; Yin et al.,2011; 鐘毅平 等, 2015), 范圍從1 到7。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與他人的重疊程度越高, 社會距離越親近。
(2)動作自主性的操作
根據(jù)前人關于動作自主性的操作方法(Caspar et al., 2016; Caspar et al., 2017), 本實驗通過被試自由選擇或服從命令以操縱動作自主性程度。在高自主性的自由選擇條件下, 被試被告知自行選擇是否電擊他人; 在低自主性的服從命令條件下, 電腦隨機呈現(xiàn)紅色框架(30/60 次), 被試被告知紅色框架出現(xiàn)時必須遵從電擊命令向他人施加電刺激, 否則實驗將終止。
(3)電刺激的操作
根據(jù)前人的研究, 本實驗采用改編的“電擊?獲利困境”任務(Caspar et al., 2016; Caspar et al., 2017;Christensen et al., 2019; Crockett et al., 2014; Fang et al., 2019; Zhan et al., 2020; 占友龍 等, 2022), 利用多通道電刺激儀發(fā)射不同伏特值和頻率的電流刺激, 讓被試身處難以忍受的道德兩難情境。具體來說, 實驗開始前招募30 名被試, 以1 mA 幅度遞增電刺激強度, 要求被試對電刺激的疼痛水平進行主觀評級(0 代表完全不痛, 10 代表難以忍受的疼痛)。對電刺激的疼痛評級進行單樣本t檢驗, 結果發(fā)現(xiàn), 與主觀疼痛評級中位數(shù)5 相比, 刺激強度在5 mA 時無顯著差異,t(29) = 1.71,p= 0.098; 然而,6 mA 時差異顯著,t(29) = 4.34,p< 0.001, Cohen’sd= 3.42。為增加實驗的兩難性和沖突性, 正式實驗選擇的是高于疼痛評級中位數(shù)的電刺激, 即選擇6~9 mA 的電刺激, 平均電刺激強度為7.5 mA。
(4)音調
聲音材料選自440 Hz 中性音調, 持續(xù)時間為1 s (Garaizar et al., 2016)。
2.2.4 程序
實驗1 共包括3 個階段。首先, 完成IOS 量表和疼痛閾值測量。為測量個體對不同對象的社會距離感知, 要求被試選擇最適合自己與朋友或與陌生人的重疊程度選項。接著進行疼痛閾值的測量, 以1 mA 遞增的幅度讓被試真實感受到電刺激的疼痛程度, 同時告知被試自己的疼痛閾值及正式實驗時電擊他人的電刺激強度, 目的使被試在正式實驗時真實地處于道德兩難困境。
隨后, 對時間間隔感知進行練習, 使被試對動作與結果的時間間隔有清晰的感知。此程序要求被試在決策界面按鍵; 200 ms、500 ms 或800 ms 的時間延遲后出現(xiàn)中性音調; 隨后要求被試輸入按鍵后到音調出現(xiàn)的時間間隔; 最后, 電腦呈現(xiàn)按鍵動作與音調之間的真實間隔。此流程共計20 個試次, 如果被試仍無法感知時間間隔則需重復練習。
最后是實驗環(huán)節(jié), 包含練習和正式實驗兩個部分。實驗前告知被試在自由選擇或服從命令的情境下電擊不同的對象, 每施加一次電擊刺激將獲得0.5 元報酬, 累計獲得金額為最終的被試費, 從而創(chuàng)設自我經濟利益與電擊他人的兩難權衡。練習任務同正式實驗, 共計12 個trial, 目的是讓被試熟悉實驗流程, 相關數(shù)據(jù)不納入分析。正式實驗時, 首先電腦呈現(xiàn)電擊對象的名字(朋友或陌生人), 使被試明確現(xiàn)階段電擊行為的接受者; 其次, 電腦呈現(xiàn)一個注視點; 接著, 出現(xiàn)決策界面, 被試被要求按“F”鍵(觸發(fā)電刺激)或“J”鍵(不會觸發(fā)電刺激); 隨后, 電腦隨機在按鍵動作發(fā)起的200 ms、500 ms 或800 ms 時間延遲后呈現(xiàn)中性音調, 3 種延遲時間在各實驗條件下均隨機呈現(xiàn)20 次; 最后, 進入時間估計輸入界面, 被試的任務是在1~1000 ms 的范圍內輸入估計的按鍵行為與音調呈現(xiàn)的時間間隔(見圖1)。
圖1 時間間隔估計任務中單個試次的實驗流程圖
鑒于自由選擇和服從命令電擊朋友或陌生人分別設置在不同的組塊, 因此共計4 種條件(服從?朋友、服從?陌生人、自由?朋友、自由?陌生人), 即4 個block。每個block 有60 個試次, 正式實驗共計240 個試次。在每個block 下, 被試需要對以下兩個問題進行7 點李克特評定, (1)您對產生的行為結果有多大的控制感?(2)您認為需要對行為結果負責的程度是多少?
2.3.1 社會距離操作性檢驗
對IOS 量表得分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 結果發(fā)現(xiàn)社會距離主效應顯著,t(34) = 22.33,p< 0.001,Cohen’sd= 5.86, 與陌生人的IOS 得分(M±SD=1.54 ± 0.51)相比, 朋友的IOS 得分(5.37 ± 0.77)顯著更高, 表明社會距離的操作是有效的。
2.3.2 電擊次數(shù)
對電擊次數(shù)進行2 (自主性:自由、服從) × 2(社會距離:朋友、陌生人)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結果發(fā)現(xiàn)自主性主效應顯著,F(1, 34) = 30.98,p< 0.001,, 相較于自由選擇(26.44 ± 18.66), 服從命令時電擊次數(shù)(37.98 ± 8.01)更多, 表明個體的默認選擇是不愿意傷害別人, 僅在服從命令時被迫做出了更多的電擊行為; 社會距離主效應顯著,F(1, 34) =5.47,p= 0.025,, 相較于電擊朋友(30.42 ±13.13), 電擊陌生人的次數(shù)(34.00 ± 14.35)更多; 自主性與社會距離交互作用不顯著,F(1, 34) = 1.05,p= 0.314 (見圖2:左)。
圖2 各實驗條件下的電擊次數(shù)(左側)和間隔估計值(右側)
2.3.3 內隱主動控制感
自主性主效應不顯著,F(1, 34) < 1,p= 0.983;社會距離主效應不顯著,F(1, 34) = 2.86,p= 0.100;自主性與社會距離交互作用顯著,F(1, 34) = 6.41,p= 0.016, η2p= 0.16; 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 服從命令時, 相較于電擊陌生人(427.11 ± 156.34 ), 電擊朋友時間隔估計值(394.50 ± 139.89)更小,t(34) =3.29,p= 0.002, Cohen’sd= 0.22, 產生了更大的時間捆綁效應, 內隱主動控制感更強; 但自由選擇時,電擊朋友(413.48 ± 161.41 )與電擊陌生人(407.80 ±155.74)的間隔估計值差異不顯著,t(34) = 0.48,p=0.638 (見圖2:右)。
2.3.4 外顯主動控制感
(1)控制感評分
自主性主效應顯著,F(1, 34) = 25.56,p< 0.001,, 相較于自由選擇(5.57 ± 1.22), 服從命令(4.01 ± 1.58)時被試對電擊行為的控制感評分更低;社會距離主效應不顯著,F(1, 34) = 0.06,p= 0.806,電擊朋友(4.77 ± 1.30)與電擊陌生人(4.81 ± 1.08)的控制感評分差異不顯著; 自主性與社會距離交互作用不顯著,F(1, 34) = 0.47,p= 0.498 (見圖3:左)。
圖3 各實驗條件下的控制感評分(左側)和責任感評分(右側)
(2)責任感評分
自主性主效應顯著,F(1, 34) = 9.81,p= 0.004,, 相較于自由選擇(5.53 ± 1.04), 被試在服從命令(4.87 ± 1.30)時對電擊事件的責任感評分更低; 社會距離主效應不顯著,F(1, 34) = 0.21,p=0.652, 電擊朋友(5.24 ± 1.23)與電擊陌生人(5.16 ±1.05)的責任感評分差異不顯著; 自主性與社會距離交互作用不顯著,F(1, 34) = 0.43,p= 0.516 (見圖3:右)。
2.3.5 內隱和外顯主動控制感相關性分析
進一步將4 種條件下(服從?朋友, 服從?陌生人, 自由?朋友, 自由?陌生人)內隱和外顯主動控制感進行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 間隔估計值?控制感評分在各個條件下的相關性均未達到顯著性水平(服從?朋友:r= 0.21,p= 0.233; 服從?陌生人:r= ?0.18,p= 0.305; 自由?朋友:r= ?0.07,p= 0.708; 自由?陌生人:r= ?0.14,p= 0.428); 此外,間隔估計值和責任感評分在各個條件下均不存在顯著的相關,ps > 0.05。
在內隱主動控制感上, 實驗1 發(fā)現(xiàn)服從命令電擊朋友比電擊陌生人的間隔估計值更小, 產生了時間捆綁效應, 內隱主動控制感更強, 支持了本研究假設1。此外, 在外顯主動控制感上, 實驗1 發(fā)現(xiàn)自由選擇時控制感和責任感評分比服從命令時更高,支持了本研究假設2。這一研究發(fā)現(xiàn)得到了前人研究結果的支持。例如, 有研究者操縱自由選擇和服從命令情境, 考察電擊陌生人時主動控制感的變化規(guī)律, 結果發(fā)現(xiàn)服從命令時被試對行為與結果的間隔估計值更大, 且主觀報告更低的控制感和責任感(Caspar et al., 2016; Caspar et al., 2018)。實驗1 在一定程度上對以往的研究進行了拓展和推進。一方面, 實驗1 發(fā)現(xiàn)社會距離調節(jié)了動作自主性對內隱主動控制感的影響, 即服從命令電擊朋友比電擊陌生人間隔估計值更小, 內隱主動控制感更強。這一結果表明個體并不是冷漠的機器, 僅僅因為權威者的命令主動喪失了對電擊事件的主動控制感。另一方面, 實驗1 結果同樣說明個體在意識層面上產生了道德推脫, 傾向于在服從命令時推卸自己是施加電擊行為的主體。
但是, 考慮到實驗 1 控制感和責任感的測量次數(shù)較少, 盡管測量方式一致且復制了前人的研究結果(Caspar et al., 2016; Caspar et al., 2018), 外顯主動控制感上仍可能存在報告誤差。此外, 實驗1 無法在大腦加工的時間進程上證明社會距離調節(jié)了動作自主性對主動控制感的影響。基于此, 實驗2 擬繼續(xù)采用ERPs 技術, 在內隱層面上考察被試電擊他人時大腦加工的時間進程, 并將外顯主動控制感與決策誘發(fā)的腦電活動進行關聯(lián)分析,試圖為內隱和外顯主動控制感結果提供 ERPs 證據(jù), 并且再次檢驗實驗1 外顯主動控制感的結果穩(wěn)健性。
研究目的是采用ERPs 技術, 在大腦加工的時間進程上探究動作自主性與社會距離如何交互影響主動控制感。假設是在內隱的間隔估計值上, 服從命令電擊朋友比電擊陌生人的間隔估計值更小;在外顯的主觀評級上, 自由選擇比服從命令的控制感和責任感評分更高; 在ERPs 結果上, 決策時服從命令電擊朋友比電擊陌生人誘發(fā)了更大的P3 波幅, 且音調反饋時誘發(fā)的聽覺N1 波幅更負。
3.2.1 被試
利用G*Power 3.1 對樣本量進行估計, 保證中等效應量(f= 0.30), 計算后發(fā)現(xiàn)至少需要18 名被試(Faul et al., 2007), 因此實驗2 招募某師范大學28 名學生, 要求帶同性別朋友一同參與實驗。因操作原因遺失2 個腦電數(shù)據(jù), 3 人中途退出實驗, 最終納入分析的是23 名被試數(shù)據(jù)。其中女生12 名, 平均年齡20.04 ± 2.36 歲。被試皆為右利手, 視力正常或矯正后正常, 無精神病史。實驗前獲得知情同意權, 告知并強調被試有自由退出實驗的權力。實驗后向被試及朋友解釋正式實驗采用的是虛假電刺激, 并給付一定報酬。實驗獲得了湖南師范大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3.2.2 實驗設計
采用2 (自主性:自由/服從) × 2 (社會距離:朋友/陌生人)的被試內實驗設計, 因變量為內隱主動控制感(間隔估計值)和外顯主動控制感(控制感和責任感評分), 腦電成分為道德兩難決策誘發(fā)的N1、N2、P3 成分和音調誘發(fā)的N1 成分。
3.2.3 材料與儀器
同實驗1。
3.2.4 程序
基本同實驗1, 唯一的差別在于實驗2 將電擊決策與音調反饋的時間延遲調整為500 ms、700 ms和900 ms, 以避免電擊決策誘發(fā)的ERP 成分影響到音調反饋誘發(fā)的ERP 成分。
3.2.5 數(shù)據(jù)記錄與分析
按國際10?20 系統(tǒng)擴展的64 導電極帽記錄EEG (ANT Neuro, Enschede, Netherlands)。在線記錄時將參考電極安置于CPz 位置。濾波帶通 0.05~70 Hz, 采樣頻率為500 Hz/導, 頭皮阻抗< 10 k?。完成連續(xù)記錄EEG 后, 離線(off-line)處理數(shù)據(jù), 并充分剔除其他偽跡。分析每個離線數(shù)據(jù)時, 以雙側乳突作為參考電極點, 濾波參數(shù)為0.1~30 Hz, 并采用ICA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分析剔除眨眼和動作偽跡(Delorme & Makeig, 2004; Pl?chl et al., 2012; 占友龍 等, 2022)。極端值的剔除標準為±80 μV (程家萍 等, 2017)。在剔除偽跡之后, 每個實驗條件的平均試次均保留98%以上。分析時程(epoch)為刺激后 800 ms, 基線為刺激呈現(xiàn)前200 ms, 并對?200 ms 到 0 ms 的數(shù)據(jù)進行基線矯正。
在ERP 數(shù)據(jù)上, 分別對電擊決策和音調反饋界面兩個時間點誘發(fā)的ERP 成分進行分析。根據(jù)以往的研究(Caspar et al., 2016; Cui et al., 2017; Hu et al., 2013; Peng et al., 2012; Peng et al., 2019;Timm et al., 2014; Wang et al., 2016)和本實驗腦地形圖與波形圖, 在電擊決策界面上, 我們考察了N1、N2 和P3 成分。其中N1 成分(100~150 ms)和N2 成分(250~350 ms)主要分布在額葉部、額中部和中部, 因此采用該3 個腦區(qū)的9 個電極點(F3、Fz、F4、FC3、FCz、FC4、C3、Cz、C4); 此外, 結合前人的研究(Thiruchselvam et al., 2011; Wang et al.,2016; 田錄梅 等, 2018)和腦地形圖, 我們發(fā)現(xiàn)P3成分(350~450 ms)在額葉部、額中部、中部和中頂部最正, 因此采用該4 個腦區(qū)的12 個電極點(F3、Fz、F4、FC3、FCz、FC4、C3、Cz、C4、CP3、CPz、CP4)。在音調反饋界面上, N1 成分(70~200 ms)在頂部及頂枕部腦區(qū)被顯著地觀測到, 因此采用該兩個腦區(qū)的6 個電極點(P3、Pz、P4、PO3、POz、PO4)。各ERP 成分在各自的時間窗口被測量, 并以各個腦區(qū)的平均值作為觀測值進行分析, 隨后分別對ERP 成分的平均波幅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此外, 采用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以考察內隱和外顯主動控制感的相關關系、且進一步地排除不同情境下電擊次數(shù)差異對主動控制感的影響, 以及檢驗外顯主動控制感與決策誘發(fā)的神經反應的內在關聯(lián)。所有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和分析均采用 SPSS 23.0(IBM Corp., Armonk, NY, USA)軟件進行分析, 統(tǒng)計結果在非球形時采用Greenhouse-Geisser 法矯正p值, 多重比較采用Bonferroni 法校正。
3.3.1 行為結果
(1)社會距離操作檢驗結果
對IOS 量表得分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 結果發(fā)現(xiàn)社會距離主效應顯著,t(22) = 17.61,p< 0.001,Cohen’sd= 3.67, 與陌生人的 IOS 得分(1.61 ±0.50)相比, 朋友的IOS 得分(5.09 ± 0.95)顯著更高,表明社會距離的操作是有效的。
(2)電擊次數(shù)
對電擊次數(shù)進行2 (自主性:自由、服從) × 2 (社會距離:朋友、陌生人)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結果發(fā)現(xiàn)自主性主效應顯著,F(1, 22) = 42.12,p< 0.001,, 相較于自由選擇(15.33 ± 18.65), 服從命令時(33.25 ± 8.54)電擊次數(shù)更多; 其他主效應和交互效應均不顯著,p> 0.05。這一結果表明服從條件的操作(30/60)是成功的(見圖4: 左)。
圖4 各實驗條件下的電擊次數(shù)(右側)和間隔估計值(右側)
(3)內隱主動控制感
自主性主效應顯著,F(1, 22) = 6.14,p= 0.021,, 相較于服從命令(594.88 ± 68.72), 自由選擇(579.08 ± 65.85)情境下間隔估計值更小; 社會距離主效應不顯著,F(1, 22) = 1.08,p= 0.311; 電擊朋友(582.85 ± 72.50)與電擊陌生人(591.10 ± 63.73)的間隔估計值差異不顯著; 自主性與社會距離交互作用不顯著,F(1, 22) = 1.27,p= 0.273 (見圖4: 右)。
(4)外顯主動控制感
控制感評分。自主性主效應顯著,F(1, 22) =38.77,p< 0.001,, 相較于服從命令(3.65 ±1.77), 自由選擇時(5.89 ± 0.94)控制感評分更高;社會距離主效應不顯著,F(1, 22) = 0.39,p= 0.540,電擊朋友(4.70 ± 1.28)與電擊陌生人(4.85 ± 1.27)的控制感評分差異不顯著; 此外, 自主性與社會距離交互作用不顯著,F(1, 22) = 3.61,p= 0.070 (見圖5: 左)。
圖5 各實驗條件下的控制感評分(左側)和責任感評分(右側)
責任感評分。自主性主效應顯著,F(1, 22) =15.16,p= 0.001,, 相較于服從命令(4.83 ±1.71), 自由選擇時責任感評分更高(6.11 ± 0.87); 社會距離主效應不顯著,F(1, 22) = 0.02,p= 0.900, 電擊朋友(5.48 ± 1.25)與電擊陌生人(5.46 ± 1.10)的責任感評分差異不顯著;自主性與社會距離交互作用不顯著,F(1, 22) = 0.48,p= 0.494 (見圖5: 右)。
(5)內隱和外顯主動控制感相關性分析
進一步將4 種條件下(服從?朋友, 服從?陌生人, 自由?朋友, 自由?陌生人)內隱和外顯主動控制感的結果進行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 結果發(fā)現(xiàn),間隔估計值與控制感評分在各個條件下的相關性均不顯著,ps > 0.05, 且間隔估計值和責任感評分在各個條件下均不存在顯著的相關,ps > 0.05。
3.3.2 ERP 結果
(1)決策誘發(fā)的ERP 波幅
N1 (100~150 ms)。社會距離主效應顯著,F(1,22) = 4.64,p= 0.042,, 電擊陌生人(?0.49 ±2.12 μV)時誘發(fā)的 N1 波幅比電擊朋友(0.20 ±2.56 μV)更負; 自主性主效應不顯著,F(1, 22) =0.01,p= 0.908, 自由選擇(?0.13 ± 2.32 μV)時誘發(fā)的N1 波幅與服從命令(?0.16 ± 2.24 μV)時差異不顯著。
重要的是, 如圖7 所示, 服從命令電擊陌生人的情境下誘發(fā)了更負的N1 波幅, 我們進一步地進行了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服從命令時, 電擊陌生人(?0.61 ± 2.03 μV)比電擊朋友(0.29 ± 2.65 μV)誘發(fā)了更負的N1 波幅,t(22) = 2.97,p= 0.007,Cohen’sd= 0.38, 自由選擇時, 電擊朋友與電擊陌生人誘發(fā)的N1 波幅差異不顯著,t(22) = 1.00,p=0.326; 其他主效應和交互效應均不顯著,ps > 0.05。
圖6 各實驗條件下電擊決策時在FCz 與Cz 點誘發(fā)的N1、N2 和P3 成分的腦波形圖(左側)與腦地形圖(右側)
圖7 各實驗條件下電擊決策誘發(fā)的N1、N2 和P3 成分平均波幅
N2 (250~350 ms)。自主性主效應顯著,F(1,22) = 11.92,p= 0.002,, 相較于服從命令(1.92 ± 3.60 μV), 自由選擇時(0.3 ± 2.91 μV)誘發(fā)的N2 波幅更負, 個體遭受的認知沖突更大; 社會距離主效應不顯著,F(1, 22) = 2.00,p= 0.171, 電擊朋友(1.52 ± 3.65 μV)與電擊陌生人(0.69 ± 3.09 μV)誘發(fā)的N2 波幅差異不顯著; 自主性與社會距離交互作用不顯著,F(1, 22) = 0.75,p= 0.397; 腦區(qū)與自主性交互作用顯著,F(1, 44) = 7.01,p= 0.002,, 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 在額葉部、額中部和中部, 自主性主效應均顯著, 即自由選擇時誘發(fā)了更負的N2 波幅(額葉部:t(22) = 2.81,p= 0.010,Cohen’sd=0.36; 額中部:t(22) = 3.45,p= 0.002,Cohen’sd= 0.50; 中部:t(22) = 3.91,p= 0.001,Cohen’sd= 0.67); 其他主效應和交互效應均不顯著,ps > 0.05 (見圖7)。
P3 (350~450 ms)。自主性主效應顯著,F(1,22) = 30.57,p< 0.001,, 相較于自由選擇(1.89 ± 3.00 μV), 服從命令時(4.36 ± 2.89 μV)誘發(fā)的P3 波幅更大, 投入更多的認知資源; 社會距離主效應不顯著,F(1, 22) = 3.23,p= 0.086, 電擊陌生人(2.46 ± 3.59 μV)與電擊朋友誘發(fā)的P3 波幅(3.79 ±2.91 μV)差異不顯著; 自主性與社會距離交互作用不顯著,F(1, 22) = 0.25,p= 0.621。
如圖7 所示, 我們進一步分析了各個條件間的差異, 結果發(fā)現(xiàn)服從命令時, 相較于電擊陌生人(3.60 ± 3.81 μV), 電擊朋友時誘發(fā)的P3 波幅更大(5.12 ± 2.85 μV),t(22) = 2.12,p= 0.045, Cohen’sd=0.45; 自由選擇時, 電擊朋友與電擊陌生人誘發(fā)的P3 波幅差異不顯著,t(22) = 1.23,p= 0.231; 其他主效應和交互效應均不顯著ps > 0.05。
(2)音調誘發(fā)的ERP 波幅
N1 (70~200 ms)。自主性主效應不顯著,F(1,22) = 0.08,p= 0.779, 自由選擇(?1.41 ± 2.03 μV)與服從命令(?1.51 ± 1.93 μV)誘發(fā)的N1 波幅差異不顯著; 社會距離主效應顯著,F(1, 22) = 4.66,p=0.042, η2p= 0.18, 相較于電擊陌生人(?1.10 ± 1.73 μV),電擊朋友(?1.82 ± 2.16 μV)誘發(fā)的N1 波幅更小。自主性、社會距離與腦區(qū)三因素交互作用顯著,F(1,22) = 5.68,p= 0.026,, 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在頂葉區(qū), 社會距離主效應邊緣顯著,F(1, 22)=3.50,p= 0.075,, 電擊朋友誘發(fā)的N1 波幅(?1.72 ± 2.21 μV)比電擊陌生人(?1.03 ± 1.99 μV)更負, 社會距離與自主性交互作用邊緣顯著,F(1,22) = 3.98,p= 0.059,, 簡單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 服從命令時, 相較于電擊陌生人(?0.86 ±2.08 μV), 電擊朋友(?2.01 ± 2.49 μV)誘發(fā)的N1 波幅更負,t(22) = 2.77,p= 0.011, Cohen’sd= 0.50,自由選擇時, 電擊不同對象誘發(fā)的N1 波幅差異不顯著,t(22) = 0.49,p= 0.631。
在頂枕區(qū), 社會距離主效應顯著,F(1, 22) =5.95,p= 0.023,, 電擊朋友誘發(fā)的N1 波幅(?1.93 ± 2.15 μV)比電擊陌生人(?1.16 ± 1.52 μV)更負, 自主性與社會距離交互作用不顯著,F(1, 22) =1.22,p= 0.282。但進一步地分析發(fā)現(xiàn), 服從命令時,相較于電擊陌生人(?1.09 ± 1.69 μV), 電擊朋友時(?2.08 ± 2.34 μV)誘發(fā)了更負的N1 波幅,t(22) =2.67,p= 0.014, Cohen'sd= 0.49; 自由條件下兩者差異不顯著,t(22) = 1.45,p= 0.160; 其他主效應和交互效應均不顯著,ps > 0.05 (見圖8)
圖8 各實驗條件下音調反饋時在Pz 和POz 上誘發(fā)的N1 成分腦波形圖(A)與腦地形圖(B)以及平均波幅(C)
3.3.3 其他分析結果
考慮到電擊次數(shù)的差異可能會影響主動控制感, 實驗2 進行了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 以進一步地排除潛在因素的干擾。結果發(fā)現(xiàn)電擊次數(shù)與內隱和外顯主動控制感相關性都不顯著,ps > 0.05。
另外, 結合多層模型(Multilevel Model), 控制感與責任感反映了個體意識層面的加工, 決策時誘發(fā)的腦電活動與個體在意識層面上對電擊行為進行因果判斷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相關的關系。為進一步檢驗外顯主動控制感的結果穩(wěn)健性, 我們分別將控制感評分和責任感評分與決策誘發(fā)的N1、N2 和P3 波幅進行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結果僅發(fā)現(xiàn)控制感評分與N2 波幅的相關性達到了顯著性水平,r=?0.33,p= 0.025, 即控制感評分越高, 決策時誘發(fā)的N2 波幅越負(見圖9), 其他的相關性均不顯著(r< 0.09,p> 0.05)。
圖9 決策誘發(fā)的N2 波幅與控制感評分的相關散點圖
在外顯主動控制感上, 實驗2 發(fā)現(xiàn)相較于自由選擇, 控制感評分和責任感評分在服從命令時更低,復制了實驗1 外顯主動控制感的結果, 并且發(fā)現(xiàn)了控制感評分與決策誘發(fā)的N2 波幅存在負相關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外顯主動控制感的結果穩(wěn)健性, 進一步地支持了本研究假設2。在內隱的時間間隔估計上, 自由選擇比服從命令產生了更大的時間捆綁效應, 內隱主動控制感更強, 但是服從命令電擊朋友與電擊陌生人的間隔估計值差異不顯著, 并沒有復制實驗1 的結果。我們猜測這可能是因為:第一, 實驗2 分別考察了決策和音調界面的腦電活動, 為消退決策時誘發(fā)的腦電活動可能對音調界面腦電活動的潛在影響, 實驗2 將電擊決策和音調反饋的時間間隔設置為500 ms、700 ms 和900 ms, 而實驗1 的時間間隔為200 ms、500 ms 和800 ms。實驗操作的不同可能是結果存在差異的潛在原因。第二, 實驗2 被試量較低可能是結果陰性的原因。但是Caspar 等(2016)采用同樣的方法招募18 名被試, 結果發(fā)現(xiàn)了條件間的顯著差異, 故被試量較小的原因可能性不大。重要的是, 我們進一步地分析了結果加工的腦電成分, 以提供支持本研究假設1 的電生理證據(jù)。結果發(fā)現(xiàn)服從命令條件下,相較于電擊陌生人, 電擊朋友時誘發(fā)的聽覺N1 波幅更負, 在ERP 層面上支持了實驗1 內隱的間隔估計值結果。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獲得了以往研究結果的支持。有研究者采用間隔估計任務, 要求被試在自由選擇或服從命令情境下電擊陌生人, 結果發(fā)現(xiàn)服從命令時中性音調誘發(fā)的N1 波幅更正, 說明個體在內隱層面上對行為和結果的因果關聯(lián)更弱, 內隱主動控制感更低(Caspar et al., 2016)??偟膩碚f, 本研究揭示了動作自主性與社會距離交互影響主動控制感的行為特點及大腦加工的時程特點, 提供了相應的電生理依據(jù)。
實驗1 和實驗2 采用“電擊?獲利困境”任務和時間估計法, 在行為和ERP 層面上探究了動作自主性對主動控制感的影響以及社會距離的調節(jié)作用。結果發(fā)現(xiàn)服從命令電擊朋友時個體投入了更多的認知資源和認知努力, P3 波幅更大, 且音調反饋時誘發(fā)的聽覺N1 波幅更負, 內隱主動控制感更強;在外顯主動控制感上, 自由選擇時控制感和責任感評分更高, 且不受被電擊對象的社會距離遠近影響。結果表明社會距離調節(jié)了動作自主性對內隱主動控制感的影響, 服從命令電擊朋友時內隱主動控制感沒有降低; 但控制感和責任感未受到社會距離的影響, 服從命令時個體有意識地產生了道德推脫。
在內隱主動控制感上, 我們發(fā)現(xiàn)相較于服從命令, 自由選擇條件下間隔估計值更小, 產生了時間捆綁效應, 內隱主動控制感更強。這一研究發(fā)現(xiàn)得到了以往研究結果的支持。例如, 有研究者設置自由選擇(8 種選擇)和服從命令(僅一種選擇)兩種情境以探究動作自主性與結果效價對主動控制感的影響, 結果發(fā)現(xiàn)自由選擇時主動控制感更強(Tanaka& Kawabata, 2021)。自主性水平越大, 內隱主動控制感越強(Beck et al., 2017; Tanaka & Kawabata,2021)。在外顯主動控制感上, 實驗1 和實驗2 均發(fā)現(xiàn)相較于服從命令, 自由選擇時控制感和責任感評分更高。這一研究發(fā)現(xiàn)同樣獲得了前人研究結果的支持。例如, 有研究者考察了動作自主性對主動控制感的影響, 結果發(fā)現(xiàn)自由選擇時, 控制感和責任感評分比服從命令時更高(Caspar et al., 2016;Caspar et al., 2017; Caspar et al., 2018)。這一研究結果在大腦加工的時間進程上獲得了一定的電生理證據(jù)。
在ERPs 結果上, 自主性影響了個體電擊決策時誘發(fā)的N2 波幅。本研究在額葉部、額中部和中部均發(fā)現(xiàn)自由選擇比服從命令誘發(fā)了更負的N2 波幅, 認知沖突更大。N2 成分的研究發(fā)現(xiàn)獲得了以往研究結果的支持。例如, 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相較于低認知沖突情境, 高認知沖突情境下誘發(fā)了更負的N2波幅(Folstein & van Petten, 2008)。總的來說, 自由選擇時個體為了自我利益電擊他人, 會損失自我形象, 違背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取向, 因此認知沖突更大; 然而, 服從命令時個體的認知沖突相對來說更小(Caspar et al., 2016; Gui et al., 2016; Sarlo et al.,2012; Yoder & Decety, 2014), 傾向于在意識層面上否認對自身行為與相應結果的因果聯(lián)系, 主動控制感更弱。
實驗1 發(fā)現(xiàn)個體服從命令時, 相較于電擊陌生人, 電擊朋友的間隔估計值更小, 產生了更大的時間捆綁效應, 內隱主動控制感并不會降低。這一研究發(fā)現(xiàn)對現(xiàn)有的研究結果進行了一定的補充和擴展。道德決策前個體基于不同的自主性水平, 預測性地將行為結果進行因果聯(lián)結, 服從命令時主動控制感出現(xiàn)了降低(Caspar et al., 2016)。但是, 服從命令電擊朋友時, 個體遭受了更加嚴重的道德沖突,在回顧性推理的作用下內隱主動控制感并沒有降低(Moretto et al., 2011)。重要的是, 實驗2 在大腦加工的時間進程上再次證實了實驗1 服從命令電擊朋友比電擊陌生人內隱主動控制感更強的結果。
具體來說, 在道德決策誘發(fā)的ERP 指標上, 結果發(fā)現(xiàn)在早期直覺反應階段上, 電擊陌生人誘發(fā)的N1 波幅比電擊朋友更負。這一結果獲得了前人研究的支持(Wang et al., 2016)。N1 成分普遍被認為反映一種快速而自動的道德直覺過程, 代表個體對道德情境中效價信息的初級加工和注意偏向(Gui et al., 2016; Scheele et al., 2014; 占友龍 等, 2022)。例如, 相較于陌生人, 朋友與自我的重疊程度更高(Fan & Han, 2008; Ortigue et al., 2010), 在道德兩難沖突下, 個體對朋友的疼痛加工更快。在中期的情緒反應階段上, 結果發(fā)現(xiàn)相較于服從命令, 自由選擇時誘發(fā)了更負的N2 波幅。N2 成分反映了個體感知到的認知沖突程度。例如, 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相較于低認知沖突情境, 高認知沖突情境誘發(fā)了更負的N2 波幅(Folstein & van Petten, 2008)。這表明自由選擇電擊他人時, 行為是由自由意志發(fā)起的, 自我利益驅動的電擊行為損害了自我形象, 因此誘發(fā)的認知沖突更大。值得注意的是, 在晚期成分P3 上,服從命令情境下, 相較于電擊陌生人, 電擊朋友時誘發(fā)的P3 波幅更大, 表明涉及朋友的電擊決策個體投入了更多的認知資源和認知努力以解決道德沖突。這一研究發(fā)現(xiàn)得到了前人研究結果的支持。例如, 有研究者操縱圖片啟動朋友或陌生人概念,隨后觀看疼痛或非疼痛圖片, 結果發(fā)現(xiàn)觀看疼痛圖片時, 啟動朋友概念誘發(fā)的P3 和LPP 波幅比啟動陌生人概念更正, 投入了更多的認知資源(Wang et al., 2016)。由此我們推測, 服從命令電擊朋友的情境誘發(fā)了更正的P3 波幅可能反映了個體基于愧疚感, 回顧性推理的作用下并沒有產生被動的加工機制(布宇博 等, 2022), 進而影響了內隱主動控制感的產生過程。
在音調誘發(fā)的ERP 指標上, 實驗2 發(fā)現(xiàn)服從命令條件下, 電擊朋友時音調誘發(fā)的聽覺N1 波幅比電擊陌生人更負, 表明個體對自身行為及相應結果的因果聯(lián)系更強, 在內隱的生理指標上再次驗證了服從命令電擊朋友并不會削弱個體的主動控制感體驗。這一研究發(fā)現(xiàn)得到了部分研究結果的支持。例如, 服從命令電擊陌生人誘發(fā)的聽覺N1 波幅比自由選擇時更小, 內隱主動控制感出現(xiàn)了減弱(Caspar et al., 2016)。此外, 有研究者操縱了不道德事件的嚴重程度, 結果發(fā)現(xiàn)即使在結果不可預測條件下, 不道德結果越嚴重, 內隱主動控制感越強(Moretto et al., 2011), 作者認為可能是愧疚感回顧性地增強了動作和隨后結果的因果聯(lián)結(Moretto et al., 2011; 布宇博 等, 2022)?;谝酝陌l(fā)現(xiàn),本研究認為服從命令時, 個體基于預測性線索, 主動控制感出現(xiàn)了降低(Caspar et al., 2016);然而, 當電擊傷害的對象是朋友時, 盡管在服從命令條件下,個體投入了更多的認知資源以解決道德沖突, 在回顧性推理的作用下對按鍵動作和音調結果的間隔估計值更小(實驗1), 音調誘發(fā)的聽覺N1 波幅更負(實驗2), 內隱主動控制感并沒有降低。因此,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主動控制感的產生受到了預測性線索和回顧性推理的混合影響, 在不同情境下兩者的作用不同。
在內隱主動控制感上, 實驗1 發(fā)現(xiàn)社會距離調節(jié)了動作自主性對內隱主動控制感的影響, 即服從命令電擊朋友比電擊陌生人的間隔估計值更小, 內隱主動控制感更強。實驗2 在ERPs 層面同樣發(fā)現(xiàn)了服從命令電擊朋友比電擊陌生人誘發(fā)的聽覺N1波幅更負,內隱主動控制感更強。然而, 在外顯主動控制感上, 實驗1 和實驗2 僅發(fā)現(xiàn)動作自主性對外顯主動控制感的影響, 即服從命令時控制感和責任感評分比自由選擇時更低, 產生了穩(wěn)定的責任分散。這表明內隱主動控制感和外顯主動控制感的結果出現(xiàn)了分離。這一研究發(fā)現(xiàn)得到了部分研究結果的支持。例如, 有學者發(fā)現(xiàn)內隱和外顯主動控制感的相關性并不顯著, 作者認為兩者的加工機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的(Zopf et al., 2018)??缥幕芯客瑯影l(fā)現(xiàn), 東西方被試在相同的負性結果下內隱和外顯主動控制感出現(xiàn)了不一致的結果。具體表現(xiàn)為東方被試自我服務動機低于西方被試, 負性結果下內隱主動控制感并沒有降低, 而外顯主動控制感與西方被試一致, 揭示了內隱和外顯主動控制感的分離(Barlas & Obhi, 2014)。
多層模型(Multilevel Model)認為主動控制感由三個部分組成, 即自主性體驗(Feeling of Agency)、自主性判斷(Judgement of Agency)和自主性元表征(Meta-representation of Agency) (Synofzik et al.,2008b)。自主性體驗產生于動作的知覺表征, 是一種前反思的、內隱的、非概念水平的主動控制感(Synofzik et al., 2008a)。自主性判斷源于個體對動作與結果的因果關系覺察和推理(Kawabe et al.,2013; Scholl & Tremoulet, 2000; 布宇博 等, 2022)。自主性元表征源于道德責任層面的判斷, 即對動作進行道德責任歸因(Synofzik et al., 2008a)。根據(jù)多層模型, 外顯主動控制感(自主性判斷和道德責任歸因)在意識層面上對行為和結果的因果關系進行主觀評級, 其行為受到外顯的、反思的、有意識的自上而下加工的影響, 個體可能會因為社會贊許性,傾向于在意識層面上否認對電擊行為的因果聯(lián)系(布宇博 等, 2022), 外顯主動控制感出現(xiàn)了降低(Christensen et al., 2016; Moreton et al., 2017; Tanaka& Kawabata, 2021)。相反, 內隱主動控制感在內隱的、無意識的層面上進行加工(Synofzik et al.,2008a), 更多地受到了自下而上加工的影響(Synofzik et al., 2008a)。因此, 主動控制感很明顯地受到了內隱, 前反思的自下而上加工和外顯、反思、有意識的自上而下加工的影響(布宇博 等,2022)。正是主動控制感的不同成分加工機制不同,進而產生了分離的結果。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豐富了主動控制感的研究結果以及拓寬了不同成分的加工機制。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控制感評分與電擊決策時誘發(fā)的N2 波幅存在負相關關系, 這一結果可能是因為自由選擇時個體沒有逃避的借口, 為了自我利益電擊他人, 被試遭受的認知沖突更大, 進而出現(xiàn)了道德沖突更大時控制感評分更高的結果; 相反, 服從命令時, 個體有意識地認為行為是由于他人的命令引發(fā)的, 盡管電擊次數(shù)更多, 但認知沖突更小, 降低了對傷害行為的控制感。此外,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責任感評分與決策誘發(fā)的N2 波幅相關性未達到顯著水平。梳理以往的文獻發(fā)現(xiàn), 所有的研究均采用控制感評分以測量外顯主動控制感(Barlas et al., 2018;Barlas & Obhi, 2014; Caspar et al., 2016; Hoogeveen et al., 2018; Imaizumi & Tanno, 2019; Suzuki et al.,2019; Wenke et al., 2010), 僅有一篇文章采用責任感和控制感評分共同測量外顯主動控制感(Caspar et al., 2016)。據(jù)此, 本研究猜測控制感評分可能是更加有效的測量方法。未來仍需進一步檢驗外顯的自主性判斷和道德責任歸因的不同加工機制。
綜上, 實驗2 在實驗1 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服從命令電擊朋友時, 相較于電擊陌生人, 決策時誘發(fā)的P3波幅更大, 且音調反饋時誘發(fā)了更負的聽覺N1 波幅, 內隱主動控制感沒有降低。這表明助推個體對行為及結果的控制感, 可以給予個體更多的自由空間, 或適當?shù)乩鼪Q策者與互動對象的心理距離,以緩解主動控制感的削弱。本研究為異常主動控制感的個體恢復正常體驗提供了研究思路, 未來的研究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深入的探討。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 缺少對責任感和控制感等人格特質的測量。盡管本研究為被試內實驗設計, 已盡量避免特質差異的影響, 但特質差異仍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干擾變量進而影響主動控制感。此外, 本研究的對象為同質的大學生群體,研究結果推廣至其他的群體時需要更加謹慎。
本研究得到了以下的結論: (1)決策者的主動控制感受到了決策對象社會距離遠近的影響, 服從命令傷害朋友時可能在回顧性推理的作用下削弱了個體的自我服務偏向, 內隱主動控制感未降低; (2)服從命令時, 個體在意識層面上產生了道德推脫, 外顯主動控制感更低; (3)內隱和外顯主動控制感存在不同的加工機制, 當結果屬性消極時, 主動控制感的不同成分可能會出現(xiàn)分離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