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成,劉星吟
(漣源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湖南 婁底 417100)
漣源市隸屬于湖南省婁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衡邵盆地北緣,漣水、孫水上游,總面積1 830 km2,轄17個鄉(xiāng)鎮(zhèn)3個辦事處1個高新區(qū),總人口110萬,常住人口84萬,是全省重點產糧大市、全國生豬調出大市、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農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為主,水稻常年栽植面積4.6萬hm2,玉米1.07萬hm2。該市自然條件、土壤、氣候都適合玉米生長,但農技推廣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結合工作實踐,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措施和建議,以期達到促進農民增收、農業(yè)增效的目的。
玉米由于具有適應性強、產量高等特點,在漣源栽培種植比較普遍。近年來,隨著耕地拋荒整治及強化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將耕種條件比較差、水源差、交通不便利的山丘地塊種植玉米成了絕大部分農戶的選擇,玉米種植面積逐年增加。
在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推廣過程中,由于政府支持力度、扶持方向及農民種植習慣及價值取向等因素影響,出現了一些問題。
受學識水平和傳統觀念等的影響,農民接受技術推廣者不多,他們只有看到或得到能夠摸得著看得見的實惠,才可能改變其習慣性耕作模式,接受新的栽培技術。否則,就會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出現技術推廣人員一走,一切回歸從前,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限制了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
農民對玉米品種的選擇比較盲從,其品種信息主要來源于推銷者,對市場種子銷售者相對比較信任,但銷售方往往淡化品種的不足,放大其優(yōu)點,包括最為關鍵的品種抗性、適應性等往往一語略過,引種后造成增產效益不明顯,沒有得到選擇的初心。病蟲害防治一般是習慣性用藥居多,沒有咨詢或請技術人員幫助,不講環(huán)境等重視客觀因素及作物的抗藥性,不僅增加了成本,甚至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品種應有的增產潛力得不到充分發(fā)揮,一切問題產生歸咎于農技推廣。
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是一項系統性工作。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玉米種植效益還存在一定差異,特別是農民玉米種植技術知識不足,農業(yè)技術服務與實際生產之間銜接不緊密,影響了玉米栽培技術推廣和經濟收益。面對技術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當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提高技術服務和推廣的主動性,通過辦示范樣板,組織現場觀摩,形成直觀的對比,讓農民朋友心悅誠服地接受新技術,并從中受益;在推廣過程中,要做到用事實說話,結合生產實際,切忌理論解釋理論,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用他們聽得懂的話語講技術,嘮知識,傳經驗??s短與農民和種植業(yè)者的距離,做好推廣工作。將良種與良法有機結合,充分發(fā)揮各項技術措施的優(yōu)勢,才能最大限度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科學選種是提高玉米高產穩(wěn)產的關鍵,只有適合當地氣候、環(huán)境的品種才是最好的選擇,應根據當地的土肥狀況、灌溉條件及病蟲發(fā)生、發(fā)展情況等選擇產量高、抗性好、抗倒伏的優(yōu)良品種,盡量避免一個品種多年反復種植。
玉米種子播種前,需要認真做好種子的準備工作,提高玉米抵抗病蟲害和適應不良環(huán)境的能力。其主要方法是:精選種子,剔除小粒、秕粒、碎粒及病蟲粒,選留大小均勻、色澤一致、籽粒豐滿的;晾曬種子,選擇晴好天氣,將種子攤在干燥向陽的地上或席上,連續(xù)曬種2~3 d,可以增強種子的發(fā)芽勢,降低含水量,提高發(fā)芽率,提早出苗1~2 d,減輕病蟲害;浸種,將種子浸泡一定時間,撈出后直接播種或陰干后再播,藥劑拌種是防治地下害蟲的有效方法;玉米播種前統一滅鼠,以減少鼠害,提高出苗率和齊苗率。
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灌溉條件、品種特性和播種季節(jié)等進行合理密植,可采用寬窄行方式播種,寬窄行距為80 cm×40 cm,株距20~25 cm,留苗密度4 500~5 000株/667m2。此外,要做好玉米發(fā)育期查苗、補苗、間苗、定苗工作,保證土地利用率,保障玉米光合效率最大化。推廣玉米大豆帶狀間套種技術,2行小株距離種植玉米帶與2~6行大豆帶相間復合種植,生產單元寬度(一帶玉米+一帶大豆+2個間距為生產單元)2~3 m。玉米帶2行,行距0.4 m;玉米帶之間距離1.6~2.6 m,種2~6行大豆(行距0.3~0.35 m)玉米帶與大豆帶間距0.6~0.7 m。
保障玉米生長發(fā)育過程N、P、K和其他微量元素充足,結合產量目標進行測土配方,平衡施肥,適當多施P、K,少施N,提高壯籽率和千粒重,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合理灌溉,做好防旱除澇工作,防止芽澇和苗澇。到乳熟期,玉米需水量大,及時澆水灌溉,保證水分充足。
玉米生長過程中主要的病蟲害包括玉米粗縮病、紋枯病、莖基腐病、一代玉米螟、二代黏蟲、蚜蟲等。綜合防治的措施是預防為主,不同的病蟲害選擇針對性強藥劑,以生物農藥和低毒低殘留藥劑為主,同時,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通過色板與其他技術合理搭配,如性誘劑、殺蟲燈等,減少農藥用量,壓低農藥殘留,提高產品品質。
只有建立和健全農業(yè)技術推廣體系與機制,完善市(縣)、鄉(xiāng)、村、組四級農業(yè)技術推廣網絡,將每一項技術落到實處,才能有效提高推廣成果,提高種植效益。
3.6.1 加強政府引導、部門協作
農業(yè)是弱勢產業(yè),面對著市場與自然的雙重風險。政府部門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和補貼力度,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在技術指導方面,要加大培訓力度,盡可能提供“保姆式”服務,破除傳統種植習慣,用新技術配套模式替代傳統模式,提高科技轉化率,達到推廣先進技術的目的和效果,增加農民收入。
3.6.2 建立網格化管理機制
近年來,漣源每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都安排了科技特派員.科技特派員除了是市農業(yè)農村局的一些技術專業(yè)干部外,還增派了許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要充分發(fā)揮科技特派員的潛能和優(yōu)勢,采取集中培訓和田間培訓相結合的模式,加大培訓力度,讓農民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學習培訓,增長見識,開闊眼界,增長技能。同時,形成傳、幫、帶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果,取得成效。
3.6.3 加強試驗示范
辦好示范樣板,樹立典型,產生輻射效果,邊試驗邊示范邊推廣,不斷總結經驗,篩選出適合本地栽培的品種。市農業(yè)農村局篩選優(yōu)良品種,選擇地勢平坦、面積開闊、灌溉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塊開展高標準的試驗示范,采取政府搭臺、農民看戲的模式,為農民搭建看禾選種平臺,推廣抗性強、產品質量好的優(yōu)良品種,減少因品種問題造成的減產發(fā)生。同時,與時俱進,推廣配套栽培模式,良種配良法。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是基于傳統間套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來,采用玉米帶與大豆帶復合種植,發(fā)揮高位作物玉米株具有邊行優(yōu)勢,擴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間,增加光能利用率,并實現玉米帶和大豆帶年際間地內輪作,利用大豆根瘤固氮,增肥土壤,形成作物間和諧共生的一季雙收種植模式,2023年,漣源在全市21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1553.33 hm2,全市共建設3個20 hm2以上的核心示范片;每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建設一個13.33 hm2以上的核心示范片,經測產,玉米平均產450 kg/667 m2,大豆平均產110 kg/667 m2,實現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的目標,高產出與可持續(xù)的有機統一。
目前,在祖國南方,玉米是僅次于水稻的主要糧食作物,它的耕作要求沒有水稻那么高,管理相對粗放,同時增產潛力大,為畜牧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本文通過對主要問題進行剖析,同時,根據實際,提出實事求是的解決方法,為玉米新品種及其配套技術的推廣提供幫助,助力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為鄉(xiāng)村振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