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開莉 楊蕾 黎偉娟 胡學琴 聞海梅 沙艷梅 陳曉云
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步伐的加速, 老年病人群總量也日漸增加, 并常常伴隨著各種緩慢病、老年綜合征等, 再結合復雜的心理、社會等原因, 面對這樣一種獨特的人群來說, 以疾病為基礎的檢查和治療方式并不能適應老年人的需要, 所以, 需要通過一個整體評價的方式才能夠找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潛在問題。老年綜合評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CGA)是英國學者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首先提出的一種老年病綜合評價方法[1], 之后逐漸被臨床所接受, 并逐漸發(fā)展成熟, 迅速發(fā)展為一種新的老年病候群篩查技術, 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2]。
CGA 與傳統(tǒng)醫(yī)學評價的區(qū)別分析如下。首先,CGA 面向的對象是患有各種疾病并且伴隨功能下降的老年人群, 功能下降是其預后不良的最高風險因素。而伴隨著老化所導致的各種功能異常則直接影響到老年患者預后, 并且影響其長久生活。對于這一類特別的人群, 臨床必須做好全方位綜合評價檢查, 多學科聯合治療, 全程化的持續(xù)照顧, 而并非幾個專門單病診療的疊加[3], 因此, 其突出表現為“綜合”, 即除對老年患者的最主要病癥作出評價之外, 還必須從共病狀態(tài)、軀體功能、認知、心理、社會和生活環(huán)境等多層次多方面對老年患者作出綜合評價, 在明確其就醫(yī)、健康和長期護理要求的基礎上施以有效的干預措施, 是中國老年醫(yī)學不同于任何內科專業(yè)技術的重要特征[4]。其次, CGA 所涵蓋的范圍很廣, 全面檢查包括單純檢查和細致檢查兩個方面, 篩選的項目有視覺聽力、吞咽功能、尿失禁、營養(yǎng)狀況、跌倒危險、抑郁程度、記憶等。對患者進行簡單的提問, 從而作出一個初步的判斷。評估包含一般情況的評估、共病狀態(tài)的評估、老年綜合征、軀體功能的評估、認知功能的評估、精神和心理狀態(tài)評估、社會支持、社區(qū)家庭環(huán)境等多方面[3]。通過使用CGA 可以早期發(fā)現老年人存在的各種臨床問題, 因此CGA 是老年保健事業(yè)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工具[5]。
在中國, CGA 技術的發(fā)展相對滯后, 國內目前針對CGA 及老年綜合征的研究較少, 且大多數醫(yī)務人員都沒有對CGA 及老年綜合征有足夠的認知和關注。CGA 與老年綜合征有著密切的聯系, CGA 的研究往往都是圍繞著老年綜合征來進行的[6]。與此同時, CGA也是一種可以讓人們了解老年人是否有老年綜合征的一種關鍵手段, 特別是在老年綜合征的前期階段, CGA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此外, CGA 還可以有效地提升疾病確診的準確性, 從而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 減少患者的治療需求和成本, 從而增加居家護理和社會服務等。
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in the elderly, MODSE)是指老年人器官功能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老化, 且由于多數老年人并存多種慢性疾病又使得器官功能衰退加重, 在一定的誘發(fā)因素作用下, 短時間內出現2 個或2 個以上器官功能障礙或系統(tǒng)功能障礙, 造成重要器官的代償能力顯著降低, 具有較高的危害性和死亡率[7]。有關研究證明, 老年綜合征是導致老年人患病和死亡危險提高的一個易感因素, 因此在MODSE 患者中明確存在哪些老年綜合征可能對病情加重、惡化, 甚至導致死亡都是很有必要的。目前關于CGA 技術在MODSE 患者中應用的研究相對較少, 鑒于此, 本次研究通過對兩種年齡段的MODSE 患者應用CGA 技術, 以發(fā)現兩組因年齡差異所存在的患病特點及老年綜合征的不同,以期為臨床MODSE 患者進行早期診斷、辨別及功能的保護, 對疾病預后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收集2020 年1 月1 日~12 月31 日于云南省大理州人民醫(yī)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療的245 例MODSE 患者, 按年齡分為普通老年組(65~79 歲, 117 例)與高齡老年組(≥80 歲, 128 例)。
納入標準:①年齡≥65 歲;②按照《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MODSE)診斷標準(試行草案, 2003)》制訂的診斷標準診斷為MODSE;③病史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病歷資料不完整;②入院后24 h 內死亡。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CGA 評估, 采用簡單篩查和詳細評估相結合的方式, 所有評估在入院后24 h 內完成。主要包括對一般情況、共病及老年綜合征的評估。
1.2.1 一般情況調查 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及實驗室檢查。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肝功能、心肌酶、電解質、凝血指標、腎功能、血氣分析、腦利鈉肽(BNP)、炎癥指標等。
1.2.2 共病評估 評估患者共存的基礎疾病, 主要包括以下13 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慢性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冠心病、腦血管疾病、骨質疏松、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肝炎與肝硬化、下肢靜脈血栓、惡性實體腫瘤。1.2.3 老年綜合征
1.2.3.1 平衡和步態(tài)評估 采用Tinetti 量表進行評估, 該量表包括平衡與步態(tài)兩部分。平衡和步態(tài)評估前均需要準備:①評估環(huán)境干凈、明亮;行走的路面防滑平整。②一把結實無扶手的椅子。③測評表、筆、秒表、步態(tài)帶等工具。④提前告知患者穿舒適的鞋子和輕便的衣服;測評前先將整個流程告知患者, 測試時盡可能緊跟患者, 以便提供必要的支持。19~24 分提示存在跌倒風險, <19 分提示存在高度跌倒風險。
1.2.3.2 營養(yǎng)狀態(tài)評估 采用微型營養(yǎng)評定法(short form 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MNA-SF) 進行評定,≥12 分為營養(yǎng)正常, 8~11 分為存在營養(yǎng)不良風險,≤7 分為存在營養(yǎng)不良。
1.2.3.3 衰弱評估 采用衰弱篩查量表(FRAIL)進行篩查, 3~5 分為存在衰弱, 1~2 分為衰弱前期, 0 分為無衰弱。
1.2.3.4 肌少癥評估 采用測量小腿圍及肌力的方法進行評估, 小腿圍<30 cm, 或握力降低(最大握力:男性<26 kg, 女性<18 kg)即可診斷為肌少癥。
1.2.3.5 疼痛評估 需要詳細問診和體檢;回憶疼痛發(fā)生的部位、加重的程度、減輕的原因以及對心情、睡眠的影響;出現疼痛部位的感覺異常、痛覺超敏、感覺減退、麻木等癥狀時需要及時就醫(yī)。增齡性痛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另一種是數字化評分。VAS 可用于評估老年患者的急、慢性疼痛, 但對其進行評估的前提是患者的視力及肢體活動均無影響。
1.2.3.6 多重用藥評估 當前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標準通常是將“應用5 種及以上藥品”視為多重用藥。
1.2.3.7 睡眠障礙評估 老年人睡眠障礙的評估方法主要包括臨床評估、量表評估等。臨床評估包括具體的失眠表現形式、作息規(guī)律、與睡眠相關的癥狀以及失眠對日間功能的影響、用藥史以及可能存在的物質依賴情況, 進行體格檢查和精神心理狀態(tài)評估等。量表評估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 總分21 分, 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
1.2.3.8 視力障礙評估 采用簡便篩檢方法檢查, 只需受試者閱讀床邊的報紙標題和文字進行簡單的初評。
1.2.3.9 聽力障礙評估 檢查前排除耳垢阻塞或中耳炎。站在受檢者后方約15 cm, 氣音說出幾個字, 若受檢者不能重復說出一半以上的字時, 則表示可能有聽力方面的問題。
1.2.3.10 口腔問題評估 檢查患者牙齒脫落、假牙的情況, 檢查缺牙情況, 評估假牙配戴的舒適性, 評估有無影響進食。
1.2.3.11 大小便情況 主要包括便秘和尿失禁評估。便秘采用羅馬Ⅲ標準中功能性便秘的診斷標準進行評定;尿失禁采用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尿失禁問卷表簡表(ICI-Q-SF)進行評定。
1.2.3.12 壓瘡評估 主要采用皮膚狀況評估, 評估內容包括:指壓變白反應, 局部熱感、水腫和硬結, 關注局部有無疼痛。
1.2.3.13 軀體功能評估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采用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BI)進行評定, 96~100 分視為生活自理, 61~95 分視為輕度依賴, 41~60 分視為中度依賴, ≤40 分視為重度依賴。
1.2.3.14 認知功能評估 采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對認知功能進行評定, 評分<27 分為存在認知功能障礙, 其中21~26 分:輕度認知功能障礙;10~20 分:中度認知功能障礙;0~9 分:重度認知功能障礙。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評估MODSE 患者的影響因素, 并計算比值比(OR)值和95%置信區(qū)間(95%CI)。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 兩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1c)、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尿素氮(BUN)、肌酐(SCR)、尿素(UA)、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紅蛋白(Hb)、白細胞計數(WBC)、血小板計數(PLT)、總膽紅素(TBIL)、間接膽紅素(IBIL)、直接膽紅素(DBIL)、白蛋白(ALB)、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谷氨酰轉肽酶(GGT)、D 二聚體、BNP、降鈣素原(PCT)、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酸堿度(pH)、氧分壓(PO2)、二氧化碳分壓(PCO2)、氧合指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1(LDH-1)、羥丁酸脫氫酶(HBDH)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齡老年組中男性比例67.19%(86/128)、年齡(82.32±3.41)歲、CRP(48.13±61.76)mg/L 均顯著高于普通老年組的49.57%(58/117)、(73.44±4.13) 歲、(28.39±45.84)mg/L,RBC(4.04±0.78)×1012/L、BMI(20.50±7.53)kg/m2低于普通老年組的(4.35±1.00)×1012/L、(23.79±4.95)kg/m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于本次研究按照年齡分組, 因此年齡不加入下一步多因素回歸分析;同時考慮到兩組RBC 均在正常范圍內, 故亦不納入后續(xù)多因素分析。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n, x-±s)
2.2 兩組基礎疾病情況比較 普通老年組患病率由高到低基礎疾病依次為心功能不全92 例(78.63%)、高血壓85 例(72.65%)、慢性呼吸衰竭43 例(36.75%)、糖尿病及腦血管疾病各41 例(35.04%)、骨質疏松36 例(30.7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3 例(28.21%)、冠心病19 例(16.24%)、慢性肺源性心臟病14 例(11.97%)、慢性腎功能不全13 例(11.11%)、下肢靜脈血栓12 例(10.26%)、惡性實體腫瘤7 例(5.98%)、慢性肝炎與肝硬化6 例(5.13%)。高齡老年組患病率由高到低基礎疾病依次為心功能不全117 例(91.41%)、高血壓90 例(70.31%)、腦血管疾病86 例(67.19%)、骨質疏松60 例(46.8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3 例(41.41%)、慢性呼吸衰竭41 例(32.03%)、糖尿病34 例(26.56%)、冠心病29 例(22.66%)、慢性腎功能不全25 例(19.53%)、下肢靜脈血栓16 例(12.50%)、惡性實體腫瘤14 例(10.94%)、慢性肺源性心臟病12 例(9.38%)、慢性肝炎與肝硬化11 例(8.59%)。兩組疾病分布情況相似, 患病率前5 位依次是心功能不全、高血壓、腦血管疾病、骨質疏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中普通老年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不全、腦血管疾病、骨質疏松患病率均顯著低于高齡老年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慢性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慢性腎功能不全、下肢靜脈血栓、惡性實體腫瘤患病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基礎疾病情況比較[n(%)]
2.3 兩組基礎疾病數目比較 13 種基礎疾病中, 普通老年組及高齡老年組患者均合并基礎疾病, 但最多不超過10 種基礎疾病。普通老年組基礎疾病1~4 種的有74 例(63.25%), 5~7 種的有41 例(35.04%)、8~10 種的有2 例(1.71%);高齡老年組基礎疾病1~4 種的有76 例(59.38%), 5~7 種的有49 例(38.28%)、8~10 種的有3 例(2.34%)。兩組基礎疾病1~4 種、5~7 種、8~10 種比例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基礎疾病數目比較[n(%)]
2.4 兩組器官受累情況比較 普通老年組受累器官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凝血系統(tǒng)77 例(65.81%)、心臟70 例(59.83%)、肺69 例(58.97%)、腎42 例(35.90%)、中樞系統(tǒng)9 例(7.69%)、外周循環(huán)系統(tǒng)3 例(2.56%)、胃腸2 例(1.71%)、肝2 例(1.71%);高齡老年組受累器官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心臟115 例(89.84%)、凝血系統(tǒng)103 例(80.47%)、肺98 例(76.56%)、腎84 例(65.63%)、中樞系統(tǒng)16 例(12.50%)、外周循環(huán)系統(tǒng)4 例(3.13%)、胃腸3 例(2.34%)、肝1 例(0.78%)。普通老年組肺、心臟、腎、凝血系統(tǒng)受累比例低于高齡老年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外周循環(huán)系統(tǒng)、胃腸、中樞系統(tǒng)、肝受累比例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器官受累情況比較[n(%)]
2.5 兩組器官受累數目比較 普通老年組器官受累數2 個的有62 例(52.99%)、3 個的有35 例(29.91%)、4 個的有16 例(13.68%)、5 個的有4 例(3.42%), 受累數6、7 個的均為0 例;高齡老年組器官受累數2 個的有47 例(36.72%)、3 個的有46 例(35.94%)、4 個的有25 例(19.53%)、5 個的有8 例(6.25%)、6 個的有1 例(0.78%)、7 個的有1 例(0.78%)。普通老年組器官受累數2 個比例明顯高于高齡老年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器官受累數3、4、5、6、7 個比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器官受累數目比較[n(%)]
2.6 兩組老年綜合征分布情況比較 兩組在所列的13 種老年綜合征中均有涉及, 普通老年組老年綜合征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為聽力障礙68 例(58.12%)、衰弱狀態(tài)62 例(52.99%)、跌倒風險60 例(51.28%)、視力障礙59 例(50.43%)、慢性疼痛57 例(48.72%)、多重用藥52 例(44.44%)、睡眠障礙37 例(31.62%)、肌少癥35 例(29.91%)、營養(yǎng)不良34 例(29.06%)、尿便障礙19 例(16.24%)、吞咽障礙15 例(12.82%)、壓瘡3 例(2.56%)、認知功能障礙0 例。高齡老年組老年綜合征患病率由到高低依次為聽力障礙103 例(80.47%)、視力障礙94 例(73.44%)、衰弱狀態(tài)90 例(70.31%)、肌少癥88 例(68.75%)、跌倒風險84 例(65.63%)、認知功能障礙67 例(52.34%)、睡眠障礙59 例(46.09%)、慢性疼痛57 例(44.53%)、營養(yǎng)不良51 例(39.84%)、多重用藥48 例(37.50%)、吞咽障礙39 例(30.47%)、尿便障礙34 例(26.56%)、壓瘡11 例(8.59%)。普通老年組衰弱狀態(tài)、肌少癥、尿便障礙、吞咽障礙、視力障礙、聽力障礙、壓瘡、睡眠障礙、跌倒風險、認知功能障礙患病率均顯著低于高齡老年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多重用藥、營養(yǎng)不良、慢性疼痛患病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老年綜合征分布情況比較[n(%)]
2.7 兩組軀體功能比較 普通老年組中生活自理的有7 例(5.98%)、輕度依賴的27 例(23.08%)、中度依賴的47 例(40.17%)、重度依賴的36 例(30.77%);高齡老年組中生活自理的有7 例(5.47%)、輕度依賴的有32 例(25.00%)、中度依賴的有51 例(39.84%)、重度依賴的38 例(29.69%)。兩組生活自理、輕度依賴、中度依賴及重度依賴比例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7。
2.8 兩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比較 兩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8。
表8 兩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比較( x-±s)
2.9 高齡老年組的MODSE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以普通老年組為對照組, 對高齡老年組危險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發(fā)現:器官功能障礙累及心臟、凝血系統(tǒng), 合并腦血管疾病、衰弱狀態(tài)、肌少癥、吞咽障礙、跌倒風險、壓瘡、認知功能障礙是高齡老年組MODSE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9。
表9 高齡老年組MODSE 多因素Logisic 回歸分析
目前, 我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 高齡老人(年齡≥80 歲)的基數巨大, 而且正在快速增長中。截止到2020 年, 我國的高齡老年人數量已經超過了3580 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3.6%[7], 并且顯示出了明顯的高齡化趨勢。這些高齡老年人多面臨著嚴重衰老、慢性病多發(fā)、老年綜合征問題突出、不同程度的失能、營養(yǎng)不良等問題[8], 目前CGA 被認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老年癥候群篩查方法, 也是當前老年病研究的熱點。CGA 適用范圍廣, 近年來MODSE 在老年人群中發(fā)病率高, 是老年病科的危重疾病, 本研究應用CGA技術對不同年齡段MODSE 患者展開統(tǒng)計分析, 以獲取MODSE 與老年綜合征之間的關系及MODSE 的危險因素。
衰老是一種身體組織結構及生理機能的自然退化[9], 單純增齡因素可導致老年多臟器功能減退1/3,且MODSE 常伴有慢性病, 慢性病加重了累及臟器的功能。本研究以MODSE 患者為對象, 充分考慮到了老年人“患有多種慢性疾病”這一MODSE 的發(fā)病基礎, 選取了13 種常見的慢性疾病, 采用單因子分析法, 對每例患者的慢性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 兩組在所列的13 種慢性基礎疾病中均有涉及, 均有1 種以上的慢性基礎疾病, 兩組患病總數列在前5 位的慢性疾病依次是心功能不全、高血壓、腦血管疾病、骨質疏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這些慢性疾病的構成為MODSE 的受累臟器功能進一步低下、衰竭提供了重要的發(fā)病基礎。其中普通老年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不全、腦血管疾病、骨質疏松患病率均顯著低于高齡老年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這與老年人多存在心肺系統(tǒng)基礎疾病, 且高齡老年人臟器功能下降更明顯密切相關。針對“器官老化”這一MODSE 發(fā)病基礎問題, 在評估器官受累分布情況中, 前4 個分別是心臟、凝血系統(tǒng)、肺、腎, 這與基礎疾病多高發(fā)于心肺系統(tǒng)的情況大致相符, 并且高齡組明顯高發(fā)于普通老年組;另外在器官受累數目的比較中可以發(fā)現, 普通老年組受累器官數2 個比例高于普通老年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高齡MODSE 患者器官受累程度更明顯, 這與高齡老年人器官老化更為嚴重、更易受損是相符的, 而由此提示, 當存在MODSE 誘因的情況下,除消除誘發(fā)因素外, 還需要注意對原有的慢性病器官進行保護, 從而阻斷從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前期向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期方向的發(fā)展, 可能是防止MODSE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隨著年齡增加, 老年人往往同時有不止一種老年綜合征[10], 目前已有研究資料證實, 在老年人群中,出現慢性疼痛、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多重用藥、慢性便秘、營養(yǎng)不良及衰弱等情況的發(fā)生率較高[11]。然而,老年癥候群具有無特異性、隱蔽等特點, 常被醫(yī)務工作者忽視[12]。研究表明, 老年綜合征在老年患者特別是住院患者中發(fā)病率較高, 與患者活動減少、依賴性增強、住院時間延長和病情加重等因素有關。
我國的老年綜合征患病率高, 特別是在伴發(fā)的老年共病患者中, 更是高達100%[13]。而老年綜合征的持續(xù)發(fā)展又會反過來對慢性病產生作用, 使慢性疾病惡化, 二者交互作用, 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預后產生重大影響[14,15]。本研究顯示, 除了普通老年組認知功能障礙患病率為0 外, 兩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其他老年綜合征, 多以高齡組患病率較高。其中兩組老年綜合征高發(fā)的前5 項是聽力障礙、視力障礙、衰弱、跌倒風險、肌少癥, 這與高發(fā)的幾種老年綜合征有所出入, 可能與聽力障礙、視力障礙評估依靠主觀性比較強,且患者病情在急性期使得癥狀更突出有關。另外普通老年組衰弱狀態(tài)、肌少癥、尿便障礙、吞咽障礙、視力障礙、聽力障礙、壓瘡、睡眠障礙、跌倒風險、認知功能障礙患病率均顯著低于高齡老年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既往有研究顯示, 對于高齡老年患者, 其認知功能障礙、跌倒危險性較高, 肌肉力量減弱、衰弱及獨立自理能力下降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普通老年組者;與正常老年組相比, 血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均顯著降低;與正常老年患者相比, 血清肌酐顯著升高[16]。本研究中, 普通老年組衰弱狀態(tài)患病率為52.99%, 低于高齡老年組的70.31%, 表明在MODSE 患者中衰弱癥普遍發(fā)病率較高, 同時提示衰弱可能與年齡有著密切聯系。衰弱是老年綜合征的核心和病理特征, 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 在不同階段老年患者往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表現出不同特征, 其中以肢體運動功能減弱為主, 但由于老年人身體各組織器官逐漸老化, 使其活動能力減弱, 因此, 對這部分人群早診斷、進行康復護理顯得尤為重要。目前, 衰弱已被認為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 在影響人的生理平衡的生理、心理、社會和環(huán)境領域都有動態(tài)且相互關聯的因素[17-19], 跌倒、慢性疼痛、營養(yǎng)不良、肌少癥、多病共存、多重用藥、日常活動能力下降、睡眠障礙及焦慮、抑郁等均與引起衰弱相關, 它們彼此互相作用, 并最終導致老年患者失能、住院和死亡的發(fā)生, 也是導致老年人致殘的重要因素。衰弱患者常合并多種器官功能減退或衰竭, 需要長期使用多重藥物維持治療, 導致多重用藥的發(fā)生, 而老年人特殊生理及病理生理特點使其在用藥過程中容易產生不良反應, 這同樣會促進衰弱的發(fā)生進展, 使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逐漸下降或嚴重障礙。早期識別出患者的衰弱通常會改變治療軌跡,因為衰弱意味著預期壽命更有限和疾病負擔增加。
認知功能障礙也是老年人群中常見的疾病之一,并在我國老年人中有較高的患病率[20]。認知功能中,尤其是癡呆、譫妄、抑郁評估均為老年精神心理評估的重點及難點, 目前尚無統(tǒng)一有效的方法。此次評估發(fā)現, 住院患者中, 高齡老年組認知功能障礙患病率為52.34%, 高于普通老年組的0, 造成如此顯著差異的原因可能為此次收集的患者多為退休的干部人員, 受教育水平普遍較高有關, 以往的相關研究也顯示, 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認知損傷的保護因素, 而年齡則是認知功能損傷的危險因素[21]。另外其他慢性病, 如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等都會對認知功能產生影響。結合兩組MODSE 患者, 高齡老年組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較普通老年組高, 高齡組認知功能障礙發(fā)病高可能也與此有關。高齡老年人本身多合并衰弱、肌少癥、跌倒、骨質疏松及心肺功能下降, 導致外出活動、社會生活嚴重減少, 缺乏有效的人際交往, 加快大腦退化, 也更易產生抑郁、心理疾病, 導致認知功能受損。
良好的身體機能狀況是保持老年人獨立性的前提,而老年人最基本的自理和獨立的能力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活動(如穿衣、吃飯、如廁、行走等)中得到評價, 即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是衡量老年人身體狀態(tài)的一個重要指標, 它能夠反映出老年人的身體機能狀態(tài)、獨立自理能力和生存質量[22]。失能是因為身體和心理的功能受到了損害, 或因為認知能力受到了限制, 而造成了在正常的范圍內, 或缺乏以正常的方式進行各種活動的能力, 從而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他人的幫助[23], 這會加重老年人心理負擔、出現反復住院、導致老年綜合征發(fā)生率升高, 甚至對老年人生命造成威脅。本次研究人群為住院患者, 由于疾病會使老年人的肌力降低, 進一步使老年人的運動功能受到影響, 從而使老年人的洗浴、穿衣等功能受到損害,導致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受到限制。除此之外, 疾病和住院環(huán)境也會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壓力, 他們容易產生孤獨、失落、無助感的情緒, 出現依賴心理, 對外部環(huán)境的適應性下降。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軀體功能分布情況相似, 多分布在中度依賴、輕度依賴、重度依賴, 由于病例均為MODSE 患者, 病情處于危重階段,心肺功能惡化, 活動耐量下降, 臥床時間長, 且多合并衰弱、肌少癥及不同程度的其他老年綜合征, 因此導致兩組老年患者多存在軀體功能下降且未表現出明顯異常性。
MODSE 患者病情危重、臨床死亡率高, 醫(yī)療資源占用率高, 本次研究發(fā)現, 雖然兩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可發(fā)現MODSE患者相比于無MODSE 普通住院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明顯增多, 考慮與兩組均是MODSE 患者, 救治難度大, 多存在呼吸衰竭、腎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出凝血功能異常等方面的疾病, 不僅需要藥物方面的治療, 還可能出現需要使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血液透析、輸血等特殊治療的情況, 另外護理難度大, 常需全程持續(xù)性照護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綜上所述, 需加強對高齡老年患者各器官的功能進行保護, 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進展及臨床死亡的風險。同時, 老年人口面臨著嚴重的老齡化、慢性病高發(fā)、老年綜合征突出、不同程度的失能、衰弱、肌少癥、認知功能障礙等問題。在慢性疾病的防治中,應加強對老年群體的健康管理, 實行個性化的體檢, 實現對老年群體的全面健康管理。同時要加強多學科協作, 使疾病得到穩(wěn)定的控制, 防止出現并發(fā)癥。另外,要做好老年綜合征的篩查與管理、功能評估與促進功能恢復等, 最大程度地改善高齡老人的生活質量, 努力實現高齡老人病而不殘、殘而不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