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韓非與操作化政治的理論完型

        2023-12-13 02:40:18任劍濤
        文史哲 2023年5期
        關鍵詞:韓非韓非子規(guī)范

        任劍濤

        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中,韓非與法家得到的評價幾乎完全是負面的。尤其是在與現代民主相對而言的情況下,韓非與法家總是被視為現代民主的尖銳對立面,直接遭到否定。從現代視角看,這樣的評價,似乎沒有什么反駁余地。但從歷史的角度看,這種評價則可以說是反歷史的。而從方法的視角審視,這是需要對其方法預設進行反思的研究進路。人們長期習慣于在價值與事實(value vs fact)的二分框架中思考政治問題,而規(guī)范與操作(norm vs operation)這個更有利于人們審視政治現象的分析框架,卻被冷落。對韓非缺乏民主理念的錯位批判,與對韓非崇尚德性的錯位辯護,所依托的都是事實與價值二分這同一個理論分析框架。需要跳出這樣的區(qū)分定勢,在規(guī)范與操作的新框架中分析韓非思想,從而相對準確地理解其思想及其現代效用。

        一、價值之外

        作為戰(zhàn)國晚期將諸子整合進統(tǒng)一進程的思想家,韓非思想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對韓非重要性的確認,取徑卻很不相同:有所謂基于事實的斷言,有所謂基于評價的斷定。前者乃是站在戰(zhàn)國末期中國政治的角度,對韓非促進中國轉進帝制時代的作用加以肯定。這樣的事實敘述,可以區(qū)分為兩種進路,一則站在思想史視角,對韓非身當戰(zhàn)國末期,對諸家思想加以總結歸納,從而建構起推進帝制的理念,成為最切近時代的思想建構的定評;二是站在政治史角度,對韓非身處秦“橫掃六合,一統(tǒng)天下”之際,對帝制進行的總攬性設想,成為帝制推進者最為借重的中央王權建構的思想的定位。因為對韓非的這兩種斷言,都是基于既定歷史事實的說法,因此幾乎是人所認同的定論。

        梁啟超可以說是前一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他指出,“韓非為先秦諸子之殿,親受業(yè)荀卿,洞悉儒家癥結;‘其歸本于黃老’,監(jiān)道家之精;與田鳩游,通墨家之郵;又泛濫于申、商、施、龍。而悉訣其藩,以自成一家之言。以極致密深刻之頭腦,生諸大師之后,審處而斷制之,其所成就之能大過人,則亦時代使然也。故其成書與《老》《墨》《莊》《孟》《荀》同為不可不讀之書,不必專門學者也,一般人皆然”(1)梁啟超:《〈韓非子〉解題及其讀法》,傅杰選編:《韓非子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第369頁。。梁此說確當。韓非起于戰(zhàn)國晚期,確實有著吸取諸家長處的后發(fā)優(yōu)勢。這是那些先起的先秦思想家所不具備的思想環(huán)境條件。但韓非對所處時代政治思想需要的敏銳感知,以及對諸家適應于時代的理念的萃取,則是他在天下重歸一統(tǒng)的關鍵時刻,成為兼綜諸家思想之長的大家之個體原因所在。

        人們大致認同,戰(zhàn)國晚期秦一統(tǒng)天下的思想動力,屬于韓非無疑。這當然與秦始皇閱讀韓非著作的道白,具有密切關系?!叭嘶騻髌鋾燎亍G赝跻姟豆聭崱贰段弩肌分畷?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2)《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155頁。正是基于帝王對韓非高度的認同,像郭沫若那樣的評論,就在意料之中了:“韓非雖然身死于秦,但他的學說實為秦所采用,李斯、姚賈、秦始皇、秦二世都是他的高足弟子。秦始皇的作風,除掉迷信方士、妄圖長生之外,沒有一樣不是按照韓非的法術行事的,焚書坑儒的兩項大德政正好是一對鐵證?!?3)郭沫若:《韓非子的批判》,傅杰選編:《韓非子二十講》,第155頁。郭氏此言稍過,因為韓非對秦政的影響,最多是觀念上的,而非政治模式與具體行為上的。但總體上講,他認定韓非對秦政興起發(fā)揮的思想影響之大,無出其右,則是完全成立的說法。這在兩個意義上可以得到確證:如果沒有韓非思想,秦政的統(tǒng)治觀念之自覺程度會非常有限;如果沒有韓非的方向性指引,秦的統(tǒng)治模式建構不會以橫空出世之姿呈現。

        后者也即對韓非思想的評價也可以區(qū)分為兩種基本進路。一是對韓非適應時代需要的思想,必須予以積極的評價。在帝制興起之際浮現的韓非思想,有一種與帝制相互適應和促進的歷史正當性。二是以民主政治作為基本評價坐標,對韓非做出的專制主義斷言,以及在此基礎上對韓非極大妨害現代中國轉進民主制度的定論。就前者講,那是一種歷史主義的價值評價結論。蕭公權指出:“韓非為法家之殿,而實集前人之大成。其思想中‘法’‘術’‘勢’之三主要觀念,皆為歷史環(huán)境之產物,孕育長養(yǎng),至非而達其最后成熟之形態(tài)。孕育長養(yǎng)此諸觀念之歷史環(huán)境,一言以蔽之,即封建天下崩潰過程中之種種社會政治事實而已。就政治方面言,封建崩潰之直接結果為天子微弱,諸侯強盛。然強盛之諸侯非舊日之世家,而每為新興之權臣所篡奪。其幸保君位者,多不免名存實亡,成一‘政由寧氏,祭則寡人’之局面。始則卿大夫侵君,繼則家臣凌主。于是昔日維系社會之綱紀逐漸失效。且諸侯強大之事實,與攻伐兼并,互為因果。強大者致力兼并,既兼并而愈臻強大。侵略與自衛(wèi)皆有待于富強。于是君權之擴張遂同時成為政治上之需要與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趨于尊君國任法術之途徑矣?!?4)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41頁。蕭氏此論,很難說是直接的贊賞,但以其對韓非思想適時而起的評價來看,至少可以被看作肯定韓非思想時代價值的論斷。

        而真正對韓非思想進行價值論斷的,則莫過于以現代視角對韓非做出的一肯定、一否定的斷言。肯定韓非的論斷,認為他正如開創(chuàng)現代政治思想端緒的馬基雅維利一樣,對政治所具有的不同于道德的價值揭橥,將政治面相展示在世人面前。王德昭在比較馬基雅維利與韓非思想的共同旨趣時,指出他們的共性正在于冷峻、坦率的政治判斷,認定君主專制對時代政治所具有的超乎想象的決定性效用。就二人因應時代需要所做出的突出貢獻而言,“韓非與馬基雅弗里的時代在歷史中前后相去了千數百年,而馬基雅弗里的思想在西方譽為創(chuàng)見和一新政治學說的途轍的部分,韓非早見于千數百年之前,則在中、西思想中實饒有意味。再者,韓非生當中國戰(zhàn)國時代之末,而馬基雅弗里生當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之末。由于這兩個歷史時代在主要特征的相似,也可見在相似的環(huán)境中,雖有千數百年乃至中外的間隔,人的心智仍會循相似的途轍發(fā)抒”(5)王德昭:《馬基雅弗里與韓非思想的異同》,傅杰選編:《韓非子二十講》,第364頁。意大利政治思想家Machiavelli,中譯有馬基雅維利、馬基雅維里、馬基雅弗里等等,所指都是同一人。。這種對韓非與馬基雅維利類同性的指證,確實有其見地,但也存在忽視兩人在時代背景、思想旨趣、基本主題、關注焦點、政治處境、實踐結果上諸多差異的缺失(6)參見任劍濤:《政治:韓非四十講》,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第329-330頁。。不過這樣的看法,確實有助于人們理解古今社會中思想家對政治獨立價值的一致強調。

        如果說從古今一貫的角度強調韓非對政治獨立價值的重視,還不足以凸顯他思想中的一般價值指向的話,那么,像王元化那樣明確批評韓非的思想旨趣,就是主張君主專制,而與人民兀自對立,則代表了在民主化時代,人們回觀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傾向性意見?!绊n非所倡導的法是君主本位主義的法。他的法是和人民處于對立地位的?!J為韓非推行‘法治’,而這種‘法治’的作用則在于‘便利當時尚被奴役的人民之爭取自由,使他們從種族奴隸主的壓迫下解放出來’。這是對韓非作了不適當的掩飾和美化?!n非的法是作為君人南面之術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韓非自己也很清楚君主的統(tǒng)治是和人民完全對立的?!?7)王元化:《韓非論稿》,傅杰選編:《韓非子二十講》,第166頁。這一評價,將韓非置于現代民主的對立面,基本判斷不能說不對,但要求韓非具有現代民主政體條件下的人民主權觀念,實在有些苛求了。循王元化式思路,余英時以反智論定位韓非思想就順理成章了:“法家的反智論從來不是玄想,也不是情緒,它是從戰(zhàn)國(特別是中晚期)的政治經驗中逐步發(fā)展成熟的;韓非則運用他的冷酷的理智(cool reason)總結了以往的一切經驗,而加以系統(tǒng)化,使它變成了專制政治的最高指導原則之一。秦始皇和李斯則又根據韓非所總結的原則而在全中國的范圍內開創(chuàng)了一個反智的新政治傳統(tǒng)?!贂汀尤濉@兩件大事便是法家反智論在政治實踐上的最后歸宿?!尤濉话噶碛星?而且是偶發(fā)的事件,故置不論?!贂瘎t是秦代的基本政策。”(8)余英時:《法家的反智論》,傅杰選編:《韓非子二十講》,第258-259頁。余氏的這一論斷,妥妥地將韓非與法家定位在反智即“摧殘智性或壓制知識分子”(9)余英時:《法家的反智論》,傅杰選編:《韓非子二十講》,第250頁。的“專制主義”位置上。如果說這一斷言確實反映了秦制的政治事實的話,那么將秦制完全歸之于韓非的設計,恐怕有些不能服人。但對韓非這樣的評價,幾乎可以說已成定論。這就從價值上顛覆了此前所肯定的、韓非在戰(zhàn)國晚期對中國重歸一統(tǒng)所做出的思想貢獻了。后一事實,被上述價值主張所推翻。倘若貫穿一部中國古代史來看,這樣的定見實際上還潛藏著另一個深層的論斷:在中國建構民主政治的現代趨向中,中國古代專制政治需要徹底否定,因此對于支持這一政治形態(tài)的韓非與法家思想,相應地也就應當嚴厲拒斥。

        韓非研究史讓人們意識到,眾多研究者對韓非思想歷史重要性的看法是高度一致的。這是一個事實陳述。但在評價韓非思想時,卻也出現了另一個令人驚異的共同點,除了近年來一些立意為韓非辯誣的研究者之外,對韓非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的斷言,幾乎為研究者所共同承認。這就出現了對韓非思想進行價值評價時的尖銳對立:大多數研究者認定,韓非是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主義的倡導者,因此需要對中國上千年的專制制度負責,進而需要對中國難以轉向現代民主負責。少數研究者認為,韓非對“法治”的推崇,真正殘酷的主張不多,倡導按照嚴格規(guī)則治理國家的說法不少,但因秦將韓非的嚴格規(guī)則之治與陰陽家的歷史哲學相結合,生出以刑殺為主的秦政,這就讓人們有理由對韓非發(fā)表專制主義的苛責。分析起來,韓非思想并不能簡單以“專制主義”視之,他的關注點不在君主是否專制,而在治國到底是仰賴排斥性的法治,還是依據提升人境界的德治。韓非的回答自然是前者。但這樣的回答不是離開德的思維,而是走上一條不同于儒家成德的另類路徑。于是,循心、循禮與循法三種成德之路便展現在人們面前(10)參見宋洪兵:《循法成德:韓非子真精神的當代詮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第1-78頁。。這不失為一種新見,對于矯正關于韓非的某些定見具有創(chuàng)發(fā)意義,但其間似乎也存在全心扭轉韓非評價定勢的念想。這一嘗試,正是韓非評價的具有爭議性的新增向度,幾乎可以肯定“大陸新儒家”不會同意這樣的評價。

        從總體上講,韓非思想研究是在事實與價值分析框架中展開的:對韓非于戰(zhàn)國后期中國政治走向與政治思想的重要性的事實認知,差別不大;但對韓非在價值上是否值得肯定,是否應該給予積極評價,分歧則有些不可調和。在價值與事實的二分框架中理解韓非,肯定會促成一種貶多于褒、拒斥多于接受的研究定勢。原因很簡單。在現代民主的宏觀視野中,人們不再接受韓非主張君權重要性的價值偏好,這是一種現代價值的自然偏好所注定的韓非研究定勢。在林林總總的韓非研究著作中,批評或批判韓非的學者,主要是基于他反對民主、崇尚專制的價值缺失展開論述的;即便是嘗試肯定韓非的學者,也致力于建構一個以德性為中心的評價進路。后者其實是對韓非批評者研究進路的不自覺認同。

        以事實與價值的二元思路看待韓非思想,是一種休謨式研究進路(Hume’s approach)。休謨主張,人們必須將事實與價值區(qū)分開來。簡言之,人們無法從事實推斷的“是”,推出觀念間比較的“應當”。換言之,事實與價值必須分割開來,實然與應然命題應當嚴格區(qū)分(11)休謨這一主張較為具體的表述是:“在我所遇到的每一個道德學體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個時期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進行的,確定了上帝的存在,或是對人事做了一番議論;可是突然之間,我卻大吃一驚地發(fā)現,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題中經常的‘是’與‘不是’等連系詞,而是沒有一個命題不是由一個‘應該’或一個不‘應該’聯系起來的。這個變化雖是不知不覺的,卻是有極其重大的關系的。因為這個應該或不應該既然表示一種新的關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需加以論述和說明;同時對于這種似乎完全不可思議的事情,即這個新關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關系推出來的,也應當舉出理由加以說明。不過作者們通常既然不是這樣謹慎從事,所以我倒想向讀者們建議要留神提防;而且我相信,這樣一點點的注意就會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學體系?!?休謨:《人性論》,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509-510頁)此為“事實與價值二分法”的明確表述。。在韓非研究中體現出休謨方法理念的,就是對韓非思想有利于戰(zhàn)國晚期重歸一統(tǒng)秩序的事實定評,與價值上對韓非的否定性與辯護性評價的疏離式局面。確實,從韓非“事實上”的政治思想貢獻,確實推不出他在“價值上”值得肯定的結論。但這樣便將一個韓非肢解為兩個,甚至是數個韓非了。這本身反映了事實與價值二分法的困境:對同一個主體的政治主張的事實認知與價值評判,即使真能嚴格區(qū)分,那又怎么能統(tǒng)一于這個主體的同一性確認呢?在實際的認知中,事實與價值的纏結,已經為人們所發(fā)現:從來就不存在全無價值意涵的事實判斷,與此相應,也從來就不存在全無事實支持的價值判斷。致力于事實辨認的“科學本身就預設了價值——認識論(epistemic)價值(融貫性、簡單性,如此等等)也是價值,而且與倫理價值一樣在同一條客觀性之船上”(12)希拉里·普特南:《事實與價值二分法的崩潰》,應奇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第5頁。。事實與價值的纏結,正是人們在面對價值決斷時很難達成共識的導因之一。因為價值信念是多元的,所以具有價值傾向性的事實辨認也就莫衷一是。價值的“諸神之爭”(13)參見任劍濤:《拜謁諸神:西方政治理論與方法尋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1-18頁。成為一個難以化解的人類觀念行動困境,這對需要建立起碼共識才足以付諸行動的人類政治生活來講,無異于致命一擊??梢哉f,拘執(zhí)于事實與價值的二分,就會深陷于現實與判斷的泥淖。這對韓非研究來說,也是一個必須重視的方法論問題。

        需要重新確立韓非研究的基本框架。這一框架,正是在價值與事實二分框架陷入顯見的困境以后,逐漸浮現出來的規(guī)范與操作分析框架。所謂規(guī)范(norm),在實踐向度上可以理解為規(guī)定與評價人的活動的普遍規(guī)則。就行為過程來看,在行動發(fā)生之前,規(guī)范通過引導或約束行動對其進行調節(jié);在行動發(fā)生以后,規(guī)范構成評價這一行動的規(guī)則。從存在形式上講,規(guī)范的形態(tài)多種多樣:“作為當然之則,規(guī)范以‘應當’或‘應該’為其內涵之一,后者蘊含著關于‘做什么’和‘如何做’的要求。在‘應當’或‘應該’的形式下,這種要求首先具有引導的意義:‘做什么’主要從行動的目標和方向上指引人,‘如何做’則更多地從行為方式上加以引導。與引導相反相成的是限定或限制:引導是從正面告訴人們‘應該’做什么或‘應該’如何做,限定或限制則從反面規(guī)定‘不應該’做某事或‘不應該’以某種方式去做。”(14)楊國榮:《論規(guī)范》,《學術月刊》2008年第3期,第5-6頁。規(guī)范的具體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區(qū)分為三類主要形態(tài),即規(guī)則(rule,主要指游戲規(guī)則、語法規(guī)則和邏輯法則)、規(guī)定(prescription)、指示或指導(direction,主要指技術規(guī)范),以及三類次要形態(tài)如習俗(customs)、道德規(guī)則、理想規(guī)則(ideal rule)(15)這是哲學家賴特(G.H.v.Wright)對規(guī)范形式做出的區(qū)分,轉引自楊國榮:《論規(guī)范》,《學術月刊》2008年第3期,第6頁注①。。在規(guī)范理念中,價值的紛爭不再是關注的重點,而行動的導向性則鮮明凸現出來。按照各種規(guī)范考量,人們在投入行動的時候,實際注重的便是操作(operation),而不是事實辨認或價值爭端。所謂操作,指的是旨在實現某一個目的的具體行動如何得到清晰的描述,怎樣規(guī)劃行動步驟、行為進路、行為的技術要領與易于掌握的規(guī)程。這是一個完全經驗性的概念。理解操作概念有兩個進路,一是社會學理論的進路,強調的是一個概念或術語“形成指標、指數、或量表的過程”,以及“形成測量的方法及步驟的過程”(16)張小天:《論操作化》,《社會學研究》1994年第1期,第54-60頁。。換言之,如果一個概念或術語不能量化,那它就不是一個可操作的概念。二是技術性的進路,即人們按照規(guī)范、要領與程序的指引,從事實際的技術工作。無論是操作性定義,還是操作化規(guī)程,都是在規(guī)范既定的情況下進行的觀念或行動的具體化工作。規(guī)范與操作的關系是,規(guī)范提供指引性理念,操作則是在規(guī)范引導下,遵循行為的規(guī)程而實現研究者或人的某個或某些目標。規(guī)范與操作的關聯性與互適性,解除了事實與價值的緊張性與互斥性,可以成為一個適用性更為廣泛的分析框架。韓非思想的研究,就有必要在事實承認與價值爭執(zhí)之外,引入這一分析框架。

        二、規(guī)范之橋

        在規(guī)范與操作的分析框架中,對韓非思想的描述及評價,可以免除事實確認與價值偏好二分引發(fā)的尖銳對立。作為一對分析性概念,政治規(guī)范與政治操作不會將同一個思想家的思想置于一個事實與價值對立的框架中,由此造成事實上確認韓非作為一個思想家的歷史重要性,同時卻在價值上無從肯定或必須想方設法才能確認肯定理由的尷尬。按照此前的分析,政治規(guī)范,是指對特定的政治形態(tài)所需遵循的規(guī)則、規(guī)定、指示,以及習俗、道德、理想的展示;政治操作,是指人們在依照其對政治規(guī)范理解的基礎上,對政治進行直接實踐時所遵循的各種要領、規(guī)程、要求。無疑,對一個政治思想家來講,除非他將自己嚴格限定在表達價值偏好或進行形上玄思的范圍里,否則他都會對規(guī)范與操作的兩個相關問題表達自己的看法。因為政治思想不可能是無規(guī)范的操作程式大全,也不可能是無操作的政治偏好空想或玄思。

        韓非的政治思想是有其規(guī)范陳述的。這種規(guī)范性的內容,既包括對政治中人性的設定,也包括對政治的歷史哲學審視,還包括對權力自我維護的假設,以及國家安危判別原則的辨識。但韓非政治思想的突出貢獻,以及他的思想與戰(zhàn)國晚期中國政治走勢發(fā)生積極互動的著力點,并不是對政治規(guī)范的闡釋,而是對政治操作的精到設想與系統(tǒng)表述。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韓非所處時代的精神與政治氛圍,注定了他的思想會朝政治操作的一端顯著傾斜:一方面,倘如韓非要提供一個規(guī)范壓倒操作的、強勢的政治規(guī)范理論,他必須同時針對兩個向度確立政治規(guī)范,一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并未被明確廢止的、既定的周代宗法血緣政治規(guī)范的規(guī)范性效力,二是新生的政治秩序或國家形態(tài)所需求的政治規(guī)范。這是兩種處于沖突狀態(tài)的規(guī)范體系,后者正在取代前者,前者處在風雨飄搖的狀態(tài)。但試圖同時論證這兩種規(guī)范的有效性,則是一種無法兌現的證立(justify)事項,以至于根本無法實現證成(justification)的目的。但即便是韓非試圖證立正在強勢降臨的新生國家的政治規(guī)范,但因為這種政治形態(tài)的規(guī)范論證,遠不如提供實際的操作規(guī)程來得緊要和迫切,所以它便處在相對次要的位置,而不被時代所急需,抑或是不被韓非所看重。因此,韓非的政治思想所具有的突破性意義,在切中戰(zhàn)國后期國家重歸一統(tǒng)的操作規(guī)程需求中挺立起來。

        但如果試圖完整理解韓非的政治思想,仍然需要將目光首先投向他對政治規(guī)范的表述上。這是因為,不將韓非表述的政治規(guī)范展示出來,就會遭遇兩種尷尬:一是會將韓非設想的政治操作規(guī)程,視為種種毫無依托的政治權謀之術,視為單純?yōu)榫跆幮姆e慮地集中權力的厚黑學,——這正是人們對韓非進行君主專制主義抨擊的主要緣由。二是會掉進無規(guī)范的操作或無操作的規(guī)范,抑或是規(guī)范對峙操作、操作否定規(guī)范的邏輯悖謬。由此可見,確實需要在規(guī)范與操作的關聯性分析框架中重述韓非思想。

        韓非思想肯定不是單純?yōu)榫骷瘷嗷驅鄽椌邞]的結果。他確實圍繞君主集權展開其政治想象,這是他政治思想的經驗性品格所決定了的思維進路。這兩個說法似乎有些矛盾:既然提供了君主集權的規(guī)范理念,那么君主集權本身不就是有規(guī)范可循,從而又怎么會導向君主專制呢?先按下答案不表,在敘述韓非政治思想總體情形之后再下結論不遲。韓非關于君主何以需要集權的理念,也就是君主實際上如何集權的操作背后的東西,是圍繞幾個方面展開的:首先,韓非認為人性是惡的,因此在“各攜自為之心”的情況下,君主不能犯與親近之人或權臣共享權力的政治幼稚病。在韓非眼里,人性之惡源于各好其利。即便是父子、夫妻之親,在利益面前也無親情可言,皆是利益計算之徒。“子、父,至親也,而或譙或怨者,皆攜相為而不周于為己者?!?17)《韓非子·外儲說上》,《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312頁。“父母之于子也,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也,而況無父子之澤乎?”(18)《韓非子·六反》,《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513頁。夫妻關系亦復如此?!胺蚱拚?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19)《韓非子·備內》,《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128頁。于是,君臣關系也就是利益計算的結合?!肮示籍愋?君以計蓄臣,臣以計事君,君臣之交,計也。害身而利國,臣弗為也;害國而利臣,君不為也。臣之情,害身無利;君之情,害國無親。君臣也者,以計合者也。”(20)《韓非子·飾邪》,《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146頁。在韓非看來,既然人際關系不可信,那么,君臣的政治關系也就必須建立在君王高度提防臣下的基點上,這樣才能有效杜絕大權旁落與性命不保的危險?!叭酥髦荚谟谛湃?。信人則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于勢而不得不事也。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弒主也?!?21)《韓非子·備內》,《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127頁。本來,以計算之心相待,是現實中人與人相處的方式,但因為韓非將之提升到一個涵蓋主要社會關系的高度,便具有了規(guī)范含義。

        其次,韓非以歷史哲學的規(guī)范概括,為其政治操作規(guī)程夯實歷史根基。他認為在不同歷史階段中,歷史的本質特征是大為不同的?!吧瞎鸥傆诘赖?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力氣?!?22)《韓非子·五蠹》,《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551頁。正是因為如此,便必須與時俱進地制定政治統(tǒng)治方略,“夫古今異俗,新古異備,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悍馬,此不知之患也”(23)《韓非子·五蠹》,《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552頁。。時易世變,君王宜醒覺歷史發(fā)展階段而選擇相應的統(tǒng)治模式,是韓非為自己的政治操作論說確立的歷史哲學原則。韓非為君王設計的一切統(tǒng)治法術,也都建立在這樣的歷史哲學規(guī)范陳述基礎上。

        再次,韓非確立了權力自我維護的君王統(tǒng)治原則。由于人心不仁,彼此計算,君王必須明確,試圖實現有效的統(tǒng)治,就必須將權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一個不為任何外在原因所動搖的政治根本原則。而其中必須信守的兩個重要原則是,一者需要以區(qū)分公私的方式,劃分君、臣、民的界限。“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偽;審得失有權衡之稱者以聽遠事,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24)《韓非子·有度》,《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36頁。要求臣民去一己之私、立為君為國之公,這樣才能確立起治國的根本法度。二者必須將高揚君權作為控制國家、固化權力的首要行為規(guī)則。“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25)《韓非子·揚權》,《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49頁。君主牢固地掌握住中樞權力,把握住權力要害,就完全可以實現有力地統(tǒng)治國家的目標。

        復次,韓非確定了國家安危判別的原則。君王統(tǒng)治國家,當然會追求安享權力的狀態(tài),而盡力避免讓國家陷于危險的境地。對前者,韓非指出,必須掌握七個要領,方足以保證國家的安全、君王的權力。“安術:一曰賞罰隨是非,二曰禍福隨善惡,三曰死生隨法度,四曰有賢不肖而無愛惡,五曰有愚智而無非譽,六曰有尺寸而無意度,七曰有信而無詐。”(26)《韓非子·安?!?《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225-226頁。相應地,必須對六種危害國家與君權的做法抱以警惕?!拔5?一曰斷削于繩之內;二曰斷割于法之外;三曰利人之所害;四曰樂人之所禍;五曰危人于所安;六曰所愛不親,所惡不疏。如此,則人失其所以樂生,而忘其所以重死。人不樂生,則人主不尊;不重死,則令不行也?!?27)《韓非子·安危》,《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226頁。辨別安危之道,方知國家治亂法則,君王權力得失之本。

        由韓非對政治規(guī)范的看重可以知曉,他深明政治統(tǒng)治的嚴格規(guī)則要求。按照政治基本規(guī)則操作政治,并不單純是對權力的肯定與崇拜,而是對權力之結構與功能的揭示與遵循。這是一種貌似權力崇拜的政治思維與行為模式。但透過這樣的表象,人們可以發(fā)現,政治只有在權力向度上才真正呈現出它的獨特面相。那種透過德性、宗教、藝術理解政治的嘗試,常常讓人們陷入云遮霧罩之中,非但對政治無所認識,而且對權力徒嘆奈何。前者,正是韓非高度重視從道家那里汲取統(tǒng)治哲學智慧的原因。“夫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無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勢尊,而小易得卿相將軍之賞祿。夫棄道理而妄舉動者,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而天下有猗頓、陶朱、卜祝之富,猶失其民人而亡其財資也。眾人之輕棄道理而易妄舉動者,不知其禍福之深大而道闊遠若是也,故諭人曰:‘孰知其極?’”(28)《韓非子·解老》,《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154-155頁。在一種尖銳對比的思路中,韓非將政治統(tǒng)治是否遵循規(guī)則的后果和盤托出,讓人意識到循守規(guī)則對政治統(tǒng)治的極端重要性。后者,正是韓非高度重視法、術、勢相結合的統(tǒng)治理念的緣故。法、術、勢的結合是韓非重視政治規(guī)范的體現,法治作為“憲令著于官府”、依托于民心、懲罰奸令的規(guī)則,與治術、心術,以及位勢、威勢相結合,表面上形成一相互消解的關系,實則成為一相互支持的政治規(guī)則與潛規(guī)則的體系。

        韓非上述關乎政治規(guī)范的論述,常常與政治操作思維及方略嵌合在一起,因此,它們常常被誤讀為是單純的政治操作之法。其實,這就將韓非對政治規(guī)范和政治操作的不同關注等量齊觀了。在韓非的思想中,政治規(guī)范論述關注的是高于政治操作的一般規(guī)則與一定之規(guī),政治操作關注的則是實際政治事務的處置方式與具體辦法。在韓非思想研究中,人們常常容易看重韓非的規(guī)則論述,并將之提升至凸顯韓非思想主旨的地步。這其實遮蔽了韓非真正重要的思想貢獻。身當戰(zhàn)國晚期,韓非思想之所以受到秦王的高度重視,發(fā)出“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并不是因為他的規(guī)范議論,而是因為他的操作設想。如果說韓非的規(guī)范論述主要著眼于引導政治思考方向的話,那么他的政治操作構思,則是非常實際的強化興起中的國家權力即君權的程式,并呈現出強化君權的國家治理實效。就此而言,韓非思想中更應當引人重視的是他的政治操作論述。如果說僅從實際影響上斷言韓非的政治規(guī)范論述不如他的政治操作設想重要,有些降低其規(guī)范論述價值的嫌疑,且不足以發(fā)現韓非的規(guī)范論述所具有的跨越時代的意義的話,那么,從操作本身足以印證或顛覆規(guī)范論述確當性角度來講,操作設想的重要性,即便不在規(guī)范之上,起碼也與規(guī)范論述同等重要。而在先秦諸家之中,善言規(guī)范者眾,除開縱橫家的政治實操,以及韓非或法家的政治操作設想之外,其余諸家基本上都在圍繞規(guī)范論述政治問題。因此,諸家之所以難以從政治操作規(guī)程上影響遑論左右(但不是決定)戰(zhàn)國晚期政局,就是因為缺乏韓非那種足以引起志在一統(tǒng)天下的政治梟雄共鳴的操作化設想??梢哉f,韓非的政治規(guī)范之論,是為他的政治操作設想的鋪墊、橋梁與中介。就此而言,后者的重要性更加明顯。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韓非的政治規(guī)范論證,并不是一個高位與強勢的裝置。不是高位論證,是指他的政治規(guī)范旨在貼近政治操作的層面展開論述,因此它既有輕易接通政治規(guī)范與操作的便利性,但也存在規(guī)范的位階與操作的位階難以拉開距離,以致無法使規(guī)范罩住操作的短處。不是強勢論證,是指他的政治規(guī)范對政治操作不是包含關系,因此無法像儒家那樣可以用強有力的仁心(不忍人之心)去直接推出仁政(不忍人之政)。從韓非的前述規(guī)范陳述,無法直接推導出君主擅權的正當性。而且,由于韓非滿心關注的是國家興廢的主張與操作問題,他對政治規(guī)范的關切既不系統(tǒng),也不徹底。不系統(tǒng),導致他的規(guī)范論述之間的相容性不高,有就事論事式的分別羅列之失;不徹底,注定他的規(guī)范論述的規(guī)則性貫徹不到所有論題上去,因此他關于法術之治論述的心術權謀內容會喧賓奪主,遮蔽規(guī)范論述對謀求權力獨專的君主所具有的約束意義。這也是韓非的規(guī)范論述只能充當一個過渡到操作論述的橋梁的決定性因素。鑒于韓非規(guī)范論述的這些特點,人們趨同性地認定他提供的主要是帝王權謀術,也就不完全是一種委屈韓非的論斷了。當然,人們也可以指出,由于韓非設定了君王操權的規(guī)范條件,他也不可能成為一個一心鼓勵帝王專制的政治思想家。畢竟,在君主集權的政治操作想象中,韓非對民心、民意、民愿、時局、大勢有所顧忌,對臣下的利益盤算得借助君王的賞罰有所兼顧。在這里,一心獨專的君主操權一直存在伴行者,君主不得不分出部分心思來滿足臣、民的利益訴求。于是,哪怕君主極不情愿地分出權力與利益,也會限制其對權力的絕對化、排斥性集中或壟斷。

        三、操作政治

        韓非的操作政治設想,是借助政治規(guī)范之橋達于政治實際過程的突破性思想。如前所述,在先秦諸家中,兩端之論中居于多數的是規(guī)范論證。但在思想的整體局面中,兩端之論也表現出一種各執(zhí)一端的“均衡性”:在規(guī)范一端,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的論述令人矚目;在操作一端,縱橫家、農家、兵家的論述各具特點。但從操作的一端看,以規(guī)范論述為鋪墊和橋梁,提供一套足以幫助君王一統(tǒng)天下的政治操作設想的,則非韓非與法家莫屬。

        韓非應受重視的政治操作之論,關注的焦點是促成君主權力集中的機制。他之所以會在論述操作政治時凸顯這個主題,是因為當時中國處在周天子制度廢弛,中央權力失落,諸侯借助天子剩余的權威來正當化自身攻伐行為的局面。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亂象之中,諸侯之所以在已經獲得大權的同時,還要挾持周天子來發(fā)號施令,就是因為哪怕一個象征性的中央權力,也還是有效號令天下的一個必要的符號性存在。但從春秋延續(xù)到戰(zhàn)國,一直處于半廢弛狀態(tài)的周天子(29)最后一任周天子即周郝王在公元前256年被秦所殺,宣告周朝王權世系的徹底終結,這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僅三十余年。從公元前770年算起的東周即春秋到戰(zhàn)國的歷史,長達500余年,周天子在這期間始終是一個頗具象征性的統(tǒng)治符號。參見翦伯贊主編:《中外歷史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26-97頁。號召力顯著衰微,相應便需要一個重新建構起來的權力符號,并賦予它足以號令天下的權威,以此為“橫掃六合,一統(tǒng)天下”的君權建構鳴鑼開道。韓非恰恰在此時出現,他以政治操作的設想,既順應了時代之需,也成就了自己的政治操作論。

        韓非的政治操作之論,以政治規(guī)范論述奠基,但沒有落入以德性價值信仰左右政治實際過程的窠臼,而是嘗試以政治需要守持的新式規(guī)則,來為維續(xù)國家的政治操作之論清理地盤。如前所述,韓非看到了其時以力取勝的政治局面,因此拋開了一切違逆這一政治實際的德性與規(guī)范想象,直接切入政治作為國家維續(xù)之道的本質議題之中。循此,韓非對政治進行了鞭辟入里的闡釋,對政治如何有效實現其運作目的做出了切中實質的論述。在戰(zhàn)國晚期,國家滅亡是君王竭盡全力避免的事情,但怎么才能成功實現避免國家滅亡的目的呢?韓非就此進行了直截了當的論述。他列舉出四十七種國家滅亡的征兆,歸納起來講,就是內政不修、外交不振?!巴稣髡?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夫兩堯不能相王,兩桀不能相亡;亡、王之機,必其治亂、其強弱相踦者也。木之折也必通蠹,墻之壞也必通隙。然木雖蠹,無疾風不折;墻雖隙,無大雨不壞。萬乘之主,有能服術行法以為亡征之君風雨者,其兼天下不難矣!”(30)《韓非子·亡征》,《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122頁。韓非所列舉的四十七種非常具體的國家滅亡征兆,是一種典型的政治操作思路的產物。亡征,只是國家會滅亡的征兆,不等于國家必然滅亡的結果。倘若君王選擇了確當的治國之術,不僅可以成功避免國家滅亡危機,而且還可能兼并天下。

        在韓非看來,君王知曉保衛(wèi)國家的方法,乃是國家得以存續(xù)、君權得以維護的前提條件。而君王所應知曉的保家衛(wèi)國之法,基本規(guī)則已如前述。在操作方法上,君王首先必須依照法術之士的主張,依法治國?!皣鵁o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31)《韓非子·有度》,《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34頁??梢?謹守依法治國的國家,方有望在國家強弱易變的競爭局面中勝出。至于那些由強變弱,甚至遭到滅頂之災的國家,其原因不過是不明白奉法強國的道理?!敖窠酝鰢?其群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32)《韓非子·有度》,《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36頁。基于這樣的判定,韓非特別強調英明君王依法治國的極端重要性,認為在依法治國的總體做法上,須堅韌地立定法治立場,堅決拒斥非法術之治:“明主之國,令者,言最貴者也;法者,事最適者也。言無二貴,法不兩適,故言行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33)《韓非子·問辯》,《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446-447頁。

        一個君王確立了法術之治的國策,便需要進一步落實法術之治的重要步驟。此一方面的設想,是韓非操作政治特點最顯著、最系統(tǒng)的體現,這主要從三個方面展現出來。一是深明君權的絕頂重要性,并想方設法有效維護君權。在君臣相處的政治環(huán)境中,維護君權,需要君王深明兩個操作原則:首先是君主需要牢記使用權力的原則,“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是以不言而善應,不約而善增。言已應,則執(zhí)其契;事已增,則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賞罰之所生也。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主授其事,事以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誅。明君之道,臣不得陳言而不當”(34)《韓非子·主道》,《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31-32頁。。這是勸導君主以維護自身權力為目的去使用權力,充滿了道家的君王南面之術意味。其因應于君王行權的實用性,充分反映了韓非處理君臣關系的操作思維特點。其次是君主務必明確行使權力的方略,杜絕太過親近臣下的做法,牢牢地將權柄掌握在自己手里?!叭酥髦陨砦稣?大臣太貴,左右太威也。所謂貴者,無法而擅行,操國柄而便私者也。所謂威者,擅權勢而輕重者也。此二者,不可不察也。”(35)《韓非子·人主》,《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587頁。因此,韓非枚舉不少例證,告知君王如何有效規(guī)避近親與近臣操權謀私。這類辦法,不僅在他直接陳述君臣、君親關系時獲得過相當充分的表述,而且在勸說君王實行法術之治以杜絕近親、近臣擅權時,也有相當富有力度的闡述。對這些具體做法,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只要知道那是針對君王行使權力的寶貴經驗與沉痛教訓的精心引導即可。而這種面向君王對實際經驗與教訓的痛切陳說,也非常典型地反映出韓非的操作政治思維特質。

        二是重用法術之士,以期疏遠誤導君王的親近之人,并專注于以法術治國。韓非在勸說君王實行法術之治,疏離圣人之治時,是很清楚其難度之大的。這一方面體現為他對法術之士的悲壯處境深明于心,因此對君王諫言方略非常重視,而且也體現為他對勸說君王的現實打動方式做了精心準備。這是操作化政治思維的必然體現:既然要引導君王疏遠他所熟知的治國理政方式,采納法術之士如韓非自己所倡導的法術治國進路,那就必須將其可行性與可靠性有力地展示給君王們,否則就缺乏讓人信從的說服力。試圖成功說服君王在熟知的治國方略與法術之治之間進行決斷,在操作上首先要明白游說的非此即彼的決斷處境?!肮手切g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是智法之士與當涂之人,不可兩存之仇也?!?36)《韓非子·孤憤》,《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84頁。以此不可兩存之論為勸導君主實行法術之治的預設原則,韓非力勸君王,唯有實行法術之治,才足以富國強兵?!胺蛑翁煜轮?齊民萌之度,甚未易處也。然所以廢先王之教,而行賤臣之所取者,竊以為立法術,設度數,所以利民萌便眾庶之道也。故不憚亂主暗上之患禍,而必思以齊民萌之資利者,仁智之行也。憚亂主暗上之患禍,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見民萌之資利者,貪鄙之為也。臣不忍向貪鄙之為,不敢傷仁智之行?!?37)《韓非子·問田》,《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481頁。君王之所以必須選擇法術之治,是因為它有利于君主治國利民,雖說這里的利民不能被解讀為民主,但至少是有利于民生,因此有利于君王聚集民心,獲得認同。為行此法術之治,韓非甚至表白自己甘愿冒巨大風險。

        進而,韓非還以治國績效的判然有別,來證明實行法術之治可以收到意料之中的上佳效果?!胺蚍矅┚鹫?未嘗非法重而可以至乎令行禁止于天下者也。 是以君人者分爵制祿,則法必嚴以重之。夫國治則民安,事亂則邦危。法重者得人情,禁輕者失事實。且夫死力者,民之所有者也,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惡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祿而惡刑罰。上掌好惡以御民力,事實不宜失矣,然而禁輕事失者,刑賞失也。其治民不秉法為善也,如是,則是無法也?!?38)《韓非子·制分》,《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599-600頁。這樣的論述,是人們將韓非治國之策歸為嚴刑峻法的原因。但韓非所論,從政治操作上來講,是與嚴厲的統(tǒng)治策略實際收到的效果相一致的。而且按照一般的邏輯推論,嚴刑峻法尚不足以治,寬政恩惠又怎么可能供給秩序呢?這在古典政治中是長期通行的統(tǒng)治手段,因為它是“得人情”的統(tǒng)治進路。韓非以治國效果好壞來證明懲罰性施政比恩惠性行政更值得付諸實行?!笆枪史蛑林沃畤?善以止奸為務。是何也?其法通乎人情,關乎治理也。”(39)《韓非子·制分》,《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600頁。不過他由此設計的相互告密以及連坐手段,確實令人詬病。法術之治與恩惠政治相比,操作上確實可行,正當性實在受限。

        三是知曉用權的有效辦法,以實用且有效的治國理政之法,既實現君王的治國目的,又有效維護君主權力。這是韓非操作政治設想落墨甚重的方面,也是他百計千謀的操作政治的突出特點。他著重強調的高揚君權之落實,需要君王具有極強的戰(zhàn)斗精神。“黃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戰(zhàn)?!履淦渌?用試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故度量之立,主之寶也;黨與之具,臣之寶也。臣之所不弒其君者,黨與不具也。故上失扶寸,下得尋常。有國之君,不大其都;有道之臣,不貴其家。有道之君,不貴其臣;貴之富之,彼將代之。備危恐殆,急置太子,禍乃無從起。內索出圉,必身自執(zhí)其度量。厚者虧之,薄者靡之。虧靡有量,毋使民比周,同欺其上。虧之若月,靡之若熱。簡令謹誅,必盡其罰。”(40)《韓非子·揚權》,《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55-56頁。這是多么具有行為指引意義的君權操作指南:君王必須以維護手中權力為施政的唯一目的,這樣才能有效約束臣下為君盡忠,有效防止他們結黨營私,有力杜絕宮內宮外的一切危險,親掌法度與賞罰大權,在兜住不被欺侮的兜底原則之上,真正保證君權的無可挑戰(zhàn)。

        韓非設想了種種有利于君王操權的操作方式,具有便利可行的操作性保證。譬如君主必須避免的十種過錯:“十過:一曰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二曰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三曰行僻自用,無禮諸侯,則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務聽治而好五音,則窮身之事也。五曰貪愎喜利,則滅國殺身之本也。六曰耽于女樂,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七曰離內遠游而忽于諫士,則危身之道也。八曰過而不聽于忠臣,而獨行其意,則滅高名為人笑之始也。九曰內不量力,外恃諸候,則削國之患也。十曰國小無禮,不用諫臣,則絕世之勢也?!?41)《韓非子·十過》,《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64-65頁。這可以說是從禁止角度對君主掌權要領的操作性說明。再譬如,君主需要守持的三個原則與必須警惕的三個劫難,“人主有三守。三守完,則國安身榮;三守不完,則國危身殆”(42)《韓非子·三守》,《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124頁。。三守,就是守住臣下所告隱秘消息、獨專賞罰之權、親自處置政務事務;三劫,即篡奪君位、君權的三種方式,就是公開的篡奪、借處理政務的篡奪、專擅刑罰的篡奪。這是從倡導與禁止的對比呈現上對君主如何牢固掌控權力方式的陳述。又譬如,韓非羅列出君主治國的十三個要領,以便君主對如何操權成竹在胸。“主之所用也七術,所察也六微。七術:一曰眾端參觀,二曰必罰明威,三曰信賞盡能,四曰一聽責下,五曰疑詔詭使,六曰挾知而問,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43)《韓非子·內儲說上》,《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250頁?!傲?一曰權借在下,二曰利異外借,三曰托于似類,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參疑內爭,六曰敵國廢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44)《韓非子·內儲說下》,《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276頁。這是從正面指引君主如何行使國家大權的基本規(guī)程:從君主行使權力的認識論、行為法到技巧性,一應俱全,無一缺失。這真是只有韓非這樣的操作化政治思想大師才能設想得如此周全和細致。

        韓非對君主集中權力,力拒近親、近臣干政,力保大權在握,力掌生殺予奪權柄的操作政治的論述,自然不是為君主權力而捍衛(wèi)君主權力而已。他這些論述的背后寄托,是在供給新的、具有實效的君主絕對主導的政治秩序。這是操作化政治思維必然具有的實用性品格的體現。所謂“帝王之政”,便由此展現出它的基本輪廓。“故明主之治國也,適其時事以致財物,論其稅賦以均貧富,厚其爵祿以盡賢能,重其刑罰以禁奸邪,使民以力得富,以事致貴,以過受罪,以功致賞,而不念慈惠之賜,此帝王之政也。”(45)《韓非子·六反》,《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518頁。此論也體現出韓非法治中君主的具體行為模式:顯然,君主傾力以法術治國,就是為了讓混亂的諸侯國重歸井然有序的狀態(tài)。在這樣的操作化設想中,嚴刑峻法的治國功效,就是一個不爭的結果?!胺蚍矅┚鹫?未嘗非法重而可以至乎令行禁止于天下者也。是以君人者分爵制祿,則法必嚴以重之。夫國治則民安,事亂則邦危。法重者得人情,禁輕者失事實?!?46)《韓非子·制分》,《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599-600頁。在所謂“亂世用重典”的時局中,韓非的操作化政治設想,不循嚴刑峻法以恢復秩序去設計君主操權用人之法,那反倒是怪哉了。

        韓非的操作政治思維常常體現為對君主捍衛(wèi)絕對權力的行為指引,但這不是讓君主以維護權力為唯一目的隨意弄權。相反,操作政治既然是制定政治運作的必要規(guī)程,那便得由君主必須遵循的技術性規(guī)則背后的規(guī)范理念予以約束?!栋私洝芬黄?對君王統(tǒng)治國家的操作原則進行了歸納總結,強調必須因應人之喜好與厭惡的“人情”來制定賞罰規(guī)則;必須掌握舉國動員的能力以應付個人才智的不足,同時還要善于決斷,以免失誤;需要深明君臣利益的差別,對親人、近臣高度提防,慎防內奸、外賊侵害君權;在考察臣下時,必須做到嚴格核查以收功效,交互衡量以追究過失;行使權力,需要做到周到而無缺失、隱秘而不顯露,不能喜形于色,以保證既有賢智的美譽,又有賞罰的實權;在聽取意見時,需要精心辨別虛實真?zhèn)?確立實績取向,杜絕兩可諫言,以相關事項綜合衡量諫言;確立以法度治國來限制官員弄權,大力任用盡忠職守、稱職有功的人,形成因賞而譽、因罰而羞的民風;務使民眾謹從法律而不知犯上作亂,官員有規(guī)可循而不至于以權謀私,讓名號、賞罰與法令相互配合,俾使國家成為“有道之國”(47)參見《韓非子·八經》,《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545頁。。這八點,可以說是韓非對“明主之道”的操作政治的精到概括,大致凸顯出韓非操作政治的基本輪廓?!懊髦鳌?就是韓非殷切期望的實行法術之治的有為帝王;他精心設計的操作政治,就是為“明主”出臺做出的系統(tǒng)政治謀劃。而種種關乎“明主”的行為指引,則體現了他的操作政治定位與技術化程式的特點。

        四、從操作到規(guī)范

        韓非以規(guī)范為橋,凸顯操作政治思路,在論述上是相當自覺的。這種自覺,不僅體現在他對道家形而上學的借重,也體現于他對與“法術之治”相疏離的其他政治主張的嚴厲拒斥。從總體上講,韓非試圖掙脫德性遮蔽政治的定勢,將政治之為政治的操作特性鮮明地突出出來。他為此確定了“法術之治”的新型政治規(guī)范,但更著力于借助操作政治的要領,這兩方面的努力,讓韓非展示了不同于當世之人的獨特政治思維方式。

        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政治規(guī)范與政治操作之間的關系大致處于這樣一種狀態(tài):存在既久的古老德性規(guī)范,一直是位于政治操作之上的優(yōu)勢性體系。這樣的德性規(guī)范,是以傳說中堯、舜、禹“君政”時代君臣一體、天下為公觀念為基本德性規(guī)范的,它從道德哲學高度俯視政治權力運行,成為規(guī)導政治行為的高位規(guī)則依托。這倒與人們一般認定的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關系是一致的:道德哲學為政治哲學提供規(guī)范來源,政治哲學為道德哲學提供實踐論證(48)參見任劍濤:《思想的競爭:政治哲學的身份危機及其克服》,《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1年第2期,第2-16頁。。不受道德哲學引導的政治理論,會造成缺失政治的高位規(guī)范基礎的可怕后果。但分析地看,倫理道德規(guī)范與政治操作規(guī)程,肯定是性質不同的兩類規(guī)則。當倫理道德規(guī)范全面制約政治操作規(guī)程時,政治的特性就一定會被遮蔽。在春秋戰(zhàn)國,尤其是在這一時期的儒家思想中,以德性規(guī)范政治,成為孔、孟、荀的趨同選擇。其時,德性之所以成功制約政治,是受兩個重要因素決定的:一是周代成功建構起來的政治運作模式,讓人們在“天下為家”的君王現實處境中,心存“天下為公”的君政理想的念想。二是儒家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流派時,對德性政治的大力倡導,讓人們習慣于以理想政治替代政治理想、以德性價值代替政治規(guī)范、以修身養(yǎng)性取代政治操作。在春秋戰(zhàn)國的亂世中,儒家主導的德性政治或倫理政治模式,成為他們校正“天下無道”、恢復“天下有道”的政治希望。從儒家視角來看,這無可厚非,甚至必須予以高度肯定。因為從價值或規(guī)范的角度講,它確實應當是引導政治、約束權力的一股力量。一般而言,實際政治確實需要高位的價值理念加以引導或規(guī)范。缺乏價值引導與有力規(guī)范的政治世界,只會是叢林社會。

        但不能不指出的是,盡管政治需要價值引導與規(guī)范約束,但這絕對不意味著倫理道德價值可以讓人無視政治追逐權力與利益的本性,視政治權力運作為德性活動本身。政治與倫理道德必定是兩種社會要素,儒家倫理道德規(guī)范主要訴諸個體的德性修養(yǎng)力量,而政治則依賴于權力之間的磨合。即便道德的位階高于政治,道德也不能直接替代政治;同理,即便道德有資格約束政治,政治依其自身特點建構相宜的約束機制,也是必要和重要的。就此而言,韓非拒斥儒家的做法,力主從政治的權力根底上制定相應的操作規(guī)則,也就自有其道理。

        在韓非看來,儒家的治國進路,很難如其預期。因為一個正在疾速作別周代宗法血緣社會的新興社會機制,與儒家倚重于宗法社會機制建構的治國方略,完全是對立的。儒家的孝悌忠順之道與政治秩序乃是處在尖銳對立的狀態(tài),只是人們習焉不察而已。“天下皆以孝悌忠順之道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順之道而審行之,是以天下亂。皆以堯舜之道為是而法之,是以有弒君,有曲于父。堯、舜、湯、武或反群臣之義,亂后世之教者也。堯為人君而君其臣,舜為人臣而臣其君,湯、武為人臣而弒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譽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夫所謂明君者,能畜其臣者也;所謂賢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職以戴其君者也。今堯自以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為賢而不能以戴堯,湯、武自以為義而弒其君長,此明君且常與而賢臣且常取也。故至今為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為人臣者有取其君之國者矣。父而讓子,君而讓臣,此非所以定位一教之道也?!?49)《韓非子·忠孝》,《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579-580頁。在韓非看來,被儒家視為“圣君”的堯、舜,其實是君臣失序的產物,豈能看作是理想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規(guī)范來源。儒家此論支持的是顛覆秩序,而不是維護秩序。只要有意維護政治秩序,就必須對君臣關系加以確切的規(guī)定,防止君臣易位。顯然,站在政治秩序的角度看,儒家對禪讓的推崇是不足為訓的。

        韓非進一步指出,家國同構的政治規(guī)范,已經無法與重構政治秩序的需求相吻合,因此必須將儒家看重的家國同構的政治體系,調整為法術之士所倡導的政治操作系統(tǒng)。“臣之所聞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魍踬t臣而弗易也,則人主雖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賢任智無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為治。是故田氏奪呂氏于齊,戴氏奪子氏于宋。此皆賢且智也,豈愚且不肖乎?是廢常上賢則亂,舍法任智則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賢?!?50)《韓非子·忠孝》,《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580-581頁。讓政治疏離賢人而重歸常道,使政治舍棄智謀而確立法治,是韓非所確信的政治秩序重建的不二法門。

        韓非不唯對儒家推崇的古老政治規(guī)范加以痛詆,而且對所有非法術之治的治國理念進行批判?!盀楣嗜诵兴街^之‘不棄’,以公財分施謂之‘仁人’,輕祿重身謂之‘君子’,枉法曲親謂之‘有行’,棄官寵交謂之‘有俠’,離世遁上謂之‘高傲’,交爭逆令謂之‘剛材’,行惠取眾謂之‘得民’。不棄者,吏有奸也;仁人者,公財損也;君子者,民難使也;有行者,法制毀也;有俠者,官職曠也;高傲者,民不事也;剛材者,令不行也;得民者,君上孤也。此八者,匹夫之私譽, 人主之大敗也。反此八者,匹夫之私毀,人主之公利也。人主不察社稷之利害,而用匹夫之私毀,索國之無危亂,不可得矣?!?51)《韓非子·八說》,《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522頁。韓非對治國中施私恩、弱君權的提攜故舊、固做仁人、誓成君子、看重品行、唯講俠義、清高傲世、剛烈不馴、迎奉民意的政治危害,一一指陳,從而將君主用權之道呈現而出。

        在韓非看來,儒、墨的治國理念,是以古代政治規(guī)則駕馭當下政治變局,用情感代替統(tǒng)治,將仁心視為治理,這是時代感知的錯位,是將政治規(guī)范視為脫離政治現實的乖謬?!胺蚬沤癞愃?新故異備。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稱先王兼愛天下,則視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為之不舉樂;聞死刑之報,君為流涕?!怂e先王也。夫以君臣為如父子則必治,推是言之,是無亂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雖厚愛矣,奚遽不亂?今先王之愛民,不過父母之愛子,子未必不亂也,則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勝其法,不聽其泣, 則仁之不可以為治亦明矣?!?52)《韓非子·五蠹》,《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552頁。這是韓非以上古、中古與當今的時代劃分,確立起來的與時俱遷的政治思維與治國思路。換言之,韓非不承認有古今不易、永久適用的政治規(guī)范。時易世變,政治規(guī)則或治理理念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而韓非所全力嘗試的,正是讓政治規(guī)范與時代變化吻合起來,避免古舊政治規(guī)范與當下政治實際徹底疏離,而完全無法對政治秩序的重建發(fā)揮當有的作用。

        韓非將當世顯學儒家、墨家的基本主張,均歸于逆歷史而動的治國主張?!笆乐@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殷、周七百余歲,虞、夏二千余歲,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審堯、舜之道于三千歲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愚誣之學,雜反之行,明主弗受也?!?53)《韓非子·顯學》,《韓非子》校注組編寫,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第567-568頁。韓非將儒墨論說的悖謬處境呈現給人們,讓人看到儒墨處后世而法先王的怪誕:先王不知后世之事,他們怎么可能橫跨數百數千年的時空距離,替后世做出政治決斷呢?這種愚蠢欺騙之論、雜亂矛盾的說辭,英明的君主又怎么能夠接受呢?

        韓非對當世顯學的拒斥,顯然是將規(guī)范與操作視為與政治時代相宜的存在。他著力強調的是,沒有超越時代的永恒規(guī)范與操作程式,也沒有前世為后世確立規(guī)范且由后人謹守的可能,更沒有君王接受逆時代、反歷史的前世規(guī)范以處理當世事務的可能。這是一種將政治規(guī)范與操作置于生成相應規(guī)范與操作機制的活生生的當下社會之中的進路。韓非論政的經驗性品格,由此鮮明凸顯出來。循此也就可以理解,韓非何以不再將儒家的心性作為政治操作的依據,而將政治生活中的君民、君臣關系作為論述焦點:既然過往的圣王不能垂范后世,那么豈有千古不變的心性來規(guī)導人們的政治行為之理?!

        韓非對規(guī)范與操作的適時建構,改變了先秦流行的處置規(guī)范與操作關系的定勢??梢哉f,他將先秦諸家尤其是儒家聚焦關注的內外關系,轉變?yōu)樯舷玛P系甚至是君臣關系。這一轉變,是一個非常緊要的巨大變化:在以內外關系為軸心的思維框架中,人向內心德性的用工,是向外處理政治事務的根柢與依托。因此,仁心與仁政的關聯就顯得順理成章。借此就可以理解,孔子講“我欲仁,斯仁至也”(54)《論語·述而》,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00頁。,“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55)《論語·顏淵》,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131頁。的理由;也可以理解孟子講“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56)《孟子·公孫丑上》,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37頁。的緣故;還可以理解荀子連貫地講“王者之人”“王者之制”“王者之法”(57)《荀子·王制》,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207頁。的道理所在。隨著戰(zhàn)國后期以力取勝邏輯的泛濫,向內用工,再向外擴展的思路已經很難吸引人、說服人、引導人了。因此,到荀子那里,已經逐漸向外用工。經由荀子,進一步向外延伸,以此理解道德與政治關系、處置道德與政治事務的邏輯,漸漸成為一種定勢。于是,韓非以上下關系代換內外關系,也就是以政治關系代換倫理道德關系,便成為適應時代變化的必然轉換。以政治關系為軸心確定的君民與君臣關系,肯定不能再將思路聚焦在人性及其修養(yǎng)的主題上面,而必須聚集在政治權力一旦在手,如何有力駕馭并有效運用的問題上面。因此,規(guī)范與操作的關系,就會呈現為規(guī)范指向行動的適用原則面相,而操作的規(guī)程會直接影響規(guī)范落實的狀態(tài)。操作本身的中心性質,因此會鮮明凸顯出來。

        在韓非思想中,規(guī)范僅僅是操作出臺的一個鋪墊、橋梁和中介。故而如前所述,韓非思想是以操作政治為特質的。即便放到先秦思想“成德”的大背景中看,它也會呈現為宋洪兵準確指出的循心成德、循禮成德到循法成德的不同線索(58)宋洪兵:《循法成德:韓非子真精神的當代詮釋》第一章,第25-78頁。在闡述中,宋洪兵在引述許慎對“德”的內外解釋時,也將內外之德解釋為公私之得,這是可以進一步推敲的分析。。而這里的成德之“德”,既不單純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德性境界,也不簡單地是現代意義上的道德規(guī)范。德,有“外得于人而內得于己也”(59)許慎撰,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第876頁。兩個基本含義:“內得于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于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60)這是段玉裁對許慎“德”的解釋的注解,參見許慎撰,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第876頁。內得于己,落腳點在個體內心的自我感受;唯外得于人,是可以從君主操權、國家治理的效果上呈現出來的。從孟子、荀子到韓非子,成德由內向外轉變的軌跡,是非常清晰可辨的一條線索。而韓非“循法成德”之德所具有的內得于心含義,可以說是君王深明法術之治三昧的心得;而外得于人,可以說是有力穩(wěn)固君主權力、順從民心、駕馭臣下的結果表現。

        亦如前述,韓非的操作化政治思想,有其規(guī)范基石。但這樣的規(guī)范,循一條向下的路線發(fā)展出來。所有規(guī)范理念,大致依循兩條線路得到闡釋:一是向上的路線,呈現為價值的高度緊張闡釋,走向形而上學或抽象哲學的論證,以其對價值的宇宙論、宇宙生成論,及人生論、人性修養(yǎng)論,以及語義論、語義關聯論的精微分辨為思想特征。從孔子到孟子的變化,就呈現出規(guī)范理念的這一演變軌跡。最后在宋代理學家那里,借助道家的宇宙生成論和佛教的佛性人性論,展現出儒家以天理與人欲為核心命題的精微哲學體系。二是向下的線索,呈現為順暢的政治規(guī)范與政治操作貫通的發(fā)展線索,走向政治運行的實操過程。在這樣的思路中,從政治經驗中抽取出來的一般規(guī)則,構成其規(guī)范理論基礎;而從權力實操的績效中歸納出來的政治操作理念,構成其統(tǒng)治技術要領。兩者相得益彰,結合成因應時代之需的操作化政治思想體系。

        如前所述,韓非的操作化政治思維的規(guī)范陳述,主要聚焦點在人性、政治經驗與歷史哲學等方面,這是一種存在明顯理論缺陷的規(guī)范陳述。我們在前面已經表明,規(guī)范陳述的核心,還是價值觀念。盡管價值信念的表達可以是高度個人化的,因而可以是非常獨斷的;而規(guī)范則是盡可能地讓秉持不同價值信念的人們都可以接受的一般陳述。因此,就規(guī)范達成一致的可能性,較價值上形成共識要容易很多。但規(guī)范陳述不能在價值偏好上過于明顯,以至于無法表述出一種為人們普遍接受的一般陳述。這正是普特南批評哈貝馬斯將價值與規(guī)范對立起來的緣由:哈貝馬斯太過注重理想的對話情景的建構,因此對規(guī)范的重視程度超過對游移不定的價值觀念的看重;但如果承認“人類繁盛觀念的世界要比其中每一個人只同意一種觀念的世界更好”(61)希拉里·普特南:《事實與價值二分法的崩潰》,應奇譯,第141頁。,那么,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念,盡管無法被理解成可以為不同立場人們所接受的“規(guī)范”體系,但各種價值的自存意義則是不可否認的。不過,為了形成共同行動所必不可少的規(guī)范,約束價值分歧與紛爭還是必要的。就此而言,韓非基于戰(zhàn)國晚期的政治局面而確立的前述政治規(guī)范,確實為他的操作化政治設想奠定了基石:他在掙脫了古代圣王的規(guī)范約束前提條件下,以好禮、力勝、成敗為規(guī)范基準,為強有力君權的運行提供了操作指引。但因為韓非太看重政治操權的操作化規(guī)程,其或明顯或隱晦的整齊劃一的操作要求,有將約束這些操作的規(guī)范懸擱的風險,規(guī)范因之大有隱而不彰的危險。這就將規(guī)范變成幾無價值引導的純粹行為規(guī)則與行動要領了。在操作規(guī)程占據顯要位置的情況下,它就會反噬規(guī)范,甚至脫離既定規(guī)范的約束與引導。這就是韓非的政治操作論述常常被人當作權術大全的緣由。

        韓非對政治本質在于權力與利益的揭橥,讓他有充足的理由躋身于偉大的政治學家行列?;诖?他實現了操作化政治的理論完型:不但建構了相應的政治規(guī)范與操作規(guī)程,而且對其思想先驅如商鞅、申不害、慎到的論述進行了有效整合,更加對先秦諸子的相關論述進行了得失評判,故而在政治操作的思想建構上,達到了那個時代甚至是整個古代所允許的最高的理論高度。但韓非對政治本質的揭示主要是在操作化的維度展開的,他對規(guī)范化政治沒有給予同樣的重視。或者說,韓非沒有從政治規(guī)范中直接引導出政治操作規(guī)程。再換種說法,韓非沒有真正凸顯高位的政治規(guī)范,如對權力與利益獨掌或共享均需循守的規(guī)范加以揭橥。故而,他是以一種可謂低位的規(guī)范,即僅僅足以范導實際操作的政治規(guī)范,來為君王的操權、用人與治國的政治舉措設計出操作規(guī)程。這讓韓非的政治學建構,出現了明顯的規(guī)范理論缺口:一是政治規(guī)范不足以在高位統(tǒng)納政治操作規(guī)程,政治規(guī)程有脫離政治規(guī)范獨自發(fā)揮作用的危險;二是政治規(guī)程不是進入政治世界的所有人需要遵循的行為規(guī)則,而是君主獨自一人爛熟于心的掌權法寶;三是政治操作雖有順從民心、便利民眾的指向,但主要圍繞控制臣下與民眾這一目的運行,因此政治操作的公共目的隱而不彰。

        假如要使韓非的政治操作設計真正走向現代意義上的法治(rule of law),那就需要徹底重建其政治操作的規(guī)范基礎。簡而言之,唯有確認現代政治規(guī)范,才足以有力規(guī)導實際的政治操作,不使其陷入君王個人權力的陷阱,而保證權力在運作中保有公認的權威性,并發(fā)揮維護國家領袖、公權人群和社會公眾的共同權益的作用。而這,就需要跳出韓非操作化政治理論及其設定的與之相宜的低位規(guī)范,建構起現代政治規(guī)范與操作規(guī)程。不過,這得另文再論了。

        猜你喜歡
        韓非韓非子規(guī)范
        我說韓非(評論)
        作品(2023年10期)2023-10-30 11:43:02
        來稿規(guī)范
        來稿規(guī)范
        PDCA法在除顫儀規(guī)范操作中的應用
        魯人徙越
        來稿規(guī)范
        韓非子:察古今之變 倡刑名之學
        濫竽充數
        社會治理中的韓非思想方法論探討
        韓非子的“解老”與法治大一統(tǒng)
        東方論壇(2015年5期)2015-12-17 09:22:52
        色吊丝中文字幕| 日本淫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自拍在线|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韩国漫画无删减漫画歪歪漫画| 视频二区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v|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二区麻豆| 国产精品麻豆欧美日韩ww|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 | 亚洲精品国产av成拍|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小说| 国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在|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久|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五月婷婷俺也去开心| 国产剧情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不卡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 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费动态图| 精品久久久久久99人妻| 风韵人妻丰满熟妇老熟| 亚洲啪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欧美极品第一页| 国产丝袜在线福利观看|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av电影区二区三区曰曰骚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 国产精品久久av色婷婷网站| 成人影院yy111111在线|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人成网站深夜免费| 国产区女主播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2022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孑伦as| 精品一精品国产一级毛片| 免费av一区男人的天堂| 午夜免费啪视频|