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天晴
最真的東西,最能打動人心?!而B浪奇觀》是一部時長僅有90 秒的微電視紀錄片,它既沒有鴻篇史詩巨制《長津湖之水門橋》那樣令受眾震撼的宏大場面描述,也沒有商業(yè)電影《泰囧》那么強烈的矛盾戲劇沖突,它有的只是通過視聽藝術手段不厭其煩地刻畫而表現(xiàn)出一種真實的主題意蘊即生態(tài)史學觀:生態(tài)興則文明興。
由盤錦廣播電視臺、盤錦市攝影家協(xié)會聯(lián)合攝制的微電視紀錄片《鳥浪奇觀》,是一部反映大美遼寧生態(tài)文明的優(yōu)秀原創(chuàng)精品力作,緊緊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主題主線,生動講述了鮮為人知的候鳥遷徙的生態(tài)故事,熱情謳歌以“優(yōu)良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為核心內涵的生態(tài)福祉觀,積極倡導以“美麗中國全民行動”為核心內涵的生態(tài)社會觀。該片在520部參選作品中脫穎而出,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2 年“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筑中國夢”主題原創(chuàng)網(wǎng)絡視聽節(jié)目征集推選和展播活動100部優(yōu)秀作品。
《鳥浪奇觀》雖篇幅短小、結構簡約,但信息豐滿、主題深刻,在簡簡單單中釋放出最為強大的情緒力量,令受眾情不自禁地陷入深深的思索:生態(tài)文明到底是什么?《鳥浪奇觀》用多元融合的文化背景、高超的電視敘事技巧以及樸實、洗練的畫面構圖和鏡頭取景運用,詮釋了“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大現(xiàn)實意義與深刻歷史意義。
電視紀錄片就像一米陽光,片中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就像一個放大鏡,陽光通過放大鏡聚焦與折射,讓受眾輕松看到作品的主旨與內涵。淋漓盡致是《鳥浪奇觀》在情節(jié)和細節(jié)上的亮點和特色之一。
2022年入選“國際濕地城市”的遼寧盤錦,素有“濕地之都”的美譽,而遼河便是孕育這片廣袤濕地的根源。據(jù)統(tǒng)計,這片濕地共有477種各類野生動物在此棲息,其中珍稀鳥禽304種,是鳥兒的天堂。每年4月到5月,是鸻鷸類候鳥南遷的高峰期,盤錦這片灘涂便是它們萬里大遷徙的中轉站之一。伴隨著日出日落,潮漲潮落,幾十萬只候鳥翩翩起舞,在海岸邊不斷飛翔,時高時低,時快時慢,酷似潮水,形成了獨特的“鳥浪”奇觀。《鳥浪奇觀》以候鳥遷徙中的奇特場景貫穿主線,分別展開了三月河開冰消雪融、河口濕地候鳥歸來、曼妙飛翔如景如畫等一系列劇情故事,記錄了“生態(tài)好,鳥知道”這一生態(tài)現(xiàn)實。
盤錦遼河入??跐竦貫┩抠Y源豐富,特別是各種貝類、小魚、小蝦為候鳥提供了充足的天然美食。最佳的時間,最好的地點,最美味的食物,遼河入??跐竦爻蔀楹蝤B的最愛,成為它們重要的“生活驛站”和“能量加油站”。抓住這一特色情節(jié),《鳥浪奇觀》導演以電視紀錄片的方式講述了有關濕地的傳奇故事:作為地球上遷徙距離最遠的鳥類,鸻鷸每天在這里覓食小憩,養(yǎng)精蓄銳,儲備能量。漫無邊際,漫天起舞,在海岸、沙灘、紅日的映襯下,這里生態(tài)靜美、飛鳥翔集,令海內外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如醉如癡、流連忘返。
盤錦南臨渤海遼東灣,擁有118 公里海岸線,是中國最北海岸線,也是中國最美海岸線之一。每年四五月份,到了鸻鷸類候鳥遷徙高峰期,它們從大洋洲多個國家起飛,橫跨太平洋,連續(xù)飛行不停歇,一周后到達這里。大約20 多天后,它們將繼續(xù)開啟最后前往西伯利亞的漫漫行程。為抓住這一特色情節(jié),《鳥浪奇觀》導演盡情發(fā)揮專業(yè)才能,把這塊“精靈福地”,用鏡頭演繹為“天然影棚”。
有人說,用視覺中的細節(jié)表達情感,比文字描述出來的細節(jié)更吸引眼球,更耐人尋味。用畫面細節(jié)表達導演思想更加真實、貼切,使客觀事實的本質和作品的主旨更加清晰。
《鳥浪奇觀》片中的細節(jié)在受眾的腦際中留下了“逼真、細膩、具體、生動、個性”的印象。導演設置了這樣一組鏡頭:春風送暖,候鳥歸來,在遼河口濕地的水面中央,成千上萬甚至十幾萬只候鳥,伴隨著春風在空中自由翱翔,它們由南向北,跨越千里之遙,漫游在山水之間,時而騰空而起,時而俯身而落,如同浪潮一般有節(jié)奏地上下飛行,仿佛有人指揮它們在空中“作畫”一樣,熱情、奔騰,蘊藏著無窮的澎湃力量。這種“鳥浪如潮”的奇特景象,不僅為春天的遼河口濕地增添了一道獨特而又靈動的風景,還能讓每個人在觀鳥中找到一種人與自然之間的對話,忘記城市的喧囂,忘卻一切塵世的煩惱。
導演巧妙地將遼河口鳥浪細微的“形”和“狀”用近景精準地傳達給了受眾:或在灘涂或在水中的鳥兒,嘰嘰喳喳地匯集在一起,一會兒形成一條線,一會兒形成一大片,一會兒萬鳥齊飛,呈現(xiàn)出大自然波瀾壯闊的生命奇跡。近景“細節(jié)”確立了《鳥浪奇觀》浪漫、奔放的情感基調。在色彩上,從晨光到晚霞,從蔚藍到湛藍,從蒲草到綠葦蕩,以紅綠藍三原色為主色調映襯主題,表達出導演的愛與沉思:除了欣賞,還有珍惜與仰望;從構圖上,十分注重“點線面”的結合,從候鳥的單只到群體,既以工筆精雕細刻,又以素描大手筆勾勒,酷似博大的中國畫風與抽象的歐美畫風的“對白”,在鏡頭“推與拉”的運動之中,在細節(jié)的“收與放”的變換之間,戲劇般將一組組美景瞬間定格在影像里,以近景的狀態(tài)經(jīng)典呈現(xiàn)。
“遠景如紗,近景如花”,這是《鳥浪奇觀》導演用“細節(jié)”對鳥浪的形象比喻。目的是要讓觀眾在看到鳥聚成云、如詩如畫的群鳥集體舞蹈時,情不自禁地為這些小生命織就的畫面,感到興奮與激動,亢奮與感動瞬間從心底奔涌而出,從而提高保護候鳥的意識,進而成為候鳥遷徙道路上的守護者。
航拍、長鏡頭、大遠景、空鏡頭、延時拍攝、特寫等鏡頭切換自如,轉換自然。靈活流暢運用示意的鏡頭表現(xiàn)主題,是《鳥浪奇觀》從視覺表達中,給觀眾造成感官沖擊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該作品的最大亮點之一。
《鳥浪奇觀》令人折服的不僅僅是見證了鳥兒聚群飛行、協(xié)同統(tǒng)一的行動,更是再現(xiàn)了濕地精靈的速度與激情,以特別的方式——特寫來致敬天工地設的“生命脈動”。作品成功捕捉特寫鏡頭,選擇性放大候鳥的神情與姿態(tài),體現(xiàn)了導演對候鳥的極大關注。在超近距離拍攝中,鳥兒“零距離”貼近鏡頭,宛若飛進鏡頭,此處導演巧妙地運用特寫鏡頭,表現(xiàn)了強烈的主觀色彩——對鳥類的熱愛、對大自然的酷愛。
“原汁原味”用長鏡頭忠實記錄是電視紀錄片的基本屬性和重要特色,也是紀錄片的擅長手段。有學者指出,長鏡頭運用是否合理與“到位”,決定一部紀錄片的成敗。有資料顯示,盤錦遼河口濕地之所以有大量群居習性的鳥類停留歇息,是因為盤錦有效保護了生物多樣性,降低了這些鳥類被捕食的風險,同時提高了覓食效率,遼河口濕地也因此成了這些候鳥遷徙的“生命驛站”。為全面、精準、細致地表現(xiàn)這一內容,《鳥浪奇觀》用長鏡頭記錄下這樣一組鏡頭:噴薄的日出、燦爛的晚霞、平靜的水面、翻滾的“鳥浪”,構成了一幅絕美的自然景觀。反映候鳥起舞飛翔的長鏡頭在短鏡頭配合下,優(yōu)勢凸顯:記錄鳥兒生活時空的場景是連續(xù)性的,捕捉鳥兒生活事態(tài)的進程是連續(xù)性的,給受眾以逼真的現(xiàn)場感和立體感。在真實清晰的現(xiàn)場聲和畫面語言的積極配合下,長鏡頭的應用有著更加強烈的情節(jié)感和可視性。
攝像機好比受眾的眼睛,《鳥浪奇觀》采用航拍手法,以鳥瞰的視角,全鏈條、多角度、立體式跟蹤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這種“第一時間觀”催生強烈的“第一現(xiàn)場感”,使得作品與受眾“粘連”一起,令受眾仿佛置身其中。它們迎風而起,行云流水間,起飛、盤旋、降落,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俯瞰海面,在水中停歇的候鳥瞬間把水面渲染成墨色。航拍鳥浪奇觀,聚焦生態(tài)奇跡,見證怒放的生命……如此逼真的可視感,加強了作品信服感,增添了受眾的幸福觀感。
從視覺效果角度講,鏡頭的角度和構圖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中,以鏡頭的綜合運用打破純客觀記錄的局限,同時合理增加構圖、光線、色彩等造型元素,提升視覺的美感。從特寫到全景,從固定鏡頭到空中攝影,從主觀鏡頭到客觀鏡頭,這些鏡頭的設計與呈現(xiàn),都在告訴觀眾,《鳥浪奇觀》在視覺上追求樸實、自然之風格,畫面在時間與時空中自如轉變,自然切換,不矯揉造作,偶爾制造視覺的“不規(guī)范”,或“閃動”或“跳躍”,恰恰達到了導演的目的——突出作品內容的真實感、現(xiàn)場感和代入感。
幾乎每一部優(yōu)秀的電視作品,每一個精彩之處,都離不開聲音的“功勞”。特別是音樂,它是最具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的元素。時而含蓄婉約,時而熱情奔放,時而低沉吟唱……音樂用跳動的音符,清晰地表達著情感。
《鳥浪奇觀》的配樂是《The Way Way Back》,是歌手Rob Simonsen演唱的一首歌曲。音樂內涵深刻,旋律清新,營造出昂揚向上的曲風意境。前奏20 秒,以悠揚、環(huán)繞、遞進、律動式節(jié)奏開篇,靜謐的氣氛從畫面中撲面而來。從副歌到主歌以人聲“歐”字吟唱串聯(lián),與畫面應時應景,相得益彰,將“濕地之上”與“羽翼之下”的故事生動詮釋,營造出一個別具特色的世外桃源般的典型環(huán)境?!而B浪奇觀》作品的開頭、結尾和每個場景的轉場都采用同一旋律音樂,使作品在結構上呈現(xiàn)出嚴謹、工整的程式美,進而強化了該片的嚴肅性與戲劇化的美學風貌。音樂的運用自然、貼切、逼真,增強了故事本身的真實性,富有感染力?!靶墒菣M向的,音符一個接著一個”。畫面在傳達信息的同時,音樂的旋律也緩緩流入觀眾的心坎,激發(fā)起興奮、歡愉、唯美、震撼、向往等心理情緒,使得受眾對視覺的認識更加深入,對創(chuàng)作者表達的思想理解更加深刻。
如果說畫面是電視紀錄片的身軀和面孔,那么音樂就是電視紀錄片的神經(jīng)和血液?!而B浪奇觀》的背景音樂就是該片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秘境遼河口的夕陽、落日、海風、海浪、鳥浪;又如,成千上萬只候鳥在空中如閃電般越過天際,時而像海浪,時而像巨龍,不斷地變化著造型,這些地方都是用音樂來表達生命的色彩,用音樂來傳遞情感基調,并通過唯美的語境氛圍,引起受眾的遐想,震撼受眾的心靈?!禩he Way Way Back》這段音樂的運用既和當?shù)氐淖匀簧鷳B(tài)環(huán)境協(xié)調一致,又和畫面內容融為一體,使受眾從這段實錄的生態(tài)場景中體會到一種清新愉悅的情緒意味。聲畫表現(xiàn)手段的協(xié)調與融合,為受眾打開步入美妙藝術殿堂的大門。
藝術沒有國界,音樂更是如此?!而B浪奇觀》用音樂引導人、感染人、鼓舞人,用音樂喚起人們心中清澈的愛。音樂“加盟”影視作品后,實現(xiàn)了聽覺與視覺的聯(lián)姻,“聲畫合璧”產(chǎn)生巨大的能量,讓物理現(xiàn)象催生化學反應,將作品主題深化和升華。“聚焦中國夢偉大征程,聚焦新時代的生態(tài)文明,聚焦廣大人民群眾對人與自然共生的美好向往,聚焦青少年群體,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審美趣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對網(wǎng)絡視聽節(jié)目創(chuàng)作具有示范引領作用?!边@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此類獲獎作品的總體評價。
沒有解說員解說詞敘述,也是《鳥浪奇觀》的藝術特色之一。“陽春三月,冰消河開;濕地灘涂,候鳥歸來;遠景如紗,近景如花;似大風吹過,如潮水涌來;鳥浪如潮……”作品通過“畫面+音樂+字幕”方式來傳達信息,關鍵詞(字幕)僅僅38 個字,傳遞情感上的共鳴。畫面可以呈現(xiàn)候鳥歸來的特定情節(jié)和具體細節(jié),而文字可以突破有聲語言的局限性,對信息進行更加完整的表達,觀眾可以在觀看的過程中,得到更加飽滿的感情。此外,使用音樂音效來配合畫面,可以讓受眾更加沉浸在情景當中。不僅如此,該片導演還利用原生態(tài)的自然聲作為背景鋪墊,來呈現(xiàn)多元立體的視聽效果。因此說,電視紀錄片無論有沒有背景解說,只要尋找到有效方式來傳達信息,都會讓受眾對作品留下深刻印象。
這一場曠世罕見的候鳥大遷徙,成功演繹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普世價值。在《鳥浪奇觀》中,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是自然的原生態(tài),既是真實的,又是客觀的。導演自然貼切地調動多種電視藝術表現(xiàn)手段,把主題突出得充分與出色,把大自然獨特的樣子舒緩、樸實、真切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微電視紀錄片《鳥浪奇觀》以深邃的主題、典型的細節(jié)、協(xié)調的色彩、流暢的鏡頭,給人以心靈的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